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问答题小敏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的丈夫和父母大吐苦水:“我要发疯了!所有的工作都让我一个人做,当我是人还是机器?”请你用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分析一下小敏面对的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该如何解决呢?

题目
问答题
小敏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的丈夫和父母大吐苦水:“我要发疯了!所有的工作都让我一个人做,当我是人还是机器?”请你用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分析一下小敏面对的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该如何解决呢?

相似考题

1.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成,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按照埃利斯的ABC理论,本案例中的C是()。单选 A:公婆不讲理B:父母非常气愤C:丈夫不听话D:求助者很生气

2.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成,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因此,别人对你怎样,……肯定嫁给我。单选 ”表明心理咨询师()。单选 A:启发求助者思考B:按求助者的信念推理C:改变求助者信念D:实施对求助者的教育

3.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咸,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 的吧。 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 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 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 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 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 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 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按照埃利斯的ABC理论,本案例中的A包括( )。多选A. 求助者特别生气 B. 父母亲出钱买房买车 C. 丈夫应该听我的 D. 婆婆不让丈夫接父母

4.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咸,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 的吧。 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 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 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 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 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 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 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在本案例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不宜扮演的角色是( )。单选A. 分析者 B. 辩论者 C. 说服者 D. 监督者

更多“问答题小敏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的丈夫和父母大吐苦水:“我要发疯了!所有的工作都让我一个人做,当我是人还是机器?”请你用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分析一下小敏面对的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该如何解决呢?”相关问题
  • 第1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成,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本案例中,求助者多次出现沉默,可能的原因是()。单选
    A:困惑
    B:情绪
    C:思考
    D:阻抗

    答案: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封闭式提问是指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一般在明确问题时使用,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还可以用封闭式提问适当地中止其叙述,并避免会谈过分个人化。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而摄入性会谈是指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属于开放式提问,同时也属于具体化技术,由于该对话发生在咨询初始阶段,故也属于摄入性谈话,旨在了解求助者前来咨询的具体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而常见影响性技术则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A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选项C的“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而选项B的“内容表达”和选项D的“情感表达”均属于影响性技术,前者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后者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属于内容反应技术,而“……你非常生气”则属于情感反应技术。最后,“……是这样吗?”是咨询师使用封闭式询问来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的一种确认和反馈,属于内容表达技术,反映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种种看法,借此可使求助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可从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中得知自己的反馈是否正确,从而相应地做出调整。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旨在根据求助者的错误信念进行推理,从而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咨询师使用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说明此时的咨询师与求助者间的对话处于修通阶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属于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前后言语不一致。选项D的澄清技术表述不当,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指导即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说“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属于面质技术,旨在指出求助者的言行不一致;同时也是对求助者的反馈,以启发求助者进行深层思考,故也是内容表达技术。注:没有澄清技术的说法,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求助者的“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属于“反黄金规则”,是一种对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故是一种非理性信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BD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由于本题是多选题,故BD都是符合不合理信念表述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很伤心、很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想法会出现互相矛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可见,这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咨询者训练求助者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使其学会能够客观、合理地思维,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思想,是认知的直接的主动

  • 第2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成,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心理咨询师使用了()。多选
    A:开放式提问
    B:具体化技术
    C:封闭式提问
    D:中心化技术

    答案:A,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封闭式提问是指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一般在明确问题时使用,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还可以用封闭式提问适当地中止其叙述,并避免会谈过分个人化。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而摄入性会谈是指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属于开放式提问,同时也属于具体化技术,由于该对话发生在咨询初始阶段,故也属于摄入性谈话,旨在了解求助者前来咨询的具体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而常见影响性技术则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A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选项C的“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而选项B的“内容表达”和选项D的“情感表达”均属于影响性技术,前者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后者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属于内容反应技术,而“……你非常生气”则属于情感反应技术。最后,“……是这样吗?”是咨询师使用封闭式询问来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的一种确认和反馈,属于内容表达技术,反映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种种看法,借此可使求助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可从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中得知自己的反馈是否正确,从而相应地做出调整。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旨在根据求助者的错误信念进行推理,从而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咨询师使用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说明此时的咨询师与求助者间的对话处于修通阶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属于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前后言语不一致。选项D的澄清技术表述不当,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指导即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说“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属于面质技术,旨在指出求助者的言行不一致;同时也是对求助者的反馈,以启发求助者进行深层思考,故也是内容表达技术。注:没有澄清技术的说法,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求助者的“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属于“反黄金规则”,是一种对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故是一种非理性信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BD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由于本题是多选题,故BD都是符合不合理信念表述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很伤心、很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想法会出现互相矛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可见,这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咨询者训练求助者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使其学会能够客观、合理地思维,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思想,是认知的直接的主动

