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问答题论述国家的本质和历史类型。”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面关于国家形式与国家本质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国家本质是国家形式的实现
    • B、国家本质对国家形式起维持作用
    • C、国家形式与国家本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 D、国家形式制约国家本质

    正确答案:A

  • 第2题:

    问答题
    试述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正确答案: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旧的国家的统治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旧的政治统治,才能完成一种国家类型转向另一种国家类型的社会政治发展的质变。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另一种方式,但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一般地说,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以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改良是统治阶级在不改变现行的根本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第二,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第三,革命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是渐进的、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政治改良是被统治阶级通过斗争获得的,在某种程度上对被统治阶级是有利的;同时,改良也有利于被统治阶级积蓄革命力量,从而为社会和政治的彻底变革创造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论述聂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正确答案: 聂耳的创作以抗日救国与民族解放为核心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和革命倾向,作品成功率很高,其中《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之为国歌。他是中国救亡音乐一面光辉的旗帜和一位罕见的音乐天才。
    历史意义:
    (1)聂耳的群众歌曲有巨大的社会现实斗争意义,对中国歌曲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歌曲创作方法、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创造。
    (2)聂耳的群众歌曲影响广泛深远。许多同时代和其后的作曲家,都从他的创作道路和创作经验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论述游戏的本质:

    正确答案: 1、在本质上是愉悦与快乐的。
    2、内部动机趋势的,没有外部目的。
    3、没有物质产品的活动,过程重于结果。
    4、游戏是自愿的,儿童自选的。
    5、游戏者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单选题
    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指国家的()问题。
    A

    性质

    B

    本质

    C

    国体

    D

    分类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黑格尔是怎样论述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的?

    正确答案: 黑格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种。
    (一)象征型艺术
    黑格尔认为象征型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物质形式压倒理性内容、客体吞没主体,是人类艺术初创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黑格尔将建筑视为象征艺术的典型形式。
    (二)古典型艺术
    黑格尔认为古典型艺术已经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物质形式压倒理念内容的缺陷,理念已经自由地妥当地体现于在本质上就特别适合这理念的形象,使理念内容与外在形式完满地融为一体。黑格尔将雕刻艺术视为古典型艺术的典型形式。
    (三)浪漫型艺术
    黑格尔所说的浪漫型艺术的本质特点是:与象征型艺术中物质形式压倒理念内容的特征相反,理念内容压过了感性形式;与古典型艺术相比,浪漫型艺术又一次打破了理念与形式之间的同意和对立。黑格尔认为,显示浪漫型艺术特征的艺术门类是绘画、音乐与诗。相比而言,诗才是绝对真实的精神的艺术,是把精神作为精神来表现的艺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在本质上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历史类型,就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实质上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具有共同阶级本质的一切国家的共性的概括。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进行历史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恩格斯在《起源论》中论述国家产生的过程将其分为几种类型?

    正确答案: 1、雅典式:国家从氏族中直接产生,没有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暴力干涉,被称为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2、罗马式:不是直接由氏族内部产生,而是氏族贵族集团与氏族外的平民集团相互斗争而产生;
    3、德意志式:日耳曼人在征服其他民族领土的过程中逐渐进入国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国家的本质和历史类型。

