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单选题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理的实质是()。A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B 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C 肾血流量灌注不足D 肾小球囊内压升高E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

题目
单选题
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理的实质是()。
A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B

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

C

肾血流量灌注不足

D

肾小球囊内压升高

E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


相似考题
更多“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理的实质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该患者的诊断可能是( )
    A.急性肾功能衰竭
    B.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
    C.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竭期
    D.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答案:D
    解析:

  • 第2题:

    哪些肾实质疾病或因素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正确答案: (1)急性肾小管坏死:可由下列疾病引起:①缺血性病变:各种原因引起肾血流量降低,如严重创伤、挤压综合征、严重出血、感染性休克、大手术后。②肾毒素:包括生物毒素,如鱼胆、毒蕈、蜂毒、蛇毒和细菌内毒素。化学毒素,如氯化高汞、磷化锌、砷、铅、铜等。药物如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两性霉素B。环孢素A、X线造影荆等。③血管内溶血产生的血红蛋白;创伤、肌肉疾病等产生的肌红蛋白和肌球蛋白。
    (2)急性肾间质病变: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感染性间质性肾炎,代谢性疾病所致肾损害,如尿酸性肾病、高钙血症以及肿瘤性肾损害均可产生急性肾衰。
    (3)肾小球和肾小管疾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肾血管炎、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皮质坏死等均可致急性肾衰。

  • 第3题:

    慢性肾功能衰竭


    正确答案:简称肾衰,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因肾单位受损而出现缓慢进行性不可逆的肾功能减退以至肾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 第4题:

    多系统器官衰竭时肾脏可发生()。

    • A、急性肾功能衰竭
    • B、慢性肾功能衰竭
    • C、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 D、肾性肾功能衰竭
    • E、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正确答案:A

  • 第5题:

    热衰竭的发病机理是:()

    • A、热量蓄积,体温升高
    • B、脱水,循环衰竭
    • C、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
    • D、头部温度升高,脑血管扩张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大量使用磺胺类药物可引起()。

    •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 B、肾性肾功能衰竭
    • C、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 D、慢性肾功能衰竭
    • E、尿崩症

    正确答案:B

  • 第7题: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病因。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输尿管结石可引起()。

    •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 B、肾性肾功能衰竭
    • C、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 D、慢性肾功能衰竭
    • E、尿崩症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单选题
    多系统器官衰竭时肾脏可发生()。
    A

    急性肾功能衰竭

    B

    慢性肾功能衰竭

    C

    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D

    肾性肾功能衰竭

    E

    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如何发生的?

    正确答案: 各种慢性肾疾病均可引起肾实质的进行性破坏,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最常见,其它如肾小动脉硬化症、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多囊肾以及全身性红斑狼疮等也是较为常见的原因。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一般采用完整肾单位学说、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矫枉失衡学说、肾小管-间质损害等来解释。
    完整的肾单位学说认为:虽然引起慢性肾损害的原因各不相同,最终都会造成病变肾单位的功能丧失,肾功能只能由未受损的健存肾单位来承担。丧失肾功能的肾单位越多,健存的完整肾单位就越少,最后,当健存的肾单位少到不能维持正常的泌尿功能时,内环境就开始发生紊乱。
    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认为:当部分肾单位丧失功能时,肾功能则由健存肾单位进行代偿。健存肾单位在过度滤过进行代偿过程中,部分肾单位因负荷过度而发生肾小球的硬化和纤维化,这样造成健存的肾单位越来越少,负荷越来越重,最终健存的肾单位数目过少,不足以代偿时则发生肾功能不全。这是对完整的肾单位学说的补充。
    矫枉失衡假说认为:当肾单位和GFR进行性减少以致血液中某一溶质(如:磷)的滤过减少时,血液中一种相应的抑制物(如:PTH)就会抑制健存肾单位肾小管对该溶质的重吸收,从而使该溶质在血浆中的水平不致升高。随着肾单位和GFR的进一步减少,尽管血浆中抑制物不断地增加,也不能维持该溶质的排出,即出现内环境紊乱。该溶质浓度的升高又促使血浆中的抑制物进一步增多,而此时抑制物的增多,非但不能促进溶质的排泄,反而作用于其他器官而起不良影响(如:PTH过多使骨骼脱钙,引起骨质疏松和骨营养不良),使内环境的紊乱进一步加剧。
    肾小管-间质损害:慢性肾小管-间质损害在肾功能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研究表明,给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鼠摄入大量蛋白质时,肾小管可出现明显肥大伴囊性变、萎缩,出现间质炎症与纤维化,集合管部分也有明显的增生性变化。因此,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肾小球和肾小管两个部分的进行性损害密切相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肾性骨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引起肾性骨营养不良,其发生机制是(1)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患者由于高血磷导致血钙水平下降,后者刺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泌大量PTH致使骨质疏松;(2)维生素D代谢障碍:肾天生1,25-二羟维生素D3减少,钙吸收减少;(3)长期酸中毒促进骨盐溶解,并干扰1,25-二羟维生素D3的合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严重溶血可引起()。
    A

