niusouti.com

问答题案例:在音乐鉴赏课上,老师在进行第一单元《音乐与人生》的教学时,播放了《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播放完毕之后,老师提问:“这种音乐给大家什么样的感觉呢?”一位男生举手回答:“我听了之后感觉很伤感,仿佛想到了我小学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但是现在大家都考上了不同的学校,分开了,所以很难过。”老师听了之后对这个男生说:“你是在开小差还是在听音乐?这么欢快的音乐你居然说伤感?”于是这个男生就不敢再回答了。问题:请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改进的建议。

题目
问答题
案例:在音乐鉴赏课上,老师在进行第一单元《音乐与人生》的教学时,播放了《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播放完毕之后,老师提问:“这种音乐给大家什么样的感觉呢?”一位男生举手回答:“我听了之后感觉很伤感,仿佛想到了我小学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但是现在大家都考上了不同的学校,分开了,所以很难过。”老师听了之后对这个男生说:“你是在开小差还是在听音乐?这么欢快的音乐你居然说伤感?”于是这个男生就不敢再回答了。问题:请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更多“案例:在音乐鉴赏课上,老师在进行第一单元《音乐与人生》的教学时,播放了《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播放完毕之后,老师提问:“”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高一第三单元《俄罗斯音乐》教学时,老师简单介绍作家柴科夫斯基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素材源自民间这个特点,播放了《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的第一主题,听完后提问学生:“这段音乐的主题给你怎样的感受?”同学们有的说甜美,有的说幸福,有的说梦幻,有的说如诗如画....可就是没有人说出老师所期待的答案。于是,老师说:“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伤感和忧郁的,你们这都听不出来?”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片段进行分析(7分),并简述你的观点(8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分析。

  • 第2题:

    “在音乐课上,成老师布置学生分组在课外分别搜集不同民族关于庆丰收的民歌,讨论归纳其人文与音乐特性,并在课监上进行展示报告。”上述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哪个领域?

    A.表现
    B.创造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识读乐谐习

    答案: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案例:
    在高一第三单元《俄罗斯音乐》教学时,老师简单介绍作家柴科夫斯基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素材源自民间这个特点,播放了《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的第一主题,听完后提问学生:“这段音乐的主题给你怎样的感受”同学们有的说甜美,有的说幸福,有的说梦幻,有的说如诗如画……可就是没有人说出老师所期待的答案。于是,老师说:“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伤感和忧郁的,你们这都听不出来”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
    解析:
    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本堂课是鉴赏课,这位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聆听音乐的出发点与教师的实际操作有所矛盾,老师让学生聆听音乐的最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音乐素材来自民间,而之前对于音乐家只是简单地做了介绍,并没有对时代背景等内容做详细的说明。新课标指出:
    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
    第二,教师在聆听音乐时并没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和思考。而在聆听后提出 “这段音乐的主题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没有针对性地思考,回答出这样的答案也就不足为奇了。新课标音乐教学活动建议指出:在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第三,该老师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聆听的过程和方法。对音乐的体会和感受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传统的教学过程经常是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音乐学科来说,过程与方法更是重要,因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必须是在长期的、反复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完成的。
    第四,对学生评价过于单一和消极。音乐课程的评价应该遵循导向性原则;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评价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 “你们这都听不出来”的评价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和抵抗心理;评价也要遵循整体性原则,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肯定学生进步与发展,指明其努力发展的方向,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 第4题:

    案例:在一节爵士乐鉴赏课上,黄老师说:“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观看爵士乐大师阿姆斯特朗的传记片,了解他的生平事迹。”然后老师开始播放相关视频。这期间,老师发现杨同学一直低着头,询问后得知,他已经看过这部片子,且从小学习萨克斯管,课上低着头是在看自己正在练的爵士曲谱。于是黄老师对全班说道:“有些同学不要觉得自己音乐很厉害就可以不认真上课,这将严重影响你的期末成绩。”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黄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7分),并提出改进建议(8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音乐教学活动及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理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 第5题:

    音乐课上,何老师给出“暴风雨”主题引导学生利用钥匙、笔盒、桌椅、易拉罐、水杯等物品,即兴敲击不同的节奏,体验不同的音响效果,上述音乐教学内容属于高中音乐课程的哪个模块( )


    A.音乐鉴赏

    B.音乐与舞蹈

    C.音乐与戏剧表演

    D.创作

    答案:D
    解析:
    老师引导学生即兴演奏,体验不同的音响效果,属于高中课程的创作模块。

  • 第6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刘老师是今年刚入职的新老师,在教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高亢的西北腔》时,在课程的一开始,刘老师就播放了民歌《上去高山望乎川》,请学生聆听并询问:“这首歌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像炸了锅一样说“这是什么音乐,一点美感都没有”“只听见他在喊唱的什么都听不懂”“太难听了,我们要听流行歌曲”面对学生的反应刘老师回答:“我们先学好这首歌,唱的好的话,下课前五分钟奖励你们听流行歌曲。”在接下来的时间,大家都配合刘老师完成了教学。
    问题:结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述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解析:
    本堂课是一节高中音乐鉴赏课,主要学习《高亢的西北腔》这一单元。本案例中教师在课程的一开始就播放了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并没有进行导入,也没有对本节课的一些知识背景进行介绍,因而引起学生反感的情绪。这种情况出现后如果没有处理得当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掌握一定的应变策略,面对意外发生的音乐教学事件时,能够作出及时妥善的处理,确保音乐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发现美、享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当学生对于作品没有美的认识,老师应顺势加以引导。如果没有遵循学生的主观意愿,使学生从心里真正的改变对民歌的看法。就会使目标偏离,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 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而刘老师在课堂的讲授中恰恰忽略了这点,而是单纯的教唱与学唱,课程活动单一,并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在学生出现对音乐反感情绪后没有进行一定的因势利导,而是忽略了学生的情绪,采用“利诱”播放流行歌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有一定的效果暂且稳定了学生的情绪,但却忘了本堂课的初衷,也从侧面反映出刘老师专业能力不成熟,没有真正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含于其中的丰富情感。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该时时关注学生动向,让学生很自然的参与到课程中来。在课程伊始老师可以提问学生自己家乡的民歌,父母经常唱的歌曲以此来活跃气氛增强兴趣。在学生反映昕不懂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分享自己家乡有什么不同的方言,以此来突出民歌特色。学生说听见他像在喊叫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两个人在山头要对话如何来进行,由此来体会山歌的艺术特色。

  • 第7题:

    音乐鉴赏课中,老师在进行“音乐长河里的珍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单元的教学。
    老师首先请同学欣赏了维瓦尔第《四季》第一曲“春”的第一乐章,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巴洛
    克时期音乐的特征,接着又让学生去欣赏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
    曲,听着听着学生就睡着了,老师拿起黑板擦在讲台上猛敲了几下,大声说道:“你们这群乐
    盲,让你们听音乐,你们怎么都睡着了,上课不准睡觉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吗?”有个调皮的学
    生小声嘀咕道:“这音乐听着太舒服了,让人容易睡觉。”
    要求: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对上面案例中老师的行为进行分
    析,并简述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答案:
    解析:
    (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节课是鉴赏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入地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应
    该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并且这位老师刚开始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探
    讨的方式,让学生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在欣赏过程中,面对学生睡着
    了的现象,老师用了不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批评,这种做法不符合《普通高中音课
    程标准(实验)》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强
    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进行引导,应该尊重每个学
    生。在面对学生因为欣赏音乐而睡着的现象时,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睡梦中醒过
    来,问‘下大家睡着的理由,面对学生说音乐听着太舒服了,教师要进行课中反思,思考
    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声色俱厉的批评,势必不能缓解课童
    局面。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针对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设计具有思想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引导
    学生对音乐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进行积极地探究与思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计的
    问题不仅要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情绪情感、音乐形象的思考,还要对音乐的艺术特征、时代特
    征、美学思想等有所感悟和体验。‘音乐鉴赏课固然以聆听为主,但在此基础上,还要与歌词、
    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模块协同教学,可以让学生采用音乐剧、舞台剧、
    小品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 第8题:

    案例:
    楚老师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音乐素质总体较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不甚理想,有的甚至连简谱都不认识,于是老师将音乐课改为小组学习的形式,每个小组由音乐素养高低不同的学生混合组成,同时将“鉴赏”模块的教学内容改为以识谱、演唱为主。为促进大家互相帮助与合作,楚老师将期末考核定为小组表演的形式,小组总分数直接影响每位组员的个人成绩
    问题: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楚老师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
    解析:
    该案例是一个较优秀的案例。 优点:
    (1)教师面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的情况,没有放弃任何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掌握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基础。该做法符合新课标理念中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
    (2)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 “鉴赏”模块改成识谱、演唱等实践活动,体现了音乐学科内部的综合。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在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创造活动,符合新课标中“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
    不足之处:
    (1)在教学的过程中,基础较低的学生可能对课堂兴趣不大,枯燥的音乐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该教师虽然教学活动比较贴合学生的发展,但是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在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这一理念的施行上,做法欠妥。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帮助与合作,并给予分数进行评价,小组分数直接影响每位成员的个人成绩,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有失公允。
    改进意见:
    (1)在教学过程中,将音符、简谱等音乐知识的讲解转化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方式,比如请学生根据谱例,做出对应的 “柯尔文手势”等。全体学生都能通过轻松的方式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对音乐课堂的兴趣。
    (2)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继续采用 “以小组定个人”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但是在小组中可以设置“最佳表现奖”“最佳进步奖”“最佳组合奖”等奖项,全面地给予学生评价。

  • 第9题:

    音乐鉴赏课中,老师在进行“音乐长河里的珍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首先请同学欣赏了维瓦尔第《四季》第一曲“春”的第一乐章,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接着又让学生去欣赏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曲。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老师拿起黑板擦在讲台猛敲了几下,大声说道:“你们这群乐盲,让你们听音乐,你们怎么都睡觉!上课不准睡觉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吗?”有个调皮的学生,小声嘀咕道:“这音乐听着太舒服了,让人容易睡觉。”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中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7分),并简述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8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分析。

  • 第10题:

    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是()

    A.琵琶协奏曲
    B.古筝协奏曲
    C.小提琴协奏曲
    D.钢琴协奏曲

    答案:A
    解析:

  • 第11题:

    案例: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案例片段。 一节音乐鉴赏课上,教师正播放着作品时,一个学生不耐烦说道:“都什么年代了还听这个,难听死了,真没劲,都想睡觉了!老师从网上下载点流行音乐给我们听听吧。”一时间,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乱哄哄的。“你们怎么这样……反正书上的曲子是一定要学的。”王老师激动得语无伦次。面对同学们的抱怨,王老师无奈之下只得让步,为了进行下去,这节课就在流行音乐中结束了。 要求: (1)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 (2)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正确答案: 在这堂课中.王老师首先没有把这门课设计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对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产生了厌烦,而且对于课堂中有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没有做到预设,以至于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手足无措。根据新课改理念,音乐课堂应结合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够在课堂中做到“学中玩、玩中学”,而不是索然无味的课堂。针对这一点,教师应该尽心反思,如何才能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隔阂,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活跃课堂气氛,淡化技能性,突出审美性。不论何种有趣的东西,一旦上升到理论,成为学习的对象,学生往往就会对其失去兴趣,但如果引导学生在欣赏与审美中同时进行,学习则会轻松许多。应摆准流行歌曲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教育无疑应包含中国传统音乐、新音乐、欧洲古典音乐及包括流行歌曲与“新潮音乐”等现代音乐在内的古今中外一切优秀音乐文化成果,但其中也必定有主次之分。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修养,拓展欣赏视野。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能总是局限在自己过去所学的范畴中,拒绝一些现代的东西,只有胸襟开阔,雅俗共赏,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

  • 第12题:

    问答题
    案例:在音乐鉴赏课上,老师在进行第一单元《音乐与人生》的教学时,播放了《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播放完毕之后,老师提问:“这种音乐给大家什么样的感觉呢?”一位男生举手回答:“我听了之后感觉很伤感,仿佛想到了我小学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但是现在大家都考上了不同的学校,分开了,所以很难过。”老师听了之后对这个男生说:“你是在开小差还是在听音乐?这么欢快的音乐你居然说伤感?”于是这个男生就不敢再回答了。问题:请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改进的建议。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案例:

    鉴赏课上,在欣赏莫扎特《第40交响曲》中的《g小调小步舞曲》时,金老师要求学生谈谈感受,有一位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这是一首明快的乐曲。”金老师说:“这可是小调音乐呀,小调音乐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是明亮的?还是暗淡的?”在他的指导下,学生最终说出了让老师满意的答案。
    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金老师教学中的问题(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因此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分析。

  • 第14题:

    某位老师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欣赏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背景音乐的舞蹈视频作为导入部分,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乐曲的情绪,教学环节首先欣赏、学唱音乐主题,通过学唱音乐主题,有表情地表现乐曲的主题。然后播放整首乐曲,整体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老师为了讲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越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听越剧片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欣赏、对比《长亭惜别》《哭灵》片段。最后时间安排得不够,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也很少。
    要求:
    (1)对案例做出自己的判断。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答案:
    解析:
    (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为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时间不够,而且欣赏内容的很多知识点没有凸显出来,刚开始选择欣赏、学唱爱情音乐主题,这一环节很不错,学生能在静和动中表现音乐。但是全曲的演奏时间至少有25分钟,整首欣赏达不到教学目的,不符合学情,老师在活动环节中让学生讨论的内容太宽泛,给定讨论的时间太短,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在“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结,而不是盲目地听。
    (3)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挖掘学生的听辨能力,但要把“听”的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出来,根据时间的安排选择合适的欣赏内容,设置的问题应具体化、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探讨交流,激发学习的动力。

  • 第15题:

    案例:
    在高中《音乐鉴赏》 课上, 张老师正在进行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分析布鲁斯音阶。 这时候,班上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刘然举起手说:“老师, 这个我知道。” 全班同学愕然地看着他, 张老师说那请你来说一下? ”只见刘然走上讲台, 将布鲁斯音乐的起源与历史、 调式的音阶特点说得清清楚楚,并用钢琴弹奏了几小节的布鲁斯和声进行, 张老师带头给他鼓起了掌, 并宣布下一节课将交由学生
    授课, 自由选择教学内容与同学分享。
    问题: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基本理念, 分析张老师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7 分), 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8 分)。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体现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优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优点:
    ①平时并不怎么说话的同学举手时,张老师给予了注意并请他上讲台发言,体现了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
    ②张老师宣布下一节课学生可以选择教学内容与同学分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机会。
    (2)缺点:
    ①对刘然的表现,张老师虽然带头鼓起了掌,却没有进行明确、具体的评价。音乐课程的评价
    应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指明其努力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也有利于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②张老师宣布下一节课交由学生授课,并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容易使课堂教学失去控制。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一定要确保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否则容易使教学偏了方向,达不到教学目标。
    (3)建议:
    ①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明确、具体的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并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②教师选定音乐鉴赏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去搜集材料。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在课上给
    予每个小组一定的时间,怎么组织教学、怎么引导大家欣赏,由学生自己去定。最后让全班同学对
    两个小组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总结。

  • 第16题:

    案例:
    音乐课上,授课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古典音乐的特点,并为大家播放了一首古典乐曲。
    欣赏完毕,她充满感情地问:“同学们喜欢这样的音乐吗?”学生齐声答道“喜欢”。这时,人群中响起一个不同的声音:“不喜欢”。教师没有去理会他,继续说道:“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古典音乐,那么我们再来欣赏另一首古典乐曲”结果那个学生说了一句“也不好听啊”,但声音明显轻了。老师依然没有理他,继续上课。后来那个学生再也没有发表意见。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
    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
    解析:
    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专注地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美”,让课堂保持热闹的气氛,足见整堂课还是比较井然有序的。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师没有很好的尊重学生,面对学生的“异议”,教师第一次没有理会。当学生第二次发表意见时,声音明显轻了。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伤害。这种不理会的态度势必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挖了一条“鸿沟”。新课程关注相互合作探究,呼唤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合作的另一方。师生应成为音乐学习中的“挚友”,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教师应当与学生平和交流,找出原因,也应认真思考,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新课标中有注重学生体验这样一个特点,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知识、能力及价值观。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是在真正获得自我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向上发展的。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因为体验具有独特性,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个体的存在,忽视对人情感的关注,忽视每个人情感体验的独特性。统一标准必定造成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的局面。面对课堂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音乐教学事件,教师应该灵活应对,以创造性的艺术策略来应对事件。听取学生的不同想法,一起去发现音乐的美。

