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问答题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题目
问答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相似考题
更多“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以“家园”为话题,写一篇关于如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的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层次清楚,有说服力。(3)全文不少于800字。(35分)


    正确答案:

    第五题:
    维护生态安全创建美好家园
        生态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当代人类生态系统处于脆弱状态:水污染严重,黄河断流,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污染,环境污染,森林大面积的减少,动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种种现象都表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不再安全,如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
        第一,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危机感。在影响生态安全的所有因素中,应该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类自身。一国生态是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民众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活动的大小,因此,维护生态安全第一重要的就是在民众中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危机感。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建国后在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在我国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注意生产技术向高质量的生态型技术转变,要彻底放弃落后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第三,加快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目前,大多数人对生态安全的具体内容还不甚了解,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是否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也就失去了社会衡量标准。因此,建立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很重要。

  • 第2题:

    (四)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联系实际,以“‘后天’的拷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2)观点鲜明,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总字数在10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四)参考范文
        “后天”的拷问
        洪水、海啸、暴风、冰川融化、海水上涨——近年来,这一系列频繁的气候突变、自然灾害,以及随之发生的疾病、生产破坏和环境危机,正在有力地警示着人类要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改变。二百年来,通过大量消耗地球沉淀的化石能源,人类工业发展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特别是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渐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造成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更为人类未来的生存敲响了警钟。今天我们的确获得了繁荣,但继续这样的发展模式,明天、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如何发展?可以说,所有人都在面对这一“后天”的拷问。
        近年来,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灾害,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不断倡导新型能源、低碳经济等发展路径。2009年12月7日,全球领导人齐聚哥本哈根,为挽救气候变化做出了饶有成效的努力。然而,仅从大会成果有限这一事实即可看出,应对气候变化无法一蹴而就,在气候变化的博弈背后,是各国生存权、发展权的争夺。气候没有国界,发展却有国界。所有国家都面临着这样一种矛盾:一边是经济进步、人民富裕的要求.一边是气候变化的挑战,各国都必须在这个矛盾中探索出一条保持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道路。
        我国经济总量自2000年以后增长非常快,2008年的GDP已达到30万亿人民币-在经济总量上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与日本。经济总量的增加,必然会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当然也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源高消耗与环境高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压力就更大,因而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资源与环境问题就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必须要面对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必须消除资源高消耗与环境高污染的问题,走出一条保持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可持续低碳经济模式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具体来说要求:
        首先,转变生产方式。一是宏观上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降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从而降低整体经济的耗能需求;二是提升第二产业层级,广泛应用新型生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三是发展和推广以风能、太阳能、核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技术,逐步替代传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的环境成本。
        其次,转变消费模式。一是进行广泛的政策宣传,转变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树立起反对奢华、追求节能节约的消费理念,并借助民众的自发力量,大力普及低碳消费理念;二是加强技术研发,辅以政府补贴和其他政策优惠,在全社会推广节能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低耗能环保产品,转变消费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病已经严重影响我们未来的生存发展。只有真正建立起危机意识,逐步、彻底转变生产与消费方式,坚定地向环保经济和低碳经济转变,我们才能够为中国,乃至为全人类搭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通途大道。要实现这一理想,每个人都要作出自己的贡献。

  • 第3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禁烟:文明健康的选择”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主题鲜明,观点明确,结合实际,

    (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语言流畅;