    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B

    肾性肾功能衰竭

    C

    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D

    慢性肾功能衰竭

    E

    尿崩症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肾功能衰竭分急性、慢性衰竭。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理的实质是()。

    • A、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 B、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
    • C、肾血流量灌注不足
    • D、肾小球囊内压升高
    • E、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什么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


    正确答案:CRF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肾功能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 第16题:

    试述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肾性骨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慢性肾功能衰竭常引起肾性骨营养不良,其发生机制是(1)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患者由于高血磷导致血钙水平下降,后者刺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泌大量PTH致使骨质疏松;(2)维生素D代谢障碍:肾天生1,25-二羟维生素D3减少,钙吸收减少;(3)长期酸中毒促进骨盐溶解,并干扰1,25-二羟维生素D3的合成。

  • 第17题: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


    正确答案:任何疾病使肾单位发生进行性破坏,在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后,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因而体内逐渐出现代谢废物的潴留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 第18题:

    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涉及到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及结构改变。
    (1)肾小球因素造成肾缺血主要因素有:肾灌注压下降、肾血管收缩(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前列腺素产生减少、肾激肽释放酶一激肽系统的作用、肾血管阻塞)。
    (2)肾小管因素:肾小管阻塞,肾小管原尿反流。目前认为肾小管损伤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时造成肾小球滤过率持续降低和少尿的主要机制。

  • 第19题: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和()等。


    正确答案:健存肾单位日益减少;肾小球过度滤过;矫枉失衡

  • 第20题:

    问答题
    什么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

    正确答案: 是指各种原发病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导致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多系统器官不全时肾脏可发生:()
    A

    急性肾功能衰竭

    B

    慢性肾功能衰竭

    C

    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D

    肾性肾功能衰竭

    E

    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理的实质是()。
    A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B

