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问答题久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大名,他对书法是怎样认识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董其昌书法的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是晚明影响最大的书画家和鉴赏家。也是对清代书学有很大影响的书家。
    董其昌自述学书过程说:“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趣。”表露出他的书学由唐入晋而返于宋的过程。他“受箓于季海(徐浩),参证于北海(李邕)、襄阳(米芾),晚皈平原(颜真卿)而亲近于柳(公权)、杨(凝式)两少师。”博学诸家。他学古人是靠聪明颖悟,好以已意为之,习古并不深严。有人说:“香光以禅理悟书画,有顿悟而无渐修。”(吴荣光语,见《书林藻鉴》)如他参照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的神韵、格局,化出了他的章法,即有意加大行距字距,造成一种疏散萧洒的格局特征。他的书作并不刻意求工,“往往适意”而已,“有意成风,无意取态”,自成风韵。喜爱董书的康熙玄烨评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园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夸示了董书的长处。包世臣评曰:“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淡,为书家朴学,然能朴而不能茂。以中岁深襄阳跳荡之习,故行笔不免空怯,出笔时形偏竭也。”又兼揭董书之短。从现存董书作品看,大抵秀润疏朗是其所长,腕力软弱是其所短。但如康有为所说:“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局促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等,是以碑学之好而苛求,不免失之偏颇。
    董其昌书艺在晚明已名闻海内外,仿习者众,作伪亦多。清初康熙喜董书,所以董书在清初盛行朝野,当时受董书影响的书家很多,如沈荃、查升、张照、刘墉、王文治等。潘伯鹰先生说:“他的影响一直扩大下去,到后来的清朝乾隆年间不见衰退。同样的原因,他这种卑弱的轻率的书派也同样使清朝初期的书法不振。”董书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影响,除了各种社会原因和书法衍变的原因之外,他的书法那种秀润的风神,流丽典雅的形态,也是作为一种美的类型而起了作用。这种美在现在仍然有他的价值。

  • 第2题:

    怎样认识和评价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正确答案:认识:
    关于“南北宗论”的首提者。董其昌在其《画旨》中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所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啸,以致马(远)、夏(珪)辈。南宗则王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浩)、关(同)、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米芾、米友仁),以至元四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评价:南北宗论的产生有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社会风气的根源,更主要的是与当时的绘画界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南北宗论具有片面性。从唐至明,山水画风格几经演变,画家对自然持的态度,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也有种种差异,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不当之处。历来有人对此进行了反驳、批判。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画山水画毕竟有两种风格与画法,这是事实。董其昌作为对山水画艺术流派进行研究的先行者的作用还是应肯定的。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由于他“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的加深。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见,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消极的影响。

  • 第3题:

    怎样认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正确答案: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竭力抬高文人画,贬底南北朝以上的院体画和青绿山水画体系.南北宗论有片面性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白当之处.
    应该肯定董其昌做出的贡献.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鉴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

  • 第4题:

    填空题
    在明代晚期的画论著述中,以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最有影响,书中论画以()为中心。

    正确答案: 南北宗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首集中国文字书法大成的《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他的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 首集中国文字书法大成的《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许慎,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县东)人,字叔重,生卒年无确切记载。后人考证,认为他生于东汉明帝时,卒于桓帝时(约公元五八——约公元一四七年)。曾任太尉南阁祭酒、洨长等职。许慎幼年即喜好古文学,研究古文字的正误,为其以后编著《说文解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很爱好书法,学习李斯的小篆,深得其妙道。唐张怀瓘《书断·卷下》将其小篆列为能品。他的《说文解字》,也是以小篆为正字。为后人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及书法提供了较为翔实可靠的资料和工具。许慎不愧是一个为中国的语言、文字、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怎样认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正确答案: 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竭力抬高文人画,贬底南北朝以上的院体画和青绿山水画体系.南北宗论有片面性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白当之处.
    应该肯定董其昌做出的贡献.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鉴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徐浩的书法生涯怎样,人们为什么称赞他的书法为“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他有何书论书作传世?

