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问答题(二十六)  【给定资料】  时间:2007年1月  地点:浙江电视台演播室栏目 阳光会客厅  主持人:浙江文化频道 小文  嘉宾:浙江省文化研究中心 王主任  浙江省文化厅文化发展处张处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李教授    小文:各位观众好,欢迎收看新年的第一期阳光会客厅节目。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文化热”,引起了人们特别关注。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三位嘉宾,一起来聊聊文化的话题。  近些年以来,我省的影视音像制品、图书出版、文艺演出、境内外休闲旅游等市场都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像杭州宋城集团6000万

题目
问答题
(二十六)  【给定资料】  时间:2007年1月  地点:浙江电视台演播室栏目 阳光会客厅  主持人:浙江文化频道 小文  嘉宾:浙江省文化研究中心 王主任  浙江省文化厅文化发展处张处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李教授    小文:各位观众好,欢迎收看新年的第一期阳光会客厅节目。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文化热”,引起了人们特别关注。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三位嘉宾,一起来聊聊文化的话题。  近些年以来,我省的影视音像制品、图书出版、文艺演出、境内外休闲旅游等市场都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像杭州宋城集团6000万元精心打造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每年演出800场,观众达100万人次,2006年前5个月观众人数增长了30%。这台歌舞精品已经成为杭州文化休闲旅游的一张“金名片”了。李教授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李教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消费倾向必然转向对精神消费的追求。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往往局限于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而精神文化需求通常被压抑在一个非常次要的位置上。2005年浙江的人均GDP为3400美元,成为全国首个突破“3000美元门槛”的省份,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就强烈凸显出来,宋城的歌舞精品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层次”的攀升。  张处长:我手头上有一份详细的数据。2005年,浙江省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已分别从2000年的13.1%和8.5%提高到15.1%和13%。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反映我省城乡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13.4和11.8个百分点,体现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文化、娱乐、教育、旅游消费等比重分别提高了7.1和6.7个百分点。  小文:据我所知,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占到家庭消费的30%左右。据专家初步测算,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求已增长到7000亿元以上。看来,当前国内的文化消费潜力已经不容忽视了。  王主任:我省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已经在40%以下,也就是接近了富裕的标准。大家有钱了,更需要消费不同品味、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它既可能是对人们无须支付价格就可满足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需求,例如街头表演、文化展览等,也可能是对人们必须支付一定价格才能满足的商品性娱乐文化产品的需求,如卡拉OK、商业演出等;既可能是对武打、言情、民间曲艺等通俗文艺的需求,也可能是对文学巨著、交响音乐、芭蕾艺术等高雅文艺的需求;既可能是对生理感官上的颐养、休憩或享受的需求,也可能是对精神世界追索的需求。  李教授:发达国家有一句名言:“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它很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需要的变化。物质是满足人们生活的必需,文化则能提供生活的意义,使人们心灵受到抚慰、导向和激励,以此提升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王主任:按照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不仅包含了这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生产力水平等定量化的硬性指标,还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公众素质以及作为一种整合力量的价值体系,也就是人文精神。文化的发展能大大改善人们的人文精神面貌。我们只有坚持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观念和生存理念,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同时,文化对人的作用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潜移默化的。这就是文化对人的作用。  小文:但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会不会也是一把双刃剑呢?我这份材料里面的数据让我感到比较震惊,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的100名在押少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经常看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其影响的占75%。此外,这些未成年犯中,经常进入电子游戏厅的占61%,经常进入网吧的占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61%。目前网络游戏的内容很多是带色情、搏杀、武斗等情节的,使一些痴迷于游戏和网络的青少年受影响,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甚至纷纷效仿寻求刺激,走上堕落和犯罪的道路。王主任,你怎么看?  王主任:这些只能说是劣文化。先进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应有的道德思想和伦常秩序去教化人——使人“人化”——像个“人”。我们一些地方在文化消费品的生产方面,仅注重市场收入,搞粗放型发展,满足于生产一些短、平、快的东西,甚至是低级、庸俗的东西,缺乏高品质的既能卖座又让人叫好的文化商品。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有相当多的人和团体变得“没文化”了,我们的社会由于快速的拉动,如扳断后的藕一样,出现了“文化中空”。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些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表明我们文化精神的缺失,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  李教授:是这样的。拿一些农村来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但庸俗的社会文化也随之开始泛滥。在部分省份的落后乡镇,近年来一些草台班子和不正规的演出团体游走乡间,“脱衣秀”、色情录像等活动在农村开始抬头。在一些地方,农民因无处消遣,闲暇时就聚在一起赌博,不仅成人赌,不少孩子也赌,有的村镇甚至赌博成风,这一状况的蔓延,大大损害了农村纯朴的乡风。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是让农民们明白,要想获得幸福需要鼓起来的不只是钱包,更需要有道德、有品位的思想文化生活。  小文:张处长,对这个情况应该比较了解。  张处长: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在我们浙江,这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3年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一位的省份,农村文化资源的占有程度也是不成正比的。约占总人口60%~70%的农民只能享有20%~30%的文化资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程度很不平衡。基层文化资源总量匮乏,基层文化阵地流失现象严重,群众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缺少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  小文:农村的情况可能会突出一些,那么从全省范围来看,情况又是如何呢?  张处长:应当说,日渐凸显的公众人文素质差距也正成为我们这个GDP上万亿元省份的特殊发展瓶颈。有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指数为7.5,即每千人中仅有75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达标,尽管我省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国第四位,然而从文化方面的指标衡量还存在一定差距。全国平均每45.9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在浙江平均每56.2万人才拥有一个,还不到全国的平均数,只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二十八分之一。人均藏书拥有量0.44册,远低于“每个居民两册”的国际标准。全省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位居全国第十位,其中文化馆数量位于全国倒数第十三位。浙江是率先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虽然带动了参观人数的小幅上升,但全省年人均参观次数也仅为0.4次,远低于西方国家年人均参观博物馆两次的比例。  小文:这些数字让人有点意外。可是,主流的文化传播为何会出现断裂呢?  李教授:主要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功能和地位认识仍然不十分清楚,还没有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在很多方面仍然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将文化产品看成是单纯的精神产品,否认它的商品性,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如此你中有我、纠缠不清,使管理和发展都进入混淆模糊的状态,导致了该“管”的没“管”好,该“放”的没“放”掉。  张处长:这也导致了另一种尴尬局面:非公资本在市场上迅速发展,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却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我这里有一组对比数据非常有意思:2005年浙江国有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191场,而民营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258场。特别是在农村演出市场上,民营剧团共演出14.1万场,是国有剧团的5.8倍,农村演出市场占有率高达87.2个百分点。国有剧团共投入演出运营成本27324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成本21018元、票房收入4068元、观众人数1258人,成本、收入和观众比为1:0:19:0.06。民营剧团共投入演出运营成本3544.6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成本仅668元、票房收入1158元、观众人数354人,成本、收入和观众比为1:1.73:0.53。民营剧团要远远比国有剧团活跃,更具有市场占有率。省新华书店率先采取了全省连锁经营、联营发展的路子。新近创建的“博库网上书城”,把网购业务做得有声有色。“十五”期间,该集团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和国有资产权益分别增长183%、51%和183%,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发展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国有文化资源领域大门向非公资本的敞开,也让浙江丰裕的民营资本“风声水起”,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发挥出了“鲶鱼效应”。  小文:张处长这里都快成了数据库了。王主任是怎么认为的呢?  王主任: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习惯了将文化看成是单纯的社会事业,认为文化部门只靠财政拨款兴办,“只投入、不产出”,总之是把文化看成是经济的装饰品,这是个误区。不过,也并非一切文化都可以发展为产业,所有文化活动都可以推向市场,这要依据文化产品的自身属性决定。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需要迅速构建起新时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否则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小文:就我感觉,在当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文化与经济融合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了。有人说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这个观点不知各位是否认同?  李教授: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如果说,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到20世纪的中后期,经济的发展靠的是“资本力”,那么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靠“资本力”,“文化力”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当今世界,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形式,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未来最具爆发力的朝阳产业,是各国都在不惜血本争夺的市场。目前,在世界最发达国家的GDP中,80%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其中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及相关的服务业扮演了主要角色。文化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智力、高效益和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只需要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市场规律,就能闯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和想象的。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中的排位仅次于军事产业,而在出口方面,则位居第一。总体上看,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占GDP的25%。  王主任:这种现象在日本和韩国也很典型。日本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量和规模,已经超过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现在,日本的动漫产品已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62%,而游戏产品业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韩国属于后来居上。这几年我国频频遭遇的“韩潮”,正是韩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生成的。  张处长:随着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外文化的碰撞也更为激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文化产品贸易长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2004年我国向美国输出了14种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版权达4068种,进出比为290:1。我们向国外大量出口电视机,却不能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只是一个“硬件加工厂”,处于世界文化产业链的最低端。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问的80%。巨大的文化“赤字”,促人警醒。  小文: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确实很大,这让我想到,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热闹的圣诞节,10位名校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的事件,使得“洋”、“土”节之争又再次掀起了波澜。  王主任:今天,中西文化乃至全世界文化交融的趋势不可抵挡,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更何况,现在这些文化节日的效应已经越来越放大了。一个圣诞节受益的不仅是老百姓,能在平淡生活里找点快乐,从消费过程中体验一种节日的美好感觉,促进群体互助和情感沟通;而且,节日也成为众商家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用洋节日的商机,相关厂商赚得个钵满盆溢。像义乌,从去年五月开始到十月,每月都有价值一千万美金的圣诞产品出口到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义乌有一家礼品公司设计的圣诞礼品,从往年的单色变为双色,就是这一简单的创新,就使去年的订单量增加了30%,售价也上涨了近20%。  李教授:当前,创新、新的信息技术、智力资本与文化之间已经建立起复杂、深刻的联系。文化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结合,正在进一步扩大现代文化生产传播的强大能力。像日本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已经形成了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使得动漫产业成为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内容产业”。可以说,“文化创新”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理念。从这点来看,浙江文化产业的壮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张处长:总的来说,这几年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是相当地快。但是文化产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远未达到支柱产业。大多数文化产业单位还处于求生存、求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文化产业比重偏低的现象还长期存在。  小文:虽然有差距,但是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吧。  张处长:这是毫无疑问的。GDP构成中,文化的贡献越来越凸显。百姓的生活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文化被赋予更深更广的含义。从官员到民间,对文化的认知逐步成为一种自觉。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文化已摆上了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了省市县发展规划之中。  王主任:过去的“精神财富”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物质价值”,并正在加快脚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文化在经历了“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之后,已经开始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所释放出的潜能越巨大,这也是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本材料的人物和场景为虚拟)  【问题】  假如你是某县政府机关的一名公务员,现要求你根据材料内容拟一份本县“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完成下列两项内容:  (1)列出文化发展规划文本的简要目录,字数不超过150字。  (2)拟出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字数不超过350字。

