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单选题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这段文字意在(  )。A 说明人为地防风沙是很难起到作用的B 强调干旱半干旱地区只能种草不能种树C 解释“防风沙”变为“造风沙”的原因D 指出种植防沙植物要尊重自然规律

题目
单选题
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这段文字意在(  )。
A

说明人为地防风沙是很难起到作用的

B

强调干旱半干旱地区只能种草不能种树

C

解释“防风沙”变为“造风沙”的原因

D

指出种植防沙植物要尊重自然规律


相似考题
更多“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相关问题
  • 第1题:

    浑善达克沙地是距北京最近的大沙地,距北京不足200公里。对北京影响最大的系列风沙灾害的沙源地就是它。它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北京、天津和整个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
    说起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首先要弄清生态退化的原因。在支持生态系统的6大环境因
    子中,这里的光照没有变化,温度正常波动,氧气含量也没有变化,二氧化碳稍有增加,总体雨量正常,部分年份还偏高。
    我们都知道在温带以及寒带地区,雨、热、光是同期的,既然适合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仍存在,为什么草地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原因存在于土壤和矿物质的巨大变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被人为中断了,土壤损失严重;在日益减少草地覆盖的条件下,疏松的土壤在冬春季被风吹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元素不能循环使生态系统的运转失去了一个“轮子”。例如,锡林郭勒某牧场因常年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牛粪,造成氮素严重损失,损失的氮相当于78?600吨硫酸氨。欲维持该牧场的氮平衡需要每年输入560吨纯氮,但遗憾的是这部分输入几乎为零,这对土壤系统的破坏是致命的。
    人口增加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人对生活追求的增加,牲畜数量更是急剧增加,50年内,当地净增加牲畜1?700倍,草地的压力急剧加大,超过了极限。社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由于这种变化而实行的政策导向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游牧而定居,且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目标,更加重了草地的退化。
    实际上,在元代以前,浑善达克沙地基本没有太大的人为/i力.人很少,天然放牧;元忽必烈时代开始对这片土地利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定居开始出现;清朝初年(1616~1644)招徕大批汉民佣种,并开放牧场,但清中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使这里的土地稳定了200年。1912年垦务总局成立,使这里草地退化开始起步。但是,最大的几次生态破坏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草地垦殖高潮,“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等政策,鼓励了对天然草地的掠取。最致命的破坏还是最近的十年,飞速发展的畜牧业使草场到了崩溃的边缘。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成功的草地恢复模式。例如,清朝统一全国后,出现了连续200年的政策稳定,将草场范围划区固定(皇家禁地),分区轮牧,灾年赈济。对草地利用的核心是让草地能够“休养生息”。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为”因素是造成浑善达克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B.北京、天津和整个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已岌岌可危
    C.恢复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就可以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D.欲治理沙地和沙尘暴,必须让草地“休养生息”

    答案:B
    解析: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根据选文判断正误的能力。
    应试指导: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北京、天津和整个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但并不是北京、天津和整个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已岌岌可危。所以B项说法不准确。

  • 第2题:

    在春季干旱地区。烟草地膜覆盖栽培一般要求()盖膜保墒。
    趁墒

  • 第3题:

    河西走廊在干湿区上属于()和()地区。

    • A、干旱、半干旱
    • B、湿润、半干旱
    • C、干旱、湿润
    • D、湿润、干旱

    正确答案:A

  • 第4题:

    ()是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正确答案:土地沙漠化

  • 第5题:

    年降水量为250~500毫米的地区被称为()

    • A、湿润地区
    • B、半湿润地区
    • C、干旱地区
    • D、半干旱地区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干燥度1.5~2.0,年降水量200~400mm。属于()地区。

    • A、半干旱地区
    • B、干旱地区
    • C、极干旱地区
    • D、半湿润地区

    正确答案:A

  • 第7题:

    《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封禁治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 A、封山育林地:连续封禁3~5年以上。南方地区,植被覆盖度达到90%以上,形成乔、灌、草结合的良好植被结构;北方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0%,初步形成草灌结合的植被结构。
    • B、封山育林地:连续封禁2~4年以上。南方地区,植被覆盖度达到95%以上,形成乔、灌、草结合的良好植被结构;北方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0%,初步形成草灌结合的植被结构。
    • C、封坡育草地:南方地区,草地覆盖度达到95%以上;北方干旱地区,草地覆盖度达到80%以上。
    • D、封坡育草地:南方地区,草地覆盖度达到90%以上;北方干旱地区,草地覆盖度达到70%以上。

    正确答案:A,D

  • 第8题:

    我国草原保护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计划在今后10年内,分两步优先治理沙尘暴发源地区和江河源头地区草原,主要是西部地区范围内的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青藏高寒草原区和南方草山草地区西南片,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

    • A、禁牧、休牧、划区轮牧
    • B、建设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
    • C、建设节水灌溉配套设施
    • D、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等