    正确答案: 徐浩(公元七○三——七八二年)。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年青时以精通经义考取明经。擅长书法,辞章典雅,八十岁时去世,赠官太子少师。
    徐浩的父亲洛州刺史徐峤当时是很有名望的书法家。徐浩两儿子徐璹、徐岘,也都善于书法。徐浩一家书法三代相承,他书法学自父亲而超过父亲,曾经写过一架四十二幅的屏风,八种书体都具备,题词大半是《文选》中的五言诗,其中“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十字,有的用草体,有的作隶书,尤其精妙。唐代擅长正、行两体的书家比比皆是,但兼精隶书的却寥若晨星,除了欧阳询、褚遂良之外,就可算是徐浩了。他的书法笔画两端用力,结构结实稳当,转笔驻笔之处竭尽全力,倔强执拗地将笔力收紧,丝毫也不放松,在整体上呈现出蓄势怒张的意态,所以当时人描绘他的书法像“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在书论上,他著有《论书》一篇,文中用飞禽来比喻书法,说老鹰没有彩色的羽毛而飞得高远,因为骨劲气猛;野鸡羽毛美艳而只能飞行百步,因为肉肥力沉;如能羽毛漂亮而又飞得高远,那就是书法中的风凰了。作品有《大证禅师碑》、《张庭珪墓志》、《高阳观圣德感应碑》、《金刚经》等,以《不空和尚碑》最著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孔子庙碑》的书者是谁,他的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 是梁鹄。梁鹄生卒年不详。东汉安定乌氏人(今甘肃镇远县东南)。东汉灵帝时曾任选部尚书、凉州刺史。后归曹操。
    梁鹄少年时代就爱好书法,以善写八分知名,相传魏武帝曹操很喜欢他的书法。魏宫中的题署,多出自梁鹄手笔。唐怀瓘《书断·卷中》列其书入妙品。宋朝洪适《隶释》中评论他的书法说:“魏隶可珍者四碑,鹄修《孔子庙碑》为之冠,甚有《石经论语》笔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是董其昌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格精神的表现,一种性情的反映。对于“()”,他认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这是他崇尚自然天趣的一个缩影,又是追求平淡的一种补充手段。

    正确答案: 淡,淡,熟后求生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画禅室随笔》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 董其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董其昌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润,追求淡雅虚静、天真平淡的书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你是怎样认识文人画艺术的?

    正确答案: 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是在北宋后期,最初以苏轼、文同、晁补之、米芾等人为代表.元代逐趋成熟,并成为中国封建后期画坛的中坚。文人画家将绘画作为一种自我消遣,自我表现的工具,强调主观感受在笔墨上的流露,即在“笔情墨趣”之中披露自己的心境.他们的表现对象,多选择一些适合乘兴挥写,并且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如梅、松、竹、兰等.在技法上注重于在技法上注重于“写意”,追求笔墨形式本身的感人力量和作品的天然意趣.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绘画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的发展,使他们的表现技法更丰富多彩,更富浪漫精神,意境更为广阔,更加丰富,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艺园地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久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大名,他对书法是怎样认识的?


    正确答案: 《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谈论书画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认为书画和佛家的禅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譬如他在《论用笔》一篇中所说:“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揭示本质的话),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无等等咒”就是佛教用语,其意即为最高级的能起神奇效用的咒语。“结字得势”一句,是董其昌论书的要言之一。在这里,他把用笔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和结体捏在一起,由笔势的垂缩往来而导致结字的“得势”,如果结字不得势的话,那末用笔再好也是徒然的。又说:“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之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也是把用笔和结字揉在一起的。用笔有收放,故而对于整个字来说,也就必定会有“精神相挽”处了。在论用笔中,董其昌的另一重要论点是,“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并着重提出:“‘信笔’两字,最当玩味。”那末怎样才能克服“信笔”的弊端呢?“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此外,他在《论用笔》中,还提出了“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暮合辙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等说法,都是很有心得和新意的。不过,他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则又未免美中不足了。因为书道要巧、要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一味巧、妙,就会显得做作而小家气。看来,董其昌书法的不足之处,一半也就伤在这里。
    前面说过,董其昌论用笔常把结字捏在一起。而结字从何取法呢?他是这样认为的:“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可见,他是主张力学和取法传统的。在章法上,他认为“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书法布局的要点,就显得形象而有说服力了。
    再则,他还谈到学习古人要能“神奇化为腐臭,故离之耳”,柳公权的所以能够用笔古淡,正是因为他能“极力变右军法”,而颖悟的董其昌,却也正是因为窥破了柳公权的这一秘奥,所以才得出了“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的结论。至于说到“昔人以翰墨为不朽事,然亦有遇不遇,有最下最传者:有勤一生而学之,异世不闻声响者;有为后人相倾,余子悠悠,随巨子讥评,以致声价顿减者;有经名人表彰,一时慕效,大擅墨池之誉者。此亦有运命存焉”。的确,书法家除了本身的艺术水准以外,还有个遇和不遇的间题,这是事实,不承认也得承认,但把这归之于“有运命存焉”,那就未免失之消极了。