相似考题

3.二、给定材料(本材料的人物和场景为虚拟)时 间:2007年1月1日 地点:浙江电视台演播室栏 目:阳光会客厅主持人:浙江文化频道 小文嘉 宾:浙江省文化研究中心 王主任浙江省文化厅文化发展处 张处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李教授[小文]各位观众好,欢迎收看新年的第一期阳光会客厅节目。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文化热”,引起了人们特别关注。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三位嘉宾,一起来聊聊文化的话题。近些年以来,我省的影视音像制品、图书出版、文艺演出、境内外休闲旅游等市场都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像杭州宋城集团6000万元精心打造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每年演出800场,观众达100万人次,2006年前5个月观众人数增长了30%。这台歌舞精品已经成为杭州文化休闲旅游的一张“金名片”了。李教授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李教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消费倾向必然转向对精神消费的追求。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往往局限于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而精神文化需求通常被压抑在一个非常次要的位置上。2005年浙江的人均GDP为3400美元,成为全国首个突破“3000美元门槛”的省份,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就强烈凸显出来,宋城的歌舞精品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层次”的攀升。[张处长]我手头上有一份详细的数据。2005年,浙江省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已分别从2000年的13.1%和8.5%提高到15.1%和13%。1995年到2005年这10年间,反映我省城乡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13.4和11.8个百分点,体现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文化、娱乐、教育、旅游消费等支出迅速上升,支出比重分别提高了7.1和6.7个百分点。[小文]据我所知,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占到家庭消费的30%左右。据专家初步测算,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求已增长到7000亿元以上。看来,当前国内的文化消费潜力已经不容忽视了。[王主任]我省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已经在40%以下,也就是接近了富裕的标准。大家有钱了,更需要消费不同品味、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它既可能是对人们无须支付价格就可满足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需求,例如街头雕塑、文化展览等,也可能是对人们必须支付一定价格才能满足的商品性娱乐文化产品的需求,如卡拉OK、商业演出等;既可能是对武打、言情、民间曲艺等通俗文艺的需求,也可能是对文学巨著、交响音乐、芭蕾艺术等高雅文艺的需求;既可能是对生理感官上的颐养、休憩或享受的需求,也可能是对精神世界追索的需求。[李教授]发达国家有一句名言:“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它很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需要的变化。物质是满足人们生活的必需,文化则能提供生活的意义,使人们心灵受到抚慰、导向和激励,以此提升自身素质。[王主任]按照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不仅包含了这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生产力水平等定量化的硬生指标,还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公众素质以及作为一种整合力量的价值体系,也就是人文精神。文化能够提高国民素质,能够转化人们的发展观念和生存理念,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化是“以文化人”,它对人的作用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潜移默化的。这就是文化对人的作用。[小文]但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会不会也是一把双刃剑呢?我这里有份材料,里面的数据让我感到比较震惊: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的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这其中由于经常看含有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此外,这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出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经常出入网吧的占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61%。目前网络游戏的内容很多是带色情、搏杀、武斗等情节,使一些痴迷于游戏和网络的青少年大受影响,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甚至纷纷仿效寻求刺激,走上堕落和犯罪的道路。王主任,你怎么看?[王主任]这些只能说是劣文化,先进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应有的道德思想和伦常秩序,去教化人——使人“人化”——像个“人”。我们一些地方在文化消费品的生产方面,仅注重市场收益,搞粗放型发展,满足于生产一些短、平、快的东西,甚至是低级、庸俗的东西,缺乏高品质的、既能卖座又让人叫好的文化商品。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有相当多的人和团体变得“没文化”了,我们的社会由于快速的拉动,如扳断后的藕一样,出现了“文化中空”。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些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表明我们文化精神的缺失,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李教授]是这样的。拿一些农村来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但庸俗的社会文化也随之开始泛滥。在部分省份的落后乡镇,近年来一些草台班子和不正规的演出团体游走乡间,“脱衣秀”、色情录像等活动在农村开始抬头。在一些地方,农民因无处消遣,闲暇时就聚在一起赌博,不仅成人赌,不少孩子也赌,有的甚至全家参赌。部分地方的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盛行。这些既破坏了淳朴的乡风,也造成了许多让人头痛的社会问题。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县乡文化事业单位,他们占据了人员、资源优势,但由于体制原因,并没能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正在被边缘化、空白化。现在大家都在讲建设新农村,农民该充实的不只是钱包,更需充实精神。[小文]张处长,对这个情况应该比较了解。[张处长]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在我们浙江,这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0年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一位的省份,农村文化资源的占有程度也是不成正比的。约占总人口60%~70%的农民只能享有20%~30%的文化资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基层文化资源总量匮乏,基层文化阵地流失现象严重,群众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缺少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小文]农村的情况可能会突出一些,那么从全省范围来看,情况又是如何呢?[张处长]应当说,日渐凸显的公众人文素质差距也正成为我们这个GDP上万亿元省份的特殊发展瓶颈。有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指数为7.5,即每千人中仅有75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达标。尽管我省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国第四位,然而从文化方面的指标衡量还存在一定差距。全国平均每45.9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在浙江平均每56.2万人才拥有一个,还不到全国的平均数,只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28。人均藏书拥有量0.44册,远低于“每个居民两册”的国际标准。全省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位居全国第10位,其中文化馆数量位于全国倒数第13位。浙江是率先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虽然带动了参观人数飙升,但全省年人均参观次数也仅为0.4次,远低于西方国家年人均参观博物馆两次的比例。[小文]这些数字让人有点意外。可是,主流的文化传播为何会出现断裂呢?[李教授]主要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功能和地位认识仍然不十分清楚,还没有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在很多方面仍然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将文化产品看成是单纯的精神产品,否认它的商品性,把经营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如此你中有我、纠缠不清,使管理和发展都进入混沌模糊的状态,导致了该“管”的没“管”好,该“放”的没“放”掉。[张处长]这也导致了另一种尴尬局面:非公资本在市场上迅速发展,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却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我这里有一组对比数据非常有意思:2005年浙江国有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191场,而民营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258场。特别是在农村演出市场上,民营剧团共演出14.1万场,是国有剧团的5.8倍,农村演出市场占有率高达87.2个百分点。国有剧团投入演出运营成本27324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成本、票房收入和观众人数的比为1:0.19:0.09。民营剧团共投入演出运营成本3544.6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成本、收入、观众数的比为1:1.73:0.53。[小文]张处长这里都快成了数据库了。王主任是怎么认为的呢?[王主任]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习惯了将文化看成是单纯的社会事业,认为文化部门只靠财政拨款兴办,“只投入、不产出”,总之是把文化看成是经济的装饰品,这是个误区。不过,也并非一切文化都可以发展为产业,所有文化活动都可以推向市场,这要依据文化产品的自身属性决定。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需要迅速构建起新时期主流文化价值观,否则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小文]就我感觉,在当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文化与经济融合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了。有人说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这个观点不知各位是否认同?[李教授]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如果说,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到20世纪的中后期,经济的发展靠的是“资本力”,那么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靠“资本力”,“文化力”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当今世界,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形式,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未来最具爆发力的朝阳产业,是各国都在不惜血本争夺的市场。目前,在世界最发达国家的GDP中,80%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其中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及相关的服务业扮演了主要角色。文化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智力、高收益和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只需要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市场规律,就能闯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和想象的。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中的排位仅次于军事产业,而在出口方面,则位居第一。总体上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占GDP的25%。[王主任]这种现象在日本和韩国也很典型。日本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和规模,已经超过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现在,日本的动漫新产品已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62%,而游戏产品也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韩国属于后来居上。这几年我们中国频频遭遇的“韩潮”,正是韩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生成的。[张处长]随着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外文化的碰撞也更为激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文化产品贸易长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2004年我国向美国输出了14种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版权达4068种,进出比为290:1。我们向国外大量出口电视机,却不能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只是一个“硬件加工厂”,处于世界文化产业链的最低端。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巨大的文化“赤字”,促人警醒。[小文]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确实很大。这让我想到,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热闹的圣诞节,10位名校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的事件,使得“洋”、“土”节之争再次掀起了波澜。王主任,您会过圣诞节吗?[王主任]呵呵,也会凑凑热闹的。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乃至全世界文化交融的趋势不可抵挡,需要开放包容,需要吸收融合。更何况,现在这些文化节日的效应已经越来越放大了。一个圣诞节受益的不仅是老百姓,能在平淡生活里找点快乐,从消费过程中体验一种节日的美好感觉,促进群体互助和情感沟通;而且,节日也成为众商家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用洋节日的商机,相关厂商赚得个钵满盆溢。像义乌,从去年5月开始到10月,每月都有价值1000万美金的圣诞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义乌有一家礼品公司设计的圣诞礼品,从往年的单色变为双色,就是这一简单的创新,就使去年的订单量增加了30%,售价也上涨了近20%。[李教授]当前,创新、新的信息技术、智力资本与文化之间已经建立起复杂、深刻的联系。文化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结合,正在进一步扩大现代文化生产传播的强大能力。像日本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已经形成了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使得动漫产业成为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内容产业”。可以说,“文化创新”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理念。从这点来看,浙江文化产业的壮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张处长]总的来说,这几年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是相当的快。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比重的15.3%,占GDP比重6.0%,在国内已算比较领先了。但文化产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远未达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大多数文化产业单位还处于求生存、求数量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弱,文化产业比重偏低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仅为0.4%,而英国的这一比重为5%,澳大利亚为10%。文化创意人才,高级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同国内成熟的经济行业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文化产业在总体决策、产业管理方面的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小文]虽然有差距,但是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吧。[张处长]这毫无疑问的。GDP构成中,文化的贡献越来越凸显。百姓的生活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文化被赋予更深更广的含义。从官员到民间,对文化的认知、认同逐步成为一种自觉。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文化已摆上了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了省市县发展规划之中。[王主任]过去的“精神财富”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物质价值”,并正在加快脚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文化在经历了“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之后,已经开始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所释放出的潜能就越巨大。[小文]在这方面,浙江的转型应当是比较早的,请张处长来谈谈。[张处长]是的,我们省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老牌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浙江省新华书店率先实施“事转企”整体改制。改制后,它的现代物流配送系统相当出色,成功地实现了全省连锁经营,还在上海、深圳等地开出10家连锁书店,迈出跨省区图书连锁经营的路子。新近创建的“博库网上书城”,把网购业务也做得有声有色。“十五”期间,该集团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和国有资产权益分别增长183%、51%和183%。同时,文化产业领域大门向非公资本的敞开,也让浙江丰裕的民营资本“风声水起”,大量涌入文化产业,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发挥出了“鲶鱼效应”。据统计,浙江全省目前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营业总收入约300亿元,从业人员近50万人。在全省2万多家印刷企业中,有98%是民营企业;9000多家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中,民营单位近8000家。[李教授]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东阳的民营企业横店集团。横店影视城所在的地方原先大都是荒山,有些长着一些树,有些连树都难长,土地资源如此稀缺,荒山荒坡如何利用?事实证明,影视基地的建设是一条好路子。现在横店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拍摄基地,并且渐渐形成了一条影视文化产业链,带动了旅游、餐饮、传媒、设计等相关产业群。横店文化产业的规模化还为邻近的大量村民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他们光充当相对专业的群众演员,每人年收入就能增加上万元。一个个影视基地建成,一个个剧组、一批批游客走了又来,为横店带来了巨大财富,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王主任]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如越剧之乡的嵊州涌现了1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名,全年累计演出3.5万场,总收入8000多万元。剧团的兴旺繁荣拉动了当地道具服装、演员培训等相关产业。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丰富而又实惠的精神食粮,而且本身的经济力量也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还以有效的方式利用和保护了本地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张处长]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全新方式出现的文化活动载体。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组建的“钱江浪花”艺术团,现在名声在浙江越来越响。它根据农村基层演出特点和需要专门设计的文艺“直通车”,逐渐为众多基层群众所熟悉和喜爱。“钱江浪花”艺术团在下基层演出的同时,还举办“文化集市”活动,将科普、教育、卫生、专家咨询、资助失学儿童等一系列活动融入演出活动之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目前全省共有13辆大篷车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演出近千场,观众达100余万人次,如今“文化大篷车”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李教授]是啊,现在经济在转型,社会也在转型,并且这种转型是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之下。文化的力量,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的力量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张处长]“十一五”时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任务也相当艰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小文]让文化发展从“软肋”成为“脊梁”,可谓任重而道远。好的,本次阳光会客厅节目到此结束。非常感谢三位嘉宾,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下期节目再见。三、作答要求1.认真阅读材料内容,用简要文字概述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并点明材料主旨。字数不超过350字。(20分)

