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问答题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题目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相似考题
更多“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上述材料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在呈现、操练、输出及复习巩固的各项活动中听、说、认读新词汇。
    教字难点:理解进行时的运用,并在对话中正确结合词汇进行运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学生能够听懂、认读、识别本节课的重点词组get up,brush my teeth,wash myface have breakfast。
    1.2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时间表达的句式结构,能理解进行时用于表达正做某事的结构。
    -It's What are you doing
    -I'm。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中灵活得体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单词、句型就时间主题进行问答。
    3.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与生活紧密关联的主题,有效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入的生活作息安排,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学过程
    1.导入:猜谜游戏
    教师呈现一个有关闹钟的谜语,引导学生猜测出闹钟,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时间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活动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有效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2新授:
    2.1教师多媒体呈现时钟,并结合动作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动词短语。学生理解单词的意思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单词。
    2.2学生听录音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设计意图】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的重点词汇特点,教师采用全身反应法直观清晰地呈现了本节课的重点词汇。之后的跟读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接下来的操练巩固做好语言准备。

  • 第2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概括本文所阐述的故事并揭示寓意。
    (2)若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盲童安静流连于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感受春天美好的一个故事。本文通过盲童对生命的热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就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能正确读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增加语言积累。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感受生命的内涵,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3)教学导入
    ①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好,听我讲个故事,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视力正常的人接连摔了几跤,而双目失明的人走起路来四平八稳。
    视力正常的人深感疑惑,于是问盲人:“为什么你看不见路却能够走得如此稳健,我能看到路却不断摔跤呢”盲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你有明亮的眼睛,而我什么也看不到。”视力正常的人一听更加疑惑不解了。盲人不慌不忙地接着说:“就是因为你拥有明亮的双眼,能看清楚远方,却也忽略了自己的脚下,对于眼前坎坷的道路还没有看清楚就大步地走了过去,所以一不小心就被绊倒了。而我与你相反,因为看不到路,所以我全神贯注,将脚下的路探清楚后再踏出每一步,因此才走得很平稳,不会摔跤。”视力正常的人听了连连点头。
    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讲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的故事,题目叫——触摸春天。(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③读了课题,你们头脑中也许产生了一些疑问,请说一说你们的疑问。(谁触摸春天怎样触摸春天的为什么要触摸春天春天怎么触摸….)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引导质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 第3题:

    材料:1《给予是快乐的》2《给,永远比拿愉快》
    (1).从写作特点和编者意图对本篇课文进行简要解读。
    (2).如指导中年段学生学习文本,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的篇略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圣诞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圣诞节”“饶有兴趣”“富裕”“羡慕“神气”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体会小男孩和保罗的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3)
    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呢?
    2、揭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ji yu理解词义)。
    【设计意图】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 第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介绍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运算时的注意事项。
    (2)如指导高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含义: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注意事项: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教材主题图。
    2.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2)学生利用教具操作(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作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师引导: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学生观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1.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2.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2.填一填:()÷6=7……口。思考:口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 第5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10分)
    (2)如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识字环节的教学过程并说明意图。(20分)