  • 第14题:

    在明代晚期的画论著述中,以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最有影响,书中论画以()为中心。


    正确答案:南北宗论

  • 第15题:

    问答题
    怎样认识和评价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正确答案: 认识:
    关于“南北宗论”的首提者。董其昌在其《画旨》中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所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啸,以致马(远)、夏(珪)辈。南宗则王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浩)、关(同)、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米芾、米友仁),以至元四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评价:南北宗论的产生有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社会风气的根源,更主要的是与当时的绘画界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南北宗论具有片面性。从唐至明,山水画风格几经演变,画家对自然持的态度,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也有种种差异,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不当之处。历来有人对此进行了反驳、批判。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画山水画毕竟有两种风格与画法,这是事实。董其昌作为对山水画艺术流派进行研究的先行者的作用还是应肯定的。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由于他“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的加深。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见,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消极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颜底魏面”指的是清代哪一位书家的书法?在书法上,他是怎样开创新路的?

    正确答案: 是赵之谦(公元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年)。赵之谦,字益甫,一字撝叔,号悲庵,又号梅庵、冷君、无闷、铁三、憨寮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咸丰九年(公元一八五九)举人,曾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处知县。他博学多才,诸如金石、考证、目录、书画、篆刻之类,无不精通。但生性耿直孤傲,愤世疾俗,不肯随波逐流。嬉笑怒骂,随心而发,即使在诗文书画之中,也都能独创新意,绝不取媚世俗态。对于他所看不起的人,即使苦苦相求,也从不写一字、刻一印。因此就难于被人们理解。因不容于世,故以至潦倒贫困,五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书法最早学习颜真卿,后来受到包世臣碑学理论的影响,就改习北碑,临摹《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碑以及北魏造像。又跟随邓石如学习篆书和隶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自称:“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平生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此甘苦自知之。”实际上,赵之谦的正、隶、篆诸体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将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笔法,运用到所写的各种书体之中。在隶书中用篆书笔意,在楷书中用篆隶笔意,又用颜真卿笔法来写北碑。因此,他的篆隶学邓石如而与邓不同,楷书学魏碑,而结果是“颜底魏面”。此外他还引魏碑笔法进入行草,强烈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笔力坚实,气机流宕,仪态万方,开创了碑学中秀雅灵媚的门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久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大名,他对书法是怎样认识的?