更多“问答题(二十六)  【给定资料】  时间:2007年1月  地点:浙江电视台演播室栏目 阳光会客厅  主持人:浙江文化频道 小文  嘉宾:浙江省文化研究中心 王主任  浙江省文化厅文化发展处张处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李教授    小文:各位观众好,欢迎收看新年的第一期阳光会客厅节目。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文化热”,引起了人们特别关注。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三位嘉宾,一起来聊聊文化的话题。  近些年以来,我省的影视音像制品、图书出版、文艺演出、境内外休闲旅游等市场都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像杭州宋城集团6000万”相关问题
  • 第1题:

    最近央视的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非常火爆,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获得总冠军,中国诗词节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从参赛者到主持人以及嘉宾都给我们全新的感受,以此为话题,写一遍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答案:
    解析:
    创新传承方式 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诗词,一位跨越千年从古时走到今日的神圣使者。它有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唯美,也有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刚健气魄;有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神话故事,也有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历史传奇;有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的春花秋月,也有着“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民俗民意;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入髓相思,也有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爱国豪情……它承载了中国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了中国千年来的万象更新。然而,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被依赖化程度逐步加深的今天。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却日渐式微。
    恰在此时,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的、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国诗词大会却如冬夜里破云而出的一轮明月,光之所及,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不再沉寂。中国诗词大会以全新的表达方式给世人以全新的视听感受,以全新的宣传方式为中国优秀诗词文化的传承培养了一批接班人。由此及彼,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理当效仿,要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努力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真正实现传承方式的创新,还需要多方的支持与配合。
    创新传承方式,政府应发挥领导作用。作为文化管理者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政府在创新文化传承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应为创新文化传承方式提供动力和方向。比如近年来湖南省积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和科技的提升,致力于形成一批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园区和品牌。在此期间.湖南广播电视台响应并精心打造了“小戏骨”系列,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重新演绎,引发观众热议。无形中传播了传统文化并且挖掘出了一个产业“富矿”。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
    创新传承方式,企业应发挥主力作用。作为市场主体,企业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随着具有创新性的传统文化节目的增多,传统文化创新一度引发热议。但部分企业却利用传统文化这一热点.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博人眼球,实际上做的却是传播糟粕、谋求不正当利益的“腌臜事”。这样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是阻碍了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与之相反,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则通过合理挖掘、创新利用传统文化故事、元素,获得了良好口碑与票房成绩,透过新途径、新方式,让大众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这位老朋友。这也正是创新文化传承的魅力所在。各文化企业应首先端正态度。而后结合实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创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再绽妍丽之花。创新传承方式,群众应发挥支持作用。如今,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播者,也都是文化的消费者和受益者。如果人人都能尊重、热爱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自觉支持积极、健康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抵制粗俗、鄙陋的传承方式,那么就能刺激企业创新传承方式,多策划一些诸如《百家讲坛》《养生堂》《舌尖上的中国》的影视节目或“书法比赛”“刺绣技法交流”一类的民间活动,少一些哗众取宠的、败坏了中国传统文化名声的“四不像”。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应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当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汇聚为力量时,往往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仅由诗词文化一角,便可窥知这个道理。身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未来。我们必须担起这一份责任,从创新传承方式做起,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标,持全新的姿态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未来齐奔。

  • 第2题:

    时间:2007年1月1日地点:浙江电视台演播室
    栏目:阳光会客厅
    主持人:浙江文化频道小文
    嘉宾:浙江省文化研究中心王主任
    浙江省文化厅文化发展处张处长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李教授
    小文:各位观众好,欢迎收看新年的第一期阳光会客厅节目。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文化热”,引起了人们特别关注。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三位嘉宾,一起来聊聊文化的话题。
    近些年以来,我省的影视音像制品、图书出版、文艺演出、境内外休闲旅游等市场都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像杭州宋城集团6000万元精心打造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每年演出800场,观众达100万人次,2006年前5个月观众人数增长了30%。这台歌舞精品已经成为杭州文化休闲旅游的一张“金名片”了。李教授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李教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消费货币必然转向对精神消费的追求。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往往局限于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而精神文化需求通常被压抑在一个非常次要的位置上。2005年浙江的人均GDP为3400美元,成为全国首个突破“3000美元门槛”的省份,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就强烈凸显出来,宋城的歌舞精品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层次”的攀升。
    张处长:我手头上有一份详细的数据。2005年,浙江省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已分别从2000年的13.1%和8.5%提高到15.1%和13%。1995到2005年这十年间,反映我省城乡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13.4和11.8个百分点,体现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文化、娱乐、教育、旅游消费等支出迅速上升,支出比重分别提高了7.1和6.7个百分点。
    小文:据我所知,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占到家庭消费的30%左右。据专家初步测算,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求已增长到7000亿元以上。看来,当前国内的文化消费潜力已经不容忽视了。
    王主任:我省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已经在40%以下,也就是接近了富裕的标准。大家有钱了,更需要消费不同品味、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它既可能是对人们无须支付一定价格就可满足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需求,例如街头雕塑、文化展览等,也可能是对人们必须支付一定价格才能满足的商品性娱乐文化产品的需求,如卡拉OK、商业演出等;既可能是对武打、言情、民间曲艺等通俗文艺的需求,也可能是对文学巨著、交响音乐、芭蕾艺术高雅文艺的需求;既可能是对生理感官上的颐养、休憩或享受的需求,也可能是对精神世界追索的需求。
    李教授:发达国家有一句名言:“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它很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需要的变化。物质是满足人们生活的必需,文化则能提供生活的意义,使人们心灵受到抚慰、导向和激励,以此提升自身素质。
    王主任:按照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不仅包含了这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生产力水平等定量化的硬性指标,还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公众素质以作为一种整合力量的价值体系,也就是人文精神。文化能够提高国民素质,能够转化人的发展观念和生存理念,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化是“以文化人”,对人的作用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潜移默化的。这就是文化对人的作用。
    小文:但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会不会也是一把双刃剑呢?我这里有份材料,里面的数据让我感到比较震惊: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的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这其中由于经常看含有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此外,这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出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经常出入网吧的占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61%。目前网络游戏的内容很多是带色情、格杀、武斗等情节,使一些痴迷于游戏和网络的青少年大受影响,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甚至纷纷仿效寻求刺激,走上堕落和犯罪的道路。王主任,你怎么看?
    王主任:这些只能说是劣文化,先进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应有的道德思想和伦理秩序,去教化人——使人“人化”——像个“人”。我们一些地方在文化消费品的生产方面仅注重市场收益,搞粗放型发展,满足于生产一些短、平、快的东西,甚至是低级、庸俗的东西,缺乏高品质的、既能卖座又让人叫好的文化商品。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有相当多的人和团体变得“没文化”了,我们的社会由于快速拉动,如扳断后的藕一样,出现了“文化中空”。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些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表明我们文化精神的缺失,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
    李教授:是这样的。拿一些农村来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但庸俗的社会文化也随之开始泛滥。在部分省份的落后乡镇,近年来一些草台班子和不正规的演出团体游走乡间,“脱衣秀”、色情录像等活动在农村开始抬头,在一些地方,农民因无处消遣,闲暇时就聚在一起赌博,不仅成人赌,不少孩子也赌,有的甚至全家参赌。部分地方的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盛行。这些既破坏了淳朴的乡风,也造成了许多让人头痛的社会问题。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县乡文化事业单位,他们占据了人员、资源优势,但由于体制原因,并没能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正在被边缘化、空白化。现在大家都在讲建设新农村,农民该充实的不只是钱包,更需充实精神。
    小文:张处长对这个情况应该比较了解。
    张处长: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在我们浙江,这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0年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一位的省份,农村文化资源的占有程度也是不成正比的。约占总人口60%~70%的农民只能享有20%~30%的文化资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基层文化资源总量匮乏,基层文化阵地流失现象严重,群众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缺少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
    小文:农村的情况可能会突出一些,那么从全省范围来看,情况又是如何呢?
    张处长:应当说,日渐凸显的公众人文素质差距也正成为我们这个GDP上万亿元省份的特殊发展瓶颈。有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指数为7.5,即每千人中仅有75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达标。尽管我省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国第四位,然而从文化方面的指标衡量还存在一定差距。全国平均每45.9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在浙江平均每56.2万人才拥有一个,还不到全国的平均数,只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二十八分之一。人均藏书拥有量0.44册,远低于“每个居民两册”的国际标准。全省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位居全国第十位,其中文化馆数量位于全国倒数第十三位。浙江是率先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虽然带动了参观人数飙升,但全省年人均参观次数也仅为0.4次,远低于西方国家年人均参观博物馆两次的比例。
    小文:这些数字让人有点意外。可是,主流的文化传播为何会出现断裂呢?
    李教授:主要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功能和地位认识仍然不十分清楚,还没有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在很多方面仍然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将文化产品看成是单纯的精神产品,否认它的商品性,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如此你中有我、纠缠不清,使管理和发展都进入混沌模糊的状态,导致了该“管”的没“管”好,该“放”的没“放”掉。
    张处长:这也导致了另一种尴尬局面:非公资本在市场上迅速发展,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却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我这里有一组对比数据非常有意思:2005年浙江国有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191场,而民营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258场。特别是在农村演出市场上,民营剧团共演出14.1万场,是国有剧团的5.8倍,农村演出市场占有率高达87.2个百分点。国有剧团共投入演出运营成本27324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成本、票房收入和观众人数的比为1∶0.19∶0.09。民营剧团共投入演出运营成本3544.6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成本、收入、观众数的比为1∶1.73∶0.53。
    小文:张处长这里都快成了数据库了。王主任是怎么认为的呢?
    王主任: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习惯了将文化看成是单纯的社会事业,认为文化部门只靠财政拨款兴办,“只投入、不产出”,总之是把文化看成是经济的装饰品,这是个误区。不过,也并非一切文化都可以发展为产业,所有文化活动都可以推向市场,这要依据文化产品的自身属性决定。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需要迅速构建起新时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否则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小文:就我感觉,在当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文化与经济整合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了。有人说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这个观点不知各位是否认同?
    李教授: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如果说,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到20世纪的中后期,经济的发展靠的是“资本力”,那么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靠“资本力”,“文化力”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当今世界,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形式,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未来最具爆发力的朝阳产业,是各国都在不惜血本争夺的市场。目前,在世界最发达国家的GDP中,80%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其中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及相关的服务业扮演了主要角色。文化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智力、高收益和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只需要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市场规律,就能闯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和想象的。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中的排位仅次于军事产业,而在出口方面,则位居第一。总体上看,美国的文化已占GDP的25%。
    王主任:这种现象在日本和韩国也很典型。日本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和规模,已经超过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现在,日本的动漫产品已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62%,而游戏产品也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韩国属于后来居上。这几年我们中国频频遭遇的“韩潮”,正是韩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生成的。
    张处长:随着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外文化的碰撞也更为激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文化产品贸易长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2004年我国向美国输出了14种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版权达4068种,进出比为290比1。我们向国外大量出口电视机,却不能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只是一个“硬件加工厂”,处于世界文化产业链的最低端。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巨大的文化“赤字”,促人警醒。
    小文: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确实很大。这让我想到,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热闹的圣诞节,10位名校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的事件,使得“洋”、“土”节之争又再次掀起了波澜。王主任,您会过圣诞节吗?
    王主任:呵呵,也会凑凑热闹的。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乃至全世界文化交融的趋势不可抵挡,需要开放包容,需要吸纳融合。更何况,现在这些文化节日的效应已经越来越放大了。一个圣诞节受益的不仅是老百姓,能在平淡生活里找点快乐,从消费过程中体验一种节日的美好感觉,促进群体互助和情感沟通;而且,节日也成为众商家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用洋节日的商机,相关厂商赚得个钵满盆溢。像义乌,从去年五月开始到十月,每月都有价值一千万美金的圣诞产品出口到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义乌有一家礼品公司设计的圣诞礼品,从往年的单色变为双色,就是这一简单的创新,就使去年的订单量增加了30%,售价也上涨了近20%。
    李教授:当前,创新、新的信息技术、智力资本与文化之间已经建立起复杂、深刻的联系。文化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结合,正在进一步扩大现代文化生产传播的强大能力。像日本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已经形成了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使得动漫产业成为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内容产业”。可以说,“文化创新”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理念。从这点来看,浙江文化产业的壮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张处长:总的来说,这几年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是相当地快。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比重的15.3%,占GDP比重6.0%,在国内已算比较领先了。但文化产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远未达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大多数文化产业单位还处于求生存、求数量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弱,文化产业比重偏低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仅为0.4%,而英国的这一比重为5%,澳大利亚为10%。文化创意人才,高级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同国内成熟的经济行业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文化产业在总体决策、产业管理方面的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小文:虽然有差距,但是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吧。
    张处长:这是毫无疑问的。GDP构成中,文化的贡献越来越凸显。百姓的生活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文化被赋予更深更广的含义。从官员到民间,对文化的认知、认同正逐步成为一种自觉。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文化已摆上了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了省市县发展规划之中。
    王主任:过去的“精神财富”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物质价值”,并正在加快脚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文化在经历了“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之后,已经开始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所释放出的潜能就越巨大。
    小文:在这方面,浙江的转型应当是比较早的,请张处长来谈谈。
    张处长:是的,我们省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老牌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浙江省新华书店率先实施“事转企”整体改制。改制后,它的现代物流配送系统相当出色,成功地实现了全省连锁经营,还在上海、深圳等地开出10家连锁书店,迈出跨省区图书连锁经营的路子。新近创建的“博库网上书城”,把网购业务也做得有声有色。“十五”期间,该集团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和国有资产权益分别增长183%、51%和183%。同时,文化产业领域大门向非公资本的敞开,也让浙江丰裕的民营资本“风声水起”,大量涌入文化产业,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发挥出了“鲶鱼效应”。据统计,浙江全省目前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营业总收入约300亿元,从业人员近50万人。在全省2万多家印刷企业中,有98%是民营企业;9千多家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中,民营单位近8千家。
    李教授: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东阳的民营企业横店集团。横店影视城所在的地方原先大都是荒山,有些长着一些树,有些连树都难长,土地资源如此稀缺,荒山荒坡如何利用?事实证明,影视基地的建设是一条好路子。现在横店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拍摄基地,并且渐渐形成了一条影视文化产业链,带动了旅游、餐饮、传媒、设计等相关产业群。横店文化产业的规模化还为邻近的大量村民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他们光充当相对专业的群众演员,每人年收入就能增加上万元。一个个影视基地建成了,一个个剧组、一批批游客走了又来,为横店带来了巨大财富,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
    王主任: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如越剧之乡的嵊州涌现了1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名,全年累计演出3.5万场,总收入8000多万元。剧团的兴旺繁荣拉动了当地道具服装、演员培训等相关产业。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丰富而又实惠的精神食粮,而且本身的经济力量也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还以有效的方式利用和保护了本地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张处长: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全新方式出现的文化活动载体。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组建的“钱江浪花”艺术团,现在名声在浙江越来越响。它根据农村基层演出特点和需要专门设计的文艺“直通车”,逐渐为众多基层群众所熟悉和喜爱。“钱江浪花”艺术团在下基层演出的同时,还兴办“文化集市”活动,将科普、教育、卫生、专家咨询、资助失学儿童等一系列活动融入演出活动之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目前全省共有13辆大篷车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演出近千场,观众达100余万人次,如今“文化大篷车”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李教授:是啊,现在经济在转型,社会也在转型,并且这种转型是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之下。文化的力量,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的力量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张处长:“十一五”时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任务也相当艰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小文:让文化发展从“软肋”成为“脊梁”,可谓任重而道远。好的,本次阳光会客厅节目到此结束。非常感谢三位嘉宾,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下期节目再见。
    就给定材料反映的主旨,用1000字到1300字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
    解析: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取向的增长模式已经很难再维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正当发展脚步即将停滞之际,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国策高瞻远瞩,及时纠正了粗放的发展观。而文化体制改革也顺应了这种大势,发展文化产业,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胜出。任何国家的综合国力都离不开文化发展的底蕴和烘托。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文化实力的竞争,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及正确的方向保证。
    (1)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必须做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创新、安全机制创新,以全新的思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扩大文化出口,参与国际竞争。由于文化产业已成为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而促使各国、各地区都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市场的竞争。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利用国内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更要把民族文化资源与国际文化结合起来,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参与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使我国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
    (3)人才是文化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要运用好国家有关的人才制度,也要看到地区之间人才状况的差别,要对照借鉴,要推陈出新,发挥好自身优势,包括文化资源的优势,引进、培养自己的文化人才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多多反思自己的人才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充满人文气息的人才发展、人才流动、人才激励的制度,培养出一批懂市场、懂国际规则的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人才。
    (4)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是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当今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是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开拓性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提高企业素质和产品竞争力,最终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5)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完全可以借鉴韩日等国的经验,将文化产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由政府在产业政策上予以倾斜与引导,推动文化与高新技术结合,同时根据文化产业性质,或在财政上予以大力支持,或在投融资上放宽渠道,或在税收上实行优惠,鼓励对外出口,鼓励人才培养,组建产业集团,以促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第3题:

    ()对于谈话节目的氛围塑造作用较大。

    • A、嘉宾
    • B、主持人
    • C、话题
    • D、观众

    正确答案:D

  • 第4题:

    建设文化强省,首要的是要建设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浙江省人民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浙江省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A、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 B、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提高
    • C、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 D、省市县乡村五级覆盖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正确答案:A,B,C

  • 第5题:

    谈话节目的第一变量是()

    • A、嘉宾
    • B、主持人
    • C、话题
    • D、观众

    正确答案:A

  • 第6题:

    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创新,增强遂昌旅游吸引力“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之一的汤显祖曾任遂昌县令五年,在此写就了闻名中外的《牡丹亭》。近年来,浙江省遂昌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以乡、村级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为基础,推出以农事活动、民俗文化等为内容的各种节庆活动,形成了以浙江省重点扶持的文化节庆活动——汤显祖文化节为龙头,金竹山茶油开榨节、高坪杜鹃节等20多个节庆活动为支撑的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吸引了近30万中外游客;同时又成功举办了《昆曲·牡丹亭》特种邮票首发式,组团赴英国、意大利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遂昌县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遂昌县是如何增强旅游吸引力的?


    正确答案: (1)立足社会实践。遂昌县结合当地人民群众的农事活动等具体实践,推出特色节庆活动,实现文化创新。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遂昌县继承了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遂昌县加强与外国文化的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4)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既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又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外来文化。

  • 第7题: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民族精神,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需要强基固本的“主心骨”。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业。浙江省委、省政府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已成为浙江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的核心“软实力”。浙江文化底蕴深厚,海纳百川。在浙江精神鼓舞下,全省人民努力实现浙江“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强省梦。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浙江省委、省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培育“浙江精神”?


