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结合《围城》等作品,论析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相关问题
  • 第1题:

    结合《名优之死》等作品,论析田汉剧作的风格的特色。


    正确答案: 田汉的创作大体以193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剧本如《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等,多以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婚姻自由为题材,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愿望和要求。剧本带有唯美主义倾向,流露了较为浓厚的伤感、忧郁情绪,保持着一种艺术至上主义。1929年创作的《名优之死》,在田汉的戏剧创作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1930年以后的作品,随着作者世界观的改变,反映的生活面更加广阔,并且接触到中国人民所关心的重大问题。重要作品《梅雨》、《月光曲》、《回春之曲》、《丽人行》等,代表了田汉后期剧作的创作特色。总体说来,其风格特色如下:
    (1)语言的抒情性。田汉以一个抒情诗人身份从事话剧创作他善于借鉴西方的话剧的表现手法,吸收我国戏曲的特点,努力探索话剧的民族风格。他运用诗歌和音乐作为抒情手段,使剧作具有热情美和音乐美。他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去感受生活,重视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重视理想境界的描绘,重诗的意境的追求,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氛。其语言的抒情性表现为:运用诗的语言和穿插抒情的歌唱,如《回春之曲》穿插梅娘的恋歌,深情动人。《名优之死》使用“话剧加唱”的手法,富有音乐感。
    (2)情节的传奇性。田汉总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从生活中的矛盾出发,竭力使必然性和偶然性,传奇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既加强戏剧的艺术效果,又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如《回春之曲》的情节就很富有传奇性和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3)形式的多样性。田汉的剧作有抒情诗剧、社会问题剧、哲理剧、讽剌喜剧、悲喜剧、即兴剧等,从而促进了话剧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这些特点集中起来构成田汉戏剧热烈奔放、浓郁抒情的艺术风格。

  • 第2题:

    钱钟书的散文和小说作品主要有()等。

    • A、《写在人生边上》
    • B、《围城》
    • C、《人·兽·鬼》
    • D、《管锥编》

    正确答案:A,B,C

  • 第3题:

    结合《围城》等作品,论析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


    正确答案: 幽默、细腻、渊博、犀利是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
    在题材和主题上,钱钟书善于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精细入微地描绘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无情揭示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其代表作《围城》以方鸿渐为主人公,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写出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在这一群现代新儒的生活里,充满情敌之间的争雄夺雌,同路人之间的互相折磨,婆媳妯娌之间的斗法,亲家之间的鄙夷挑剔……人情世态荒凉丑陋.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群新儒命运,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破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深刻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但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不仅是婚姻的“围城”,更是人生的“围城”社会的“围城”,“一无可进”,“一无可去”。
    钱钟书的《上帝的梦》、《灵感》等小说也都以不同侧面深刻剖析了处于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夹击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进退失据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民怯懦,无情批判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荒凉。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语妙喻、深刻的心理刻画使钱钟书的小说独具魅力。在《围城》中,他十分熟谙地在谈天说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在热辣的喜剧高潮中酿成足够悲凉的气氛。他集道德、风俗、人情、社会的批判于一炉,从而确立一种睿智的幽默。同时,小说中妙语连珠,多方引喻,心理描写淋漓尽致,使事物、人物的特征愈见鲜明深刻,使作品格外俊逸而畅快。钱钟书不愧为一位渊博的学者,几乎每写一人一事,与此相类的生活印象、中外典故、理论学说等万种思念都在刹那之间奔于笔下,使那些不同的知识分子的谈吐时充满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的意味,因此也更鲜明深入表现出他更大开掘了作品题材的意义,使小说更含蓄、更深沉、有着更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总之,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小说创作以其深刻的思想、高超的艺术、独特的风格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宝库。

  • 第4题:

    结合《边城》等作品,论述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风格特色。


    正确答案: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是“表现人性”,他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这种人的自然化是沈从文的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的小说创作一个总的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收获最大的是他的边城回忆小说。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成人以后仍旧然常常生活在对故乡回忆当中,尤其是长期以来发现并保持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更促使他以具有生活特异性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基地。《边城》、《萧萧》、《三三》等作品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体现了沈从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沈从文受屠格涅夫把人和景物错综在一起的手法,善长于人物情绪意蕴与自然景物的交融。他的《边城》把人物置于湘西重峦叠嶂又兼有河岸渚边的特定环境之中,着力表现人与自然的美质及其联系,显得地以人毓,人因地秀,人与自然融合为一落千丈。老船夫与翠翠祖孙的命运,包括欢乐与不幸,过往与未来,都与溪流和渡口相关,不但不能同这份牵船的生活离开,也与他们周遭的一切不可分割,仿佛山、溪、塔、竹等都为他们而设,他们祖孙俩也纯然为这周遭的一切而存在,分不清谁主谁客,谁有生无生了。沈从文的手法已超越了屠格涅夫,带有“天人合一”的意味。这种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是鲜见的。
    沈从文的边城小说就不注意情节与结构,而是意韵和情致,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因而他善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之中。创造一种诗意抒情的表达方式。他常常用一种清淡的散文笔调,平和素静地刻绘他所熟悉的、所呼唤的性情人格,他所默想的人生事理,所企求的理想人生形式。他的小说中多详细的铺叙、交代,如《边城》第二节对茶峒和酉水上游地势,历史、物产、买卖、人情、风俗的详细介绍,将读者带入小说营造的原始美与情感美的境界中。沈从文的小说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气象精巧,属如烟如云的阴柔之作。作品多笔意淡远,因远而淡,但仍清宛可闻,留一串雅丽的回音在读者的心头。沈从文的这类小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抒情小说不得,并将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影响了后代的许多作者

  • 第5题:

    结合《蚀》、《子夜》等作品论析茅盾整个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


    正确答案: 茅盾的创作从他的第一部作品起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物形象的典型化。茅盾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按各自阶级(典型的共性)的和个人的性格,以及特有的方式活动着,例如《蚀》三部曲中的方罗兰始终动摇于左右之间,找不到奋斗目标的困惑;章秋柳的热情追求失败后的放荡、颓废,《子夜》中吴荪甫的奋斗、挣扎、失败;冯云卿的投机、取巧、破产;赵伯韬的勾引、预谋、取胜。他们的命运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更是他们阶级的必然命运。因此,这些人物都是典型的。对次要人物的塑造也带有很大的典型性,象《子夜》中描写了吴太爷进城“风化”,正象征着旧中国封建的“古老的僵尸”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风化”了。
    ②描写手法的多样化。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茅盾主要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善于捕捉人物的一刹那的内心活动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时还巧妙运用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子夜》里使吴少奶奶梦断魂游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那朵枯萎的玫瑰,这两个细节曾多次出现,对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③语言的丰富多彩。茅盾的作品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结构的宏大严谨。作者的作品,都是亲身经历了纷纭复杂的社会实践后,有感而发的。《蚀》的创作只是一个起点,这种艺术特征在《子夜》等后续的创作中得到了更清晰的显露。《子夜》展示了中国30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这三条线索由于其联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显得宏大,但同时又系于吴荪甫一人之身,多方展开,因而又显得严谨。

  • 第6题:

    以《寒夜》等作品为例,论析巴金后期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寒夜》是巴金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一个新里程碑。较之以往的创作,其艺术上显示了新的追求和突破,代表了后期创作的风格。
    (1)现实主义笔触更加深入细腻。虽仍采用家庭生活题材,但不再写轰轰烈烈的大家庭的重大变故,而反映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但折射出的确是一个矛盾重重、令人窒息的社会。汪家的悲剧不是简单的家庭或爱情悲剧,而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在一个家庭的集中表现。汪家比高家更普遍更有代表性,其悲剧感染力也更大。
    (2)艺术结构更浓缩,人物关系更集中,注重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感情起伏。就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而言,汪文宣甚于觉新,曾树生又是女性中内涵最丰富、感情最复杂的一个。
    (3)从巴金创作的总体风格看,《寒夜》的笔触由巴金以往作品的那种充满激情的呼叫和直接控诉,转变为一种深沉的批判和冷静的剖析,现实主义风格更趋成熟。