    正确答案:
    (1)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2)国家的历史类型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按照这一标准,可以把人类有史以来的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四种基本类型。
    ①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实施奴隶主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维护奴隶主阶级政治特权地位和根本利益,压迫和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奴隶制国家一般是在血亲宗法的基础上,按照分封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在奴隶制国家,国家组织机构已初步形成,各种机构职位设置及其职能划分等也已有了明确的划分,初步形成了国家组织体系。
    ②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压迫农民阶级的统治机器,因此,它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的专政。封建国家是在封建地主所有制基础上,以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和人身奴役为原则建立起来的,这就使得封建国家在组织制度上具有如下特点:
    a.封建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君主所有,因此,封建国家的组织结构一般呈现金字塔形,君主居于金字塔顶峰;
    b.封建国家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实现对全社会的政治控制,常常设置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豢养庞大的官僚队;
    c.封建国家把全社会组织进政治生活,从而使国家即成为社会。
    ③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为目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形态。
    a.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它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特征是资产阶级在资本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这一根本利益基础上,用开放市场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方式来实现各个资本家和资本家集团的利益;
    第二,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特征是自由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主体,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并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和利益实现方式制订各项法令法规和政策;
    第三,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是国家以自由主义方式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
    b.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产阶级国家。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垄断财团与国家政权直接结合,控制和操纵国家政治权力;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从以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为主要内容转向以保护利益集团,尤其是垄断财团的利益为主要内容,公民的自由权利也相应削弱和减少;
    第三,象征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议会权力逐步弱化,而便利垄断资本集团实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行政权力逐步加强;
    第四,政府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消极国家转变为积极国家,以求通过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矛盾的强力干预和调节来维护统治。
    ④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由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它本质上维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要求,而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其基本特征有:
    a.社会主义国家以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经济和利益特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以及由此形成的共同利益,是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根本标志;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c.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特征;
    d.社会主义国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政治特征,并从制度上和政治上确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
    e.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论述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及方法论启示。

    正确答案:
    (1)本质和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有些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叫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
    (2)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①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
    a.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b.现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是多种多样的;而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c.现象是易逝的、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
    ②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a.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
    b.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而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
    c.本质与现象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3)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①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这就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果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直接合二为一的,一切科学就成了多余的了。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现象表现着本质,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人们就可以通过对现象的认识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②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既然本质和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层次上,也不能脱离现象去凭空地构想事物的本质,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现象的分析,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特征?

    正确答案: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a.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国家b.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工农联盟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中国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5)社会主义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国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论述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a.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b.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a.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和斗争的职能b.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承担和执行公共事务的职能c.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对外职能
    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a.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b.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都不免要规定出两种管理方式。一是,暴力方法,二是,“自由主义”的方法,即采取扩大政治权利、实行改良、让步等措施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问答题
    试述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了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它说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保护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即表明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问答题
    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国家的产生原因、形式、功能和本质的?

    正确答案: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国家的产生原因
    ①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国家起源理论作了科学的论证。恩格斯认为国家来源于三次社会大分工,其中第三次“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带来了这样的结果: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②这些变化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改变,氏族制度面对这些变化已经无能为力了。特别是由于自由民与奴隶、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日益尖锐化,氏族制度更不适应了。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他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③恩格斯所得出的国家的概念表明:a.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2)国家的形式
    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观点,国家产生具有三种形式:
    ①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②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罗马在氏族制度的末期,经过平民斗争,罗马成立新的人民大会,参加成员按服兵役而定。这个新的制度代替了旧的氏族组织而逐渐发展为国家机关;
    ③征服罗马帝国的日尔曼人国家的形式。
    上述三种形式,是恩格斯分析了雅典、古罗马和日尔曼人国家产生的历史材料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只是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原始公社制度瓦解和国家产生的过程有各种不同形式,并不是说只有这三种形式。尽管国家产生途径有所不同,但国家产生的根源却是一致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外部条件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国家的功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
    ①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②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在具体的国家活动中,国家的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的角度说,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4)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①国家本质是阶级权力。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当阶级出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就产生了国家,当阶级完全消灭,国家就消亡了;
    ②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阶级专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改变,通过社会变革,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随之改变;
    ③国家是个实体物,是社会组织,是机器、工具。它是实现统治权力的机器,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主权性,是国家权力同其他权力不同的主要标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结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论述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方式和作用。

