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问答题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题目
问答题
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考题
更多“问答题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局限性。”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评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教育。


    答案:
    解析:
    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其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其实质是企图以 一种新的宗教去取代原有的旧的宗教。可以说,宗教改革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继续。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运动相比,是一场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它的意义绝不仅在于"宗教"的改革,而是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层面。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相比,带有广泛的群众性,参加者涉及社会各阶层,故对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积极方面: (1) 出现了公立的学制和实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思想与法令; (2) 各级学校(尤其是平民小学)有了较 大发展; (3) 中等学校开始按一定的规章制度办学, 班级授课制产生; (4) 出现了教育调查、学校视导、教师检查考核及师资培养的萌芽; (5) 欧洲主要国家(英、法、德)文字基本定型,对普及初等教育有重要意义。 消极方面: (1) 在新、旧教的学校中宗教仍占据重要 地位; (2) 新、旧教均接受了古典文化,要求宗教信仰与人文学科结合; (3) 近代双轨学制初现端倪。

  • 第2题:

    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三次高潮:
    (1)第一次以40年代末南斯拉夫开始的体制改革为发端,包括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年波匈事件以后波兰、匈牙利的改革、1957年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改组的尝试。这些改革除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
    (2)第二次发生在60年代初,主要有苏联、东欧等国家,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这次改革仍没有涉及体制本身的弊端,都遭挫折。
    (3)第三次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的,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到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根据,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许多突破。
    四种模式:
    ①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
    ③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
    ④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3题:

    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正确答案: 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一时期改革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
    (1)改革在启动之初普遍准备不足。
    (2)尽管各个国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改革普遍存在着不深入、不彻底的毛病。
    (3)改革不全面、不配套,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其他改革的相互配合以及经济体制内部各项改革的不配套,政治体制以及其它改革也是如此。
    (4)改革的理论探索明显不足,没能与改革的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 第4题:

    60年代被苏联直接扼杀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

    • A、铁托的改革
    • B、哥穆尔卡的改革
    • C、卡达尔的改革
    • D、杜布切克的改革

    正确答案:D

  • 第5题:

    20世纪50-80年代,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体育的()。


    正确答案:科学化

  • 第6题:

    简评3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革命的罗曼蒂克”现象。


    正确答案: ①是30年代初期左翼文坛上流行的一种小说创作模式,以蒋光慈为代表,包括洪灵菲、华汉、胡也频等人的创作皆具有这一特征。
    ②创作上一般具有“革命+恋爱”的概念化、模式化特征。
    ③是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映,一定程度上有存在的合理性。
    ④是青年作家艺术思维简单化的体现。

  • 第7题: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演变的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在思想文化领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各种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潮蔓延滋长,肆无忌惮向社会主义进攻,最后导致改革失败,导致共产党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覆灭。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永远记取。

  • 第8题:

    问答题
    简评金圆券币制改革。

    正确答案: 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浩大的军费开支,使国民党政府的财政赤字急剧上升。1946年,财政赤字达四万八千亿元,1947年财政赤字为二十七万亿元,其中光军费支出即近二十五万亿元。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就是滥发纸币。1948年夏秋之际,国内战争的态势发生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占优势,并进入战略反攻,蒋介石的军事力量正处于崩溃之中,法币也走到绝境,面额五百万元的大钞已经问世,当时市场上买一只大饼要三万元,因此千元面额以下的钞票竟连乞丐都拒绝受赐,法币极度贬值,已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国民党政府经过一番策划,推出一项挽救措施,这就是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召开中央政治会议,通过由翁文灏、王云五提出的货币改革方案。当晚即由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发布“财政经济紧急令”,作出全国广播,并公布“金圆券发行法”,主要内容为:金圆券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厘,由中央银行发行,发行总额定为20亿元金圆券一元折法币300万元,东北流通劵三十万元。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外汇。凡私人持有者,限于9月30日前收兑成金圆券,违者没收。全国物价冻结在8月19日水平与此同时蒋介石派出经济督导员到各大城市监督金圆券的发行。当中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枢,由蒋经国为副督导,实际掌握上海的经济情况。金圆券的快速贬值及造成的恶性通胀,源自政府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国民党政府无视于财力的限制,继续维持战事。政府赤字以印钞票支付,造成急剧的通胀。政府既不能自控通货的发行,只试图以违反市场规律的行政命令去维持物价和币值,最终引致金融混乱,市场崩溃。受金圆券风暴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内的小资产阶级。他们没有大资本家的财力和资源去保护自己仅有的财产,亦不如乡间农民或无产阶级的无产可贬;在金圆券发行初期或被迫、或出于信任政府,将累积所得的财产换成金圆券。在恶性通胀中所承受的损失最大,部分人因而变成一无所有。国民党政府虽然因金圆券发行,搜得民间的数亿美元金银外汇;却失去了国内本来最应倾向他们的阶层:城市人民的信任与支持。1948年中,国民党在军事上已节节失利。金圆券风暴令国民党在半壁江山内仅余的民心、士气亦丧失殆尽。是造成整个国民党政权迅速在大陆崩溃的原因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演变的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在思想文化领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各种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潮蔓延滋长,肆无忌惮向社会主义进攻,最后导致改革失败,导致共产党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覆灭。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永远记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

    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进而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产物。
    (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
    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了,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资料从封建社会小生产的个人操作,转化为许多人的共同操作,因而具有了社会属性,生产资料的这种社会化转变,使得它日益要求摆脱个人所有的属性,而获得其社会的属性;
    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是单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是许多人的共同协作生产活动,是全部生产者和全社会的行为;
    第三,生产产品的社会化。任何一件产品,都经过了许多人的共同劳动和创造,是共同劳动和创造的成果。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仍然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属于资本家个人;资本家利用手中占有的生产资料雇佣工人从事生产,支配着生产过程;同时还占有劳动者创造的产品。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后果:
    首先,从资本主义单个企业的生产来看,其生产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经济理性,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总是向着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目标而进行的。而从全社会的生产来看,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致使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导致了全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两者之间矛盾的发展势必导致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进而产生产品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其次,由于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总是倾向于无限扩大生产,同时尽量降低劳动力的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无产者和劳动人民却越来越处于绝对贫困化或者相对贫困化的境地。这两个因素的积累和发展造成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产品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再次,在社会政治领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就了掘墓人。
    (3)资本进入到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大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使得资本主义竞争愈加激烈。竞争导致资本日益集中,形成了各种垄断组织、跨国公司和垄断寡头。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同时,资本的私人占有属性也更进一步加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外部矛盾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在资本主义国家内外形成了三大矛盾。
    首先,垄断资本的压榨和贫富分化,进一步加深了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其次,资本在本国有效需求不足时,通过资本输出和政治控制等手段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掠夺和奴役,以保证其作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供应和商品倾销地的从属地位,这势必加深垄断资产阶级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
    最后,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斗争,使得各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
    (4)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无产阶级革命能够首先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获得成功的原因: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的运动超出了一国的范围,这就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成为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斗争;同时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就会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突破口,从而取得革命的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评3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革命的罗曼蒂克”现象。

    正确答案: ①是30年代初期左翼文坛上流行的一种小说创作模式,以蒋光慈为代表,包括洪灵菲、华汉、胡也频等人的创作皆具有这一特征。
    ②创作上一般具有“革命+恋爱”的概念化、模式化特征。
    ③是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映,一定程度上有存在的合理性。
    ④是青年作家艺术思维简单化的体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评二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正确答案: 从文学革命时期开始,尤其1921年以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即占据主潮地位。其表现为:
    鲁迅的《呐喊》《彷徨》在此期出版,它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二,文学研究会大力倡导现实主义,在理论上自觉地、有意识地、系统地宣传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在实践上创作了一大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其三,当时影响颇大的语丝社、莽原社和未来社等,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其四,欧美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在此期得以大量译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汉文帝刑制改革的内容、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答案:
    解析:
    汉文帝时期进行的刑制改革就是对以往的奴隶制五刑制度的改革,这次改革揭开了从肉刑到劳役刑过渡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是:改墨刑(黥刑)为髡钳城旦舂;改劓刑为笞三百;改荆刑中的斩左趾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
    这次刑制改革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为最终废除肉刑奠定了基础。但此次改革也有弊端,主要表现为:(1)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实际上是由轻改重。(2)宫刑未改。(3)笞数过多,往往有的犯人在行刑过程中被打死。
    汉景帝在文帝改制基础上又进行了笞制改革。包括:(1)减少笞数,将笞五百与笞三百分别降为笞三百与笞二百,后又再度减为笞二百与笞一百。(2)明确规定了笞杖的材料、质量、长度、宽窄、厚薄等规格,而且严格限定了笞打的部位与行刑的程序。文、景帝的刑制改革,是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转变的标志,在中国封建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第14题:

    简评淸代的耗羡归公改革。


    答案:
    解析:
    提解火耗、增设养廉是雍正年间一项重大的财政及官俸制度改革。乾隆初年,又有所谓提解火耗几近加赋的舆论,朝廷又有是否提解火耗的讨论,乾隆以“率由旧聿”作结,就成为了有清一代的定制。考生回答时应从它的定义、原因、背景、实行、评价入手回答,力求全面。

  • 第15题:

    简评汉武帝币制的改革汉武帝五铢钱币值改革。


    正确答案: 秦始皇统一货币后,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 第16题:

    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探索的社会主义模式有()。

    • A、国家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
    • B、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模式
    • C、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 D、取消计划实行自由市场调节的模式

    正确答案:A,B,C

  • 第17题:

    简评二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正确答案: 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潮外,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此期亦占有一席之地。其表现为:
    其一,现代主义各流派及其作品得以较多的译介;
    其二,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中,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或直接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某些作品;
    其三,此期诗歌创作中出现了象征诗派。

  • 第18题:

    简评日本行政组织改革。


    正确答案:(1)改革是以分权化、放松规制为重要内容。首先是政府向社会分权以缩减政府职能和机构;其次是中央向地方分权以减少中央对地方过多的干预。总之,它反映了现实发展对政府的需要。
    (2)改革中强调民主参与和公开透明,赢得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使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3)改革能有效地防止机构膨胀。其公务员交流制度也颇有特色。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正确答案:
    (1)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各国改革的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初,在苏南冲突的大背景下,南斯拉夫开风气之先,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自1950年起开始自治社会主义的建设。苏联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也开始了改革的探索。以1965年苏联实行新经济体制为标志,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1968年,匈牙利推行新经济管理体制,民主德国1964年开始实行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的新经济体制”也于同年达到高潮,捷克斯洛伐克则出现了著名的“布拉格之春”。这一时期,南斯拉夫把“工人自治”推进到了“社会自治”阶段,罗马尼亚也于1965年开始加入到了改革的行列,保加利亚从1971年开始推行新经济体制,随后波兰也开始实行新体制战略。70年代以后,虽然一些国家仍没有停止探索,但总体而言,改革的势头再次受到扼制。
    ②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重新开启了苏联改革的闸门。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改革相继复兴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这一时期,除极个别的例外,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加入了改革的行列。1988年以后,东欧国家的政局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相互作用和巨大冲击下,开始发生急剧变化。与剧变相伴随的改革也开始失去其原本的含义,体制改革演变成了制度转轨。
    (2)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成就与历史局限性
    ①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成就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缓和了所在国的矛盾;
    b.改革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神话,使人们认识到了改革旧体制的必要性;
    c.改革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d.改革促进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对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e.改革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的探索,而理论探索反过来又推动着改革实践的深化。
    ②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局限
    a.改革在启动之初普遍准备不足;
    b.尽管各个国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改革普遍存在着不深入、不彻底的毛病;
    c.改革不全面、不配套,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其他改革的相互配合以及经济体制内部各项改革的不配套,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改革也是如此;
