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问答题如何看待孔子天人观的矛盾?”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看待孔子天人观的矛盾?


    正确答案: 孔子的天人理论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天人观。孔子肯定天是至高无上的价值理想,故人们应当敞畏天命、敬畏大人和敬畏圣人之言。敬畏天命无疑是第一位的,因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始终需要维护天命的权威。
    天命的性质在孔子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意义。此种客观必然具有一定的宿命意义,“死生有命,福贵在天”。但天命对孔子而言也是某种精神的依赖,他以为天既赋予他保存周文化的使命,匡人就不敢戕害他。一切都是遵循天命的必然的过程。
    孔子需要天命作为精神的慰藉,但天命这一必然又是可以认识的。所以尽管他主张敬畏天命、鬼神,又力图与之疏远,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人事。在这里,“敬”解决的是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理需要,而“远”则强调了不能以鬼神来干预人事。

  • 第2题:

    如何看待亚当斯密主张的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对立?


    正确答案: ①由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因而出发点和侧重也有所不同。
    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的人物的亚当斯密代表着资产阶级,看到了生产的进步和财富的涌现,认为社会的发展主要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推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因而把经济增长看作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而早期的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工人阶级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强烈要求改变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他们把社会变革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把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观点。
    ②二者的对立还体现在发展的目的上
    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了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认为劳动分工对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书中提出国民财富增长的两种方法:
    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主要靠加强分工来实现。
    二是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这主要靠增加资本的数量和改善资本的用途。他断言资产阶级对推动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调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他认为,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可以达到社会员大限度的福利。
    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社会最主要的发展目的就是要实现公平。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在达到这一理想社会之前,无产阶级的目标是争取自身及全人类的解放。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导致财富的增长和大部分人的日益贫困,整个社会分化为对立的两大阶级——资产者和无产者。这种经济的增长将有损人性的发展。
    同时,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并没有忽略经济因素的重要性,而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使社会发展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牢固基础上,社会变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的目标不仅在于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而且还应包括社会平等、政治民主、保护环境和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
    ③此外,二者的对立还体现在公有制与私有制上
    亚当·斯密以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为根本目标,因而主张私有制;而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马克思与恩格斯认识到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要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首先掌握政权,没收地主、资本家的财产,把一切生产资料控制在劳动人民自己手中。

  • 第3题:

    如何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


    正确答案: 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感上的波动。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必要的。
    一方面,要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另一方面,要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就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观念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它们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因此,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 第4题:

    如何评价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正确答案: 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1)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它决定社会的治乱兴衰和人的生死祸福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因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孔子的‚富贵在天的天命论。
    (2)肯定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仁由己。由此看出,孔子宣扬天命论,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对人力的作用予以一定的地位。
    (3)敬鬼神而远之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由此看出,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

  • 第5题:

    如何看待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的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1)天人合一之“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作为人性的赋予者或来源与人性合一,人通过自己的德行锻炼努力回归于天(性、心);二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道是人道的前提和基础,人道是天道的顺承、效法和补充。
    (2)天人有分,或称天人相分,其“分”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与人分别构成为自然与人事两大领域并各有其特定的职能,天意与人意无关或相违;二是天与人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规定,天自然无为而人积极有为。
    (3)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的相互关系。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不是互不相容,双方是相互补充和发明的关系。合一是有分的合一,有分是合一中的有分。从整体上说,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正是天人之际的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

  • 第6题:

    问答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方面。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观要求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环节,我们必须用辩证的否定观来对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对于其中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用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批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孔子是怎样看待知与不知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在他看来,“知”与“不知”并非决然对立,“不知”正是求“知”的开端,从“无知”到“知”的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孔子中庸之道?