  • 第7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析冰心小说创作的不同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冰心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19~1920年,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两个家庭》、《斯人独樵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斯人独樵悴》写参加学生运动的颖铭、颖石两兄弟与顽固守旧的父亲之间的矛盾。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冲突,传达了当时一班不甘被家庭所拘圃的新青年的苦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小说来自投身于“五四”学生运动的青年冰心的真切感受,敏锐地捕捉住时代的脉搏,目的在“感化社会”、“叫人看了有所警觉”、“想去改良”,透露出鲜明的时代气息,也显示了冰心从家庭窗口审视社会的独特视角。此时的冰心也把同情的目光投向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描写他们的不幸和凄楚,如《三儿》等。
    第二阶段以1921年发表的为发端,突破了第一阶段对社会问题“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的局限,冰心在这个时期的他作中开出了她对种种社会问题的“药方”——爱的哲学。《超人》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原本冷心肠的何彬,信奉尼采的超人哲学,但在“母爱”与童心的感化下,转而虔信“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可以看为《超人》、续篇的《须闷》和《悟》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爱的哲学”,把亲子之爱推及万物之爱。
    第三阶段,从美国学成归国后沉默数年的冰心在1931年发表了《分》,宣告了她的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的作品显然从作者以往信奉与宣扬的“爱的哲学”与早就潜隐地所受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有所超拔。略具童话色彩的《分》透露了冰心思想中开始萌生的某种阶级观念。
    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到宣扬,最后疑信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的独特旋律。

  • 第8题:

    问答题
    结合《雷雨》、《日出》等作品,论析曹禺话剧创作的基本风格。

    正确答案: 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有动作性、抒情性等特点。在《雷雨》这出戏中,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不到24小时内,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亲子关系和矛盾,作者用几条线索把它们串连起来,周公馆近年发生的事情一开始便在鲁贵和四凤的谈话中展开,差不多所有的人物都在第一幕里见了面。接下去,周萍准备出走,侍萍的到来,矛盾不断激化,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当蘩漪把周朴园与侍萍“隐私”,蘩漪与周萍的暖昧关系,四凤与周萍水相逢的爱情纠葛全都暴露出来了。周朴园自诩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种种矛盾汇聚在这一瞬间,剧情也就被推上了高潮。从中可见其结构的严谨,让剧中人物各自按照生活的逻辑活动。《日出》突破了《雷雨》的框架,显出了新的特色。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曹禺剧中的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颇具典型意义的人物,直到今天仍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而曹禺的戏剧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文化教养、情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且符合写意的台词,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每个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揭示自身的内心活动,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是曹禺最擅长运用的艺术手段。《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互倾情诉的那大段台词,写得荡气回肠,诗意盎然,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充分显示了曹禺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曹禺的艺术经验是多方面的,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结合《寄小读者》(通讯七)论析冰心散文创作的基本风格。

    正确答案: “爱”曾经是冰心创作的最高理想;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是她早期作品的三个基本主题。《寄小读者》(通讯七)这篇记述旅美轮船上三日生活的散文,在抒发她离别祖国母亲,远离亲人的感伤情怀的同时,也对童真。母爱和自然给予了热情的赞颂,是一篇由“爱”心产生的散文,充分的表现了她的“爱的哲学”。与冰心的文学理想相适应,她的作品呈现出特有的艺术风格。
    冰心的作品展现了纯洁真挚的感情,并善于融情致于景物之中。使情景相生并存,水乳交融,在幽静绚丽的景物的描绘中,为作品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寄小读者》(通讯七)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凄恻缠绵的送行场面,那“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他们“在最远的江岸”遥望着即将离去的亲人,终于船启动了,送行者与旅者渐渐消失在对方的视野中……人生最伤别离、这段依依难舍的分别场景的描述,催人泪下!那“终于断绝的纸条儿”系着人们不愿分离但终将各分两地的难以排遣的哀伤,感人肺腑)在海上三日的生活中,作者对海景的描绘令人流连忘返,有一望无际的匆匆的微波,有夜晚银星闪烁的海空夜色,有月光、星光、灯光交相辉映的璀璨世界,如此神秘壮观的述人景色,牵动着作者的离愁别恨和思念亲人的沉重感情,越是在水光山色的感触下,越是增强了个人远离亲人的孤独感。美景与感情的描绘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这篇《寄小读者》(通讯七)充分显示了冰心作为女作家的细腻委婉,清新俊秀的文笔,她描写抒情富有新意,正是她精细的观察事物的结果。比如写海景,她细致地描写了海水平静中变幻的色彩,或“蓝极”,或“绿极”,在“斜阳的金辉”下;海水又呈现出“浅红”、“深翠”,她笔下船前的水波变幻无穷,时而“一层层,一片片漾开了来”,时而“海平如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绚丽多彩,美妙异常。
    冰心散文的语言清隽秀丽典雅精练而又通俗晓畅,兼收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长处;笔调轻情灵巧,体现了一个女作家特有的妩媚多姿的风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名优之死》等作品,论析田汉剧作的风格的特色。