    ( 3)10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参考范文
    禁烟:文明健康的选择
    有这样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我国是世界上烟民最多的国家,有烟民3.5亿人,占全世界烟民总数的三分之一,有5.4亿被动吸烟者,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有人说,中国到处都有禁止吸烟的标志,而且还有相关的禁烟条例,为什么无烟的日子仍然遥不可及?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更没有认识到拒绝吸烟是一种新时代的文明要求和文明表现。
    在中国很多地方,吸烟作为一种“风”和“俗”,被人们广泛接受,甚至,吸烟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在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吞云吐雾的场景,加上社会对于这方面健康知识宣传的欠缺,造成了人们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浅薄。而且,吸烟的人容易上瘾,烟毒对身体的危害不是立刻见效而是慢性作用,在烟瘾的驱使下,烟民大多抱着“没事”“对身
    体影响不大”或“吸烟提神”等心态,选择继续心安理得地吸烟。众所周知,吸烟百害而无一利。
    据了解,全世界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有近500万人,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与重大疾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香烟,是一个隐藏了狰狞面目的“魔鬼”!
    除了对自己身体的危害,吸烟更是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和对他人生命权利的漠视,是一种极不文明的习惯。将来,对吸烟的限制是文明社会的大势所趋。公共场所能否禁烟,是一个城市文明素质高低的具体体现。一个具有文明素质的人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自然都会考虑、关心、维护他人利益。如果一个城市的文明素质高,那么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就能处处互助互爱、和谐共处,处处体现民主、平等、公正、参与、责任等价值取向,如此一来,公共区域禁烟就会成为这个城市公民的自觉行动。相反,如果这个城市里的人文明素质不高,不管立法上采取何种措施,公共场所禁烟可能都是一句空话。
    文明相关你我他,和谐社会靠大家。随着社会生活的扩大,人们之间的公共交往会越来越普及,追求和谐公共生活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将会成为每个公民的需要,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将会是对公民文明素质的考量。
    说了这么多,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一个更文明的中国,更为了13亿国民的健康着想,禁烟将是所有国民健康文明的选择!

  • 第4题:

    请参考给定资料,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见解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倒文】
    “三位一体”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而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因素,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因此,摆脱公共文化的附属地位,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进入百姓生活,才能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近些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相当突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的矛盾比较严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等。如何突破瓶颈,统筹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迫切任务。
    “一位”之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件”建设。建立满足社会文化需求、覆盖城乡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针对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缺陷,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提出符合各地实际的、不同模式的、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对涉及全局的重大的战略问题预先进行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和具体方案。吸纳一流专家,建立一支政府公共文化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理论研究队伍,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咨询。在课题研究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机制,吸引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影响。
    “二位”之加大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建设投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大众化,应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村级文化建设新格局;大力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大对纪念馆、图书馆、文化宫、公园等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做到向社会免费开放。同时深挖公共文化产品创作力度,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位”之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积极推行各种文化活动,培育特色文化队伍,培养民间文体骨干;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村级文化队伍;扶持乡村民间文化队伍,把乡村民间文化人才开发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在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方面一视同仁。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之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既要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正确把握其自身的发展和基本特征,又要科学设定建设措施。唯有如此,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 第5题:

    根据给定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字数1000字左右。(45分)


    正确答案:

    4.答案提示

      让城市多一片“绿色风景”

      绿地作为城市的“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降解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降低噪音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城市森林成为城市文化品位与文明素养的标志。

      世界各国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都十分重视城市绿地,把绿化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发展较快,但是总体上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仍较少。而且城市绿化尚有误区:一是普遍重草轻树,一些城市热衷于大种草坪,尤其在新建的广场中草多树少。二是绿地设计贫乏,样式单调;重视外来树种,轻视本地树种,绿地失去特色。三是急于求成,有的城市不惜工本,大搞“大树进城”,到农村和山区购买大树,移植进城,结果成活率很低,既没有增加城市绿色,又破坏了山区和农村的生态。