    正确答案:
    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1)政治统治的基础
    ①政治权力基础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籍。任何政治权力主体要保持对于社会的政治统治并且使得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有效贯彻,都必须确保在社会政治力量对比中,始终控制和掌握着超过其他力量的力量,并且能够有效运用这种力量。因此,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政治统治的强弱状况首先取决于作为其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状况。
    ②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为形成和巩固其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盟,以扩展和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对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来说,共同利益的程度越高,利益矛盾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扩大和加强,反之亦然。
    ③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其掌握、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增强统治力量和能力的根本途径。
    ④心理基础
    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2)政治统治的类型
    ①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亚伯拉罕·卡普兰根据政治统治的支配性因素将政治统治分为官僚统治、贵族统治、伦理统治、民众统治、强人统治、财阀统治、技术统治和意识形态统治。
    ②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合法性的依据将政治统治分为:
    a.传统型政治统治。以传统的习俗和习惯形成的政治价值和规则为依据而建立政治合法性的政治统治。
    b.魅力型政治统治。政治权力执掌者和政治统治者凭借自己的政治人格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建立政治权威,获得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统治。
    c.法理型的政治统治。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即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和政治规则的权威基础上的政治统治,是“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之上”的政治统治。
    ③马克思主义以政治权力主体及其利益为标准将政治统治的类型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等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
    a.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基本标准是政治统治主体;
    b.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现实依据是政治统治主体的利益实现和主导;
    c.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重要标志是政治统治主体对于社会的控制支配性。
    (3)政治统治的方式
    ①强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强力直接实现统治的方式。
    ②法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依照特定法律规则或者制度规则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③绩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承担社会职能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绩效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④理治方式。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⑤德治方式。通过社会道德和伦理建构、维护政治统治的方式。
    ⑥心治方式。通过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4)政治统治的作用
    ①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
    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保持其权力地位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出发点也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宗旨和本质。对于政治权力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政治权力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能否作为权力存在和运行,能否保持其权力支配和制约性;对于社会政治关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既有的政治关系能否存在;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社会成员实现利益的既有政治方式和途径能否存在。因此,政治统治不仅对于政治权力主体具有根本性意义,对于社会政治生活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②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对于各种各样危害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社会生活的力量和人员施行防治、打击、排斥、惩罚和镇压,从而保证政治权力主体和社会生活的安全。在特定国家外部,政治权力防御和防范外部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侵略、干涉、颠覆和破坏,保证着国家安全。在特定国家内部,政治权力以各种方式打击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的危害行为,保证着政治权力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公共安全。
    ③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
    政治统治是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根本途径,政治统治行为也相应成为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根本行为。从政治权力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政治统治行为为解决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创造了基本条件。
    ④政治统治保证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
    政治统治行为为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与此同时,政治统治还决定着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在社会中实现的程度和政治权力的效度,强有力的政治统治造成的稳定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能够相应程度地实现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形成相应的权力效度,反之亦然。
    ⑤政治统治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a.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法定资格,这一法定资格是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
    第一,政治统治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意志和要求,确认特定社会成员拥有和享有主张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法定资格,同时排斥特定社会成员拥有和享有这种资格。
    第二,政治统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于其确认的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予以权力的保障,而对于未确认的社会成员的政治资格则不予保障,此外,政治统治还对于已确认其政治权利的社会成员违反政治权力意志和规则的行为予以剥夺政治权利的惩罚,以此保障其他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实现。
    b.政治统治构建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为政治权利的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政治权利只有在政治生活的常态和有序规则中得到实现,而政治统治正是政治常态和秩序规则的供给者,因而具有提供实现政治权利的社会和政治条件的作用。
    ⑥政治统治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a.在社会生活中,秩序和稳定是社会正常运行和社会成员有序活动的必要条件,政治统治的社会意义正是在于为社会创造有序运行的前提条件。
    b.社会公共利益是通过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管理来实现的,而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管理,只能在社会和政治有序和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政治管理需要的这种社会和政治秩序和稳定状态,是由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造就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论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与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不同本质和体现?