    正确答案: 田汉的创作大体以193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剧本如《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等,多以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婚姻自由为题材,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愿望和要求。剧本带有唯美主义倾向,流露了较为浓厚的伤感、忧郁情绪,保持着一种艺术至上主义。1929年创作的《名优之死》,在田汉的戏剧创作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1930年以后的作品,随着作者世界观的改变,反映的生活面更加广阔,并且接触到中国人民所关心的重大问题。重要作品《梅雨》、《月光曲》、《回春之曲》、《丽人行》等,代表了田汉后期剧作的创作特色。总体说来,其风格特色如下:
    (1)语言的抒情性。田汉以一个抒情诗人身份从事话剧创作他善于借鉴西方的话剧的表现手法,吸收我国戏曲的特点,努力探索话剧的民族风格。他运用诗歌和音乐作为抒情手段,使剧作具有热情美和音乐美。他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去感受生活,重视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重视理想境界的描绘,重诗的意境的追求,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氛。其语言的抒情性表现为:运用诗的语言和穿插抒情的歌唱,如《回春之曲》穿插梅娘的恋歌,深情动人。《名优之死》使用“话剧加唱”的手法,富有音乐感。
    (2)情节的传奇性。田汉总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从生活中的矛盾出发,竭力使必然性和偶然性,传奇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既加强戏剧的艺术效果,又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如《回春之曲》的情节就很富有传奇性和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3)形式的多样性。田汉的剧作有抒情诗剧、社会问题剧、哲理剧、讽剌喜剧、悲喜剧、即兴剧等,从而促进了话剧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这些特点集中起来构成田汉戏剧热烈奔放、浓郁抒情的艺术风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析钱钟书《围城》中“围城”二字的涵义及作品的主题。

    正确答案: 《围城》出版于1947年,标题“围城”对作品具有突出意义。表面看“围城”二字涵义是小说中一段对话描写,将婚姻比作“被困的城堡”,未婚想进,已婚想出,比喻揭示婚恋中人复杂心态,也是对人伦中夫妇关系的嘲讽。但整部小说反映远比上述含义更为深广,作者将这种心态倾向扩展到人生万物,包括职业、人生的愿望等方面。小说的中心就是主人公进出于事业、爱情、家庭几座围城,结果屡屡败北,象征当时人生有着“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困厄,反映了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结合《沉沦》等篇,论析郁达大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

    正确答案: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基本风格表现在:
    (1)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迟桂花》……不论是作品中“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或是“李白时”,甚至古代的“黄仲则”,没有一个没有作家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已的情怀,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持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也能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而只有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又最真切、最可靠。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称“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2)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献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郁达夫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来达到。《沉沦》。《南迁》中“他”、“伊人”的纤敏自卑,《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中“我”与于质夫的自伤沦落等,“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
    (3)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如《沉沦》中以主人公“我”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一-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确立的。
    (4)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郁达大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淡远和清愁配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词,摹写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真有呼之欲出的情韵。有时着墨绮丽,甚至纤稼,却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时是以朴素、质白取胜,随兴而至,平淡无奇的文字间,显出跌宕多姿的笔意,如《迟桂花》等佳作,语言的色彩与其独特的风格高度一致,进入了老到的圆熟境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在哪座城市历经两年创作出来的作品?()

    • A、伦敦
    • B、上海
    • C、长沙
    • D、重庆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结合《雷雨》、《日出》等作品,论析曹禺话剧创作的基本风格。


