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单选题《劳动合同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起施行;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修改决定,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于()起施行。A 2007年6月29日;2008年1月1日B 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28日C 2008年1月1日;2013年7月1日D 2008年7月1日;2013年7月1日

题目
单选题
《劳动合同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起施行;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修改决定,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于()起施行。
A

2007年6月29日;2008年1月1日

B

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28日

C

2008年1月1日;2013年7月1日

D

2008年7月1日;2013年7月1日


相似考题
更多“单选题《劳动合同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起施行;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修改决定,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于()起施行。A 2007年6月29日;2008年1月1日B 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28日C 2008年1月1日;2013年7月1日D 2008年7月1日;2013年7月1日”相关问题
  • 第1题:

    199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该法于2005年10月27.日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修正并且通过。( )


    正确答案:√

  • 第2题:

    《劳动合同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通过,()起施行。

    A、2007年6月29日2008年1月1日

    B、2007年6月29日2007年6月29日

    C、2007年6月28日2007年10月1日

    D、2007年6月28日2008年1月1日


    参考答案:A

  • 第3题:

    《劳动合同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 )通过,( )起施行。

    A.2007年6月29日2013年1月1日

    B.2007年6月29日2007年6月29日

    C.2007年6月28日2007年10月1日

    D.2007年6月28日2013年1月1日


    参考答案:A

  • 第4题: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于()起施行。

    A、39448

    B、39569

    C、39600

    D、39722


    答案:C

  • 第5题:

    《劳动法》于()年1月1 日施行,《劳动合同法》于()年 1月 1 日起施行。


    正确答案:1995、2008

  • 第6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于施,2004年8月28日,第10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渔业法的决定》,该决定于()起施行。


    正确答案:2004年8月28日

  • 第7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6年()月()日通过,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正确答案:4;29

  • 第8题: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于()起施行。

    • A、2008年1月1日
    • B、2008年5月1日
    • C、2008年6月1日
    • D、2008年10月1日

    正确答案:C

  • 第9题: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自()起施行。


    正确答案:2007年1月1日

  • 第10题:

    单选题
    《劳动合同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起施行;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修改决定,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于()起施行。
    A

    2007年6月29日;2008年1月1日

    B

    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28日

    C

    2008年1月1日;2013年7月1日

    D

    2008年7月1日;2013年7月1日


    正确答案: B
    解析: 《劳动合同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修改决定,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 第11题:

    问答题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计生法明确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新法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中国生育率低下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而在“单独二胎”出台前,调查发现,中国大部分家庭对于放开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持支持态度。但为何正真放开后,践行的结果却差强人意?归根结底,生育“管制”放不放开是制度问题,而“要不要生”却面临巨大的现实压力。
    首先,生育理念与之前大不相同,很多年轻人“不想生”。有调查发现,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的经济越是独立,对生育的渴望越低,这也很好解释了城市“丁克”现象的出现。
    其次,生育成本和养育成本过大,面对现实的压力,很多年轻人“不敢生”。在当代,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从孕育生命那一刻起,就无止境地增加下去。孕期检查、饮食注意、产后护理,以及孩子成长阶段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娱乐支出,细算这笔账,也不是普通家庭想生就生的。
    最后,与生育相关的政策细则不到位,配套机制不健全,使得部分年轻人“不能生”。例如,在单独二胎出台后,各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差别较大,有些地区手续繁多。再如,与其说家庭不愿生育,不如说家庭担心“养儿难”。在鼓励生育的环境下,孩子从落地到入学到走入工作岗位等一系列社会需求问题的解决,国家层面并未配套跟进,这让年轻人,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如何敢生?
    然而,国家要想发展,离不开富足的劳动力支撑,解决生育率低、为来劳动力人口不足的问题刻不容缓。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看,放开二孩,短期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但长远来看意义重大。
    【二孩政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首先,释放人口红利,助推中国发展的动力。在中国之前高速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富足廉价的劳动力成为重要因素。在经济学增长模型研究中,助推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被归结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可见,放开二孩,中国很有可能依托新一轮的人口红利,再次腾飞。
    其次,调整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放开二孩,不仅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动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使城乡男女人口比例恢复正常。
    最后,刺激母婴市场,带动各行业经济发展。短期看,母婴市场的消费需求会大大增加,长远看,新生人口的增加也必然刺激与教育、医疗、娱乐、交通运输等行业相关的需求,进而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此外,人口结构的调整,也意味着未来对住房的刚性需求的增加,对于解决空置房问题,拉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意义重大。
    放开二孩政策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为此,应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与生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创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使得计划生育政策能够真正成为惠民利民的好政策得以落实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2010年7月30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修改后的《山东省旅游条例》,于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12月28日通过,自()年7月1日起施行。