      城市绿化必须摒弃那些“推山造山、填塘挖塘、砍树栽树”等大挖大填和斧凿痕迹,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其一,找到经济、生态和居民生活三者共赢的平衡点。许多城市注重景观效果,偏重快速郁闭成型的造林绿化方法,树种单调、径级较大、规格近似,群落结构比较单一,稳定性和抗逆性较差,管护难度较大;草地和一些引进树种,投入成本高,管理维护费用大,还不能很好地凸显绿化的功能。城市绿化要注重生态适应性,确保树种的成活率和寿命;要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科学选择运用树种,发挥树木观花、遮阳、环保、引导行人和车辆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提高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要重视发展乡土树种,充分体现一个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二,提高绿化用地空间利用效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变“高”了,绿地却变“矮”了。一方面是造盆景式的所谓“精品”,另一方面许多树木被人为截干,甚至一些成片造林的树木也被习惯性地截冠修剪。结果不仅导致高额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而且经常发生病虫害。有些地方绿化建设改善环境的功能没有提高,反而成为负担。事实上,我国适合城市绿化而又树体高大、冠形良好的乔木十分丰富。

      其三,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我国绝大部分城市至今维持着城乡绿地“二元分治”的管理体制,随着国家对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控制政策,应尽快将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系统建设摆上日程。系统规划应该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完善统一,使现代经济的高度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优化,建设具有持续发展活力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型城市。

  • 第6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解析:
    作文示例:
    以水为师
      水是至柔至刚的力量,在广袤的土地上流淌,沐浴众生,滋润万物;在贫瘠的沟壑旁盘绕,开山破石,悄悄然有万钧之力。
      如果要问这种力量来自哪里,或许在“上善若水”的解读里,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字里行间能够找寻到力量的所在。 这柔性的力量,何尝不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钥匙。回首十年,从点到面,从刚到柔,从单一到联动,从惩治到预防,你会发觉公权力正以水的姿态流淌在社会的泥土中,这柔性的力量正消逝着彼此的缝隙,正凝聚着社会的共识。
      水是大地温柔的抚慰,没有外科手术式的切割,却有磨平沟壑棱角的坚韧。你看那社会管理创新的版图上,公权力以涓涓细流的形态,缝合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乃至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所带来的矛盾与纠纷。对立与冲突的出现,已不会轻易地使我们绷起紧张的神经,因为延伸进每一个社区和街道、每一个企业和机关、每一个行业和群体的调解组织,勾画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基本元素,在一切还处在萌芽之时,尽其所能将彼此的误会、曲解、摩擦和冲突所产生的沟壑填平。正因为姿态的变化,社会管理的面孔早已不是僵硬的栅栏和冰冷的惊堂木,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纠纷解决,让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为社会自愈机能的成长留出时间与空间。柔性的、灵活的、民众为主体的纠纷解决机制,支撑着这个日新月异的转型社会。精神不被身体撕裂,道德不被成长丢弃,共识不被个体忘记。这就是柔性的力量。
      水的灵性,沿着山涧、沿着沟渠、沿着河道、沿着芦苇与水鸟哼唱的弦歌,浇灌着生生不息、刀耕火种的田原。是水的存在,勾画出南方与北方,勾画出内陆与沿海,勾画出高地与平原,勾画出生命的网络。凝望这一切,会让你想起社会管理创新的热土上,如火如荼的信息化建设,将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构筑成千百万个以平安、关怀与温暖为中心的社区网格,每一个网格都是连接全局的能量枢纽,每一个网格都是社会管理与政府投入的基本单元。矛盾化解、纠纷调处、公共服务等通过这些形式简单却又容量巨大的网格体现着社会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传递出这个国家鱼水情深的力度与温度。
      水总是出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或在干涸的河床,或在期盼甘霖的庄稼地。在转型中国,土地征收征用、城市拆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等矛盾纠纷高发的领域就是这干涸的河床或是那期盼甘霖的庄稼地。在社会管理创新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大格局中,及时通报信息、主动排查矛盾、提前预防纠纷,正是一种以公众参与为主的凝聚民智、民心的形式。通过一次次基层调研、群众评议会、网络舆情分析、矛盾纠纷排查指南等大胆创新的尝试,人们在最短时间、最靠前沿、最大限度地减小对抗性的过程中以柔软的身段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润物无声,正是那一个个奔波于村落、社区、工厂的调解员,擎起一面面奔跑的旗帜,成为这欣欣向荣的土地上流淌着的最柔性的力量。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或许是这力量静流深远,滋养万物的秘诀。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将服务当做生活的最大乐趣、将付出当作生命的最高品格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态度。这种态度,在社会管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大格局中,就是将社会管理归结为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定位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无论是积极主动地排查矛盾、预防纠纷,还是灵活、便捷地解决矛盾、化解纠纷,正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民智、赢得民心。也只有真正秉持这样的态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隐患才能得到根治,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才能踏准时代的节拍。
      “上善若水任方圆,厚德载物已成刚。”以水的姿态,来展开社会管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的探索,意味着道法自然却不轻易盲从的坚定,意味着灵活机动但不突破法治的坚守,意味着广泛参与并携手凝聚共识的思路。
      这涓涓细流,是民族复兴的血脉,日复一日地流淌在中华崛起的良知与灵魂之中,也正是这最柔性的力量,在奔向远方的历史长河中必将写下“静水流深、善政长存”的篇章。