  • 第3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成,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改变信念的方法是()。单选
    A:自我管理技术
    B:语义分析
    C:产婆术式辩论
    D:认知重组

    答案: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封闭式提问是指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一般在明确问题时使用,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还可以用封闭式提问适当地中止其叙述,并避免会谈过分个人化。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而摄入性会谈是指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属于开放式提问,同时也属于具体化技术,由于该对话发生在咨询初始阶段,故也属于摄入性谈话,旨在了解求助者前来咨询的具体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而常见影响性技术则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A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选项C的“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而选项B的“内容表达”和选项D的“情感表达”均属于影响性技术,前者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后者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属于内容反应技术,而“……你非常生气”则属于情感反应技术。最后,“……是这样吗?”是咨询师使用封闭式询问来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的一种确认和反馈,属于内容表达技术,反映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种种看法,借此可使求助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可从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中得知自己的反馈是否正确,从而相应地做出调整。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旨在根据求助者的错误信念进行推理,从而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咨询师使用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说明此时的咨询师与求助者间的对话处于修通阶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属于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前后言语不一致。选项D的澄清技术表述不当,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指导即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说“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属于面质技术,旨在指出求助者的言行不一致;同时也是对求助者的反馈,以启发求助者进行深层思考,故也是内容表达技术。注:没有澄清技术的说法,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求助者的“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属于“反黄金规则”,是一种对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故是一种非理性信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BD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由于本题是多选题,故BD都是符合不合理信念表述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很伤心、很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想法会出现互相矛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可见,这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咨询者训练求助者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使其学会能够客观、合理地思维,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思想,是认知的直接的主动

  • 第4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成,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咨询师说“你刚讲过……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使用的是()。单选
    A:开放技术
    B:面质技术
    C:指导技术
    D:澄清技术

    答案: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封闭式提问是指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一般在明确问题时使用,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还可以用封闭式提问适当地中止其叙述,并避免会谈过分个人化。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而摄入性会谈是指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属于开放式提问,同时也属于具体化技术,由于该对话发生在咨询初始阶段,故也属于摄入性谈话,旨在了解求助者前来咨询的具体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而常见影响性技术则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A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选项C的“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而选项B的“内容表达”和选项D的“情感表达”均属于影响性技术,前者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后者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属于内容反应技术,而“……你非常生气”则属于情感反应技术。最后,“……是这样吗?”是咨询师使用封闭式询问来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的一种确认和反馈,属于内容表达技术,反映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种种看法,借此可使求助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可从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中得知自己的反馈是否正确,从而相应地做出调整。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旨在根据求助者的错误信念进行推理,从而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咨询师使用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说明此时的咨询师与求助者间的对话处于修通阶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属于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前后言语不一致。选项D的澄清技术表述不当,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指导即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说“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属于面质技术,旨在指出求助者的言行不一致;同时也是对求助者的反馈,以启发求助者进行深层思考,故也是内容表达技术。注:没有澄清技术的说法,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求助者的“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属于“反黄金规则”,是一种对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故是一种非理性信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BD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由于本题是多选题,故BD都是符合不合理信念表述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很伤心、很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想法会出现互相矛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可见,这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咨询者训练求助者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使其学会能够客观、合理地思维,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思想,是认知的直接的主动

  • 第5题:

    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咸,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 的吧。
    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
    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
    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
    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
    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
    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 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按照埃利斯的ABC理论,本案例中的B包括( )。多选

    A. 公婆不听自己的
    B. 公婆应该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C. 因琐事产生矛盾
    D. 父母出钱丈夫就应该听我的

    答案:B,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B指不合理的信念。父母出钱丈夫就应该听完的,公婆应该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这些都是不合理信念,特征是绝对化要求

  • 第6题:

    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咸,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 的吧。
    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
    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
    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
    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
    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
    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 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按照埃利斯的ABC理论,本案例中的C是( )。单选

    A. 公婆不讲理
    B. 父母非常气愤
    C. 丈夫不听话
    D. 求助者很生气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中,C指结果,是情绪和行为的表现。只有D选项“求助者很生气”是不合理信念导致的情绪后果。

  • 第7题:

    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咸,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 的吧。
    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
    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
    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
    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
    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
    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 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咨询师说“你刚讲过……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使用的是( )。单选

    A. 开放技术
    B. 面质技术
    C. 指导技术
    D. 澄清技术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影响性技术
    面质技术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现统一,该技术属于影响性技术。