    正确答案: 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有动作性、抒情性等特点。在《雷雨》这出戏中,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不到24小时内,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亲子关系和矛盾,作者用几条线索把它们串连起来,周公馆近年发生的事情一开始便在鲁贵和四凤的谈话中展开,差不多所有的人物都在第一幕里见了面。接下去,周萍准备出走,侍萍的到来,矛盾不断激化,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当蘩漪把周朴园与侍萍“隐私”,蘩漪与周萍的暖昧关系,四凤与周萍水相逢的爱情纠葛全都暴露出来了。周朴园自诩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种种矛盾汇聚在这一瞬间,剧情也就被推上了高潮。从中可见其结构的严谨,让剧中人物各自按照生活的逻辑活动。《日出》突破了《雷雨》的框架,显出了新的特色。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曹禺剧中的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颇具典型意义的人物,直到今天仍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而曹禺的戏剧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文化教养、情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且符合写意的台词,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每个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揭示自身的内心活动,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是曹禺最擅长运用的艺术手段。《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互倾情诉的那大段台词,写得荡气回肠,诗意盎然,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充分显示了曹禺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曹禺的艺术经验是多方面的,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第15题:

    结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论析老舍整个小说创作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反思、批判方面的总体价值与特色。


    正确答案: 《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这现实主义两部作品,都充分表露了老舍对于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在我国处于巨大历史变革的时代,民族传统文化严重落后于社会现实,是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生活在动荡年代的思想还为扭转过来的平凡市民,倍受痛苦的煎熬,他们中间有些人被无情的社会现实逼迫得走投无路,最终丧失了劳动者的美好人性;令人激动的是,更有一些人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从苦闷、彷徨中觉醒过来,走向新生活。
    《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正是这种思想转变的艰难历程的真实纪录。《骆驼祥子》所写的悲剧之所以深刻,正在于它表现了作为劳动者所具有的美好人性被摧残以及祥子作为普通劳动人民的自身弱点。祥子诚实、质朴、木讷、保守,他原本是农民,来城市中寻找出路,在其生活习性与内在心态中都留下了农民的烙印。他一心想凭自己的力气拉车争饭吃,娶上老婆,建立美满的小家庭。而他的希望一次次的破灭。祥子的悲剧命运,是作为都市贫民所无法摆脱的必然结局。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除了旧的社会环境外,还在于个体劳动者本身的弱点,只看到自己,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不知道同阶级团结起来的共同斗争,共同争取生存的权利。
    他的悲剧说明,在旧中国,通过劳动者个人努力,独自混好是不可能的。在《四世同堂》里,转同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作品所描写的是,居住在小羊圈胡同里的人们的文化心态,反映了典型的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祁老人这一形象就体现了这种传统文化心理。他是胡同里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一辈子信奉“磕头说好话”的处世哲学,并将之传授给子孙们,形成“祁家的文化”,祁瑞宣作为祁家的长孙、当家人,深受祖父“祁家的文化”的熏陶。他知道祖父的理想是“四世同堂”,并觉得自己有义务维系这“四世同堂的家庭”,但同时他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不愿留在北平当亡国奴。他没发狠心将人伦中的情义斩断,也知道家庭之累使他和许多人,耽误了报国的大事!为此,他很痛苦。最后,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为抗战作了许多有益的事。祁瑞宣较祥子进步的地方在于,他冲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摒弃了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找到了与时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思想文化。
    老舍在作品中说明,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民族新文化心理的建构,离不开社会斗争实践,血与火的斗争促进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更新,正是这种血与火的斗争,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在不断发生裂变,消极的成分不断被淘汰,被埋葬,积极的成分蜕变而为崭新的东西,得到发扬。

  • 第16题:

    结合《再别康桥》等篇,论析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基本艺术个性是真挚的独抒性灵。他的诗歌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他的艺术风格表现在:
    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再别康桥》,康桥周围有名的景物很多,但诗人却着力描写康河,诗人认为“康桥的性灵全在一条河上”。而写康河,诗人重写金柳,青荇和清泉。脍炙人口的《沙扬娜拉》全诗仅四句、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小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暇,又楚楚动人,显示出徐志摩诗歌特有的柔婉的情韵。音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如《再别康桥》开头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轻轻的”,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韵律感。在用韵上,他多方采用西洋诗押韵的方法,《先生!先生!》用随韵(AABB),《为要寻找一个明星》用抱韵(ABBA),《他怕他说出口》用交韵(ABAB),使诗韵的和谐中显出变化。
    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徐志摩是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等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不能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如《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地长短错落,又大段整齐,匀称。
    词藻化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思极富想象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荡漾在波里的金柳的艳影,随水流起伏的青荇,“被揉碎在浮藻间”的晚霞……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呈现出温柔纤丽的情韵。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有力的实践闻一多诗歌理论的“三美”主张,具有“纯诗”的惊人之美,并以自我和理想的表达为中心,在中国现代诗领域树立起一种真纯的浪漫主义精神。