    以水为师2
    大思想家老子的师父常枞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老子问师父:“今后,我将以谁为师?”常枞说:“你应该以水作为老师”。“以水为师”是常枞临终前留给老子的教诲,也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水是真善美的化身,它蕴含着滋养万物、无私奉献的大爱美德,蕴含着柔弱胜刚强的坚定力量与灵活变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蕴含着辩证统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生灵、孕育众生,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这正是水的美德体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它以汩汩乳汁哺育着黄河流域的百姓,并形成了黄河文明,但却从不索取回报。而反观社会现实,追求真善美、讲求奉献的美德正在逐渐丢失,争名夺利、功利主义十分盛行,因此,我们亟需弘扬水的这种追求善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美德。除了善的美德外,水还拥有着“柔弱胜刚强”的坚定力量。水成于无形,看似柔弱,但却不懦弱,看似平静,但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俗话说的“滴水穿石”就是“以柔克刚”的典型案例。同时,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外圆内方,此乃变通之道。当水遇到高山险阻时,或洄旋,或分流,或冲击,或另辟蹊径,总是一往无前;当水遇到平原坦途时,则静水深流,展现出荣辱不惊、博大包容的品质,水善于变通,但却从未改变水的本质,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于简单”,这种精神也是时代所亟需的。因此,“以水为师”可以学习水的大爱美德、刚柔相济与灵活变通的精神。
    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在水这里还可以习得辩证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水的刚柔相济、内圆外方、动静相宜都是典型的辩证统一思维。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这种辩证统一思维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大意义。“以水为师”还是“道法自然”的具体体现,几千年来,“道法自然”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形成水哲学启蒙与思辨的独特而久远的魅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有关于水哲学的精彩呈现,其背后所凸显的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尊重自然、顺势而为、和谐共生的思想,最后实现天人合一。
    人类“以水为师”最终是要将水带给我们的启示用于实践中来,用于人类自身。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以水为师”的目标,同时“以水为师”也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水为师”,学习水的美德、水的精神以及背后的辩证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处于现代化征途上的人类所亟需的,因为这是我们精神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 第7题: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平衡”为正标题,自拟副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章(40分)。
      
      要求:立意明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不少于1000字。


    答案:
    解析:
     平衡
      
      ——学好“快与慢”的辩证法
      


      知识爆炸、信息洪流,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急速变迁、经济飞速发展……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更是一个发展的时代,凡事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却发现教育失衡、经济失稳、精神失调。其实,越是在变革的时代,越应该学习“平衡”的智慧,学好好快与慢的辩证关系,从而把握节奏、掌握方法、优化路径、协调发展。
      
      快工作的同时,要学会慢生活,追求个人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平衡,更要追求心态的平衡。诚然,升职加薪、买房买车、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逼迫我们不得不努力工作,可是我们忘了,工作最终是为了生活哈。一个寓言说到: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走的太快就容易忘掉心灵需要抚慰,精神需要丰富,家人需要关爱,生活需要享受。正如“慢生活”倡导者卡尔·霍诺说,“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乐趣。
      