  • 第8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成,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按照埃利斯的ABC理论,本案例中的A包括()。多选
    A:求助者特别生气
    B:父母亲出钱买房买车
    C:丈夫应该听我的
    D:婆婆不让丈夫接父母

    答案:B,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封闭式提问是指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一般在明确问题时使用,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还可以用封闭式提问适当地中止其叙述,并避免会谈过分个人化。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而摄入性会谈是指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属于开放式提问,同时也属于具体化技术,由于该对话发生在咨询初始阶段,故也属于摄入性谈话,旨在了解求助者前来咨询的具体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而常见影响性技术则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A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选项C的“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而选项B的“内容表达”和选项D的“情感表达”均属于影响性技术,前者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后者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属于内容反应技术,而“……你非常生气”则属于情感反应技术。最后,“……是这样吗?”是咨询师使用封闭式询问来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的一种确认和反馈,属于内容表达技术,反映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种种看法,借此可使求助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可从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中得知自己的反馈是否正确,从而相应地做出调整。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旨在根据求助者的错误信念进行推理,从而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咨询师使用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说明此时的咨询师与求助者间的对话处于修通阶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属于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前后言语不一致。选项D的澄清技术表述不当,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指导即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说“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属于面质技术,旨在指出求助者的言行不一致;同时也是对求助者的反馈,以启发求助者进行深层思考,故也是内容表达技术。注:没有澄清技术的说法,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求助者的“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属于“反黄金规则”,是一种对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故是一种非理性信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BD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由于本题是多选题,故BD都是符合不合理信念表述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很伤心、很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想法会出现互相矛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可见,这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咨询者训练求助者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使其学会能够客观、合理地思维,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思想,是认知的直接的主动

  • 第9题:


    (案例分析题,20分)


    小军,15岁。其父工作繁忙,与小军很少交流;其母对小军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


    期中考试时,小军的成绩降到了班级后几名,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父亲回家后,母亲又把矛头指向父亲,继而引起夫妻间的激烈争吵。小军觉得再也待不下去,第二天就离家出走了。两天后,父母在同学家里找到了小军,但小军对父母不理不睬,拒绝回家。母亲焦急万分,遂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社会工作者与小军的母亲进行了第一次面谈,主要对话内容如下:


    母亲:“辛辛苦苦养他这么大,现在他却离家出走,我实在伤心透了。请你帮帮我,尽快劝我儿子回家吧。”


    社会工作者:“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也愿意帮助你,我们是否可以商量一下具体该做些什么呢?”


    母亲:“这是我儿子同学家的地址,你赶紧去劝劝他吧。"


    社会工作者:“我听了你的讲述,觉得儿子的问题也与你平时的态度有关吧,能不能一起探讨一下呢?”


    母亲:“我怎么会有问题?我对儿子倾注了这么多心血!要怪就怪我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一点也帮不了我,要谈你就找我丈夫去谈吧。”


    社会工作者:“那你今天来找我,最希望的就是让我帮你说服儿子回家?”


    母亲:“是的,请你尽快帮我吧,我实在走投无路了。"


    社会工作者:“好的,我明白了你的需要,我会马上找他的。"


    接案面谈就此结束。


    问题:


    结合本案例,指出社会工作者在上述接案面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答题要点:


    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接案面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1.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在社会工作者和小军母亲的面谈中,小军母亲一直强调自己对小军倾注了很多心血,而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把过错都放在丈夫身上,没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在面谈中深入了解小军母亲对自己的看法,找出问题的原因。


    2.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面谈要澄清双方的期望和应尽的责任,通过协商减少差异。案例中小军母亲一直强调让社会工作者说服小军回家,社会工作者并没有让服务对象承担她自己的责任。小军出走是他的整个家庭造成的,单靠社会工作者一个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让小军的母亲承担应有的角色和责任。


    3.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社会工作者在面谈时要帮助并引导服务对象逐渐接受自己的角色,以便双方能够相互配合,从根本上解决小军出走的问题。


    4.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小军母亲对小军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小军的成绩下降,被母亲狠狠训斥,因此小军离家出走主要是他母亲引起的。然而在面谈中,小军母亲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社会工作者也没有进行引导,促使小军母亲改变这种态度和对待小军的行为。


  • 第10题:

    小军,15岁。其父工作繁忙,与小军很少交流;其母对小军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期中考试时,小军的成绩降到了班级后几名,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父亲回家后,母亲又把矛头指向父亲,继而引起夫妻间的激烈争吵。小军觉得再也待不下去,第二天就离家出走了。两天后,父母在同学家里找到了小军,但小军对父母不理不睬,拒绝回家。母亲焦急万分,遂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会工作者与小军的母亲进行了第一次面谈,主要对话内容如下:母亲:"辛辛苦苦养他这么大,现在他却离家出走,我实在伤心透了。请你帮帮我,尽快劝我儿子回家吧。"社会工作者:"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也愿意帮助你,我们是否可以商量一下具体该做些什么呢?"母亲:"这是我儿子同学家的地址,你赶紧去劝劝他吧。"社会工作者:"我听了你的讲述,觉得儿子的问题也与你平时的态度有关吧,能不能一起探讨一下呢?"母亲:"我怎么会有问题?我对儿子倾注了这么多心血!要怪就怪我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一点也帮不了我,要谈你就找我丈夫去谈吧。"社会工作者:"那你今天来找我,最希望的就是让我帮你说服儿子同家?"母亲:"是的,请你尽快帮我吧,我实在走投无路了。"社会工作者:"好的,我明白了你的需要,我会马上找他的。"接案面谈就此结束。 问题:结合本案例,指出社会工作者在上述接案面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接案面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1.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在社会工作者和小军母亲的面谈中,小军母亲一直强调自己对小军倾注了很多心血,而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把过错都推在丈夫身上,没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在面谈中深入了解小军母亲对自己的看法,找出问题的原因。
    2.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面谈要澄清双方的期望和应尽的责任,通过协商减少差异。案例中小军母亲一直强调让社会工作者说服小军回家,社会工作者并没有让服务对象承担她自己的责任。小军出走是他的整个家庭造成的,单靠社会工作者一个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让小军的母亲承担应有的角色和责任。
    3.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社会工作者在面谈时要帮助并引导服务对象逐渐接受自己的角色,以便双方能够相互配合,从根本上解决小军出走的问题。
    4.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小军母亲对小军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小军的成绩下降,被母亲狠狠训斥,因此小军离家出走主要是他母亲引起的。然而在面谈中,小军母亲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社会工作者也没有进行引导,促使小军母亲改变这种态度和对待小军的行为。

  • 第11题:

    问答题
    小军,15岁,其父亲工作繁忙,与小军很少交流;其母亲对小军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期中考试小军的成绩降到了班级后几名,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父亲回家后,母亲又把矛头指向父亲,继而引起夫妻间的激烈争吵。小军觉得再也待不下去,第二天就离家出走了。两天后,父母在同学家里找到了小军,但小军对父母不理不睬,拒绝回家。母亲焦急万分,遂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会工作者与小军的母亲进行了第一次面谈,主要对话内容如下:母亲:"辛辛苦苦养他这么大,现在他却离家出走,我实在伤心透了。请你帮帮我,尽快劝我儿子回家吧。"社会工作者:"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也愿意帮助你,我们是否可以商量一下具体该做些什么呢?"母亲:"这是我儿子同学家的地址,你赶紧去劝劝他吧。"社会工作者:"我听了你的讲述,觉得儿子的问题也与你平时的态度有关,能不能一起探讨一下呢?"母亲:"我怎么会有问题?我对儿子倾注了这么多心血!要怪就怪我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一点也帮不了我,要谈你就找我丈夫去谈吧。"社会工作者:"那你今天来找我,最希望的就是让我帮你说服儿子回家?"母亲:"是的,请你尽快帮我吧,我实在走投无路了。"社会工作者:"好的,我明白了你的需要,我会马上找他的。"接案会谈就此结束。 问题:结合本案例,指出社会工作者在上述接案会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接案会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1.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在社会工作者和小军母亲的会谈中,小军母亲一直强调自己对小军倾注了很多心血,而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把过错都放在丈夫身上,没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在会谈中深入了解小军母亲对自己的看法,找出问题的原因。
    2.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面谈要澄清双方的期望和应尽的责任,通过协商减少差异。案例中小军母亲一直强调让社会工作者说服小军回家,社会工作者并没有让服务对象承担她自己的责任。小军出走是他的整个家庭造成的,单靠社会工作者一个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让小军的母亲承担应有的角色和责任。
    3.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社会工作者在会谈时要帮助并引导服务对象逐渐接受自己的角色,以便双方能够相互配合,从根本上解决小军离家出走的问题。
    4.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小军母亲对小军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小军的成绩下降,被母亲狠狠训斥,因此小军离家出走主要是他母亲引起的。然而在会谈中,小军母亲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社会工作者也没有进行引导,应促使小军母亲改变这种态度和对待小军的行为。
    【提示】此题考点是考察考生对接案会谈任务的清楚了解和实际执行的判断,此题出的很巧妙,但考察的是教材中的客观知识点,考生能否在考试中回答此问题,关键在于对教材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小军,15岁。小军的父亲工作繁忙,与小军很少交流;小军的母亲对他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期中考试时,小军的成绩降到了班级后几名,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父亲回家后,母亲又把矛头指向父亲,继而引起夫妻间的激烈争吵。小军觉得再也待不下去,第二天就离家出走了。两天后,父母在同学家里找到了小军,但小军对父母不理不睬,拒绝回家。母亲焦急万分,遂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会工作者与小军的母亲进行了第一次面谈,主要对话内容如下:母亲:“辛辛苦苦养他这么大,现在他却离家出走,我实在伤心透了。请你帮帮我,尽快劝我儿子回家吧。”社会工作者:“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也愿意帮助你,我们是否可以商量一下具体该做些什么呢?”母亲:“这是我儿子同学家的地址,你赶紧去劝劝他吧。”社会工作者:“我听了你的讲述,觉得小军的问题也与你平时的态度有关吧,能不能一起探讨一下呢?”母亲:“我怎么会有问题?我对小军倾注了这么多心血!要怪就怪我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一点也帮不了我。要谈你就找我丈夫谈吧。”社会工作者:“那你今天来找我,是想让我帮你说服小军回家?”母亲:“是的,请你尽快帮我吧,我实在走投无路了。”社会工作者:“好的,我明白了你的需要,我会马上找他的。”接案面谈就此结束。【问题】结合本案例,指出社会工作者在上述接案面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咸,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 的吧。
    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
    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
    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
    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
    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
    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 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改变信念的方法是( )。单选

