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比较朱熹与陆九渊的“心即理”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比较朱熹与陆九渊的“心即理”说。


    正确答案: 朱熹主张心与理一,这在他并无不通之处。因为心作为认识主体,它的本来任务就是穷究和统管理,理之作用可以通过主体的概括发挥而表现出来,这是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的。但是,认识论之心理统一与本体论之心理统一显然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为前者可以有二有一,后者则只能一而不二。朱熹的观点实际上是“心具理”(认识论意义上)而非彻底的“心即理”(存在或本体论意义上),故在当时和以后遭到了陆九渊、王守仁的尖锐批评。
    陆九渊虽倡心学,但他与朱熹的区别,在于其“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学格局,即宇宙之理等于本心之理。陆九渊对理的问题的解决,不是从认识论出发,而是从存在的角度、即从本体论出发的。心和理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中部保持着同一,这种同一性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干扰,永不变化。从而,陆九渊推出的“心即理”与朱熹的“心即理”也就有了根本性的差别。陆氏的“心即理”是谓心和理是同一的实体,称理或称心其实只是形式,实质上并无差别,“实不容有二”,故心与理才能“一以贯之”。

  • 第2题:

    陆九渊“心即理”


    正确答案: 理在人心中,主观主义认识论。

  • 第3题:

    朱熹和陆九渊同为南宋重要的哲学家,但二人的逻辑不同,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被称为理学;朱熹认为性即理,被称为心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人的本心就是理,含有仁义礼智四端,是至善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的观点。

    • A、陆九渊
    • B、朱熹
    • C、程颐
    • D、叶适

    正确答案:A

  • 第6题:

    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提出“心即理”命题的古代哲学家是()。

    • A、朱熹
    • B、陆九渊
    • C、王守仁
    • D、王夫之

    正确答案:B

  • 第7题: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 A、穷理的方法问题
    •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 C、理气的关系问题
    •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单选题
    “心学”认为“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集大成者(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A

    王守仁

    B

    朱熹

    C

    周敦颐

    D

    陆九渊


    正确答案: B
    解析:
    王守仁集心学之大成。他的哲学主要包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这就是“知”,而内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

  • 第9题:

    单选题
    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提出“心即理”命题的古代哲学家是()。
    A

    朱熹

    B

    陆九渊

    C

    王守仁

    D

    王夫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朱熹认为客观精神的“理”是世界的本源,陆九渊认为主观意识的“()”是世界的本源。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从“性即理”的观点出发,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

    正确答案: 首先,朱熹的有关教育目的{明人伦}的论述,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人类社会中的人伦表现了“天理”的内容,“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就是要体认天理,复尽天理。这样,他就把封建伦理道德绝对化、永恒化。教育就是在于促进人们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达到“天理”的标准。
    其次,朱熹从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朱熹认为,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性者,人之所以得于天理地。“性即理”也,天命之性,就是天理,是人出生之前就存在的,是纯然至善的。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即存善弃恶。通过教育,修心养性,使人心服从于道心,就等于天理战胜了人欲,这个过程就是“明人论”的过程。
    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用“天理”证明封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将其绝对化,将中国古代道德领域中的禁欲主义传统发展到了极致,给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制度披上了神圣的理论外衣,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挥重大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陆九渊的“心即理”?

    正确答案: 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南宋人。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后人编为《陆九渊集》
    陆九渊嫌朱熹的学说太复杂太繁琐,于是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干脆的办法。他说,理就在心中,“心即理”,因此不必多向外求,只要“保吾心之良”,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原则——“理”。即“心即理”的宇宙观,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主要干点包括:
    陆九渊“心即理”的命题,是武断的主观唯心主义。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其根源在于无限夸大心的思维作用和人的道德意识,以至否定了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的独立存在,而把心看成惟一的实体。即“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此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陆九渊的所谓“心”,有时又称作“本心”,是指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它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也包括事物的规律。他说:“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天覆地载,春生夏长,秋敛冬肃,俱此理”。
    陆九渊所谓的理不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只是道德的原则。他所谓的心就是道德意识。陆九渊所谓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就是认为道德意识是最高的实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如何理解陆九渊的“心即理”?