      除了个人,很多企业也是忙东忙西、盲目跟风,什么热门做什么,什么来钱快投资什么,在经济的洪流中迷失。
      
      快发展已然过时,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今天,企业应该追求速度与品质的平衡,传统发展方式和现代技术的平衡。当前市场上存在一些急功近利不良风气,过快发展下难免出现一些粗制滥造、仿制山寨、成本低廉的产品,看似走的很快,其实束缚了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现在呼吁的工匠精神,追求的便是精益求精、认真雕琢、臻于完美,这其实就是一种平衡的智慧。
      
      平衡的艺术在教育领域尤为迫切,中国的教育需要在保持自然状态与增加教育内容之间实现平衡。教育不能只追求多、快,不能一味的追求“不输在起跑线” 上,更不能不顾孩子的实际增加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和学习负担。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教育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浮躁、不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
      
      总之,平衡不是懒惰,不是倒退,不是慢,而是一种更健康的心态,更科学的配置资源,更符合规律的促进成长。个人在快节奏下找到舒适的状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减压和调节情绪;企业在快发展下更加注重细节,追求品质,改善管理,善用人才;而教育要在快奔跑下主动减负,创新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自由、宽松、有序的成长环境。
      
      “拳头缩回去,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平衡就像中国的太极拳,不是不发展,而是更好的发展,更科学的发展,更持续的发展。让我们把握好快与慢的平衡,不急不缓、不浮不躁、循序渐进、稳稳当当地前进吧!

  • 第8题:

    问答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平衡”为正标题,自拟副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章(40分)。要求:立意明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五、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请结合对“汉字危机”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思路明晰,语言流畅;(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混于“给定资料”;(4)总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给定资料3”引用了宋代杨时在《河南程氏粹言•论政篇》中说的话:“立治有体,施治有序。”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7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五、“给定资料8”中提到的“在这里待一辈子太可怕,但出去能做什么”耐人寻味,请你依据自己的心得,联系社会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联系实际,以“‘后天’的拷问”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①观点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

    ②结构完善、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③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后天”的拷问
    洪水、海啸、暴风、冰川融化、海水上涨、沙尘暴——近年来,这一系列频繁的气候突变、自然灾害,以及随之发生的疾病、生产破坏和环境危机,正在有力地警醒着人类要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改变。二百年来,通过大量消耗地球沉淀的化石能源,人类工业发展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特别是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渐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造成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更为人类未来的生存敲响了警钟。今天我们的确获得了繁荣,但继续这样的发展模式,明天、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如何发展?可以说,所有人都在面对这一“后天”的拷问。
    为了应对这场“气候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举措,不断倡导新型能源、低碳经济等发展路径。前不久,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齐聚哥本哈根,为挽救气候变化做出了饶有成效的努力。然而,仅从大会成果有限这一事实即可看出,应对气候变化无法一蹴而就,在与气候变化博弈的背后,是各国生存权、发展权的争夺。气候没有国界,发展却有国界。所有人都面临着这样一种矛盾:一边是经济进步、人民富裕的要求,一边是气候变化的挑战;也都必须在这个矛盾中探索出一条保持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道路。
    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耗能大国,浙江是中国的经济大省、能耗大省,全世界的问题也集中反映在浙江发展的进程中。浙江省能源供应紧张,电力资源尤其紧缺,且面临国家降低能耗的政策要求,节能减排压力逐年趋紧。但同时,浙江又步入了工业化的发达阶段,重工业发展迅速,高耗能项目不断增多,加之民众消费能力提升,汽车等高耗能消费品不断增加,形成了能源消耗的刚性增长要求。这一矛盾决定了浙江必须在未来探索出一条“保稳”而“促调”的发展道路,逐渐达到低碳经济这一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转变生产方式。(l)宏观上调整全省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降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从而降低整体经济的耗能需求;(2)提升第二产业层级,广泛应用新型生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发展和推广以风能、太阳能、核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技术,逐步替代传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的环境成本。
    其次,转变消费模式。(1)进行广泛的政策宣传,转变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树立起反对奢华、追求节能节约的消费理念,并借助民众的自发力量,大力普及低碳消费理念;(2)加强技术研发,辅以政府补贴和其他政策优惠,在全社会推广节能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低耗能环保产品,转变消费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病已经严重影响我们未来的生存发展。只有真正建立起危机意识,逐步、彻底转变生产与消费方式,坚定地向环保经济和低碳经济转变,我们才能够为浙江、为中国,乃至为全人类搭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要实现这一理想,每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贡献。