    答案:
    解析:
    (1)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动作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凤、凰”等l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0个生字及“凤凰”一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3)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1.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或挂图)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找到不认识的字。
    二、自主分类认读.尝试认字
    1.大家的生字都会认了吗?师用生字卡(或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尝试识字。学生不会认的带上拼音再读。
    凤、凰、恩 、 敲 、 襟、褂、咖 、 啡 、 踩 、 端 、 蘸 、 寿
    (1)哪些字你见过?在哪里见过呢?抽生读,全班读。
    (2)你觉得最容易认的字有哪些?抽生认,全班读。
    (3)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难记的字多读几遍,思考如何记住它,再与全组交流识字方法。
    (4)哪些生字所代表的动作你会做?生做一做,再读。
    (5)哪些生字组成的东西你见过?说一说,再读。
    2.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出来,再教读。
    【设计意图】
    12个生字,数量看起来较多,但是分类处理,区别对待,就能化难为易。有的字见过面,有的容易认读,这些就不需花太多力气:剩下的是学生觉得较难认的。我们可以多花时间,用多种方式帮助识记,比如做一做动作,说一说词句,这样就能突破难点。
    三、朗读片段,检验生字认识情况
    师:刚才学的生字在词中、句中还会认吗?
    1.生词卡认读。
    词卡呈现:
    凤凰、周恩来 、 恩人敲打、对襟白褂 、 衣襟、白大褂、咖啡、踩伤 、 端正顶端、蘸墨水 、 蘸水笔 、 长寿
    2.在句子中认读。
    师:这几句话,看谁读得更流利。
    周恩来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生字加粗或变红)
    3.自由读书.检验课文的字都会认了吗?
    4.边读书边想,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还不明白的,可以向同桌提问。
    5.哪一段你喜欢读,读给同桌听。
    6.哪一段你觉得难读,请教班上的同学读一读,再自己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将汉字及时纳入词中、句中,并在语言环境里会认会读,才算真正“会认”,这样的识字也才有真正意义。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复习。
    2.生观察第一、二排的6个生字。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同桌讨论。
    师:我发现这6个字都有“点”,它们的写法和位置都不一样。大家观察观察,再讨论讨论,看能发现些什么?
    (“恩”的下部分“心”,三个点笔势都不一样;“寿”“特”两字都有“寸”,可是“寸”的点的位置不同。)
    3.观察讨论后,师范写,生试着练写2个生字。
    【设计意图】
    学生书写质量高低往往与动笔前的观察水平相关联。因此,写字指导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观察,耐心观察。

  • 第6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谈谈应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2)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能力。教师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应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不断提升阅读品味。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认猛、缓、丈、逐、肢、肌、辽、血、液、宗、蹬、倒、浊、滋、润15个生字,会写暗、降、丈、肢、肌、肤、辽、阔、血、液、滋、润、创、造14个生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反义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与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伟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与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神话故事提升想象能力,激发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热爱之情。
    (3)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二、讲授课文
    (一)初读,感知全文
    1.自读全文,标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对照拼音读准。
    2.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研读,体悟思想
    1.研读第2自然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研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人类老祖宗创造宇宙美丽的样子。
    3.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4.用自己的话给其他同学讲一讲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
    三、巩固练习
    1.浮想联翩。请同学跟着配乐读课文,想象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创造出美丽宇宙的样子。
    2.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并把它们记下来。
    3.引导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一篇怎样的神话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喜欢的人听吗?你还喜欢哪些神话故事?下节课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 第7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1.【参考答案】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2.【参考答案】师:我们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生:《故乡》。生:《社戏》。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小说,是一篇散文。师:对,可你是怎么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散文的呢?你还记得它出自鲁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吗?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鲁迅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师:看来这位同学真是个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后加以编订,改名《朝花夕拾》,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师: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这种导人新课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考生可试着发散思维,选择更适合教学的方式。3.【参考答案】(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体味和推敲文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适当地分析,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鼓励大胆提问,引导合作探究: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本课教学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 第8题:

    问答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说明教学重难点,并据此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②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
    (2)过程与方法
    ①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初步感知文意;
    ②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③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3)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
    ②能够说出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
    (2)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把握几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教学策略:
    ①以读代讲,采用读、议、辩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课文。
    ②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廉蔺交欢”的对比深度。
    ③立足语言文字本身,引导学生品味《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④选择要点,确定三个故事中的各自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定点发散,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正确答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依据: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理解荀子对学习看法,学习的意义。
    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高中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简单说一下如何才能达成目标。