    正确答案: ①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民族精神;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需要强基固本的“主心骨”,这是省委省府重视浙江精神的现实依据。
    ②政府具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以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重视浙江精神。
    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浙江精神,有利于提升我省的软实力,从而增强综合竞争力,实现我省的文化强省梦。

  • 第8题:

    浙江卫视观众互动节目《我爱记歌词》,把中国老百姓喜爱的卡拉OK方式和欧美的歌词记忆游戏相结合,深受观众喜爱。这说明()

    • A、通俗文化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
    • B、通俗文化能满足人们多层次精神需求
    • C、文化活动应该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 D、文化活动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才能深受喜爱

    正确答案:C

  • 第9题:

    《今日关注》是广东电视台2005年倾力打造的一档新闻直播节目。节目内容锁定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百姓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与广大观众实现良性激情互动。该栏目开通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今日关注》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发展大众文化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 B、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 C、发展大众文化必须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 D、电视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开播以来,几乎创下了零负面的收视评价。该节目“韩国模式、中国设计,内容自创、凸显人情”,以现实的深度与情感的浓度穿透人性吸引着观众眼球。节目的成功启示我们() 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和为我所用的原则 ②文化类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文化引进的质量 ③实施文化创新应关注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 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应既有所淘汰又有所发扬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问答题
    (二十六)  【给定资料】  时间:2007年1月  地点:浙江电视台演播室栏目 阳光会客厅  主持人:浙江文化频道 小文  嘉宾:浙江省文化研究中心 王主任  浙江省文化厅文化发展处张处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李教授    小文:各位观众好,欢迎收看新年的第一期阳光会客厅节目。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文化热”,引起了人们特别关注。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三位嘉宾,一起来聊聊文化的话题。  近些年以来,我省的影视音像制品、图书出版、文艺演出、境内外休闲旅游等市场都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像杭州宋城集团6000万元精心打造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每年演出800场,观众达100万人次,2006年前5个月观众人数增长了30%。这台歌舞精品已经成为杭州文化休闲旅游的一张“金名片”了。李教授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李教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消费倾向必然转向对精神消费的追求。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往往局限于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而精神文化需求通常被压抑在一个非常次要的位置上。2005年浙江的人均GDP为3400美元,成为全国首个突破“3000美元门槛”的省份,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就强烈凸显出来,宋城的歌舞精品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层次”的攀升。  张处长:我手头上有一份详细的数据。2005年,浙江省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已分别从2000年的13.1%和8.5%提高到15.1%和13%。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反映我省城乡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13.4和11.8个百分点,体现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文化、娱乐、教育、旅游消费等比重分别提高了7.1和6.7个百分点。  小文:据我所知,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占到家庭消费的30%左右。据专家初步测算,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求已增长到7000亿元以上。看来,当前国内的文化消费潜力已经不容忽视了。  王主任:我省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已经在40%以下,也就是接近了富裕的标准。大家有钱了,更需要消费不同品味、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它既可能是对人们无须支付价格就可满足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需求,例如街头表演、文化展览等,也可能是对人们必须支付一定价格才能满足的商品性娱乐文化产品的需求,如卡拉OK、商业演出等;既可能是对武打、言情、民间曲艺等通俗文艺的需求,也可能是对文学巨著、交响音乐、芭蕾艺术等高雅文艺的需求;既可能是对生理感官上的颐养、休憩或享受的需求,也可能是对精神世界追索的需求。  李教授:发达国家有一句名言:“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它很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需要的变化。物质是满足人们生活的必需,文化则能提供生活的意义,使人们心灵受到抚慰、导向和激励,以此提升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王主任:按照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不仅包含了这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生产力水平等定量化的硬性指标,还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公众素质以及作为一种整合力量的价值体系,也就是人文精神。文化的发展能大大改善人们的人文精神面貌。我们只有坚持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观念和生存理念,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同时,文化对人的作用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潜移默化的。这就是文化对人的作用。  小文:但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会不会也是一把双刃剑呢?我这份材料里面的数据让我感到比较震惊,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的100名在押少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经常看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其影响的占75%。此外,这些未成年犯中,经常进入电子游戏厅的占61%,经常进入网吧的占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61%。目前网络游戏的内容很多是带色情、搏杀、武斗等情节的,使一些痴迷于游戏和网络的青少年受影响,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甚至纷纷效仿寻求刺激,走上堕落和犯罪的道路。王主任,你怎么看?  王主任:这些只能说是劣文化。先进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应有的道德思想和伦常秩序去教化人——使人“人化”——像个“人”。我们一些地方在文化消费品的生产方面,仅注重市场收入,搞粗放型发展,满足于生产一些短、平、快的东西,甚至是低级、庸俗的东西,缺乏高品质的既能卖座又让人叫好的文化商品。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有相当多的人和团体变得“没文化”了,我们的社会由于快速的拉动,如扳断后的藕一样,出现了“文化中空”。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些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表明我们文化精神的缺失,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  李教授:是这样的。拿一些农村来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但庸俗的社会文化也随之开始泛滥。在部分省份的落后乡镇,近年来一些草台班子和不正规的演出团体游走乡间,“脱衣秀”、色情录像等活动在农村开始抬头。在一些地方,农民因无处消遣,闲暇时就聚在一起赌博,不仅成人赌,不少孩子也赌,有的村镇甚至赌博成风,这一状况的蔓延,大大损害了农村纯朴的乡风。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是让农民们明白,要想获得幸福需要鼓起来的不只是钱包,更需要有道德、有品位的思想文化生活。  小文:张处长,对这个情况应该比较了解。  张处长: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在我们浙江,这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3年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一位的省份,农村文化资源的占有程度也是不成正比的。约占总人口60%~70%的农民只能享有20%~30%的文化资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程度很不平衡。基层文化资源总量匮乏,基层文化阵地流失现象严重,群众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缺少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  小文:农村的情况可能会突出一些,那么从全省范围来看,情况又是如何呢?  张处长:应当说,日渐凸显的公众人文素质差距也正成为我们这个GDP上万亿元省份的特殊发展瓶颈。有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指数为7.5,即每千人中仅有75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达标,尽管我省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国第四位,然而从文化方面的指标衡量还存在一定差距。全国平均每45.9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在浙江平均每56.2万人才拥有一个,还不到全国的平均数,只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二十八分之一。人均藏书拥有量0.44册,远低于“每个居民两册”的国际标准。全省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位居全国第十位,其中文化馆数量位于全国倒数第十三位。浙江是率先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虽然带动了参观人数的小幅上升,但全省年人均参观次数也仅为0.4次,远低于西方国家年人均参观博物馆两次的比例。  小文:这些数字让人有点意外。可是,主流的文化传播为何会出现断裂呢?  李教授:主要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功能和地位认识仍然不十分清楚,还没有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在很多方面仍然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将文化产品看成是单纯的精神产品,否认它的商品性,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如此你中有我、纠缠不清,使管理和发展都进入混淆模糊的状态,导致了该“管”的没“管”好,该“放”的没“放”掉。  张处长:这也导致了另一种尴尬局面:非公资本在市场上迅速发展,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却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我这里有一组对比数据非常有意思:2005年浙江国有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191场,而民营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258场。特别是在农村演出市场上,民营剧团共演出14.1万场,是国有剧团的5.8倍,农村演出市场占有率高达87.2个百分点。国有剧团共投入演出运营成本27324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成本21018元、票房收入4068元、观众人数1258人,成本、收入和观众比为1:0:19:0.06。民营剧团共投入演出运营成本3544.6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成本仅668元、票房收入1158元、观众人数354人,成本、收入和观众比为1:1.73:0.53。民营剧团要远远比国有剧团活跃,更具有市场占有率。省新华书店率先采取了全省连锁经营、联营发展的路子。新近创建的“博库网上书城”,把网购业务做得有声有色。“十五”期间,该集团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和国有资产权益分别增长183%、51%和183%,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发展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国有文化资源领域大门向非公资本的敞开,也让浙江丰裕的民营资本“风声水起”,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发挥出了“鲶鱼效应”。  小文:张处长这里都快成了数据库了。王主任是怎么认为的呢?  王主任: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习惯了将文化看成是单纯的社会事业,认为文化部门只靠财政拨款兴办,“只投入、不产出”,总之是把文化看成是经济的装饰品,这是个误区。不过,也并非一切文化都可以发展为产业,所有文化活动都可以推向市场,这要依据文化产品的自身属性决定。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需要迅速构建起新时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否则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小文:就我感觉,在当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文化与经济融合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了。有人说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这个观点不知各位是否认同?  李教授: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如果说,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到20世纪的中后期,经济的发展靠的是“资本力”,那么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靠“资本力”,“文化力”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当今世界,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形式,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未来最具爆发力的朝阳产业,是各国都在不惜血本争夺的市场。目前,在世界最发达国家的GDP中,80%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其中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及相关的服务业扮演了主要角色。文化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智力、高效益和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只需要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市场规律,就能闯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和想象的。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中的排位仅次于军事产业,而在出口方面,则位居第一。总体上看,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占GDP的25%。  王主任:这种现象在日本和韩国也很典型。日本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量和规模,已经超过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现在,日本的动漫产品已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62%,而游戏产品业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韩国属于后来居上。这几年我国频频遭遇的“韩潮”,正是韩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生成的。  张处长:随着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外文化的碰撞也更为激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文化产品贸易长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2004年我国向美国输出了14种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版权达4068种,进出比为290:1。我们向国外大量出口电视机,却不能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只是一个“硬件加工厂”,处于世界文化产业链的最低端。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问的80%。巨大的文化“赤字”,促人警醒。  小文: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确实很大,这让我想到,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热闹的圣诞节,10位名校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的事件,使得“洋”、“土”节之争又再次掀起了波澜。  王主任:今天,中西文化乃至全世界文化交融的趋势不可抵挡,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更何况,现在这些文化节日的效应已经越来越放大了。一个圣诞节受益的不仅是老百姓,能在平淡生活里找点快乐,从消费过程中体验一种节日的美好感觉,促进群体互助和情感沟通;而且,节日也成为众商家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用洋节日的商机,相关厂商赚得个钵满盆溢。像义乌,从去年五月开始到十月,每月都有价值一千万美金的圣诞产品出口到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义乌有一家礼品公司设计的圣诞礼品,从往年的单色变为双色,就是这一简单的创新,就使去年的订单量增加了30%,售价也上涨了近20%。  李教授:当前,创新、新的信息技术、智力资本与文化之间已经建立起复杂、深刻的联系。文化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结合,正在进一步扩大现代文化生产传播的强大能力。像日本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已经形成了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使得动漫产业成为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内容产业”。可以说,“文化创新”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理念。从这点来看,浙江文化产业的壮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张处长:总的来说,这几年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是相当地快。但是文化产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远未达到支柱产业。大多数文化产业单位还处于求生存、求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文化产业比重偏低的现象还长期存在。  小文:虽然有差距,但是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吧。  张处长:这是毫无疑问的。GDP构成中,文化的贡献越来越凸显。百姓的生活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文化被赋予更深更广的含义。从官员到民间,对文化的认知逐步成为一种自觉。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文化已摆上了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了省市县发展规划之中。  王主任:过去的“精神财富”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物质价值”,并正在加快脚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文化在经历了“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之后,已经开始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所释放出的潜能越巨大,这也是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本材料的人物和场景为虚拟)  【问题】  假如你是某县政府机关的一名公务员,现要求你根据材料内容拟一份本县“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完成下列两项内容:  (1)列出文化发展规划文本的简要目录,字数不超过150字。  (2)拟出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字数不超过350字。