    正确答案: (一)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衡原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小论)
    1)由三个不同的机关分别执掌和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2)每个机关都是相对独立的,在行使各自的权力时,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
    3)每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实质:1)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它是以民主的假象来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2)对统治阶级来说,它可以调节内部关系保持权力平衡。
    (二)民主集中制在社会主义国家(或中国)国家机构中的体现(小论)
    1)民主集中制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统一
    2)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基本也以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的配置为结构,以人民主权为基础为归依
    3)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的设置和组织、权力的运作上体现在四方面:
    a)从权力顶点角度看,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b)从议行关系角度看,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c)从横向结构角度看,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e)从纵向结构角度看,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的?

    正确答案:
    恩格斯在论述国家产生的过程时,指出社会经历了三次大分工,在这三次大分工的基础上,国家产生了。
    (1)第一次大分工
    随着人类社会向野蛮时期中级阶段过渡,冶炼金属开始,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这个时期在生产上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即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次大分工产生了如下三个结果:
    ①由于畜牧部落的分离,分离出去的畜牧部落,不仅获得足够的食品——肉、乳及乳制品等等,而且获得日益增多的大批原料,如兽皮、羊毛等等。这就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②由于生产的增长,家畜的驯养与繁殖,生产品的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③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2)第二次大分工
    人类社会发展到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其重要标志就是使用铁。由于铁的应用,出现了铁刀、铁犁、铁斧。这些生产工具的改变,使农业能在面积广大的土地上耕种,使手工业日趋完善,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次大分工产生了如下三个主要结果:
    ①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②个体家庭开始成了社会经济单位。
    ③部落联盟的出现。
    (3)第三次大分工
    社会分工促进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了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这是一个寄生的阶级,它从国内外的生产上榨取油水并很快获得了大量财富和对生产的愈来愈大的统治权,这就是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恩格斯称其为“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这次分工的结果有两个:
    ①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
    ②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4)恩格斯对国家的论述
    恩格斯在详细分析了氏族制度解体过程的基础上,对国家的产生作了精辟的论证。他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恩格斯的这个著名论断,表明了三点:
    ①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具体的国家历史类型

    正确答案: 由于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不同,国家的历史类型相应地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前三种历史类型的国家,由于它们都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都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因此,统称为剥削者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镇压少数剥削者的反抗的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工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论述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更替规律和途径?

    正确答案: 国家历史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更替规律:
    1)国家由一种历史类型发展变革为另一个崭新的历史类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
    3)在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从旧有阶级转移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的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就被新的国家类型所代替
    4)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途径:其基本方法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理论,并结合事实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职能的变化。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理论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述定义和有关论述,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②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职能的变化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根本任务发生了大的变化,国内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国家职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①对外职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周边形势和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和平,国家的对外职能居于次要地位,主要职能是通过和平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②对内职能的变化
    对内职能又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三十年来,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开始由改革前的管制型政府向今天的服务型政府转变,而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家的社会职能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转变的过程,社会职能的转变由经济职能的调整与强化开始破题,并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不断完善政府经济职能的基础上,经历了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和民主建设职能不断凸显的逻辑进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国家的本质。

    正确答案:
    (1)国家的含义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其中,军队是最主要的成分。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种类型的国家。前三种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者实行专政,后一种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对少数反动派实行专政。它不是永恒的,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2)国家的起源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种氏族群体和氏族制度。后来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
    ①社会已分裂为彼此对抗的阶级——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占人口少数的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它对基本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多数人的剥削统治,并使之固定化、合法化,就必须凭借其经济的力量造成适合于自己的社会政治秩序,这是国家产生的最初阶级根源。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发展起来,脑力劳动和社会组织管理工作逐渐专门化,使得建立脱离日常劳动和生活、专门管理和组织社会公共事务的特殊机构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成为可能,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历史条件。这种条件与特定阶级的需要和地位相结合,便使国家的产生从可能变成了现实。
    国家的起源说明了国家的本质。正是依据国家产生的历史和逻辑,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3)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表现出来。国家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
    ①对内职能
    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
    a.政治统治
    对内的政治统治就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强制其服从,镇压其反抗,同时在本阶级内部实行特定的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
    b.社会管理
    对内的社会管理就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如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财政、民政、教育、交通、卫生和治安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冲突,以及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等。
    ②对外职能
    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以国家为特定的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a.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袭和颠覆。
    b.要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c.剥削阶级国家执行本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可能的时候实行侵略扩张,掠夺和奴役别国人民。
    d.无产阶级国家则是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执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职能。
    ③统一体
    国家对内对外的双重职能及其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般说来,对内职能是基本的、实质性的,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
    综上所述,国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道德、文化等组织形式,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即阶级统治的工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述包豪斯的设计风格,历史作用和影响及其历史局限性。