  • 第14题:

    根据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字数1000字左右。(45分)


    正确答案:

     让城市多一片“绿色风景

      绿地作为城市的“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降解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降低噪音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城市森林成为城市文化品位与文明素养的标志。

      世界各国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都十分重视城市绿地,把绿化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发展较快,但是总体上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仍较少。而且城市绿化尚有误区:一是普遍重草轻树,一些城市热衷于大种草坪,尤其在新建的广场中草多树少。二是绿地设计贫乏,样式单调;重视外来树种,轻视本地树种,绿地失去特色。三是急于求成,有的城市不惜工本,大搞“大树进城”,到农村和山区购买大树,移植进城,结果成活率很低,既没有增加城市绿色,又破坏了山区和农村的生态。

      城市绿化必须摒弃那些“推山造山、填塘挖塘、砍树栽树”等大挖大填和斧凿痕迹,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其一,找到经济、生态和居民生活三者共赢的平衡点。许多城市注重景观效果,偏重快速郁闭成型的造林绿化方法,树种单调、径级较大、规格近似,群落结构比较单一,稳定性和抗逆性较差,管护难度较大;草地和一些引进树种,投入成本高,管理维护费用大,还不能很好地凸显绿化的功能。城市绿化要注重生态适应性,确保树种的成活率和寿命;要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科学选择运用树种,发挥树木观花、遮阳、环保、引导行人和车辆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提高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要重视发展乡土树种,充分体现一个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二,提高绿化用地空间利用效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变“高”了,绿地却变“矮”了。一方面是造盆景式的所谓“精品”,另一方面许多树木被人为截干,甚至一些成片造林的树木也被习惯性地截冠修剪。结果不仅导致高额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而且经常发生病虫害。有些地方绿化建设改善环境的功能没有提高,反而成为负担。事实上,我国适合城市绿化而又树体高大、冠形良好的乔木十分丰富。

      其三,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我国绝大部分城市至今维持着城乡绿地“二元分治”的管理体制,随着国家对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控制政策,应尽快将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系统建设摆上日程。系统规划应该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完善统一,使现代经济的高度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优化,建设具有持续发展活力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型城市。

     

  • 第15题:

    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联系实际,以“公平之殇”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公平之殇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收入分配的公平之殇主要表现为收入差距太大,而在收入差距中,最主要的是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垄断部门与其他部门,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之间的差距过大。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已激增至0. 48,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
    高基尼系数暗示了我国日渐背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初衷,这将导致大量威胁社会稳定以及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其背后,更是涌动着民众对于严重贫富差距的强烈不满。诚然,公平并不意味着平均,造成群众心理落差与不和谐的并不是不均等,而是收入分配的准则有失公平。收入分配如若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按劳分配,这种依据贡献大小来取得的酬劳存在的差异是合理的,也是能够为人民所接受的,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透露家中有七辆车时,社会评价一致正向一样。但正是由于收入分配受到地域、资本、权利等因素的影响偏离了按劳分配的轨道,才造成了公平之殇。
    拿垄断行业来说,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的垄断经营实体,由于拥有垄断专权,因此可以排斥其他经营者,获得独占利益和高垄断利润。从理论上说,国有企业是全民的资产,获得的利润也是属于全体公民的。但是实际上,高额利润首先被用于部门内分配,尤其是中高管的实际收入和福利惊人。那么由于权利造成的不公有多深呢?有调查显示,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最高与最低的比值在逐年拉大。行业收入最高与最低的比例扩大到了11:l,而这种差距约l/3是由于垄断所造成的。如此深刻的不公、如此广泛的影响势必会给其他行业带来打击,也使社会大众产生质疑与指责。
    垄断带来的不仅是与特权挂钩的高额利润,还有更可怕的权力代际。相比于财富的合法继承,权利的传承才是让百姓最深恶痛绝的。父辈子辈接连在垄断企业工作,正是诸如此类的权利的代际传递剥夺了工薪阶层、农民家庭的优秀子弟等人士通过努力获得良好工作的机会,使贫者更贫、富者更富。这严重打击了普通家庭出身的群众向上游动的积极性,由此引发了仇富等社会矛盾。
    由此可见,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带来的不仅仅是来自收入差异的公平之殇,更是来自就业机会不等、权力垄断、甚至命运迥异的公平之殇。垄断行业收入分配不合理只是收入分配的问题之一,由此可见收入分配不公的复杂性、综合性,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分配不公就像一个毒瘤,危险异常。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要实现包容性发展,要让全体人民富裕,公平是关键。2011年两会强调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收入分配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应当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依照市场经济规律,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加紧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开创全民共建、共享、共富的发展新格局。

  • 第16题:

    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联系实际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在1000~1200左右。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不仅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其产出增长率更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除此之外,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人口、创造社会财富、鼓励社会创新、推进改革升级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迅速成长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加之市场准入的高门槛、政策限制等有形壁垒以及意识瓶颈、市场环境不透明等无形壁垒,共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鉴于民营经济在促发展、转方式、保民生等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破除其发展障碍、推进其健康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上虽然得到认可,却在地方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这是地方民营经济享受不到有关政策的根本原因。古语有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予法之必行。”因此,政府要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细则,并且保障其切实落到实处,消除民营经济在行政管理中受到歧视的现象,为民营经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企,由于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面临着融资难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今后,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通过融资租赁、典当、信托等方式,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当前,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必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克服“任人唯亲”的陈旧用人观念,通过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广招人才、善用人才、长留人才。同时,应健全员工培训机制,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以不断夯实企业的人力支撑。民营经济也要为企业各类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吸引更多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民营企业效力。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逐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并保障落实,改善投资环境,提供金融支持,对我国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民营经济也必将为继续推进国家经济繁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等做出更杰出的贡献。

  • 第17题: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禁烟:文明健康的选择”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5分)

    要求:(1)主题鲜明,观点明确,结合实际;

    (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语言流畅;

    (3)10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参考范文
    禁烟:文明健康的选择
    有这样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我国是世界上烟民最多的国家,有烟民3.5亿人,占全世界烟民总数的三分之一,有5.4亿被动吸烟者,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有人说,中国到处都有禁止吸烟的标志,而且还有相关的禁烟条例,为什么无烟的日子仍然遥不可及?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更没有认识到拒绝吸烟是一种新时代的文明要求和文明表现。
    在中国很多地方,吸烟作为一种“风”和“俗”,被人们广泛接受,甚至,吸烟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在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吞云吐雾的场景,加上社会对于这方面健康知识宣传的欠缺,造成了人们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浅薄。而且,吸烟的人容易上瘾烟毒对身体的危害不是立刻见效而是慢性作用,在烟瘾的驱使下,烟民大多抱着“没事”对身体影响不大”或“吸烟提神”等心态,选择继续心安理得地吸烟。众所周知,吸烟百害而无一利。
    据了解,全世界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有近500万人,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与重大疾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香烟,是一个隐藏了狰狞面目的“魔鬼”!
    除了对自己身体的危害,吸烟更是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和对他人生命权利的漠视,是一种极不文明的习惯。将来,对吸烟的限制是文明社会的大势所趋。公共场所能否禁烟,是一个城市文明素质高低的具体体现。一个具有文明素质的人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自然都会考虑关心、维护他人利益。如果一个城市的文明素质高,那么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就能处处互助互爱、和谐共处,处处体现民主、平等、公正、参与、责任等价值取向,如此一来,公共区域禁烟就会成为这个城市公民的自觉行动。相反,如果这个城市里的人文明素质不高,不管立法上采取何种措施,公共场所禁烟可能都是一句空话。
    文明相关你我他,和谐社会靠大家。随着社会生活的扩大,人们之间的公共交往会越来越普及.追求和谐公共生活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将会成为每个公民的需要,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将会是对公民文明素质的考量。
    说了这么多,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一个更文明的中国,更为了13亿国民的健康着想,禁烟将是所有国民健康文明的选择!