    正确答案:
    目 录
    一、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四、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三)制订落实文化产业政策
    (四)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完成“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使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建设新格局。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产业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文化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布局合理。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到2010年,建成省级文化先进县,为建设与浙江经济强县相适应的文化高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男:观众朋友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的嘉宾张阳女士。女: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有话好好说》这个节目。问:男的是做什么工作的?
    A

    演员

    B

    作家

    C

    班主任

    D

    主持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时间:2007年1月1日地点:浙江电视台演播室
    栏目:阳光会客厅
    主持人:浙江文化频道小文
    嘉宾:浙江省文化研究中心王主任
    浙江省文化厅文化发展处张处长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李教授
    小文:各位观众好,欢迎收看新年的第一期阳光会客厅节目。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文化热”,引起了人们特别关注。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三位嘉宾,一起来聊聊文化的话题。
    近些年以来,我省的影视音像制品、图书出版、文艺演出、境内外休闲旅游等市场都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像杭州宋城集团6000万元精心打造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每年演出800场,观众达100万人次,2006年前5个月观众人数增长了30%。这台歌舞精品已经成为杭州文化休闲旅游的一张“金名片”了。李教授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李教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消费货币必然转向对精神消费的追求。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往往局限于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而精神文化需求通常被压抑在一个非常次要的位置上。2005年浙江的人均GDP为3400美元,成为全国首个突破“3000美元门槛”的省份,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就强烈凸显出来,宋城的歌舞精品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层次”的攀升。
    张处长:我手头上有一份详细的数据。2005年,浙江省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已分别从2000年的13.1%和8.5%提高到15.1%和13%。1995到2005年这十年间,反映我省城乡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13.4和11.8个百分点,体现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文化、娱乐、教育、旅游消费等支出迅速上升,支出比重分别提高了7.1和6.7个百分点。
    小文:据我所知,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占到家庭消费的30%左右。据专家初步测算,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求已增长到7000亿元以上。看来,当前国内的文化消费潜力已经不容忽视了。
    王主任:我省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已经在40%以下,也就是接近了富裕的标准。大家有钱了,更需要消费不同品味、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它既可能是对人们无须支付一定价格就可满足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需求,例如街头雕塑、文化展览等,也可能是对人们必须支付一定价格才能满足的商品性娱乐文化产品的需求,如卡拉OK、商业演出等;既可能是对武打、言情、民间曲艺等通俗文艺的需求,也可能是对文学巨著、交响音乐、芭蕾艺术高雅文艺的需求;既可能是对生理感官上的颐养、休憩或享受的需求,也可能是对精神世界追索的需求。
    李教授:发达国家有一句名言:“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它很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需要的变化。物质是满足人们生活的必需,文化则能提供生活的意义,使人们心灵受到抚慰、导向和激励,以此提升自身素质。
    王主任:按照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不仅包含了这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生产力水平等定量化的硬性指标,还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公众素质以作为一种整合力量的价值体系,也就是人文精神。文化能够提高国民素质,能够转化人的发展观念和生存理念,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化是“以文化人”,对人的作用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潜移默化的。这就是文化对人的作用。
    小文:但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会不会也是一把双刃剑呢?我这里有份材料,里面的数据让我感到比较震惊: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的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这其中由于经常看含有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此外,这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出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经常出入网吧的占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61%。目前网络游戏的内容很多是带色情、格杀、武斗等情节,使一些痴迷于游戏和网络的青少年大受影响,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甚至纷纷仿效寻求刺激,走上堕落和犯罪的道路。王主任,你怎么看?
    王主任:这些只能说是劣文化,先进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应有的道德思想和伦理秩序,去教化人——使人“人化”——像个“人”。我们一些地方在文化消费品的生产方面仅注重市场收益,搞粗放型发展,满足于生产一些短、平、快的东西,甚至是低级、庸俗的东西,缺乏高品质的、既能卖座又让人叫好的文化商品。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有相当多的人和团体变得“没文化”了,我们的社会由于快速拉动,如扳断后的藕一样,出现了“文化中空”。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些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表明我们文化精神的缺失,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
    李教授:是这样的。拿一些农村来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但庸俗的社会文化也随之开始泛滥。在部分省份的落后乡镇,近年来一些草台班子和不正规的演出团体游走乡间,“脱衣秀”、色情录像等活动在农村开始抬头,在一些地方,农民因无处消遣,闲暇时就聚在一起赌博,不仅成人赌,不少孩子也赌,有的甚至全家参赌。部分地方的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盛行。这些既破坏了淳朴的乡风,也造成了许多让人头痛的社会问题。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县乡文化事业单位,他们占据了人员、资源优势,但由于体制原因,并没能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正在被边缘化、空白化。现在大家都在讲建设新农村,农民该充实的不只是钱包,更需充实精神。
    小文:张处长对这个情况应该比较了解。
    张处长: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在我们浙江,这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0年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一位的省份,农村文化资源的占有程度也是不成正比的。约占总人口60%~70%的农民只能享有20%~30%的文化资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基层文化资源总量匮乏,基层文化阵地流失现象严重,群众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缺少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
    小文:农村的情况可能会突出一些,那么从全省范围来看,情况又是如何呢?
    张处长:应当说,日渐凸显的公众人文素质差距也正成为我们这个GDP上万亿元省份的特殊发展瓶颈。有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指数为7.5,即每千人中仅有75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达标。尽管我省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国第四位,然而从文化方面的指标衡量还存在一定差距。全国平均每45.9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在浙江平均每56.2万人才拥有一个,还不到全国的平均数,只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二十八分之一。人均藏书拥有量0.44册,远低于“每个居民两册”的国际标准。全省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位居全国第十位,其中文化馆数量位于全国倒数第十三位。浙江是率先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虽然带动了参观人数飙升,但全省年人均参观次数也仅为0.4次,远低于西方国家年人均参观博物馆两次的比例。
    小文:这些数字让人有点意外。可是,主流的文化传播为何会出现断裂呢?
    李教授:主要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功能和地位认识仍然不十分清楚,还没有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在很多方面仍然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将文化产品看成是单纯的精神产品,否认它的商品性,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如此你中有我、纠缠不清,使管理和发展都进入混沌模糊的状态,导致了该“管”的没“管”好,该“放”的没“放”掉。
    张处长:这也导致了另一种尴尬局面:非公资本在市场上迅速发展,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却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我这里有一组对比数据非常有意思:2005年浙江国有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191场,而民营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258场。特别是在农村演出市场上,民营剧团共演出14.1万场,是国有剧团的5.8倍,农村演出市场占有率高达87.2个百分点。国有剧团共投入演出运营成本27324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成本、票房收入和观众人数的比为1∶0.19∶0.09。民营剧团共投入演出运营成本3544.6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成本、收入、观众数的比为1∶1.73∶0.53。
    小文:张处长这里都快成了数据库了。王主任是怎么认为的呢?
    王主任: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习惯了将文化看成是单纯的社会事业,认为文化部门只靠财政拨款兴办,“只投入、不产出”,总之是把文化看成是经济的装饰品,这是个误区。不过,也并非一切文化都可以发展为产业,所有文化活动都可以推向市场,这要依据文化产品的自身属性决定。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需要迅速构建起新时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否则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小文:就我感觉,在当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文化与经济整合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了。有人说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这个观点不知各位是否认同?
    李教授: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如果说,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到20世纪的中后期,经济的发展靠的是“资本力”,那么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靠“资本力”,“文化力”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当今世界,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形式,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未来最具爆发力的朝阳产业,是各国都在不惜血本争夺的市场。目前,在世界最发达国家的GDP中,80%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其中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及相关的服务业扮演了主要角色。文化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智力、高收益和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只需要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市场规律,就能闯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和想象的。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中的排位仅次于军事产业,而在出口方面,则位居第一。总体上看,美国的文化已占GDP的25%。
    王主任:这种现象在日本和韩国也很典型。日本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和规模,已经超过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现在,日本的动漫产品已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62%,而游戏产品也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韩国属于后来居上。这几年我们中国频频遭遇的“韩潮”,正是韩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生成的。
    张处长:随着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外文化的碰撞也更为激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文化产品贸易长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2004年我国向美国输出了14种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版权达4068种,进出比为290比1。我们向国外大量出口电视机,却不能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只是一个“硬件加工厂”,处于世界文化产业链的最低端。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巨大的文化“赤字”,促人警醒。
    小文: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确实很大。这让我想到,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热闹的圣诞节,10位名校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的事件,使得“洋”、“土”节之争又再次掀起了波澜。王主任,您会过圣诞节吗?
    王主任:呵呵,也会凑凑热闹的。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乃至全世界文化交融的趋势不可抵挡,需要开放包容,需要吸纳融合。更何况,现在这些文化节日的效应已经越来越放大了。一个圣诞节受益的不仅是老百姓,能在平淡生活里找点快乐,从消费过程中体验一种节日的美好感觉,促进群体互助和情感沟通;而且,节日也成为众商家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用洋节日的商机,相关厂商赚得个钵满盆溢。像义乌,从去年五月开始到十月,每月都有价值一千万美金的圣诞产品出口到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义乌有一家礼品公司设计的圣诞礼品,从往年的单色变为双色,就是这一简单的创新,就使去年的订单量增加了30%,售价也上涨了近20%。
    李教授:当前,创新、新的信息技术、智力资本与文化之间已经建立起复杂、深刻的联系。文化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结合,正在进一步扩大现代文化生产传播的强大能力。像日本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已经形成了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使得动漫产业成为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内容产业”。可以说,“文化创新”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理念。从这点来看,浙江文化产业的壮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张处长:总的来说,这几年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是相当地快。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比重的15.3%,占GDP比重6.0%,在国内已算比较领先了。但文化产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远未达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大多数文化产业单位还处于求生存、求数量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弱,文化产业比重偏低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仅为0.4%,而英国的这一比重为5%,澳大利亚为10%。文化创意人才,高级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同国内成熟的经济行业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文化产业在总体决策、产业管理方面的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小文:虽然有差距,但是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吧。
    张处长:这是毫无疑问的。GDP构成中,文化的贡献越来越凸显。百姓的生活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文化被赋予更深更广的含义。从官员到民间,对文化的认知、认同正逐步成为一种自觉。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文化已摆上了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了省市县发展规划之中。
    王主任:过去的“精神财富”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物质价值”,并正在加快脚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文化在经历了“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之后,已经开始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所释放出的潜能就越巨大。
    小文:在这方面,浙江的转型应当是比较早的,请张处长来谈谈。
    张处长:是的,我们省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老牌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浙江省新华书店率先实施“事转企”整体改制。改制后,它的现代物流配送系统相当出色,成功地实现了全省连锁经营,还在上海、深圳等地开出10家连锁书店,迈出跨省区图书连锁经营的路子。新近创建的“博库网上书城”,把网购业务也做得有声有色。“十五”期间,该集团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和国有资产权益分别增长183%、51%和183%。同时,文化产业领域大门向非公资本的敞开,也让浙江丰裕的民营资本“风声水起”,大量涌入文化产业,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发挥出了“鲶鱼效应”。据统计,浙江全省目前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营业总收入约300亿元,从业人员近50万人。在全省2万多家印刷企业中,有98%是民营企业;9千多家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中,民营单位近8千家。
    李教授: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东阳的民营企业横店集团。横店影视城所在的地方原先大都是荒山,有些长着一些树,有些连树都难长,土地资源如此稀缺,荒山荒坡如何利用?事实证明,影视基地的建设是一条好路子。现在横店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拍摄基地,并且渐渐形成了一条影视文化产业链,带动了旅游、餐饮、传媒、设计等相关产业群。横店文化产业的规模化还为邻近的大量村民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他们光充当相对专业的群众演员,每人年收入就能增加上万元。一个个影视基地建成了,一个个剧组、一批批游客走了又来,为横店带来了巨大财富,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
    王主任: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如越剧之乡的嵊州涌现了1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名,全年累计演出3.5万场,总收入8000多万元。剧团的兴旺繁荣拉动了当地道具服装、演员培训等相关产业。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丰富而又实惠的精神食粮,而且本身的经济力量也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还以有效的方式利用和保护了本地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张处长: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全新方式出现的文化活动载体。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组建的“钱江浪花”艺术团,现在名声在浙江越来越响。它根据农村基层演出特点和需要专门设计的文艺“直通车”,逐渐为众多基层群众所熟悉和喜爱。“钱江浪花”艺术团在下基层演出的同时,还兴办“文化集市”活动,将科普、教育、卫生、专家咨询、资助失学儿童等一系列活动融入演出活动之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目前全省共有13辆大篷车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演出近千场,观众达100余万人次,如今“文化大篷车”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李教授:是啊,现在经济在转型,社会也在转型,并且这种转型是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之下。文化的力量,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的力量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张处长:“十一五”时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任务也相当艰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小文:让文化发展从“软肋”成为“脊梁”,可谓任重而道远。好的,本次阳光会客厅节目到此结束。非常感谢三位嘉宾,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下期节目再见。
    认真阅读材料内容,用简要文字概述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并点明材料主旨。字数不超过350字。