    A. 自我管理技术
    B. 语义分析
    C. 产婆术式辩论
    D. 认知重组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合理情绪疗法
    产婆术式辩论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让你说出你的观点,然后依照你的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人认识到先前思维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修正。

  • 第14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成,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按照埃利斯的ABC理论,本案例中的B包括()。多选
    A:公婆不听自己的
    B:公婆应该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C:因琐事产生矛盾
    D:父母出钱丈夫就应该听我的

    答案:B,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封闭式提问是指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一般在明确问题时使用,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还可以用封闭式提问适当地中止其叙述,并避免会谈过分个人化。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而摄入性会谈是指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属于开放式提问,同时也属于具体化技术,由于该对话发生在咨询初始阶段,故也属于摄入性谈话,旨在了解求助者前来咨询的具体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而常见影响性技术则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A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选项C的“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而选项B的“内容表达”和选项D的“情感表达”均属于影响性技术,前者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后者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属于内容反应技术,而“……你非常生气”则属于情感反应技术。最后,“……是这样吗?”是咨询师使用封闭式询问来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的一种确认和反馈,属于内容表达技术,反映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种种看法,借此可使求助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可从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中得知自己的反馈是否正确,从而相应地做出调整。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旨在根据求助者的错误信念进行推理,从而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咨询师使用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说明此时的咨询师与求助者间的对话处于修通阶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属于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前后言语不一致。选项D的澄清技术表述不当,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指导即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说“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属于面质技术,旨在指出求助者的言行不一致;同时也是对求助者的反馈,以启发求助者进行深层思考,故也是内容表达技术。注:没有澄清技术的说法,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求助者的“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属于“反黄金规则”,是一种对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故是一种非理性信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BD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由于本题是多选题,故BD都是符合不合理信念表述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很伤心、很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想法会出现互相矛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可见,这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咨询者训练求助者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使其学会能够客观、合理地思维,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思想,是认知的直接的主动

  • 第15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成,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在本案例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不宜扮演的角色是()。单选
    A:分析者
    B:辩论者
    C:说服者
    D:监督者

    答案: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封闭式提问是指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一般在明确问题时使用,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还可以用封闭式提问适当地中止其叙述,并避免会谈过分个人化。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而摄入性会谈是指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属于开放式提问,同时也属于具体化技术,由于该对话发生在咨询初始阶段,故也属于摄入性谈话,旨在了解求助者前来咨询的具体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而常见影响性技术则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A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选项C的“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而选项B的“内容表达”和选项D的“情感表达”均属于影响性技术,前者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后者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属于内容反应技术,而“……你非常生气”则属于情感反应技术。最后,“……是这样吗?”是咨询师使用封闭式询问来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的一种确认和反馈,属于内容表达技术,反映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种种看法,借此可使求助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可从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中得知自己的反馈是否正确,从而相应地做出调整。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旨在根据求助者的错误信念进行推理,从而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咨询师使用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说明此时的咨询师与求助者间的对话处于修通阶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属于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前后言语不一致。选项D的澄清技术表述不当,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指导即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说“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属于面质技术,旨在指出求助者的言行不一致;同时也是对求助者的反馈,以启发求助者进行深层思考,故也是内容表达技术。注:没有澄清技术的说法,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求助者的“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属于“反黄金规则”,是一种对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故是一种非理性信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BD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由于本题是多选题,故BD都是符合不合理信念表述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很伤心、很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想法会出现互相矛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可见,这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咨询者训练求助者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使其学会能够客观、合理地思维,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思想,是认知的直接的主动