    A 2010

    B 2012

    C 2013

    D 2014


    参考答案:C

  • 第14题: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

  • 第15题:

    《中华人民共和同药品管理法》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自:

    A.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B.2001年2月28日起施行

    C.2002年2月28口起施行

    D.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

    E.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施行,《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判断对错


    参考答案:对

  • 第17题:

    2010年7月30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修改后的《山东省旅游条例》,于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劳动合同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起施行。

    • A、2007年10月1日
    • B、2007年6月29日
    • C、2008年1月1日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消防法》与2008年10月28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自()起施行。

    • A、39934
    • B、39814
    • C、39873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计生法明确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新法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中国生育率低下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而在“单独二胎”出台前,调查发现,中国大部分家庭对于放开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持支持态度。但为何正真放开后,践行的结果却差强人意?归根结底,生育“管制”放不放开是制度问题,而“要不要生”却面临巨大的现实压力。
    首先,生育理念与之前大不相同,很多年轻人“不想生”。有调查发现,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的经济越是独立,对生育的渴望越低,这也很好解释了城市“丁克”现象的出现。
    其次,生育成本和养育成本过大,面对现实的压力,很多年轻人“不敢生”。在当代,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从孕育生命那一刻起,就无止境地增加下去。孕期检查、饮食注意、产后护理,以及孩子成长阶段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娱乐支出,细算这笔账,也不是普通家庭想生就生的。
    最后,与生育相关的政策细则不到位,配套机制不健全,使得部分年轻人“不能生”。例如,在单独二胎出台后,各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差别较大,有些地区手续繁多。再如,与其说家庭不愿生育,不如说家庭担心“养儿难”。在鼓励生育的环境下,孩子从落地到入学到走入工作岗位等一系列社会需求问题的解决,国家层面并未配套跟进,这让年轻人,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如何敢生?
    然而,国家要想发展,离不开富足的劳动力支撑,解决生育率低、为来劳动力人口不足的问题刻不容缓。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看,放开二孩,短期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但长远来看意义重大。
    【二孩政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首先,释放人口红利,助推中国发展的动力。在中国之前高速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富足廉价的劳动力成为重要因素。在经济学增长模型研究中,助推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被归结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可见,放开二孩,中国很有可能依托新一轮的人口红利,再次腾飞。
    其次,调整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放开二孩,不仅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动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使城乡男女人口比例恢复正常。
    最后,刺激母婴市场,带动各行业经济发展。短期看,母婴市场的消费需求会大大增加,长远看,新生人口的增加也必然刺激与教育、医疗、娱乐、交通运输等行业相关的需求,进而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此外,人口结构的调整,也意味着未来对住房的刚性需求的增加,对于解决空置房问题,拉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意义重大。
    放开二孩政策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为此,应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与生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创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使得计划生育政策能够真正成为惠民利民的好政策得以落实到位。

  • 第21题:

    单选题
    《消防法》与2008年10月28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自()起施行。
    A

    39934

    B

    39814

    C

    39873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劳动合同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起施行。
    A

    2007年10月1日

    B

    2007年6月29日

    C

    2008年1月1日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自()起施行。

    正确答案: 2007年1月1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12月28日通过,自()年7月1日起施行。
    A

    2010

    B

    2012

    C

    2013

    D

    2014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