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单选题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以下何项数据()A 12m~24mB 25m~30mC 30m~35mD 36m~40m”相关问题
  • 第1题:

    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下列关于桩基设计的观点,其中何项不正确(  )

    A. 基础承台布置有2排8根人工挖孔端承桩,其桩的最小中心距可为2.5倍桩径
    B. 挤土沉管灌注桩用于淤泥和淤泥质土时,应局限于多层住宅桩基
    C. 受水平荷载较大的桩基,桩顶以下5倍桩径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D. 桩端应选择较硬的土层作持力层,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2.5倍桩径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3.3.3-1条备注3,当基桩为端承桩时,非挤土灌注桩的“其他情况”一栏可减小至2.5d,故A项正确。
      《桩规》第3.3.2-2条,挤土沉管灌注桩用于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时,应局限于多层住宅桩基,故B项正确。
      《桩规》第4.1.1-4条,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宜为200~300mm;受水平荷载较大的桩基、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桩基以及考虑主筋作用计算桩身受压承载力时,桩顶以下5d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故C项正确。
      《桩规》第3.3.3-5条,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d,故D项错误。
      答案选D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以下内容:
      ①基桩最小中心距的设计要求;
      ②桩型与成桩工艺的选择原则要求;
      ③桩箍筋设置与受力的关系;
      ④桩基持力层设计中临界厚度方面的要求。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认真审题,找出选项中的关键字;
      ②逐条对照规范,判读每条的正确与错误,找出错误的条款及原因。

  • 第2题:

    在以下的桩基条件下,哪些桩应按端承型桩设计?(  )

    A、钻孔灌注桩桩径0、8m,桩长18m,桩端为密实中砂,桩侧范围土层均为密实细砂
    B、人工挖孔桩桩径1、0m,桩长20m,桩端进入较完整基岩0、8m
    C、PHC管桩桩径0、6m,桩长15m,桩端为密实粉砂,桩侧范围土层为淤泥
    D、预制方桩边长0、25m,桩长25m,桩端、桩侧土层均为淤泥黏土

    答案:B,C
    解析:
    端承型桩是指在竖向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全部或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相对桩端阻力而言较小,或可忽略不计的桩。桩的承载力性状主要取决于桩端持力层的性质,另外还受桩周土性质、桩长、桩的长径比的影响,具体如下:①桩端持力层性质好(如密实的砂卵石层、基岩等)是端承型桩的必要条件;②随长径比的减小,端阻力逐渐增大,成为端承型桩;③随桩侧土强度的降低,端阻力逐渐增大,成为端承型桩。A项,桩端为密实中砂,持力性能较好,但桩侧范围土层均为密实细砂,侧阻性能也较好,因此该桩应按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设计。B项,桩端进入较完整基岩0.8m,该桩为嵌岩桩,除特殊情况外嵌岩桩一般都是端承桩。C项,桩端为密实粉砂,桩侧范围土层为淤泥,地基侧阻性能差,桩底持力层持力性能较好,应按端承桩设计。D项,桩端、桩侧土层均为淤泥黏土,桩端持力性能与桩侧摩阻性能均较差,不能按端承桩、摩擦桩设计。

  • 第3题:

    下列对于建筑桩基设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有桩基均应进行承载力和桩身强度计算
    • B、桩基宜选高、中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 C、同一结构单元内的桩基不宜采用部分摩擦桩和部分端承桩
    • D、在深厚黏土中不宜采用大片密集有挤土效应的桩基

    正确答案:B,D

  • 第4题:

    某工程场地,地表以下深度2~12m为黏性土,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1k=50kPa ;12~20m为粉土层qs2k=80 kPa;20~30m为中砂层qs3k=100kPa,极限端阻力为qpk=5000kPa。设计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Ф=800mm,桩长L=25m,桩顶入土2m,桩端入土25m。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计算钻孔灌注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为简化计算假设灌注桩侧阻力尺寸效应系数和端阻力尺寸效用系数均为1.0)


    正确答案: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计算公式       
    Quk=Qsk+Qpk=ụ∑ψsiqsiklsi+ψpqpkAp
    =1.0×3.14×0.8(50×10+80×8+100×7)+1.0×0.8×0.8×5000=4622.08+3200.00=7822.08kN  
    钻孔灌注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7822.08kN。

  • 第5题:

    建筑桩基础采用摩擦桩,位于土质地基,其勘探点间距一般为()。()

    • A、12~24m
    • B、15~20m
    • C、20~35m
    • D、25~45m

    正确答案:C

  • 第6题:

    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

    • A、12~24m
    • B、25~30m
    • C、30~35m
    • D、36~40m

    正确答案:A

  • 第7题:

    物料提升机安装高度大于等于()时,不得采用缆风绳固定导轨架。

    • A、20m
    • B、30m
    • C、35m
    • D、40m

    正确答案:B

  • 第8题: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在对桩基础进行勘察时,对土质地基勘探点间距的要求,错误的是()。

    • A、端承桩勘探点距宜为12~24m
    • B、端承桩与摩擦桩勘探点距宜使持力层层面高差控制在1~2m
    • C、摩擦桩勘探点距宜为20~35m
    • D、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单选题
    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以下何项数据()
    A