    正确答案: 《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谈论书画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认为书画和佛家的禅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譬如他在《论用笔》一篇中所说:“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揭示本质的话),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无等等咒”就是佛教用语,其意即为最高级的能起神奇效用的咒语。“结字得势”一句,是董其昌论书的要言之一。在这里,他把用笔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和结体捏在一起,由笔势的垂缩往来而导致结字的“得势”,如果结字不得势的话,那末用笔再好也是徒然的。又说:“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之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也是把用笔和结字揉在一起的。用笔有收放,故而对于整个字来说,也就必定会有“精神相挽”处了。在论用笔中,董其昌的另一重要论点是,“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并着重提出:“‘信笔’两字,最当玩味。”那末怎样才能克服“信笔”的弊端呢?“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此外,他在《论用笔》中,还提出了“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暮合辙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等说法,都是很有心得和新意的。不过,他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则又未免美中不足了。因为书道要巧、要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一味巧、妙,就会显得做作而小家气。看来,董其昌书法的不足之处,一半也就伤在这里。
    前面说过,董其昌论用笔常把结字捏在一起。而结字从何取法呢?他是这样认为的:“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可见,他是主张力学和取法传统的。在章法上,他认为“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书法布局的要点,就显得形象而有说服力了。
    再则,他还谈到学习古人要能“神奇化为腐臭,故离之耳”,柳公权的所以能够用笔古淡,正是因为他能“极力变右军法”,而颖悟的董其昌,却也正是因为窥破了柳公权的这一秘奥,所以才得出了“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的结论。至于说到“昔人以翰墨为不朽事,然亦有遇不遇,有最下最传者:有勤一生而学之,异世不闻声响者;有为后人相倾,余子悠悠,随巨子讥评,以致声价顿减者;有经名人表彰,一时慕效,大擅墨池之誉者。此亦有运命存焉”。的确,书法家除了本身的艺术水准以外,还有个遇和不遇的间题,这是事实,不承认也得承认,但把这归之于“有运命存焉”,那就未免失之消极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著名汉隶《郙阁颂》的书法作者是谁?他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正确答案: 是仇绋。仇绋是东汉灵帝时人,生卒年不详,字子长。以书《李翕析里桥郙阁颂》碑而著名后世。清王昶《金石萃编·卷十四》评其书为“方正挺健”,有雍容淳厚之气象。康有为认为:“后人推平原(颜真卿)之书至矣,然平原得力处世罕知之。吾尝爱《郙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章法结体独有遗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能否介绍一下董其昌的学书经历及其书法成就?

    正确答案: 可以。董其昌(公元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年),是明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大书法家。他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神宗万历年间进士,官致礼部尚书。华亭是明代出书法人才的地方。从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和他的儿子莫是龙等,都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书法界人物。而晚出的董其昌,则更是超越诸家、闻名遐尔的大书家。
    在学书法经历上,董其昌曾自我介绍说:“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可见大家的成功,也是少不了曲折攀登的历程。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清何焯《义门题跋》认为:“思翁行押尤得力《争座位》,故用笔圆劲。”董其昌自认为:“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气。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见董其昌《容台集》)平心而论,赵、董是各有所长的,但如果对于初学的取法来说,则又董不如赵了。关于这一点,梁巘《积闻录》说得好:“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赵字实,董字虚。”但康有为认为董其昌的字神气寒俭,无丈夫气,对其持否定态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袁克文的书法怎样?他作书法时有何奇特之举?

    正确答案: 袁克文,生于公元一八九○年,卒于一九三二年。河南项城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的次子。字豹岑,又作抱存,号寒云。他虽然是袁世凯的儿子,但他对袁世凯称帝之举是极力反对的,曾作诗讽劝其父云:“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第一层。”在家中,他亦不得其志,常常以曹操的第二个儿子陈思王曹植自比。平时爱与文艺界人士交往。其书法,意在褚遂良、颜真卿之间,以颜体之笔法,求褚书之风韵,劲媚而稍有拙意,别具一格。尤其喜欢写对联,有一次他专门登报,减润鬻书,(即降低卖字的价钱)。一日之间就写了四十多幅对联,全部卖出,他用这些收入又购买了古墨,写了楹联一百余幅。以赠送亲朋好友,还写了“五九纪念扇”四十把,录其《五月九日放歌》,其文辞书法间洋溢着爱国之情,与其卖国贼父亲袁世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袁克文写书法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由待者在两头拉着纸,使其离桌悬空,然后他再提笔濡墨于悬空之纸上任意挥洒。所书之字,力透纸背而纸不损,其用笔力度之把握,恰到好处。他写小字的姿势更为奇特。他嗜吸鸦片烟,往往在床上吞云吐雾,吸足鸦片后,仰卧在床上,一手执笔,一手持纸,凭空仰书,写出来的小楷,娟秀挺劲而毫无歪斜、庸软之病,其把握纸、笔的能力,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董其昌书法的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是晚明影响最大的书画家和鉴赏家。也是对清代书学有很大影响的书家。
    董其昌自述学书过程说:“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趣。”表露出他的书学由唐入晋而返于宋的过程。他“受箓于季海(徐浩),参证于北海(李邕)、襄阳(米芾),晚皈平原(颜真卿)而亲近于柳(公权)、杨(凝式)两少师。”博学诸家。他学古人是靠聪明颖悟,好以已意为之,习古并不深严。有人说:“香光以禅理悟书画,有顿悟而无渐修。”(吴荣光语,见《书林藻鉴》)如他参照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的神韵、格局,化出了他的章法,即有意加大行距字距,造成一种疏散萧洒的格局特征。他的书作并不刻意求工,“往往适意”而已,“有意成风,无意取态”,自成风韵。喜爱董书的康熙玄烨评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园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夸示了董书的长处。包世臣评曰:“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淡,为书家朴学,然能朴而不能茂。以中岁深襄阳跳荡之习,故行笔不免空怯,出笔时形偏竭也。”又兼揭董书之短。从现存董书作品看,大抵秀润疏朗是其所长,腕力软弱是其所短。但如康有为所说:“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局促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等,是以碑学之好而苛求,不免失之偏颇。
    董其昌书艺在晚明已名闻海内外,仿习者众,作伪亦多。清初康熙喜董书,所以董书在清初盛行朝野,当时受董书影响的书家很多,如沈荃、查升、张照、刘墉、王文治等。潘伯鹰先生说:“他的影响一直扩大下去,到后来的清朝乾隆年间不见衰退。同样的原因,他这种卑弱的轻率的书派也同样使清朝初期的书法不振。”董书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影响,除了各种社会原因和书法衍变的原因之外,他的书法那种秀润的风神,流丽典雅的形态,也是作为一种美的类型而起了作用。这种美在现在仍然有他的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久闻晋卫夫人《笔阵图》大名,是否能大致介绍一下?