  • 第17题:

    结合《寄小读者》(通讯七)论析冰心散文创作的基本风格。


    正确答案: “爱”曾经是冰心创作的最高理想;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是她早期作品的三个基本主题。《寄小读者》(通讯七)这篇记述旅美轮船上三日生活的散文,在抒发她离别祖国母亲,远离亲人的感伤情怀的同时,也对童真。母爱和自然给予了热情的赞颂,是一篇由“爱”心产生的散文,充分的表现了她的“爱的哲学”。与冰心的文学理想相适应,她的作品呈现出特有的艺术风格。
    冰心的作品展现了纯洁真挚的感情,并善于融情致于景物之中。使情景相生并存,水乳交融,在幽静绚丽的景物的描绘中,为作品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寄小读者》(通讯七)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凄恻缠绵的送行场面,那“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他们“在最远的江岸”遥望着即将离去的亲人,终于船启动了,送行者与旅者渐渐消失在对方的视野中……人生最伤别离、这段依依难舍的分别场景的描述,催人泪下!那“终于断绝的纸条儿”系着人们不愿分离但终将各分两地的难以排遣的哀伤,感人肺腑)在海上三日的生活中,作者对海景的描绘令人流连忘返,有一望无际的匆匆的微波,有夜晚银星闪烁的海空夜色,有月光、星光、灯光交相辉映的璀璨世界,如此神秘壮观的述人景色,牵动着作者的离愁别恨和思念亲人的沉重感情,越是在水光山色的感触下,越是增强了个人远离亲人的孤独感。美景与感情的描绘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这篇《寄小读者》(通讯七)充分显示了冰心作为女作家的细腻委婉,清新俊秀的文笔,她描写抒情富有新意,正是她精细的观察事物的结果。比如写海景,她细致地描写了海水平静中变幻的色彩,或“蓝极”,或“绿极”,在“斜阳的金辉”下;海水又呈现出“浅红”、“深翠”,她笔下船前的水波变幻无穷,时而“一层层,一片片漾开了来”,时而“海平如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绚丽多彩,美妙异常。
    冰心散文的语言清隽秀丽典雅精练而又通俗晓畅,兼收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长处;笔调轻情灵巧,体现了一个女作家特有的妩媚多姿的风采。

  • 第18题:

    简析钱钟书《围城》中“围城”二字的涵义及作品的主题。


    正确答案: 《围城》出版于1947年,标题“围城”对作品具有突出意义。表面看“围城”二字涵义是小说中一段对话描写,将婚姻比作“被困的城堡”,未婚想进,已婚想出,比喻揭示婚恋中人复杂心态,也是对人伦中夫妇关系的嘲讽。但整部小说反映远比上述含义更为深广,作者将这种心态倾向扩展到人生万物,包括职业、人生的愿望等方面。小说的中心就是主人公进出于事业、爱情、家庭几座围城,结果屡屡败北,象征当时人生有着“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困厄,反映了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 第19题:

    问答题
    结合《蚀》、《子夜》等作品论析茅盾整个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

    正确答案: 茅盾的创作从他的第一部作品起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物形象的典型化。茅盾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按各自阶级(典型的共性)的和个人的性格,以及特有的方式活动着,例如《蚀》三部曲中的方罗兰始终动摇于左右之间,找不到奋斗目标的困惑;章秋柳的热情追求失败后的放荡、颓废,《子夜》中吴荪甫的奋斗、挣扎、失败;冯云卿的投机、取巧、破产;赵伯韬的勾引、预谋、取胜。他们的命运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更是他们阶级的必然命运。因此,这些人物都是典型的。对次要人物的塑造也带有很大的典型性,象《子夜》中描写了吴太爷进城“风化”,正象征着旧中国封建的“古老的僵尸”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风化”了。
    ②描写手法的多样化。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茅盾主要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善于捕捉人物的一刹那的内心活动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时还巧妙运用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子夜》里使吴少奶奶梦断魂游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那朵枯萎的玫瑰,这两个细节曾多次出现,对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③语言的丰富多彩。茅盾的作品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结构的宏大严谨。作者的作品,都是亲身经历了纷纭复杂的社会实践后,有感而发的。《蚀》的创作只是一个起点,这种艺术特征在《子夜》等后续的创作中得到了更清晰的显露。《子夜》展示了中国30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这三条线索由于其联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显得宏大,但同时又系于吴荪甫一人之身,多方展开,因而又显得严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钱钟书的散文和小说作品主要有()等。
    A

