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分析比较韩愈和欧阳修的散文风格。”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作家属于“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有()。

    • A、欧阳修
    • B、韩愈
    • C、柳宗元
    • D、苏轼
    • E、司马光

    正确答案:A,B,C

  • 第2题:

    试比较柳宗元与欧阳修山水游记散文的不同。


    正确答案:柳宗元与欧阳修的散文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文采风流的艺术形式,奠定了他们在唐宋八大家中的地位,他们的山水游记更以独特的个性风格,在山水文领域各领风骚,成绩斐然。柳宗元的山水记多写在被贬永州后,以“永州八记”最负盛名;欧阳修山水记多写于两次被贬后。他们的山水记虽然都是被贬后的愤懑之作,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是寄寓不同。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倾注强烈的身世之感,他对景物的观察欣赏都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柳宗元看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深感自己被朝廷贬谪抛弃,如眼前的小丘,故赋予它深刻的意义。欧阳修的山水记同样赋予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与柳宗元不同,他不以抒写个人遭遇为目的,他在观赏自然景物时,联系历史阐发对现实的思考,如《丰乐亭记》意味深长地告诫人们安宁生活来之不易,须当珍惜。欧阳修以描绘美丽山水为手段,借景寓意为目的,在论古通今中抒写自己于国于民深重的忧患意识,表达其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所以同样是寄寓,柳记重写身世之感,欧记重写国家民族之忧。
    其次是观察描写景物的着眼点不同。柳宗元喜爱描绘不为人知、不被人识的奇异小巧之景,他对景点的选择和描写,折射出他当时的心态,这些景点寄寓了他的遭遇,寄托了他的理想与希望。欧阳修对景物的观察与描写,着眼点侧重于境界恢弘的大场面,《醉翁亭记》开篇“环滁皆山也”一句,就把滁州四面环山的景物特征作了精练概括的描写。欧阳修对景物描写没有柳宗元的具体细致,他不拘泥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描写,善于发挥丰富的想象,突破时空的纵横局限,将景物早晚和四季的变化描绘出来。如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写出琅琊山四季之美景等等。
    再次是语言运用上的不同。柳宗元喜用幽、奇、怪、异、奥等字词表现景物,烘托出柳宗元悲凄苦寂的心境。欧阳修喜用虚词,虚词的大量运用,使文章显示出平和疏朗、情致深婉的美感。他骈偶句的运用也丰富多彩,《醉翁亭记》有单句对、双句对、三句对等等。

  • 第3题: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其文章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其中有三位来自江西,他们是()。

    • A、曾巩、王安石、韩愈
    • B、韩愈、王安石、欧阳修
    • C、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 D、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正确答案:D

  • 第4题:

    简述欧阳修散文的艺术风格与六一风神的特点。


    正确答案: 特点:
    (1)内容充实,富有现实意义(政论散文结合时政)。
    (2)叙事简括有法,抒情深情委婉深细,议论纡徐有致。
    (3)措辞平易,不用冷弊字,常用语助词,大量化用骈文语句。
    (4)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和谐,善于运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气势流畅。
    六一风神:
    (1)这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文字,使用当时通行语言,但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显得舒畅贴近自然。
    (2)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使读者慢慢从寻常的叙说中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3)他的散文创作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着眼于感情的抒发,富有淳厚的诗意。
    (4)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总之,六一风神特点: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 第5题:

    简要比较冰心和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异同。


    正确答案: 冰心和朱自清都是“闲话体”的抒情散文家。二人的散文同样文字优美,风格清丽。但相对来说,冰心善于抒情,朱自清则精于描写。在具体创作上,冰心更着意文体的创造,而朱自清则功力于语言的锤炼和讲究,并且在语言上更多地运用口语,使作品显得成熟自然

  • 第6题:

    试比较柳宗元和韩愈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相同点:第一,都认为人性是有差别和等级的。第二,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第三,都强调尊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异点:第一,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直接继承董仲舒的思想,提出“性三品”,认为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柳宗元尽管也从儒家传统思想出发,将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但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主张重“人事”而不重“天命”。第二,韩愈提出“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求通过教育的手段,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道的挑战,因此教育内容便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授;柳宗元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贤者”(君子),他们德才兼备,能够体察民情民意,一方面能够遵循圣人的中道,即封建礼教的“五常”,一方面博通诸子百家,并能够对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言持怀疑的态度。第三,柳宗元的师道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是对韩愈师道思想的支持和补充。

  • 第7题: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正确答案: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 第8题:

    单选题
    欧阳修散文的主体风格是()。
    A

    平易自然

    B

    雄浑豪放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答地继承,而是做了更多的思考。他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比较柳宗元和韩愈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第一,都认为人性是有差别和等级的。第二,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第三,都强调尊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异点:第一,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直接继承董仲舒的思想,提出“性三品”,认为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柳宗元尽管也从儒家传统思想出发,将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但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主张重“人事”而不重“天命”。第二,韩愈提出“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求通过教育的手段,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道的挑战,因此教育内容便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授;柳宗元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贤者”(君子),他们德才兼备,能够体察民情民意,一方面能够遵循圣人的中道,即封建礼教的“五常”,一方面博通诸子百家,并能够对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言持怀疑的态度。第三,柳宗元的师道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是对韩愈师道思想的支持和补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比较柳宗元与欧阳修山水游记散文的不同。

    正确答案: 柳宗元与欧阳修的散文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文采风流的艺术形式,奠定了他们在唐宋八大家中的地位,他们的山水游记更以独特的个性风格,在山水文领域各领风骚,成绩斐然。柳宗元的山水记多写在被贬永州后,以“永州八记”最负盛名;欧阳修山水记多写于两次被贬后。他们的山水记虽然都是被贬后的愤懑之作,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是寄寓不同。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倾注强烈的身世之感,他对景物的观察欣赏都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柳宗元看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深感自己被朝廷贬谪抛弃,如眼前的小丘,故赋予它深刻的意义。欧阳修的山水记同样赋予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与柳宗元不同,他不以抒写个人遭遇为目的,他在观赏自然景物时,联系历史阐发对现实的思考,如《丰乐亭记》意味深长地告诫人们安宁生活来之不易,须当珍惜。欧阳修以描绘美丽山水为手段,借景寓意为目的,在论古通今中抒写自己于国于民深重的忧患意识,表达其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所以同样是寄寓,柳记重写身世之感,欧记重写国家民族之忧。
    其次是观察描写景物的着眼点不同。柳宗元喜爱描绘不为人知、不被人识的奇异小巧之景,他对景点的选择和描写,折射出他当时的心态,这些景点寄寓了他的遭遇,寄托了他的理想与希望。欧阳修对景物的观察与描写,着眼点侧重于境界恢弘的大场面,《醉翁亭记》开篇“环滁皆山也”一句,就把滁州四面环山的景物特征作了精练概括的描写。欧阳修对景物描写没有柳宗元的具体细致,他不拘泥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描写,善于发挥丰富的想象,突破时空的纵横局限,将景物早晚和四季的变化描绘出来。如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写出琅琊山四季之美景等等。
    再次是语言运用上的不同。柳宗元喜用幽、奇、怪、异、奥等字词表现景物,烘托出柳宗元悲凄苦寂的心境。欧阳修喜用虚词,虚词的大量运用,使文章显示出平和疏朗、情致深婉的美感。他骈偶句的运用也丰富多彩,《醉翁亭记》有单句对、双句对、三句对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欧阳修散文的艺术风格与六一风神的特点。