    12m~24m

    B

    25m~30m

    C

    30m~35m

    D

    36m~40m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桩基础进行详细勘察时,下述()不正确。()
    A

    对于端承桩和嵌岩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

    B

    当相邻勘探点露出的层面高差大于10m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

    C

    对于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

    D

    地质条件复杂时的柱下单桩基础宜每桩设一勘探点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在对桩基础进行勘察时,对土质地基勘探点间距的要求,错误的是()。
    A

    端承桩勘探点距宜为12~24m

    B

    端承桩与摩擦桩勘探点距宜使持力层层面高差控制在1~2m

    C

    摩擦桩勘探点距宜为20~35m

    D

    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
    A

    12~24m

    B

    25~30m

    C

    30~35m

    D

    36~40m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计算基桩竖向承载力时,下列哪些情况下宜考虑承台效应?(  )

    A、桩数为3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
    B、桩身穿越粉土层进入密实砂土层、桩间距大于6倍桩径的桩基
    C、承台底面存在湿陷性黄土的桩基
    D、软土地基的减沉疏桩基础

    答案:B,D
    解析: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2.3、5.2.4条规定,A项为桩数少于4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不考虑承台效应;C项承台底为湿陷性黄土,不考虑承台效应;BD两项需要考虑承台效应。

  • 第14题: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在对桩基础进行勘察时,对土质地基勘探点间距的要求,不正确的是(  )。

    A.端承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
    B.端承桩与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使持力层层面高差控制在1~2m
    C.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
    D.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

    答案:B
    解析:
    对端承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相邻勘探孔揭露的持力层层面高差宜控制为1~2m;对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当地层条件复杂,影响成桩或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勘探点应适当加密。

  • 第15题:

    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以下何项数据()

    • A、12m~24m
    • B、25m~30m
    • C、30m~35m
    • D、36m~40m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桩基础进行详细勘察时,下述()不正确。()

    • A、对于端承桩和嵌岩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
    • B、当相邻勘探点露出的层面高差大于10m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
    • C、对于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
    • D、地质条件复杂时的柱下单桩基础宜每桩设一勘探点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在()的情况下桩基础可考虑承台效应。()

    • A、多层民用建筑,框架结构,端承桩承台底面以下为可塑黏性土和中密砂土,无其他软土层
    • B、多层民用建筑,框架结构,桩数为3根的非端承桩基,承台下不存在高压缩性土层
    • C、工业建筑,桩数超过3根的非端承桩桩基,承受经常出现的较大的动力作用,承台下存在高压缩性的土层
    • D、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好,桩数超过3根的非端承桩桩基,承台底面以下依次为非饱和黏性土和稍密以上的中、粗砂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岩溶地区的桩基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 A、岩溶地区的桩基,宜采用钻、冲孔桩
    • B、当基岩面起伏较小时,宜采用端承桩
    • C、当单桩荷载较大,岩层埋深较浅时,宜采用嵌岩桩
    • D、当基岩面起伏很大且埋深较大时,宜采用摩擦型灌注桩

    正确答案:A,C,D

  • 第19题:

    勘探点间距宜为(),底层变化复杂时取低值。

    • A、15~35m
    • B、20~35m
    • C、25~35m
    • D、30~40m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各种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应分库存放,需临时存放在施工现场时,相互间距不得小于30m,距其他建筑不得小于()。

    • A、25m
    • B、30m
    • C、35m
    • D、40m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单选题
    当软土层很厚,桩端达不到坚硬土层或岩层上时,采用的桩基为(    )。
    A

    端承桩

    B

    摩擦桩

    C

    摩擦端承桩

    D

    端承摩擦桩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进行桩基础勘察时,对土质地基勘探点间距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  )。
    A

    端承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

    B

    端承桩与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使持力层层面高差控制在1~2m

    C

    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

    D

    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第4.9.2条规定,土质地基勘探点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对端承桩宜为12~24m,相邻勘探孔揭露的持力层层面高差宜控制为12m;②对摩擦桩宜为20~35m,当地层条件复杂,影响成桩或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勘探点应适当加密;③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

  • 第23题:

    多选题
    下列对于建筑桩基设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所有桩基均应进行承载力和桩身强度计算

    B

    桩基宜选高、中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C

    同一结构单元内的桩基不宜采用部分摩擦桩和部分端承桩

    D

    在深厚黏土中不宜采用大片密集有挤土效应的桩基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在()的情况下桩基础可考虑承台效应。()
    A

    多层民用建筑,框架结构,端承桩承台底面以下为可塑黏性土和中密砂土,无其他软土层

    B

    多层民用建筑,框架结构,桩数为3根的非端承桩基,承台下不存在高压缩性土层

    C

    工业建筑,桩数超过3根的非端承桩桩基,承受经常出现的较大的动力作用,承台下存在高压缩性的土层

    D

    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好,桩数超过3根的非端承桩桩基,承台底面以下依次为非饱和黏性土和稍密以上的中、粗砂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