    d.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明显不足,没能与改革的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评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正确答案: 路德改革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剥削了罗马教皇垄断圣经解释的特权。路德认为“因信称义”主要是个人内在精神转变,获救的思想主要在于因信仰和启示获得的确定的获救感。精神的转变带来的外在生活的改变,第一,它们由信仰带来的生活态度的转变而引起;第二,它们是个人积极主动参与生活的结果。加尔文综合了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理论成果,严格地推导出“先定论”的结论。加尔文区分了“因信称义”的精神状态和“由义至圣”的生活过程。获救感只能在信仰中产生,对上帝全能、神圣的信仰必须会引起对上帝的慈爱,作为神圣爱化身的基督教人格的信仰,这也是对自身获救的确信。加尔文进一步指出,“称义”不是一个通过内在修养和外在善功所能达到的目标,而是上帝将慈爱、公正和恕罪转归在一个人身上而产生的结果。
    加尔文从路德关于上帝恩典决定人的拯救命运的前提出发,得出更加彻底明确的先定结论,即然获救所需要的完全成义超出了人的能力所及的限度,人只有依赖上帝才能获救。上帝不能无区别地宽恕全部人类的罪恶,他只能拣选一部分获救的人而放弃另一部分人与罪恶之中。人类因此被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实现上帝意愿,弃民只是消极地社会机体和历史命运的不自觉地承受者。
    路德和加尔文新教改革的新教教义并没有超出基督教信仰,时而新教精神对哲学的影响却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围。它为近代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背景和文化范围。首先,新教主义自我确信为真理的内在标准和直接证据,在不同意见的论辩中确定真理的认知模式。第二新教主义的先定论是对人命运的决定论的解释,它被推广到自然哲学领域,引起新教徒对自然规律的机械决定论的推测,但这种决定论却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自然界的因果决定论归根到底诉诸对上帝自由意志的非决定论解释。这个矛盾导致了哲学中决定论与意志自由论的争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正确答案: 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一时期改革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
    (1)改革在启动之初普遍准备不足。
    (2)尽管各个国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改革普遍存在着不深入、不彻底的毛病。
    (3)改革不全面、不配套,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其他改革的相互配合以及经济体制内部各项改革的不配套,政治体制以及其它改革也是如此。
    (4)改革的理论探索明显不足,没能与改革的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评唐高祖通宝钱改革。

    正确答案: 开元通宝钱的创制与秦半两、汉五铢钱一样,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至此,我国金属铸币正式脱离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体系,而称之为“通宝”、“元宝”。从这时开始,开元通宝还以其大小轻重适中、名称形制合宜等,而对我国币制的革新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币,而且成为唐代以后一千多年的铜钱楷模。
    开元通宝钱的改铸、发行和流通,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很快成为唐帝国统一使用铸币由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兴盛,加上开元钱制作精美,币值稳定,购买力很强,经常有斗米仅三、四文钱的记载。
    开元钱在流通时间、流通范围和影响上甚至超过、了五铢钱,共流通了约1300年,流通范围远及中亚、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东南亚等地区。很多国家奉开元钱为楷模,甚至直接使用唐铸的开元钱。“开元通宝”大小与今五分钱硬币等同,但开启的却不仅仅是大唐盛世的经济繁荣,对其后中国币制史亦产生深远影响,它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评汉武帝币制的改革汉武帝五铢钱币值改革。

    正确答案: 秦始皇统一货币后,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评1935年法币改革。

    正确答案: 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客观产物。它结束了我国货币史上千百年来极为混乱的落后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乃至促进了我国商品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它是国民党政府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控制下实行的,所以一产生就打上了殖民主义的深深烙印,成了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靠,对内搜刮的工具;也给了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货币权造成了机会。加上它“生不逢时”,刚刚露出头角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造成中国经济恐慌,这就使币制改革的一点点进步性,又被急剧袭来的“通货膨胀”淹没了。然而,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应该看到,“法币政策”的直接后果不是“通货膨胀”,只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国民党政府支配下,把它作为“通货膨胀”实行的一个可用的条件。所以,我们不能因此而全面否定这次币制改革的全部历史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