  • 第17题:

    “在音乐课上,成老师布置学生分组在课外分别搜集不同民族关于庆丰收的民歌,讨论归纳其人文与音乐特性,并在课监上进行展示报告。”上述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哪个领域?( )


    A.表现
    B.创造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识读乐谱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音乐课程领域。题干中的关键在于成老师引导学生搜集民歌,并探讨其人文与音乐特性,其中“人文”特性可以理解为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或其它学科(如民俗等)相关的内容,这属于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C项正确。

    A项:表现领域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以及识读乐谱。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创造领域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以及创作实践。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识读乐谱属于表现领域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8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在一次《爱我中华》的音乐课上,李老师首先播放了56个民族的纪录片,然后讲解了56个民族类别、风俗文化、服饰特点、民族舞蹈特点等相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做游戏,请同学们分别饰演不同民族的人民。组织学生画画,然后进行小结作业,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下结束了这一节音乐课。
    问题:请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李老师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答案:
    解析:
    材料中的老师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总体来说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优点:教师播放了56个民族的纪录片,然后讲解了56个民族类别、风俗文化、服饰特点、民族舞蹈特点等相关知识,丰富了课堂知识,调动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
    缺点:整节课没有体现新课标中“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这一教育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要把握音乐课的基本任务——教唱,在整节课中老师没有让学生唱,反而把一节音乐课上成了地理课或者民族艺术课,没有把握住学科综合的度,从而导致喧宾夺主。
    建议:(1)要根据音乐课程新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从音乐主体出发讲解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从而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如在新课教授的环节,首先让学生至少听两遍以上,然后进行发声练习,让学生用体会正确的发声方式,最后教师弹钢琴,学生小声跟唱,再练习两遍以上。这样才能体现出音乐课学唱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圆润的嗓音歌唱。
    (3)就是将更多的音乐元素融人课堂教学,使课堂更加丰富。如可以将原课堂教学中的播放56个民族的纪录片、讲解56个民族类别、风俗文化、服饰特点、民族舞蹈特点等环节,改为播放少数民族音乐音频.讲解56个民族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等。

  • 第19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某老师在一堂音乐鉴赏课上讲解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导入的时候让学生聆听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英雄交响曲》,有一位学生提出不好听、听不懂,于是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许多关于贝多芬的生平趣事和人物事迹等,学生听得很感兴趣。最后老师播放了一遍《命运交响曲》结束了本节课。
    问题:请你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
    解析:
    (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2)该案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是一堂鉴赏课,该老师分配在音乐鉴赏的时问过少,而是给同学们讲述贝多芬的生平事迹,没有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整堂课上教师没有让学生去实践和创造,只是一味地灌输和讲解,违背了课程理念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这一理念。虽然这是个问题案例,但是在案例中也有可取的地方,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注意到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采取了解决办法.该教师遵循了课程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并且教师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遵循了课程理念中的“培养兴趣爱好”。
    (3)该老师在抓住学生兴趣的同时,应适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合理分配时间,并在课程中让学生互相讨论和实践,从而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 第20题:

    音乐鉴赏课中,老师在进行“音乐长河里的珍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首先请同学欣赏了维瓦尔第《四季》第一曲“春”的第一乐章,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接着又让学生去欣赏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曲。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老师拿起黑板擦在讲台猛敲了几下,大声说道:“你们这群乐盲,让你们听音乐,你们怎么都睡觉!上课不准睡觉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吗”有个调皮的学生,小声嘀咕道:“这音乐听着太舒服了,让人容易睡觉。”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中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简述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答案:
    解析:
    (1)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本节课是鉴赏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入地教学,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这位老师刚开始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在欣赏过程中,面对学生睡着了的现象,老师用了不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们进行了批评,不符合课程标准中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进行引导,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在面对学生因为欣赏音乐而睡着的现象,作为老师,应该问一下大家睡着的理由。面对学生说音乐听着太舒服了,教师要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声色俱厉地批评,势必不能缓解课堂局面。
    (2)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针对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设计具有思想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进行积极地探究与思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情绪情感、音乐形象的思考,还要对音乐的艺术特征、时代特征、美学思想等有所感悟和体验。音乐鉴赏课固然以聆听为主,但在此基础上,还要与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模块协同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音乐剧、舞台剧、小品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 第21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鉴赏课上,在欣赏莫扎特《第40交响曲》中的《g小调小步舞曲》时,金老师要求学生谈谈感受,有一位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这是一首明快的乐曲。”金老师说:“这可是小调音乐呀,小调音乐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是明亮的?还是暗淡的?”在他的指导下,学生最终说出了让老师满意的答案。
    问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金老师教学中的问题(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分)。


    答案:
    解析:
    金老师的做法是相对合理的,但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优点:(1)金老师做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金老师带领学生聆听作品,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与感受,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
    (2)金老师做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该老师在课上对外国作品《第40交响曲》中的选段进行聆听之后,提问学生的感受,说明金老师善于引导学生,逐步去欣赏外国作品,感受外国音乐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
    缺点:金老师没有很好地做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金老师在听到学生的答案之后,虽然没有用语言去否定学生,但还是引导学生回答出他所认为的正确答案。
    改进建议:每个人在欣赏一段音乐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老师,不应该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22题:

    《阿细跳月》教学片段 老师:“刚才我们聆听了音乐,现在咱们一起加入欢乐的人群,去感受彝家儿女的热情吧”再次感受完音乐后,老师请学生哼唱音乐主题,然后教唱主题。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音乐是5/4拍?5/4拍为混合拍子,是3/4拍加上2/4拍,强弱关系为:强弱弱次强弱弱。”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强弱关系以示强调,担心同学们没有掌握,又带着学生们齐声朗读了三遍,才放心的进行下一个分句教唱环节。 请结合《音乐课程标准》或教学设计原则相关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并给出改进意见。


    正确答案: 可取之处:
    1、以音乐审关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报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及不同文化认知有机结合。
    2、强调音乐实践。音乐教学是吝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
    不可取之处:
    1、教学方法应具有先进性原则。
    2、应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和学生心理原则。(学段目标)
    改进建议:
    1、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
    2、应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

  • 第23题:

    问答题
    某位老师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欣赏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背景音乐的舞蹈视频作为导入部分,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乐曲的情绪,教学环节首先欣赏、学唱音乐主题,通过学唱音乐主题,有表情地表现乐曲的主题。然后播放整首乐曲,整体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老师为了讲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越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听越剧片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欣赏、对比《长亭惜别》《哭灵》片段。最后安排得不够,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也很少。简要叙述对此案例的想法。

    正确答案: (1)本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为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时间不够,而且欣赏内容的很多知识点没有凸现出来,刚开始选择欣赏、学唱爱情音乐主题,这一环节很不错,学生能在静和动中表现音乐。但是全曲的演奏时间至少有25分钟,整首欣赏达不到教学目的,不符合学情,老师在活动环节中让学生讨论的内容太宽泛,给定讨论的时间太短,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在“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结,而不是盲目的听。
    (3)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挖掘学生的听辨能力,但要把“听”的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出来,根据时间的安排选择合适的欣赏内容,设置的问题具体化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探讨交流,激发学习的动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案例:在一次《爱我中华》的音乐课上,李老师首先播放了56个民族的纪录片,然后讲解了56个民族类别、风俗文化、服饰特点、民族舞蹈特点等相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做游戏,请同学们分别饰演不同民族的人民。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画画,然后进行小结作业。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下结束了这一节音乐课。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李老师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