  • 第16题:

    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咸,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 的吧。
    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
    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
    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
    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
    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
    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 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咨询师说“你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使用的技术包括( )。多选

    A. 自我开放技术
    B. 面质技术
    C. 内容表达技术
    D. 澄清技术

    答案:B,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影响性技术
    咨询师指出了求助者认知的矛盾,帮助求助者自我探索,是面质技术。面质技术也是在咨询师在进行的内容表达,所以也属于内容表达的范畴。

  • 第17题:

    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咸,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 的吧。
    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
    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
    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
    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
    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
    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 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心理咨询师使用了( )。多选

    A. 开放式提问
    B. 具体化技术
    C. 封闭式提问
    D. 中心化技术

    答案:A,B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参与性技术
    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 ”使用了开放式提问。“详细”说明了使用了具体化技术。

  • 第18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成,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在本案例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所做的工作包括()。多选
    A:鼓励情绪宣泄
    B:改变求助者处境
    C:建立理性信念
    D:矫正非理性信念

    答案:C,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封闭式提问是指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一般在明确问题时使用,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还可以用封闭式提问适当地中止其叙述,并避免会谈过分个人化。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而摄入性会谈是指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属于开放式提问,同时也属于具体化技术,由于该对话发生在咨询初始阶段,故也属于摄入性谈话,旨在了解求助者前来咨询的具体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而常见影响性技术则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A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选项C的“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而选项B的“内容表达”和选项D的“情感表达”均属于影响性技术,前者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后者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属于内容反应技术,而“……你非常生气”则属于情感反应技术。最后,“……是这样吗?”是咨询师使用封闭式询问来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的一种确认和反馈,属于内容表达技术,反映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种种看法,借此可使求助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可从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中得知自己的反馈是否正确,从而相应地做出调整。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旨在根据求助者的错误信念进行推理,从而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咨询师使用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说明此时的咨询师与求助者间的对话处于修通阶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属于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前后言语不一致。选项D的澄清技术表述不当,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指导即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说“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属于面质技术,旨在指出求助者的言行不一致;同时也是对求助者的反馈,以启发求助者进行深层思考,故也是内容表达技术。注:没有澄清技术的说法,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求助者的“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属于“反黄金规则”,是一种对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故是一种非理性信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BD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由于本题是多选题,故BD都是符合不合理信念表述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很伤心、很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想法会出现互相矛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可见,这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咨询者训练求助者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使其学会能够客观、合理地思维,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思想,是认知的直接的主动

  • 第19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成,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咨询师说“你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使用的技术包括()。多选
    A:自我开放技术
    B:面质技术
    C:内容表达技术
    D:澄清技术

    答案:B,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封闭式提问是指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一般在明确问题时使用,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还可以用封闭式提问适当地中止其叙述,并避免会谈过分个人化。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而摄入性会谈是指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属于开放式提问,同时也属于具体化技术,由于该对话发生在咨询初始阶段,故也属于摄入性谈话,旨在了解求助者前来咨询的具体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而常见影响性技术则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A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选项C的“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而选项B的“内容表达”和选项D的“情感表达”均属于影响性技术,前者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后者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属于内容反应技术,而“……你非常生气”则属于情感反应技术。最后,“……是这样吗?”是咨询师使用封闭式询问来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的一种确认和反馈,属于内容表达技术,反映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种种看法,借此可使求助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可从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中得知自己的反馈是否正确,从而相应地做出调整。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旨在根据求助者的错误信念进行推理,从而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咨询师使用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说明此时的咨询师与求助者间的对话处于修通阶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属于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前后言语不一致。选项D的澄清技术表述不当,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指导即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常见的矛盾有:(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说“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属于面质技术,旨在指出求助者的言行不一致;同时也是对求助者的反馈,以启发求助者进行深层思考,故也是内容表达技术。注:没有澄清技术的说法,准确的说法应为参与性技术,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求助者的“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属于“反黄金规则”,是一种对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故是一种非理性信念。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伤心和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BD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注:由于本题是多选题,故BD都是符合不合理信念表述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外界的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情绪困扰C(求助者很伤心、很生气)是由其不合理的信念B(“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样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所致,而与事件A(父母亲为家里出钱买房买车,婆婆不让丈夫去机场接父母)无关。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想法会出现互相矛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可见,这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咨询者训练求助者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使其学会能够客观、合理地思维,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思想,是认知的直接的主动