    正确答案: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
    1既无过又无不及,认识事物时,在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处理事物时,不应偏袒于某一倾向,应调和不同倾向,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适当调和;
    2行中庸之道必须以礼为原则;灵活的“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道义的标准,有时必须采取权益甚至表面相反的方法,道义原则,系指礼而言,即周朝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
    3要求说话做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防止偏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态度,避免主观,具有一定辩证法精神,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形而上学”,同时必须以周礼作为指导原则,周礼的主要精神是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宋明心学的天人观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宋明心学派的天人观以王守仁的观点为代表。与程朱的以理为天相对应,王守仁提出了以心为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心即天的默认前提是心理为一,理在心中。只是因为私欲窒塞而泯没了天、渊,故须致良知以复其本体。从而,天人关系在王守仁也就是天心关系,人之知心便是知天。程朱的外向型天道在王守仁并不认可。不过,由于王守仁的天本在心中,故他的“知天”主要是把天统属于己和与己合一。朱熹的天人合一在王守仁看来仍不过是“与天为二”,因为以己去知天、事天本来就已经把己与天分割开了。而他的“知”天乃是以天之事为己事,天人在根本上讲就是合一的。
    王守仁的天人合一也有自然天人的意义,“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天人之际都是气化流行所成,主客体是相互扶养、同化的关系,只是人们常为“形体自间隔”,认识不到这一点罢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亚当斯密主张的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对立?

    正确答案: ①由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因而出发点和侧重也有所不同。
    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的人物的亚当斯密代表着资产阶级,看到了生产的进步和财富的涌现,认为社会的发展主要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推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因而把经济增长看作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而早期的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工人阶级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强烈要求改变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他们把社会变革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把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观点。
    ②二者的对立还体现在发展的目的上
    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了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认为劳动分工对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书中提出国民财富增长的两种方法:
    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主要靠加强分工来实现。
    二是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这主要靠增加资本的数量和改善资本的用途。他断言资产阶级对推动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调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他认为,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可以达到社会员大限度的福利。
    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社会最主要的发展目的就是要实现公平。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在达到这一理想社会之前,无产阶级的目标是争取自身及全人类的解放。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导致财富的增长和大部分人的日益贫困,整个社会分化为对立的两大阶级——资产者和无产者。这种经济的增长将有损人性的发展。
    同时,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并没有忽略经济因素的重要性,而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使社会发展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牢固基础上,社会变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的目标不仅在于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而且还应包括社会平等、政治民主、保护环境和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
    ③此外,二者的对立还体现在公有制与私有制上
    亚当·斯密以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为根本目标,因而主张私有制;而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马克思与恩格斯认识到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要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首先掌握政权,没收地主、资本家的财产,把一切生产资料控制在劳动人民自己手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怎样的?如何看待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

    正确答案: 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近代前期的机械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近代后期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根本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变革,对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的批判,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否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正确答案: 孔子的美育观代表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在外的优雅形象与内在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什么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构建起他的美育观: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仪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
    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从内心感受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办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印度人的宗教观指印度人如何看待信仰问题,如何看待不同宗教,以及对精神内涵的认识过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正确答案: 孔子的美育观代表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在外的优雅形象与内在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什么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构建起他的美育观: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仪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
    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从内心感受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办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 第15题:

    论述如何看待教育目的观的“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


    正确答案:1)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的选择,是两大教育功能在教育价值观上的反映。
    社会本位高教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本位高教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2)两种理论的产生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历史渊源: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社会本位)——雅典教育(个人本位)。
    3)如何看待教育目的观的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应该遵循以下三点:
    1.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两种观点长期纠缠在一起,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世纪,社会本位主导——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半叶,个人本位主导——19世纪后半叶,社会本位主导——20世纪交织出现——21世纪倡导融合。
    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两种价值观对后人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社会本位说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对密切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会给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没有分清适应社会的哪些方面,只要社会需要就适应;没有区别社会的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而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容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谋杀。个人本位说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为后世的教育指明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变革新路。但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将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简化,实际上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导致教育的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无所适从;容易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适当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在两者之间单向抉择是一种教训。当代教育学家提醒我们,在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教训,而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作出动态的调整。

  • 第16题:

    如何看待孔子中庸之道?


    正确答案: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
    1既无过又无不及,认识事物时,在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处理事物时,不应偏袒于某一倾向,应调和不同倾向,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适当调和;
    2行中庸之道必须以礼为原则;灵活的“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道义的标准,有时必须采取权益甚至表面相反的方法,道义原则,系指礼而言,即周朝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
    3要求说话做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防止偏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态度,避免主观,具有一定辩证法精神,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形而上学”,同时必须以周礼作为指导原则,周礼的主要精神是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

  • 第17题:

    问答题
    你是如何看待改革中的效率与平等的矛盾的?