    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

    C

    肾血流量灌注不足

    D

    肾小球囊内压升高

    E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尿毒症的发生()
    A

    只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

    B

    只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

    C

    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都可出现。

    D

    是肾功能衰竭的初期表现。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通气障碍
    1、限制性通气不足
    胸廊和肺的扩张和回缩受限制所引起的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
    ①通气不足。其特征为肺容量和肺活量都减少。限制性通气不足见于:
    ②颅内感染、脑外伤、脑水肿、镇静药过量等引起呼吸中枢受损或抑制。
    ③重症肌无力、脊髓灰质炎、严重低钾血症、高位脊髓损伤等使呼吸肌功能障碍。
    ④脊柱严重畸形、肋骨骨折、胸腔积液、气胸和胸膜增厚等胸廊和胸膜疾患。
    ⑤肺炎、肺水肿、肺淤血、肺纤维化(矽肺、肺结核)等肺实质病变使肺组织变硬,肺顺应性降低。
    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正常肺泡、肺泡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表面被复有一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陷,并阻止肺泡表面张力增加所引起的血管内液体渗出。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磷脂和蛋白的复合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减少或破坏增多都使肺泡的表面张力增加而降低肺顺应性,使肺泡不易扩张甚至萎陷,发生限制性通气不足。
    2、阻塞性通气不足气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力增加,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80%以上气道阻力产生于直径在2mm以上的气道,直径<2mm的外周小气道的阻力仅占总阻力的20%以下。影响气道阻力最主要的是气道内径。气道外的压迫和气道内的堵塞(粘液、渗出物、异物或肿瘤)以及气道本身痉挛、肿胀或纤维化等都可使气道内径狭窄或不规则而增加气流阻力,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气管异物、喉头水肿、声带麻痹、肿瘤等引起上呼吸道阻塞;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疾患引起下呼吸道阻塞。上呼吸道阻塞引起的是全肺通气不足。下呼吸道阻塞因病变部位和程度不均匀,其通气不足不是全肺性的,常同时存在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而伴有换气功能障碍。
    (二)、换气功能障碍
    1、弥散障碍(impaireddiffusion)
    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厚度仅1~4μm。血液与肺泡的总接触时间约0.75秒,而完成气体弥散过程只需0.25秒,因此静息时有足够的时间使气体在血液和肺泡之间达到平衡。弥散能力要降低至正常的20%以下才会影响动脉血的氧合。弥散障碍主要见于下列情况:
    ①弥散面积减少------见于肺叶切除、肺实变、肺不张和肺气肿等,是影响弥散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②肺泡膜厚度增加------肺泡-毛细血管膜由肺泡表面液层、肺泡上皮、基底膜、间质和毛细血管内皮组成,厚1~4μm,易为气体透过。当发生肺泡和间质的炎症、水肿、纤维化以及肺泡内面形成透明膜时,都可使肺泡膜厚度增加,弥散距离加大,弥散速度延缓。由于CO2的弥散速率比O2大20倍,单纯的弥散障碍不致引起PaCO2声高。
    2、肺泡通气和血流比例失调肺内通气和血流分布不均匀可造成通气-血流比例(V/Q)失调,严重影响气体交换。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肺血流量约5L/min,V/Q比值为0.8。
    ①V/Q比值降低------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无相应下降甚至还增多,使V/Q比值<0.8。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足的肺泡时,未经充分氧合便进入动脉血。这种情况类似肺内动-静脉分流,称为功能性分流。正常时由于肺内通气分布不均形成的功能分流占肺血流量的3%。在肺炎、肺水肿、通气不足,使V/Q比值降低,达15%以上,出现低氧血症。
    ②V/Q比值增高------肺动脉栓塞、单纯肺气肿肺泡毛细血管床减少、肺血管强烈收缩和循环血量减少等情况,相应部位的肺泡有通气而血流减少,使通气浪费,成为死腔。因此V/Q比值增大的情况又称死腔样通气。正常人生理性死腔约占潮气量的30%,上述肺疾病时可高达60%~70%,虽流经此处的血液可完全氧合,但因血流太少,致使其他部分的肺泡血流量增加而通气相对不足,也发生功能性分流增加而出现低氧血症。死腔样通气范围很大时除低氧血症外还可合并高碳酸血症。
    3、肺内动-静脉分流增加正常有一部分静脉不经肺泡而由支气管静脉和肺内动-静脉交通支汇入肺静脉,称为右-左分流或肺内动-静脉分流(shunt),其量很小,仅占心输出量的2%~3%,正常不超过7%,不致引起血气的明显改变。全身麻醉时可达9%~10%;10%~20%为轻到中度增加;严重时高达30%~50%,PaO2可降50mmHg以下。肺内分流增加见于肺小动脉收缩和微循环栓塞,此时肺血管阻力增加和肺动脉压升高,使肺静脉吻合支开放。
    为了鉴别是功能性分流(V/Q比值减小)还是解剖分流引起的低氧血症,可吸入纯氧15~20分钟。若低氧血症消除或减轻,PaO2>500mmHg,表示是由V/Q比值改变所引起,改善肺泡的供氧可使血液充分氧合。<500mmHg提示主要存在肺内解剖分流,大量静脉血不能接触含高浓度氧的肺泡而径直进入动脉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