  • 第20题:


    案例:


    小军,1 5岁,其父亲工作繁忙,与小军很少交流;其母亲对小军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


    期中考试小军的成绩降到了班级后几名,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父亲回家后,母亲又把矛头指向父亲,继而引起夫妻间的激烈争吵。小军觉得再也待不下去,第二天就离家出走了。两天后,父母在同学家里找到了小军,但小军对父母不理不睬,拒绝回家。母亲焦急万分,遂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社会工作者与小军的母亲进行了第一次面谈,主要对话内容如下:


    母亲:“辛辛苦苦养他这么大,现在他却离家出走,我实在伤心透了。请你帮帮我,尽快劝我儿子回家吧。”


    社会工作者:“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也愿意帮助你,我们是否可以商量一下具体该做些什么呢?”


    母亲:“这是我儿子同学家的地址,你赶紧去劝劝他吧。”


    社会工作者:“我听了你的讲述,觉得儿子的问题也与你平时的态度有关,能不能一起探讨一下呢?”


    母亲:“我怎么会有问题?我对儿子倾注了这么多心血!要怪就怪我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一点也帮不了我,要谈你就找我丈夫去谈吧。”


    社会工作者:“那你今天来找我,最希望的就是让我帮你说服儿子回家?”母亲:“是的,请你尽快帮我吧,我实在走投无路了。”


    社会工作者:“好的,我明白了你的需要,我会马上找他的。”接案会谈就此结束。


    问题:


    结合本案例,指出社会工作者在上述接案会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接案会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1.


    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在社会工作者和小军母亲的会谈中,小军母亲一直强调自己对小军倾注了很多心血,而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把过错都放在丈夫身上,没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在会谈中深入了解小军母亲对自己的看法,找出问题的原因。


    2.


    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面谈要澄清双方的期望和应尽的责任,通过协商减少差异。案例中小军母亲一直强调让社会工作者说服小军回家,社会工作者并没有让服务对象承担她自己的责任。小军出走是他的整个家庭造成的,单靠社会工作者一个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让小军的母亲承担应有的角色和责任。


    3.


    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社会工作者在会谈时要帮助并引导服务对象逐渐接受自己的角色,以便双方能够相互配合,从根本上解决小军离家出走的问题。


    4.


    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小军母亲对小军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小军的成绩下降,被母亲狠狠训斥,因此小军离家出走主要是他母亲引起的。然而在会谈中,小军母亲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社会工作者也没有进行引导,应促使小军母亲改变这种态度和对待小军的行为。


    【提示】


    此题考点是考察考生对接案会谈任务的清楚了解和实际执行的判断,此题出的很巧妙,但考察的是教材中的客观知识点,考生能否在考试中回答此问题,关键在于对教材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 第21题:

    小敏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的丈夫和父母大吐苦水:“我要发疯了!所有的工作都让我一个人做,当我是人还是机器?”请你用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分析一下小敏面对的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该如何解决呢?


    正确答案:小敏就是“智猪博弈”中的“大猪”,要想保住自己的工作,就不得不继续工作下去。 作为老板,就要杜绝“小猪”的搭便车现象,可实行减量加移位方案。减量加移位方案即投食为原来的一半份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因为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

  • 第22题:

    问答题
    案例五  小敏,今年5岁,4岁时的一次意外使小敏失去了大部分听力。小敏的性格本来就比较内向,再加上听力不好,逐渐变得自卑,很少和人交流,加之父母工作繁忙,不能对小敏悉心照顾。近来,小敏很少和父母交流,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她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小朋友都不跟她玩。小敏的父母对女儿非常担心。  【问题】  假如你是一位社会工作者,请根据小敏的状况拟订一份个案服务方案。