    正确答案: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3)分析本文结构,学习论证方法;(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的语言特色的巧妙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通过复习议论文知识,明确议论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对学生的朗读提出“试概括每一段论述的主要内容,并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也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地体现出来了。朗读时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画出这些语句。它们的出处和语句含义在课文的注释中,再加上文章中也有多处语句作者引用后作出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也就没有困难了。
    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可在分析时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想上也会受到触动。在第一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结合课后练习设计一个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对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多列举事例,这样更好地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具有积极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学生的发言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在课后就要求他们针对不足去改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乐学的意识。在第二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可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
    为降低目标(4)的难度,教学中,要先对演讲词的知识做一个简介,然后通过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例句进行分析体味。
    总之,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地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着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a.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b.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c.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②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b.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①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②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 简要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2) 指导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 依照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课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这是一篇状物抒情记叙文,课文细致、生动的从叫声,步态,吃相描述了白鹅高傲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动物的可爱、可敬,体会描写动物的方法和特点。 全文有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段,第一大段(第1自然段),讲了一位小朋友送给坐着一只白鹅;第二大段(第3-7自然段)作者从叫声、步态和吃相描写白鹅高傲的特点。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朴实、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准确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拟、对比、反语等,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技能: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保护动物,跟动物交朋友,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语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教学难点:从哪些看似褒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理解“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3)导入环节 1.猜谜语,活跃氛围。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个谜语好吗?打一动物,多媒体课件出示。 猜谜语。 头戴红顶帽,身穿白布袄。 走路像摇船,说话像驴叫。 2.观看视频激发兴趣。 师: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乡下看看真正的白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把白鹅请出来吧(播放乡下白鹅的视频)!你能用哪些词语或句子形容视频中的这些白蛾? (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领导。) 3.过渡课文,自然导入。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描述的真好,著名作家丰子恺把自己家的鹅画了下来,出示课件白鹅图片,丰子恺老先生笔下的白鹅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丰子恺先生的《白鹅》,(版书课题:白鹅)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引起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再通过视频引入白鹅,让学生通过面观察描述白鹅,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

  • 第1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2)如指导中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通过本材料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发展。
    ①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乘法的过程,掌握乘法基础知识和基本符号。
    ②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乘法信息做出解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运用乘法进行思考。
    ③问题解决: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简单的乘法计算以往使用加法的内容。
    ④情感态度:了解可以用乘法计算某些加法运算,增强学生思维中运用乘法进行运算的意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会运用乘法的知识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新授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口算下面各题。
    2.复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
    (教师把握机会引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有三堆木块,一堆20根,分别由三头大象来运)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3堆木头运完后,问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预设方案一:20+20+20=60;预设方案二:20×3=60)
    对明明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不能解决呢?想一想,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然后解决它。
    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完善课题: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运用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情景图。
    (1)点名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并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汇报、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得出:凡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乘法比加法更简便。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第1题,独立练习,然后汇报、说理。
    练习第2题,独立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教师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下课后继续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进行解决。
    五、板书设计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

  • 第15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10分)
    (2)指导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课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20分)


    答案:
    解析:


  • 第16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2)如指导高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新授过程。


    答案:
    解析:
    (1)通过本材料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发展。
    ①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物体与圆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圆形的基本特征。
    ②数学思考:在探索圆形的特征、圆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③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④情感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做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3)新授过程设计:
    一、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1.由比较两种跑道的长短,引出它们的周长你会算吗?
    (如果学生谈到角或线的形状,就顺势导出:正方形是由4条这样的线段围成的,圆是由一条圆滑的曲线围成的。)
    2.(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追问:你是怎么算的?(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师板书C=4a)那你们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4倍,1/4)(师,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4倍,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圆的周长能算吗?如果知道了计算的公式能不能算?看来很有必要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4.猜想: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二、测量验证
    1.教师提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①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的周长。
    ②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2.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
    (1)学生分组实验,并记下它们的周长、直径,填入书中的表格里。
    (2)观察数据.对比发现。
    提问: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
    (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3.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动手计算:把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填入书中表格的第三列。
    提问:这些周长与直径存在几倍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板书:3倍多一些)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引导学生看书。
    三、介绍圆周率
    1.师:任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用手指写一写。
    2.圆周率是怎样发现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小资料,讲述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小结:早在1 500年前,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外国人早了整整一千年,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数学史的巨大贡献。今天,同学们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们当中将来也会有成为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根据需要,我们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的?两个数相除又可说成是两数的比。所以这个结果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这个比值是固定的,而我们现在得到的结果有差异主要是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那圆周率的数值到底是多少呢?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强调π≈3.14,在说的时候要注意是近似值,写和算的时候要按准确值计算,用等号。)
    四、推导公式
    1.到现在,你会计算圆的周长吗?怎样算?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字母公式怎样写?(板书:C=πd)就告诉你直径,你能求圆的周长吗?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知道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周长是它半径的多少倍?