    答案:
    解析:
    近些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是,一些政府对文化发展的认识不到位造成文化产业比重偏低、区域、城乡之间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基层文化资源匮乏、庸俗文化开始泛滥。对此,浙江省大力发展基层文化服务、吸引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利用文化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实现了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实践证明,当今的经济是文化经济,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社会事业,它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也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在综合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 第14题:

    时间:2007年1月1日地点:浙江电视台演播室
    栏目:阳光会客厅
    主持人:浙江文化频道小文
    嘉宾:浙江省文化研究中心王主任
    浙江省文化厅文化发展处张处长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李教授
    小文:各位观众好,欢迎收看新年的第一期阳光会客厅节目。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文化热”,引起了人们特别关注。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三位嘉宾,一起来聊聊文化的话题。
    近些年以来,我省的影视音像制品、图书出版、文艺演出、境内外休闲旅游等市场都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像杭州宋城集团6000万元精心打造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每年演出800场,观众达100万人次,2006年前5个月观众人数增长了30%。这台歌舞精品已经成为杭州文化休闲旅游的一张“金名片”了。李教授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李教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消费货币必然转向对精神消费的追求。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往往局限于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而精神文化需求通常被压抑在一个非常次要的位置上。2005年浙江的人均GDP为3400美元,成为全国首个突破“3000美元门槛”的省份,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就强烈凸显出来,宋城的歌舞精品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层次”的攀升。
    张处长:我手头上有一份详细的数据。2005年,浙江省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已分别从2000年的13.1%和8.5%提高到15.1%和13%。1995到2005年这十年间,反映我省城乡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13.4和11.8个百分点,体现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文化、娱乐、教育、旅游消费等支出迅速上升,支出比重分别提高了7.1和6.7个百分点。
    小文:据我所知,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占到家庭消费的30%左右。据专家初步测算,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求已增长到7000亿元以上。看来,当前国内的文化消费潜力已经不容忽视了。
    王主任:我省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已经在40%以下,也就是接近了富裕的标准。大家有钱了,更需要消费不同品味、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它既可能是对人们无须支付一定价格就可满足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需求,例如街头雕塑、文化展览等,也可能是对人们必须支付一定价格才能满足的商品性娱乐文化产品的需求,如卡拉OK、商业演出等;既可能是对武打、言情、民间曲艺等通俗文艺的需求,也可能是对文学巨著、交响音乐、芭蕾艺术高雅文艺的需求;既可能是对生理感官上的颐养、休憩或享受的需求,也可能是对精神世界追索的需求。
    李教授:发达国家有一句名言:“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它很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需要的变化。物质是满足人们生活的必需,文化则能提供生活的意义,使人们心灵受到抚慰、导向和激励,以此提升自身素质。
    王主任:按照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不仅包含了这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生产力水平等定量化的硬性指标,还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公众素质以作为一种整合力量的价值体系,也就是人文精神。文化能够提高国民素质,能够转化人的发展观念和生存理念,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化是“以文化人”,对人的作用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潜移默化的。这就是文化对人的作用。
    小文:但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会不会也是一把双刃剑呢?我这里有份材料,里面的数据让我感到比较震惊: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的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这其中由于经常看含有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此外,这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出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经常出入网吧的占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61%。目前网络游戏的内容很多是带色情、格杀、武斗等情节,使一些痴迷于游戏和网络的青少年大受影响,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甚至纷纷仿效寻求刺激,走上堕落和犯罪的道路。王主任,你怎么看?
    王主任:这些只能说是劣文化,先进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应有的道德思想和伦理秩序,去教化人——使人“人化”——像个“人”。我们一些地方在文化消费品的生产方面仅注重市场收益,搞粗放型发展,满足于生产一些短、平、快的东西,甚至是低级、庸俗的东西,缺乏高品质的、既能卖座又让人叫好的文化商品。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有相当多的人和团体变得“没文化”了,我们的社会由于快速拉动,如扳断后的藕一样,出现了“文化中空”。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些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表明我们文化精神的缺失,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
    李教授:是这样的。拿一些农村来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但庸俗的社会文化也随之开始泛滥。在部分省份的落后乡镇,近年来一些草台班子和不正规的演出团体游走乡间,“脱衣秀”、色情录像等活动在农村开始抬头,在一些地方,农民因无处消遣,闲暇时就聚在一起赌博,不仅成人赌,不少孩子也赌,有的甚至全家参赌。部分地方的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盛行。这些既破坏了淳朴的乡风,也造成了许多让人头痛的社会问题。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县乡文化事业单位,他们占据了人员、资源优势,但由于体制原因,并没能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正在被边缘化、空白化。现在大家都在讲建设新农村,农民该充实的不只是钱包,更需充实精神。
    小文:张处长对这个情况应该比较了解。
    张处长: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在我们浙江,这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0年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一位的省份,农村文化资源的占有程度也是不成正比的。约占总人口60%~70%的农民只能享有20%~30%的文化资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基层文化资源总量匮乏,基层文化阵地流失现象严重,群众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缺少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
    小文:农村的情况可能会突出一些,那么从全省范围来看,情况又是如何呢?
    张处长:应当说,日渐凸显的公众人文素质差距也正成为我们这个GDP上万亿元省份的特殊发展瓶颈。有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指数为7.5,即每千人中仅有75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达标。尽管我省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国第四位,然而从文化方面的指标衡量还存在一定差距。全国平均每45.9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在浙江平均每56.2万人才拥有一个,还不到全国的平均数,只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二十八分之一。人均藏书拥有量0.44册,远低于“每个居民两册”的国际标准。全省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位居全国第十位,其中文化馆数量位于全国倒数第十三位。浙江是率先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虽然带动了参观人数飙升,但全省年人均参观次数也仅为0.4次,远低于西方国家年人均参观博物馆两次的比例。
    小文:这些数字让人有点意外。可是,主流的文化传播为何会出现断裂呢?
    李教授:主要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功能和地位认识仍然不十分清楚,还没有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在很多方面仍然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将文化产品看成是单纯的精神产品,否认它的商品性,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如此你中有我、纠缠不清,使管理和发展都进入混沌模糊的状态,导致了该“管”的没“管”好,该“放”的没“放”掉。
    张处长:这也导致了另一种尴尬局面:非公资本在市场上迅速发展,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却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我这里有一组对比数据非常有意思:2005年浙江国有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191场,而民营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258场。特别是在农村演出市场上,民营剧团共演出14.1万场,是国有剧团的5.8倍,农村演出市场占有率高达87.2个百分点。国有剧团共投入演出运营成本27324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成本、票房收入和观众人数的比为1∶0.19∶0.09。民营剧团共投入演出运营成本3544.6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成本、收入、观众数的比为1∶1.73∶0.53。
    小文:张处长这里都快成了数据库了。王主任是怎么认为的呢?
    王主任: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习惯了将文化看成是单纯的社会事业,认为文化部门只靠财政拨款兴办,“只投入、不产出”,总之是把文化看成是经济的装饰品,这是个误区。不过,也并非一切文化都可以发展为产业,所有文化活动都可以推向市场,这要依据文化产品的自身属性决定。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需要迅速构建起新时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否则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小文:就我感觉,在当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文化与经济整合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了。有人说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这个观点不知各位是否认同?
    李教授: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如果说,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到20世纪的中后期,经济的发展靠的是“资本力”,那么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靠“资本力”,“文化力”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当今世界,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形式,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未来最具爆发力的朝阳产业,是各国都在不惜血本争夺的市场。目前,在世界最发达国家的GDP中,80%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其中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及相关的服务业扮演了主要角色。文化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智力、高收益和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只需要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市场规律,就能闯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和想象的。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中的排位仅次于军事产业,而在出口方面,则位居第一。总体上看,美国的文化已占GDP的25%。
    王主任:这种现象在日本和韩国也很典型。日本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和规模,已经超过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现在,日本的动漫产品已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62%,而游戏产品也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韩国属于后来居上。这几年我们中国频频遭遇的“韩潮”,正是韩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生成的。
    张处长:随着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外文化的碰撞也更为激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文化产品贸易长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2004年我国向美国输出了14种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版权达4068种,进出比为290比1。我们向国外大量出口电视机,却不能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只是一个“硬件加工厂”,处于世界文化产业链的最低端。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巨大的文化“赤字”,促人警醒。
    小文: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确实很大。这让我想到,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热闹的圣诞节,10位名校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的事件,使得“洋”、“土”节之争又再次掀起了波澜。王主任,您会过圣诞节吗?
    王主任:呵呵,也会凑凑热闹的。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乃至全世界文化交融的趋势不可抵挡,需要开放包容,需要吸纳融合。更何况,现在这些文化节日的效应已经越来越放大了。一个圣诞节受益的不仅是老百姓,能在平淡生活里找点快乐,从消费过程中体验一种节日的美好感觉,促进群体互助和情感沟通;而且,节日也成为众商家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用洋节日的商机,相关厂商赚得个钵满盆溢。像义乌,从去年五月开始到十月,每月都有价值一千万美金的圣诞产品出口到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义乌有一家礼品公司设计的圣诞礼品,从往年的单色变为双色,就是这一简单的创新,就使去年的订单量增加了30%,售价也上涨了近20%。
    李教授:当前,创新、新的信息技术、智力资本与文化之间已经建立起复杂、深刻的联系。文化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结合,正在进一步扩大现代文化生产传播的强大能力。像日本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已经形成了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使得动漫产业成为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内容产业”。可以说,“文化创新”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理念。从这点来看,浙江文化产业的壮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张处长:总的来说,这几年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是相当地快。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比重的15.3%,占GDP比重6.0%,在国内已算比较领先了。但文化产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远未达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大多数文化产业单位还处于求生存、求数量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弱,文化产业比重偏低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仅为0.4%,而英国的这一比重为5%,澳大利亚为10%。文化创意人才,高级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同国内成熟的经济行业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文化产业在总体决策、产业管理方面的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小文:虽然有差距,但是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吧。
    张处长:这是毫无疑问的。GDP构成中,文化的贡献越来越凸显。百姓的生活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文化被赋予更深更广的含义。从官员到民间,对文化的认知、认同正逐步成为一种自觉。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文化已摆上了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了省市县发展规划之中。
    王主任:过去的“精神财富”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物质价值”,并正在加快脚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文化在经历了“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之后,已经开始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所释放出的潜能就越巨大。
    小文:在这方面,浙江的转型应当是比较早的,请张处长来谈谈。
    张处长:是的,我们省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老牌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浙江省新华书店率先实施“事转企”整体改制。改制后,它的现代物流配送系统相当出色,成功地实现了全省连锁经营,还在上海、深圳等地开出10家连锁书店,迈出跨省区图书连锁经营的路子。新近创建的“博库网上书城”,把网购业务也做得有声有色。“十五”期间,该集团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和国有资产权益分别增长183%、51%和183%。同时,文化产业领域大门向非公资本的敞开,也让浙江丰裕的民营资本“风声水起”,大量涌入文化产业,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发挥出了“鲶鱼效应”。据统计,浙江全省目前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营业总收入约300亿元,从业人员近50万人。在全省2万多家印刷企业中,有98%是民营企业;9千多家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中,民营单位近8千家。
    李教授: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东阳的民营企业横店集团。横店影视城所在的地方原先大都是荒山,有些长着一些树,有些连树都难长,土地资源如此稀缺,荒山荒坡如何利用?事实证明,影视基地的建设是一条好路子。现在横店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拍摄基地,并且渐渐形成了一条影视文化产业链,带动了旅游、餐饮、传媒、设计等相关产业群。横店文化产业的规模化还为邻近的大量村民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他们光充当相对专业的群众演员,每人年收入就能增加上万元。一个个影视基地建成了,一个个剧组、一批批游客走了又来,为横店带来了巨大财富,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
    王主任: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如越剧之乡的嵊州涌现了1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名,全年累计演出3.5万场,总收入8000多万元。剧团的兴旺繁荣拉动了当地道具服装、演员培训等相关产业。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丰富而又实惠的精神食粮,而且本身的经济力量也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还以有效的方式利用和保护了本地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张处长: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全新方式出现的文化活动载体。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组建的“钱江浪花”艺术团,现在名声在浙江越来越响。它根据农村基层演出特点和需要专门设计的文艺“直通车”,逐渐为众多基层群众所熟悉和喜爱。“钱江浪花”艺术团在下基层演出的同时,还兴办“文化集市”活动,将科普、教育、卫生、专家咨询、资助失学儿童等一系列活动融入演出活动之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目前全省共有13辆大篷车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演出近千场,观众达100余万人次,如今“文化大篷车”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李教授:是啊,现在经济在转型,社会也在转型,并且这种转型是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之下。文化的力量,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的力量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张处长:“十一五”时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任务也相当艰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小文:让文化发展从“软肋”成为“脊梁”,可谓任重而道远。好的,本次阳光会客厅节目到此结束。非常感谢三位嘉宾,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下期节目再见。
    假如你是某县政府机关的一名公务员,现要求你根据材料内容拟一份本县“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完成下列两项内容:
    (1)列出文化发展规划文本的简要目录。字数不超过150字。
    (2)拟出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字数不超过350字。