    正确答案: 特点:
    (1)内容充实,富有现实意义(政论散文结合时政)。
    (2)叙事简括有法,抒情深情委婉深细,议论纡徐有致。
    (3)措辞平易,不用冷弊字,常用语助词,大量化用骈文语句。
    (4)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和谐,善于运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气势流畅。
    六一风神:
    (1)这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文字,使用当时通行语言,但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显得舒畅贴近自然。
    (2)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使读者慢慢从寻常的叙说中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3)他的散文创作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着眼于感情的抒发,富有淳厚的诗意。
    (4)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总之,六一风神特点: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欧阳修诗的散文倾向,及其《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的风格特色。


    正确答案: (1)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为:
    A.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
    B.句子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用偶句,故意似对非对,造成散文调而非诗调;
    C.其次是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的介词;d再者,其诗不仅用于议论时政、评说历史、陈情述雅等,还用于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
    (2)《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的风格特色:用类于散文的语句,写王昭君流落荒漠的悲伤,以反衬“汉宫”不知边塞之苦,具有以汉喻宋的现实意义。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笔势极为矫健,主气格而贱丽藻。由于多以古文的句法、气势入诗,故可称古文诗体,是宋诗中最富权威的一体。

  • 第14题:

    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被称为“()”。


    正确答案:六一风神

  • 第15题:

    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异同。


    正确答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答地继承,而是做了更多的思考。他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 第16题:

    欧阳修散文的基本特点及其风格?


    正确答案: ①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②文章风格平易近人,纡曲蕴藉。
    ③语言骈散兼用。

  • 第17题:

    “六一风神”所指的散文风格是作家()。

    • A、王安石
    • B、曾巩
    • C、欧阳修
    • D、苏洵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欧阳修散文的主体风格是()。

    • A、平易自然
    • B、雄浑豪放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问答题
    欧阳修散文的基本特点及其风格?

    正确答案: ①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②文章风格平易近人,纡曲蕴藉。
    ③语言骈散兼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分析比较韩愈和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正确答案: 唐贞元年间,韩愈提出古文概念,发起古文运动。韩愈认为古文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有重大的影响。韩愈的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他的杂文,如《原毁》、《师说》、《杂说》、《讳辨》等,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文章感情充沛,说服力也很强.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韩愈的不少序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等,笔力雄健、大气磅礴,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韩愈的叙事文,有许多文学性较高的名篇,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事件,通过富于感情的语言来记叙事件。用散文抒情,韩愈也是很成功的,如《祭十_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韩愈的散文语言有简练、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当代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因此他的散文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他还善于活用词性,错综成文。他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多种譬喻使对象突出生动。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皇甫浞说他的文章“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飚激浪,瀚流不滞”,苏洵也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这些话形象而极为恰当地概括了韩愈散文的风格特色。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理论是与韩愈一脉相承的,在文和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其散文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如《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其次,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如《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感情真切动人。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再次,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娓娓而谈,纡徐有致,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欧阳修的散文虽以学习韩愈相标榜,风格实各不相同。如果说,韩愈的文章如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河,那么欧阳修的文章就恰像澄净潋滟的陂塘。韩文滔滔雄辩,欧文娓娓而谈;韩文沉着痛快,欧文委婉含蓄。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从字顺的正确作法,而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正确答案: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文起八代之衰”指的是谁的散文()。
    A

    欧阳修

    B

    王羲之

    C

    韩愈

    D

    王安石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欧阳修诗的散文倾向,及其《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的风格特色。

    正确答案: (1)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为:
    A.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
    B.句子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用偶句,故意似对非对,造成散文调而非诗调;
    C.其次是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的介词;d再者,其诗不仅用于议论时政、评说历史、陈情述雅等,还用于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
    (2)《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的风格特色:用类于散文的语句,写王昭君流落荒漠的悲伤,以反衬“汉宫”不知边塞之苦,具有以汉喻宋的现实意义。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笔势极为矫健,主气格而贱丽藻。由于多以古文的句法、气势入诗,故可称古文诗体,是宋诗中最富权威的一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