    正确答案: 1、包豪斯的风格主要是:高度追求外形的简练和精致,用构成派的几何造型达到结构的完整和均衡。同时,摒弃一切传统的痕迹和多余的手工矫饰,在色调上主张单纯、明快,形成一种非个人的、严谨和理性的造型形象。(6分)
    2、包豪斯的历史作用及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是它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建立、传播和设计实践的影响上。包豪斯经过曲折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因素的设计实践、创作方法和教学体系的现代设计艺术思想。
    其设计思想从总体上来说,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第二、设计的目的是功能,而不是产品。
    第三、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法则进行。(9分)
    二是它对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上。首先,包豪斯建立了一整套的设计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给后来的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来设计艺术领域,从平面设计、到产品设计,以及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后来设计艺术教育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的主体课程框架。其次,包豪斯从事的设计实践真正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形成了真正的理性主义设计原则,开创了面向现代工业的设计方法,填补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手工艺与工业之间的鸿沟。再次,由于包豪斯在德国经历了魏玛、德绍和柏林三个时期,为德国培养了一批设计师。(9分)
    3、由于包豪斯所处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历史局限性。具体而言,主要有:一方面,由于它过于重视构成主义理论,强调形式的简约,突出功能与材料的表现,忽视人对产品的心理需求,影响了人与产品之间的情感和谐,机械、呆板、缺乏人情味和历史感,因此受到“后
    现代主义”的批评。另一方面,尽管包豪斯在抨击旧的艺术形式,追求抽象几何形式的同时,导致了排斥各民族和地域的历史及文化传统的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风格,此外,虽然包豪斯是一个设计组织,但是其人员很复杂,特别是“先锋派”艺术家占了主导地位,“工艺”因素超过“技术”因素,产品设计往往停留在传统产品设计与研究上,而对现代的汽车、家电等相关产品却少有探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孔德对社会历史规律和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

    正确答案: 孔德(1798—185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认为实证哲学的首要特征在于,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服从于恒定不变的自然规律„„我们任务就是致力于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
    他倡导的实证哲学所要探求的“自然规律”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按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加以联系,从而归纳出来的共同“恒定趋势”。孔德的实证哲学除了有一套方法论外,也包含着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就是认为我们所观察到得现象本身并不存在因果必然性的规律,因而人们也根本不能去认识那种规律,只能凭观察结果去归纳出现象之间的“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的“恒定趋势”。这种本体论和认识论进一步推演,就会导致唯心论。他认为,把实证主义方法运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和比较三种方法。
    他把人类进化的历史主要归结为心智进步的历史,提出“三阶段”的进化规律:第一阶段为神学阶段,第二阶段为形而上学阶段,第三阶段为实证阶段。
    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实证逻辑体系》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要分析和评价杜威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述。

    正确答案: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评价:杜威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理论既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积极意义:
    (1)杜威对教育本质的论述,将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要求教育要重视儿童的需要,对于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对于儿童主体性认识不够,制强调教师的教,只强调社会对儿童的期望和要求的观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杜威的理论强调教育是儿童自身的“生长”和“生活”,要求教育内容依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组织,从“做中学”,对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改革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杜威的教育理论从与传统教育理论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给人们认识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加深和全面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局限性和片面性:
    (1)过分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而对教师的主导地位认识不足。
    (2)过于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