    正确答案: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本案例中小敏面临的问题如下:
    ①身体缺陷。小敏失去了大部分听力。
    ②心理问题。小敏性格本来就比较内向,再加上听力不好,逐渐变得自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
    ③人际交往问题。小敏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小朋友都不和她玩。
    ④亲子关系问题。小敏父母工作繁忙,不能对小敏悉心照顾;近来,小敏很少和父母交流,小敏父母对女儿非常担心。
    (2)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社会工作者设计的个案服务方案如下:
    ①接案阶段
    社会工作者与小敏及其父母初次见面,需要帮助他们了解会谈目的;和小敏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小敏的信任,并初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严重程度等。
    ②预估阶段
    社会工作者要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小敏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初步判定小敏的问题主要是沟通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情绪。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a.小敏存在听力障碍;
    b.小敏常独自在家,与外界接触较少,而小朋友们也不愿意和小敏玩;
    c.小敏的父母因工作繁忙而很少和小敏交流。
    除此之外,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
    ③计划阶段
    a.社会工作者协助小敏一起设计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
    b.个案工作的总目标:帮助小敏掌握沟通技能,树立自信心;
    c.方案实施策略:对小敏进行心理辅导和沟通技能辅导,鼓励小敏与社会进行接触。同时,对小敏的父母进行亲子沟通方面的辅导。
    ④实施阶段
    根据计划展开服务,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围绕四个方面进行:
    a.指导小敏消除自卑情绪,并学习进行积极沟通的技巧,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b.协助小敏与具有相同情况的孩子和健全的孩子进行接触,并逐步增加接触次数、延长接触时间;
    c.建立家庭支持网络,增强家庭系统的支持作用,强化父母对小敏的关心,促进小敏改变与成长;
    d.建立社区及社会支持网络,为小敏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⑤评估阶段
    a.社会工作者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也可约见小敏和她的父母,询问小敏的变化,分析个案辅导的效果;
    b.寻找合适的时机提前告知小敏及其父母个案辅导即将结束。
    ⑥结案阶段
    社会工作者要与小敏一起回顾个案辅导的整个过程,巩固辅导效果。在小敏表现出离别依恋时,社会工作者要恰当处理其离别情绪。个案工作结束之后,可对个案进行跟进,必要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回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小敏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的丈夫和父母大吐苦水:“我要发疯了!所有的工作都让我一个人做,当我是人还是机器?”请你用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分析一下小敏面对的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该如何解决呢?

    正确答案: 小敏就是“智猪博弈”中的“大猪”,要想保住自己的工作,就不得不继续工作下去。 作为老板,就要杜绝“小猪”的搭便车现象,可实行减量加移位方案。减量加移位方案即投食为原来的一半份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因为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小军,15岁。其父工作繁忙,与小军很少交流;其母对小军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期中考试时,小军的成绩降到了班级后几名,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父亲回家后,母亲又把矛头指向父亲,继而引起夫妻间的激烈争吵。小军觉得再也待不下去,第二天就离家出走了。两天后,父母在同学家里找到了小军,但小军对父母不理不睬,拒绝回家。母亲焦急万分,遂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会工作者与小军的母亲进行了第一次面谈,主要对话内容如下:母亲:"辛辛苦苦养他这么大,现在他却离家出走,我实在伤心透了。请你帮帮我,尽快劝我儿子回家吧。"社会工作者:"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也愿意帮助你,我们是否可以商量一下具体该做些什么呢?"母亲:"这是我儿子同学家的地址,你赶紧去劝劝他吧。"社会工作者:"我听了你的讲述,觉得儿子的问题也与你平时的态度有关吧,能不能一起探讨一下呢?"母亲:"我怎么会有问题?我对儿子倾注了这么多心血!要怪就怪我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一点也帮不了我,要谈你就找我丈夫去谈吧。"社会工作者:"那你今天来找我,最希望的就是让我帮你说服儿子同家?"母亲:"是的,请你尽快帮我吧,我实在走投无路了。"社会工作者:"好的,我明白了你的需要,我会马上找他的。"接案面谈就此结束。 问题:结合本案例,指出社会工作者在上述接案面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接案面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1.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在社会工作者和小军母亲的面谈中,小军母亲一直强调自己对小军倾注了很多心血,而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把过错都推在丈夫身上,没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在面谈中深入了解小军母亲对自己的看法,找出问题的原因。
    2.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面谈要澄清双方的期望和应尽的责任,通过协商减少差异。案例中小军母亲一直强调让社会工作者说服小军回家,社会工作者并没有让服务对象承担她自己的责任。小军出走是他的整个家庭造成的,单靠社会工作者一个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让小军的母亲承担应有的角色和责任。
    3.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社会工作者在面谈时要帮助并引导服务对象逐渐接受自己的角色,以便双方能够相互配合,从根本上解决小军出走的问题。4.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小军母亲对小军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小军的成绩下降,被母亲狠狠训斥,因此小军离家出走主要是他母亲引起的。然而在面谈中,小军母亲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社会工作者也没有进行引导,促使小军母亲改变这种态度和对待小军的行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