    正确答案: 认为平等与效率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原因首先在于没有看到平等与效率的相对性。对待世界上的任何人或任何事,如果单就其本身来说,无所谓平等还是不平等,只有与其他人或其他事相比,才有是否平等的问题存在。当我们说到平等或不平等时,也一定要明确参照系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说的。即,要看对平等的“标准定位”何在。如果标准的定位不明确,平等与不平等只是无谓之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如何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

    正确答案: 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感上的波动。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必要的。
    一方面,要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另一方面,要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就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观念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它们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因此,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天人统一观的现代意义诠释。

    正确答案: 首先,应当指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应当包括人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其次,是要求人类自身的存在状态,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艺术家创作活动的最高理想,是乞求并促进一个大和谐、大一统、大真、大善、大美的理想境界。中国美学的这种“天人合一观”,被历代优秀的艺术家演绎为“天人合一”的理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论“天人统一观”

    正确答案: 天人统一观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天人统一观最初追溯到《周易》,(易,的两种解释,变化;容易,无拘束)A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应当包括人与社会发展的和谐,B人类自生的存在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艺术家创造活动的最高理想是企求促成一个大和谐,大统一,大真,大善,大美的理想境界。北京的天坛就是典型作品之一,天坛艺术分为两组,南面一组是祭天大坛“圜丘”和原殿,北面一组是祈年殿和后殿,两周围墙,南半是方形,北半是圆形,体现了中国的“天圆地方”说。大坛尺寸数目都用奇数或奇数的倍数,为天数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的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1)天人合一之“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作为人性的赋予者或来源与人性合一,人通过自己的德行锻炼努力回归于天(性、心);二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道是人道的前提和基础,人道是天道的顺承、效法和补充。
    (2)天人有分,或称天人相分,其“分”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与人分别构成为自然与人事两大领域并各有其特定的职能,天意与人意无关或相违;二是天与人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规定,天自然无为而人积极有为。
    (3)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的相互关系。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不是互不相容,双方是相互补充和发明的关系。合一是有分的合一,有分是合一中的有分。从整体上说,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正是天人之际的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评价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正确答案: 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1)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它决定社会的治乱兴衰和人的生死祸福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因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孔子的‚富贵在天的天命论。
    (2)肯定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仁由己。由此看出,孔子宣扬天命论,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对人力的作用予以一定的地位。
    (3)敬鬼神而远之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由此看出,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荀子的天人观。

    正确答案: (1)作为先秦哲学论争的总结者,荀子对天人之辩这一核心论题作了系统的发展。
    (2)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意识.强调“天职”生物的寻常性和“天功”运化的守律性,同时,人必须依循如此的本然天道,才能有合理且积极的作为,这是荀子天人观的基本立场。
    (3)”明于天人之分”。他否认“天”在意识维度上的存在,也就使得明晓天和人的分际成为必需,但这一认知目标又是在天人之间动态的合一过程中实现的。“制天命而用之”是在“不求知天”的总体态度之下,发挥人的主观能为以“知天”,并进而在互动与和谐的层面上实现“天人合一”。“天功”和“人治”是“天人合一”的两翼,不能无视任何一方,或以一方僭越另一方,因此,“明于天人之分”便成了天人和谐的保证。
    (4)”天人合一”。明析天人之间的分际又并不是绝对的,“知天”和“敬己”是内涵于同一人为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天人之“分”也蕴含了天人相“合”的走向。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荀子的天人观是深植于当时的现实的,所以,尊重社会实际并对之加以适恰的“人治”之功,就成为他的天人观的一个深刻内涵,如此的理路决定了他既着力推行礼法相杂的政治方略,同时又以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5)在认识论方面,荀子一方面确认了“天道”的可知性,讲人能通过“天官”对事物的接触形成感性认识(天官当薄其类);另一方面,又讲“心有征知”,认为“心”具有明晰、辨明、取舍等理性作用。人可以通过“虚壹而静”(虚:虚心,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专一)来达到完全透彻、无所偏蔽的“大清明”认识境界。总之,荀子的天人观有着较前贤更为合理的逻辑进路,是天人观在先秦较为完善的发展形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