    《写在人生边上》

    B

    《围城》

    C

    《人·兽·鬼》

    D

    《管锥编》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小说《围城》是()的作品。
    A

    沈从文

    B

    刘半农

    C

    钱钟书

    D

    鲁迅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析冰心小说创作的不同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冰心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19~1920年,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两个家庭》、《斯人独樵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斯人独樵悴》写参加学生运动的颖铭、颖石两兄弟与顽固守旧的父亲之间的矛盾。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冲突,传达了当时一班不甘被家庭所拘圃的新青年的苦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小说来自投身于“五四”学生运动的青年冰心的真切感受,敏锐地捕捉住时代的脉搏,目的在“感化社会”、“叫人看了有所警觉”、“想去改良”,透露出鲜明的时代气息,也显示了冰心从家庭窗口审视社会的独特视角。此时的冰心也把同情的目光投向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描写他们的不幸和凄楚,如《三儿》等。
    第二阶段以1921年发表的为发端,突破了第一阶段对社会问题“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的局限,冰心在这个时期的他作中开出了她对种种社会问题的“药方”——爱的哲学。《超人》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原本冷心肠的何彬,信奉尼采的超人哲学,但在“母爱”与童心的感化下,转而虔信“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可以看为《超人》、续篇的《须闷》和《悟》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爱的哲学”,把亲子之爱推及万物之爱。
    第三阶段,从美国学成归国后沉默数年的冰心在1931年发表了《分》,宣告了她的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的作品显然从作者以往信奉与宣扬的“爱的哲学”与早就潜隐地所受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有所超拔。略具童话色彩的《分》透露了冰心思想中开始萌生的某种阶级观念。
    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到宣扬,最后疑信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的独特旋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结合《边城》等作品,论述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风格特色。

    正确答案: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是“表现人性”,他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这种人的自然化是沈从文的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的小说创作一个总的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收获最大的是他的边城回忆小说。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成人以后仍旧然常常生活在对故乡回忆当中,尤其是长期以来发现并保持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更促使他以具有生活特异性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基地。《边城》、《萧萧》、《三三》等作品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体现了沈从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沈从文受屠格涅夫把人和景物错综在一起的手法,善长于人物情绪意蕴与自然景物的交融。他的《边城》把人物置于湘西重峦叠嶂又兼有河岸渚边的特定环境之中,着力表现人与自然的美质及其联系,显得地以人毓,人因地秀,人与自然融合为一落千丈。老船夫与翠翠祖孙的命运,包括欢乐与不幸,过往与未来,都与溪流和渡口相关,不但不能同这份牵船的生活离开,也与他们周遭的一切不可分割,仿佛山、溪、塔、竹等都为他们而设,他们祖孙俩也纯然为这周遭的一切而存在,分不清谁主谁客,谁有生无生了。沈从文的手法已超越了屠格涅夫,带有“天人合一”的意味。这种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是鲜见的。
    沈从文的边城小说就不注意情节与结构,而是意韵和情致,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因而他善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之中。创造一种诗意抒情的表达方式。他常常用一种清淡的散文笔调,平和素静地刻绘他所熟悉的、所呼唤的性情人格,他所默想的人生事理,所企求的理想人生形式。他的小说中多详细的铺叙、交代,如《边城》第二节对茶峒和酉水上游地势,历史、物产、买卖、人情、风俗的详细介绍,将读者带入小说营造的原始美与情感美的境界中。沈从文的小说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气象精巧,属如烟如云的阴柔之作。作品多笔意淡远,因远而淡,但仍清宛可闻,留一串雅丽的回音在读者的心头。沈从文的这类小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抒情小说不得,并将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影响了后代的许多作者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