    正确答案: 《笔阵图》是我国早期书论名篇之一。关于它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认为是王羲之撰,有认为是六朝人伪托,至张彦远《法书要录》始题为卫夫人撰。因为后人又有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篇,所以这里姑沿张彦远的说法,作卫夫人撰。此外,在《笔阵图》中尚可一述的还有“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等话。
    总的说来,《笔阵图》,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虽然比不上蔡邕的《九势》,但作为我国早期书论之一,对于其后书论的进一步发展,还是有着它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校对题:下列短文摘自某文稿初校样,请通读并使用校对符号纠正其中的错误。[2004年真题]明代书画家董其昌  董其昌为明代晚期对后世最有影响的书画家,他生于嘉靖34年,卒于祟祯9年。在他生活的年代里,杰出的书法家很多,可谓罄竹难书。然而,与董其昌经历相近似的却一个也没有。董其昌即是书法家,又是画家,更是广闻博识的书画鉴赏收藏家。他曾官至二品,又生活在富绕的江南水乡,这使他不仅有机会饱揽江南私人收藏家收藏的书画珍品,而且有机会鉴赏宫庭藏品。他在诗、文、史、书、画方面的才艺,以及对佛教惮宗哲学的狂热爱好,使他既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又能营构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思想体系,从而成为体现时代特色的书画家

    正确答案:
    (1)“书画家,”应改为“书画家。”
    (2)“34年”应改为“三十四年”。
    (3)“祟祯”应改为“崇祯”。
    (4)“9年”应改为“九年”。
    (5)“罄竹难书”应改为“不胜枚举”或“不计其数”。
    (6)“即是”应改为“既是”。
    (7)“富绕”应改为“富饶”。
    (8)“饱揽”应改为“饱览”。
    (9)“宫庭”应改为“宫廷”。
    (10)“惮宗”应改为“禅宗”。
    (11)末句应加句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文与可向以画竹著称,不知其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 文与可名同,字与可。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号笑笑先生。生于宋真宗天喜二年,卒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一八——一○七九年)。他善诗文,工篆、隶、行草、飞白等诸体,尤精于画竹。是大文豪苏轼的从表兄。苏轼曾说,文与可学草书十年,落笔如风,但由于不用心,到底未得着古人笔法,后来在路上看见二蛇相斗,才突然醒悟了笔法之妙诀,从此,草书大进。宋魏了翁称与可书“操韵清逸”。文彦博也称赞他说:“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其世传书迹有《千字文》,书论有《论草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