  • 第18题:

    第四题、参考给定资料,以“平衡”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40分)
    要求:(1)立意明确,论述透彻;(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答案:
    解析:
    取“中”平衡——和谐发展之道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就是不走极端,不做过头。“中”是一个理性界域,而取“中”即处在平衡的状态。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我们的国家,取“中”即平衡,只有平衡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只有平衡才能做到和谐。
    取“中”平衡,是求发展的基础,是防范失衡的利器。取“中”平衡能让人或者社会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是前往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基础。某互联网企业在发展的前期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不断膨胀的增长率与公司追求“扩张、扩张、不断扩张”的发展策略是离不开的。但是很快,这家企业的老总意识到了“还是要脚踏实地”才能不被撑死。后来,该企业主动降低扩张速度,换取了更高的客户满意度。正是这种取“中”平衡,以退为进,有了助跑,这家公司才跳得更远,防止了高速中的失衡。如果一旦失去了这种平衡,造成了失衡,那就会影响稳定,如房价暴涨对经济造成的动荡就是实例。因此,取“中”平衡同时也是防范当下失衡的利器。
    取“中”平衡,可学先人的“欲理合一”。“欲理合一”,指的是以理性控制自我的欲望,达到人内心的平衡,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人一旦丧失理性地放大自己的欲望,带来的人内心的困,甚至是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当下流行的速成教育为例,超前的速成学前教育因为孩子的生长阶段决定了理解能力滞后,导致孩子似懂非懂、似学非学,反而影响了孩子日后的正常学习,甚至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这种类似的现象源自于人们非理性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破除这种困境,最佳的办法就是人们自发的或者社会引导形成的理性,只有理性控制好内心的欲望,才能达到内心的平衡,最终形成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取“中”平衡,可学先人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相处的平衡状态,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我国的现状确实是需要加快发展、早日富强,也取得了物质极大丰富的骄人成绩,但是另一方面,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迭起。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又必须是合理的物质能量交换。人们可以打破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但必须建立起一个新的生态平衡系统,这就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先人的“天人合一”便是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类去往更远地方的基础。当下泰山曼谷创新的“景区、景园、社区、乡村”共建共享的模式,就是人与自然平衡发展很好的例证。
    我们讲稳定,讲和谐,讲中庸,就是讲平衡。因为社会需要平衡,发展需要平衡。这不等于不要变革,因为变革也是为了制造新的平衡。而真正要做到平衡,要取欲和理的“中”,因为个体作为社会中组成细胞,必须把内在的欲以理控制在平衡状态,人才能有序成长;要取人和自然的“中”,因为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必须与自然相得益彰地生活在一起,保持平衡,相互制约,共同进步。

  • 第19题:

    问答题
    五、“给定资料7”提到:“健康中国,不仅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问题五、请深入思考给定资料5画线句子“科学、艺术和古文化对于想象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成了想象力的源泉”,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五、请根据“给定资料”,以“教育公平”为主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给定资料5”结尾写道:“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五)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 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给定资料5”提到“跟着时代的大潮往前走,尽到我所有的力量,做好我要做的事情”,请深入思考这句话,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