    正确答案:A,B,C,D

  • 第9题:

    降水量较大的地区为()

    • A、湿润带
    • B、半湿润带
    • C、半干旱带
    • D、干旱带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填空题
    ()是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正确答案: 土地沙漠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年降水量为250~500毫米的地区被称为()
    A

    湿润地区

    B

    半湿润地区

    C

    干旱地区

    D

    半干旱地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河西走廊在干湿区上属于()和()地区。
    A

    干旱、半干旱

    B

    湿润、半干旱

    C

    干旱、湿润

    D

    湿润、干旱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浑善达克沙地是距北京最近的大沙地,距北京不足200公里。对北京影响最大的系列风沙灾害的沙源地就是它。它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北京、天津和整个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
    说起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首先要弄清生态退化的原因。在支持生态系统的6大环境因
    子中,这里的光照没有变化,温度正常波动,氧气含量也没有变化,二氧化碳稍有增加,总体雨量正常,部分年份还偏高。
    我们都知道在温带以及寒带地区,雨、热、光是同期的,既然适合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仍存在,为什么草地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原因存在于土壤和矿物质的巨大变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被人为中断了,土壤损失严重;在日益减少草地覆盖的条件下,疏松的土壤在冬春季被风吹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元素不能循环使生态系统的运转失去了一个“轮子”。例如,锡林郭勒某牧场因常年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牛粪,造成氮素严重损失,损失的氮相当于78?600吨硫酸氨。欲维持该牧场的氮平衡需要每年输入560吨纯氮,但遗憾的是这部分输入几乎为零,这对土壤系统的破坏是致命的。
    人口增加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人对生活追求的增加,牲畜数量更是急剧增加,50年内,当地净增加牲畜1?700倍,草地的压力急剧加大,超过了极限。社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由于这种变化而实行的政策导向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游牧而定居,且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目标,更加重了草地的退化。
    实际上,在元代以前,浑善达克沙地基本没有太大的人为/i力.人很少,天然放牧;元忽必烈时代开始对这片土地利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定居开始出现;清朝初年(1616~1644)招徕大批汉民佣种,并开放牧场,但清中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使这里的土地稳定了200年。1912年垦务总局成立,使这里草地退化开始起步。但是,最大的几次生态破坏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草地垦殖高潮,“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等政策,鼓励了对天然草地的掠取。最致命的破坏还是最近的十年,飞速发展的畜牧业使草场到了崩溃的边缘。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成功的草地恢复模式。例如,清朝统一全国后,出现了连续200年的政策稳定,将草场范围划区固定(皇家禁地),分区轮牧,灾年赈济。对草地利用的核心是让草地能够“休养生息”。

    元素不能循环使生态系统运转失灵的直接后果是( )

    A.疏松的土壤在冬春季被风吹走
    B.草地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
    C.草地的压力急剧加大,超过了极限
    D.氮素严重损失而又得不到补充

    答案:B
    解析: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把握说明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应试指导:元素的大量缺失使土地营养不良,直接导致草地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草地的覆盖减少直接导致土壤疏松。C项是人为的过度掠取造成的,D项是元素循环中断的一个方面。

  • 第14题:

    中覆盖度草地的定义是()

    • A、指覆盖度>5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条件较好,草被生长茂密
    • B、指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 C、指覆盖度在5%_20%的天然草地,条件差
    • D、指覆盖度在1%~5%的天然草地,条件差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根据降水量的大小和农作物对灌溉的要求,河南省北部属于()。

    • A、半干旱地区
    • B、水分充足地区
    • C、湿润地区
    • D、干旱地区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风沙地貌是干旱地区由于强劲风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的总称。风沙地貌主要包括沙丘、鸣沙和雅丹地貌。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充分考虑()用水的需要。


    正确答案:生态用水

  • 第18题: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充分考虑生产用水需要。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风沙地貌是干旱地区由于强劲风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的总称。风沙地貌主要包括()地貌。

    • A、沙丘
    • B、沙山
    • C、雅丹
    • D、鸣沙

    正确答案:A,C,D

  • 第20题:

    我国干旱地区的降水量约在()mm—()mm之间、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约在()mm—()mm之间。


    正确答案:100;250;250;400

  • 第21题:

    填空题
    我国干旱地区的降水量约在()mm—()mm之间、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约在()mm—()mm之间。

    正确答案: 100;250;250;40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我家门前有一片草地,上面种着小草。春天一到,大地一下子就变成了一片绿色,真让人喜欢。这段话主要是说:(  )。
    A

    草是绿色的

    B

    我家有草地

    C

    我很喜欢这片草地

    D

    春天大地是绿色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草地”“真让人喜欢”说明“我很喜欢这片草地”。

  • 第23题:

    单选题
    降水量较大的地区为()
    A

    湿润带

    B

    半湿润带

    C

    半干旱带

    D

    干旱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