  • 第17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2)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新授环节。


    答案:
    解析:
    (1)本材料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的发展。
    ①知识与技能: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识图、作图等技能。
    ②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长度信息做出解释,并学会用具体的单位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③问题解决: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④情感态度: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新授环节设计.
    一、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名学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二、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第18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该文的写作特点。
    (2)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


    答案:
    解析:
    (1)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够仿照课文中出现的句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新授环节设计:
    一、整体感知,合作识字
    1.大家看到课文下面的“苹果”了吗?“苹果”里的“生字宝宝”都躲在课文里面.等着你去寻找呢!现在请你自由朗读课文,找到“生字宝宝”,拼一拼,圈一圈,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识字情况。
    (1)你认识了哪个生字,是怎么认识的?
    (2)指名认读。
    (3)开火车认读。
    (4)帮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家(游戏)。
    (5)同桌合作,互读互纠。
    二、朗读课文。感悟秋天
    1.多媒体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想:这幅秋天的图画画的是哪里?画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
    2.小朋友们听得真认真,谁能告诉老师,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
    生:画的是山野(板书:山野)
    3.课件出示第一句:“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1)指名读;评议:你听出了什么?(高兴、快乐)
    (2)指导用高兴、兴奋的心情读句子。
    4.多么美丽的山野啊!是什么让山野变得那么美呢?山野上有什么?
    (1)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梨树、苹果、稻海、高粱。(板书)
    (2)课件出示秋天的梨树、苹果、稻海、高粱图片,直观认识,感受秋天的美好。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介绍一下吗?
    (3)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根据学生找到的,课件出示“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5)指名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图片,点拨、理解句子,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抓住颜色的词语,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
    (6)配合动作“挂、露、翻、举”读一读。
    (7)比赛读,看谁把山野读得美!
    (8)同桌比一比,选一个最喜欢的句子来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5.试着把这几个句子背一背。
    三、再读课文,感悟喜悦
    1.秋天的山野,梨树挂起了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了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好一派丰收的景象啊!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兴奋,我们喜悦!但是你知道吗?有人比我们更兴奋,更喜悦。因为,这美丽的图画正是他们描绘出来的。
    2.继续往下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是谁呢?
    3.学习第三、四句。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句子)
    (2)看,蓝天上的大雁排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
    (3)理解“勤劳”,知道有人们的勤劳才有山野的丰收。
    (4)你想对勤劳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4.带着自己的感悟读句子。

  • 第19题:

    问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诗歌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正确答案:
    确定本篇诗歌的教学目标需要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诗歌教学的相关规定及诗歌所在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并综合本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本篇诗歌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美、音韵美等特点。
    ②能通过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写及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
    ③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独特体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情感,发挥想象,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a.了解闻一多先生。
    b.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c.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d.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a.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b.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闻一多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及作为革命战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
    a.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b.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并尝试运用。
    ②教学难点:
    品味作品语言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并把握人物活动特点,学习文中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手法。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②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体会文中各个角色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理解,为本篇课文教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正确答案:
    (1)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氓》这首诗。指导学生背诵时,可让他们有意识地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来记诵。此外,可以采取“化整为零”法来背,即先背一些容易背下来的诗句或段落,然后再贯穿起来背整首诗。
    (2)可稍微讲一点关于赋、比、兴的知识,但不要求学生判断诗歌里哪些是赋、比、兴,只要求学生能找出使用了比兴(比、兴很多时候难以区分,因此一般笼统地称“比兴”)手法的句子即可。
    (3)对于这两首诗中人物情感的把握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从具体的诗句入手,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能硬贴标签。
    (4)《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在不断变化,有“氓”“子”“复关”“尔”“士”等称呼的变化源于感情的变化,教学时可注意这一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1.【参考答案】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2.【参考答案】师:我们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生:《故乡》。生:《社戏》。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小说,是一篇散文。师:对,可你是怎么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散文的呢?你还记得它出自鲁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吗?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鲁迅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师:看来这位同学真是个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后加以编订,改名《朝花夕拾》,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师: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这种导人新课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考生可试着发散思维,选择更适合教学的方式。3.【参考答案】(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体味和推敲文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适当地分析,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鼓励大胆提问,引导合作探究: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本课教学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材料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问题:(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拟定本教材片段的教学目标。(8分)(2)请简述本教材片段的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4分)(3)请设计本教材片段的提纲式板书。(4分)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