    正确答案: 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南宋人。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后人编为《陆九渊集》
    陆九渊嫌朱熹的学说太复杂太繁琐,于是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干脆的办法。他说,理就在心中,“心即理”,因此不必多向外求,只要“保吾心之良”,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原则——“理”。即“心即理”的宇宙观,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主要干点包括:
    陆九渊“心即理”的命题,是武断的主观唯心主义。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其根源在于无限夸大心的思维作用和人的道德意识,以至否定了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的独立存在,而把心看成惟一的实体。即“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此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陆九渊的所谓“心”,有时又称作“本心”,是指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它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也包括事物的规律。他说:“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天覆地载,春生夏长,秋敛冬肃,俱此理”。
    陆九渊所谓的理不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只是道德的原则。他所谓的心就是道德意识。陆九渊所谓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就是认为道德意识是最高的实体。

  • 第14题:

    王阳明将陆九渊心学理论进行完善和总结,并仿照朱熹的“求理于物”,提出了“求理于心”的观点。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理生万物”。陆九渊则认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两人的观点() ①都坚持意识第一性,但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 ②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③折射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④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试从“性即理”的观点出发,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


    正确答案: 首先,朱熹的有关教育目的{明人伦}的论述,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人类社会中的人伦表现了“天理”的内容,“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就是要体认天理,复尽天理。这样,他就把封建伦理道德绝对化、永恒化。教育就是在于促进人们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达到“天理”的标准。
    其次,朱熹从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朱熹认为,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性者,人之所以得于天理地。“性即理”也,天命之性,就是天理,是人出生之前就存在的,是纯然至善的。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即存善弃恶。通过教育,修心养性,使人心服从于道心,就等于天理战胜了人欲,这个过程就是“明人论”的过程。
    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用“天理”证明封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将其绝对化,将中国古代道德领域中的禁欲主义传统发展到了极致,给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制度披上了神圣的理论外衣,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挥重大作用。

  • 第17题:

    陆九渊和朱熹对“理”、“气”、“心”几个关键点的不同是怎样理解的?


    正确答案: 陆九渊和朱熹都是南宋的大思想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两人均对“理”、“气”、“心”等关键点有所陈述,但是理解有所不同。
    1、对“理”的理解:朱熹认为,理气论
    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他认为理的普遍性必须通过人心来证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的最完美体现。
    2、对“气”的理解: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朱熹认为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3、对“心”的理解,朱熹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陆九渊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

  • 第18题:

    朱熹认为客观精神的“理”是世界的本源,陆九渊认为主观意识的“()”是世界的本源。


    正确答案: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陆九渊“心即理”

    正确答案: 理在人心中,主观主义认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人的本心就是理,含有仁义礼智四端,是至善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提出“理欲合性”思想的是(  )。
    A

    王守仁

    B

    王夫之

    C

    朱熹

    D

    陆九渊


    正确答案: D
    解析:
    “理欲合性”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的一个道德伦理思想。他认为“理”“欲”都是人性的内容,反对宋儒将理欲对立起来的说法。仁义礼智等先验道德原则同人的生理欲望均是人性的内容,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不可偏颇。他认为天理不能离开人欲,天理须体现在人欲中。人的生理欲望很重要,但不可以没有节制。只要个人的欲望不违反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时候人欲就是天理。

  • 第22题:

    判断题
    朱熹和陆九渊同为南宋重要的哲学家,但二人的逻辑不同,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被称为理学;朱熹认为性即理,被称为心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陆九渊和朱熹对“理”、“气”、“心”几个关键点的不同是怎样理解的?

    正确答案: 陆九渊和朱熹都是南宋的大思想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两人均对“理”、“气”、“心”等关键点有所陈述,但是理解有所不同。
    1、对“理”的理解:朱熹认为,理气论
    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他认为理的普遍性必须通过人心来证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的最完美体现。
    2、对“气”的理解: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朱熹认为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3、对“心”的理解,朱熹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陆九渊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