    答案:
    解析:
    (1)简要目录如下:
    ①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②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③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④推进新闻媒体建设
    ⑤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⑥文化创新
    ⑦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⑧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⑨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
    (2)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到2010年,把我县建设成为与自己经济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发达区,文化管理体制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企业全面发展,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活动更加多彩,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文化产业产值在全区GDP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升,文化产业形成规模,特色文化得到展现,产业布局规划合理、发展环境较好,文化设施高度完善,文化旅游形成产业,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充满活力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

  • 第15题:

    下面关于杭州描述正确的是()。

    • A、浙江省的省会,省级城市,浙江省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 B、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 C、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
    • D、自古以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
    • E、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部交通枢纽。

    正确答案:B,D

  • 第16题:

    浙江省打造形成了一批文化会展品牌,支持培育了一批重要的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如()

    • A、中国国际动漫节
    • B、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
    • C、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 D、西湖国际博览会等

    正确答案:A,B,C,D

  • 第17题: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入选2012年十大文化事件。《中国好声音》节目,强调现场的冲突性、选手的实力与情感,剔除了大量综艺节目中过于陈旧的“秀”的套路,把好声音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让其迅速超越所有选秀类节目。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②文化创新的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性地继承,注入时代元素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2011年7月28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动力。但是,当前浙江省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浙江“十二五”将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等八大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依托深厚水乡文化积淀的浙北文化产业带、依托商贸流通以及东阳横店影视的浙中文化产业带、依托沿海独特海洋文化底蕴的浙东海洋文化产业带、依托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的渐西生态文化产业带;同时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快推动文化“走出去”,利用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浙江文化品牌,大力提升浙江文化形象,推动浙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积极地推动浙江文化走向世界? (2)结合材料说明在《纲要》中浙江省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指导文化建设的?


    正确答案: (1)①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推动浙江文化走向世界。
    ②批判地继承浙江传统文化,重视文化创新,打造浙江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动浙江文化走向世界。
    ③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浙江文化传播的使者,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推动浙江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浙江乃至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要看到浙江省文化建设既取得了重大成就,又存在不足。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或既要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既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等八大文化产业,又要发展好浙北、浙中、浙东和浙西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带。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充分发挥浙北、浙中、浙东和浙西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带。
    ④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把突出地方特色和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结合起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 第19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浙江省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创业板“电影第一股”华谊兄弟、“网吧软件第一股”顺网科技、“演艺第一股”宋城集团、“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等一批明星民营企业。在资本的拉动下,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2013年,宋城集团以“千古情系列演出”为依托,斥资数十亿元打造“中国演艺谷”项目;12月初,华策影视宣布收购青年作家郭敬明旗下最世文化26%的股权……这不仅是一串光彩耀眼的数字,其中更包含了文化理念的更新、文化自觉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增强。有人认为:“只要引入民营企业的强大资本,浙江就能提高传媒产业的竞争力”。请运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正确答案: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雄厚的资本和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是发展传媒产业的重要资源,对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有积极作用。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进入传媒产业领域,培养新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点。
    (2)企业(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科技进步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打造创意产业。生产适销对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促进传媒产业的发展。
    (3)提高传媒产业竞争力,还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传媒产业发展规划、规范传媒市场秩序、净化传媒市场环境。

  • 第20题:

    继对选秀节目、观众参与整容类栏目发出“禁令”后,国家广电局再次向各地方台下发了一则“整改令”,禁止诸如一些相亲类情感类节目低俗化。出现情感类节目低俗化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 A、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 B、文化市场越活跃,越需要加强管理
    • C、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 D、文化产品规模化生产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浙江蓝皮书(2012)·文化卷》预测,2012年浙江省文化消费总量将逾1200亿元,消费空间巨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消费将呈井喷之势。由此可见() ①浙江居民正在进入享受性社会 ②居民家庭消费逐步向高层次发展 ③生存资料消费将被发展资料消费所取代 ④浙江居民的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 A、②④
    • B、①③
    • C、①②
    • D、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单选题
    ()对于谈话节目的氛围塑造作用较大。
    A

    嘉宾

    B

    主持人

    C

    话题

    D

    观众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谈话节目的第一变量是()
    A

    嘉宾

    B

    主持人

    C

    话题

    D

    观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浙江省旅游经济“三带十区”中的“三带”分别是指(  )。
    A

    浙北运河古迹文化旅游经济带

    B

    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经济带

    C

    浙东沿海海洋旅游经济带

    D

    浙中商贸文化旅游经济带

    E

    杭州湾文化休闲旅游经济带


    正确答案: E,B
    解析:
    “三带”是指杭州湾文化休闲旅游经济带、浙东沿海海洋旅游经济带、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经济带;“十区”是指建设中的杭州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宁波河姆渡—东钱湖旅游区、温州雁荡山—楠溪江旅游区、浙北古镇运河旅游区、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浙中商贸文化旅游区、浙西南孔宗庙—石窟文化旅游区、普陀山海天佛国旅游区、天台山—神仙居旅游区、丽水绿谷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