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简述单胃动物对CP的消化机理并简要分析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题目

简述单胃动物对CP的消化机理并简要分析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单胃动物对CP的消化机理起始于胃,盐酸使之变性,蛋白质立体的三维结构被分解,肽键暴露,接着在胃蛋白酶,十二指肠胰酶和糜蛋白酶等内切酶的作用下,蛋白质分子降解为各种多肽;在小肠中,多肽经羧基肽酶和氨基肽酶等外切酶的作用,进一步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和寡肽,游离氨基酸可在小肠主动吸收,2-3个肽键的寡肽被肠粘膜直接吸收或经二肽酶等水解为氨基酸后被吸收。
影响因素:
1,动物因素:a,动物种类,b,年龄.随着动物年龄的增加其消化道的功能不断完善,对食入蛋白的消化率也相应提高。
2,饲粮因素:饲粮中的纤维水平,蛋白酶抑制剂等均影响蛋白质的消化.纤维物质对饲粮蛋白质的消化有阻碍作用.蛋白酶抑制因子,能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
3,热损害:对大豆等饲料进行适当的热处理.能消除其中的抗原。
更多“简述单胃动物对CP的消化机理并简要分析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相关问题
  • 第1题:

    分析影响人体消化吸收的因素,论述预防铁缺乏的措施。


    正确答案: ⑴铁的食物来源有两类,一类是有机铁,另一类是无机铁;
    ⑵有机铁的消化吸收率比较高,而且不易受食物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⑶有利于其消化吸收的是食物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内因子、维生素C;
    ⑷不利于其消化吸收的是膳食纤维、草酸、植酸、鞣酸等;
    ⑸选择有机铁含量高的食物;
    ⑹烹调过程中采用焯水等方法去除部分草酸、植酸。

  • 第2题:

    单胃动物猪禽对蛋白质的消化主要场所是()依靠()作用;以()和(),被机体吸收利用。


    正确答案:小肠;酶;游离氨基酸;小分子肽

  • 第3题:

    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脂肪消化代谢的特点。


    正确答案: 饲料脂肪在单胃动物小肠内受到胆汁、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作用,分解为甘油、脂肪酸,被肠壁直接吸收,沉积于动物体组织脂肪中,变为体脂肪。脂肪酸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猪体内被吸收后,不经氢化作用即直接转变为体脂肪,故猪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多于饱和脂肪酸。
    反刍动物的饲料主要是青粗饲料,这些饲料的脂肪含有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内经氢化作用,变为饱和脂肪酸,进入小肠后被消化吸收。另外,瘤胃发酵所产生的大量VFA,经微生物合成的高级脂肪酸也多属于饱和性质。因此反刍动物每天虽采食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但体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较少。

  • 第4题:

    简述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


    正确答案:无论是食入的蛋白质,还是内源性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才能被小肠主动的进行吸收。一般认为,中性的转运比酸性或碱性的速度快。吸收后全部进入血液。

  • 第5题:

    问答题
    阐述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一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
    1.消化部位
    蛋白质的消化起始于胃,终止于小肠
    蛋白质HCl()高级结构分解,肽链暴露
    胃、胰、糜蛋白酶内切酶使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羧基肽酶、氨基肽酶外切酶使之分解为AA/小肽
    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20%在胃,60-70%在小肠,其余在大肠。
    吸收(1)部位:小肠上部
    (2)方式:主动吸收
    (3)载体:碱性、酸性、中性系统
    (4)顺序:L-AA>D-AA
    ()Cys>Met>Try>Leu>Phe>Lys≈Ala>Ser>Asp>Glu
    其特点是吸收快、不竞争有限的载体,分解、吸收时耗能少,可作为活性物质,合成时耗能少。
    二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
    摄入蛋白质的70%(40-80%)被瘤胃微生物消化,其余部分(30%)进入真胃和小肠消化。
    1.消化过程
    (1)饲料蛋白质
    瘤胃降解蛋白(RDP)
    瘤胃未降解蛋白(过瘤胃蛋白,UDP)
    (2)蛋白质降解率(%)=RDP/食入CP
    2.利用
    瘤胃NH3浓度达到5mM(9mg/100ml),微生物蛋白合成达到最大水平,超过此浓度的NH3被吸收入血。通过合成尿素而解毒。
    瘤胃的Pr消化吸收特点
    1.饲料Pr在瘤胃内经过微生物改组合成饲料中不曾有的支链AA。因此,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实质上是瘤胃微生物营养。
    2.反刍动物本身所需AA(小肠AA)来源于MCP、UDP(RUP)和内源蛋白质。MCP可以满足动物需要的50~100%,UDP是高产时的必要补充,内源蛋白质量少且较稳定。
    3.瘤胃中80%的微生物可以NH3为唯一氮源,26%只能利用NH3,55%可同时利用NH3和AA,因此,少量Pr即可满足微生物的需要,这是瘤胃微生物利用尿素等NPN的生物学基础。
    4.MCP品质与豆粕(饼)、苜蓿叶蛋白质相当,略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质,但优于大多数谷物蛋白。BV70~80%
    5大量RDP在瘤胃中分解,实际上存在能量和蛋白质的损失。
    6.饲料蛋白的降解率差异很大,适当加工处理可降低降解率,并可能提高UDP的小肠利用率(如加热、甲醛包被、缓释等措施可提高UDP利用率)。
    7.NPN在瘤胃中集中、急剧分解不仅有氮素损失,且可能造成中毒。
    8.对反刍动物补充AA、Pr的效果一般不如单胃动物明显,其效果取决于过瘤胃的数量以及过瘤胃AA在小肠的消化、吸收。
    3.影响消化利用的因素
    (1)瘤胃内环境的稳定
    (2)日粮CP水平:13%()NH3浓度5mM
    (3)蛋白质种类:NPN与真蛋白
    CP<13%,加NPN有效;高于13%,效果差
    (4)其他养分:碳水化合物、P、S
    4小肠消化
    (1)方式与产物:与单胃动物相同
    (2)底物:与单胃动物不同
    MCP占50-90%
    RDP占10-50%
    5小肠中蛋白质的去向
    (1)70%---消化、吸收---血液---30%----组织蛋白合成
    (2)30%粪便排出(粪N)---血液)70%----未利用(尿N)
    6大肠的消化
    与单胃动物相同。
    进入盲肠的N占摄入N的2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过程。

    正确答案: 进入瘤胃的饲料蛋白质,经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成肽和氨基酸,其中多数氨基酸又进一步降解为有机酸、氨和二氧化碳。微生物降解所产生的氨与一些简单的肽类和游离氨基酸,又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质,多余的氨就会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输送到肝脏,并在肝中转变成尿素,所生成的尿素一部分可经唾液和血液返回瘤胃,但大部分却随尿排出,而在瘤胃内没有被分解的蛋白质进入皱胃并在皱胃胃蛋白酶作用下分解成蛋白胨,然后蛋白胨进入小肠,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作用下费解城肽和氨基酸,然后进入小肠,在小肠液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生成的氨基酸一部分随血液进入肝脏生成尿素,另一部分随血液循环进入组织,此外,在皱胃和小肠中仍然没有被消化的蛋白质,在大肠盲肠中经微生物作用生成氨基酸和氨然后被吸收进入肝脏,最后剩余的没有被吸收的氨排出体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判断题
    单胃动物日粮中蛋白质品质好坏直接影响动物体蛋白质品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正确答案: 1、动物种类;
    2、饲粮因素;
    3、热损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反刍动物、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

    正确答案: 吸收的特点。
    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黏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一、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1.消化的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空肠
    2.参与脂类消化的酶主要是胰脂肪酶、肠脂肪酶和胆汁。
    3.消化产物是甘油一酯、FA、胆酸、胆固醇等,组成水溶性的易吸收的乳糜微粒。
    4.主要吸收部位是回肠,并以异化扩散方式吸收。
    5.胃内为酸性环境,对脂肪的消化不利,在胃内起初步的乳化作用。
    二、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1.瘤胃是反刍动物脂类物质的主要消化部位,在瘤胃中脂类物质得到明显的改组,瘤胃对脂类的消化有四个特点:
    (1)大部分UFA氢化变成SFA,使EFA含量减少;
    (2)部分UFA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支链脂肪酸;
    (3)中性FA、磷脂、甘油变成VFA;
    (4)微生物合成的奇数碳和支链FA数量增加。
    2.脂类物质通过网、瓣胃时几乎不发生变化,进入皱胃后消化吸收与单胃动物相似。
    3.瘤胃壁只吸收VFA和短链F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脂肪消化代谢的特点。

    正确答案: 饲料脂肪在单胃动物小肠内受到胆汁、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作用,分解为甘油、脂肪酸,被肠壁直接吸收,沉积于动物体组织脂肪中,变为体脂肪。脂肪酸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猪体内被吸收后,不经氢化作用即直接转变为体脂肪,故猪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多于饱和脂肪酸。
    反刍动物的饲料主要是青粗饲料,这些饲料的脂肪含有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内经氢化作用,变为饱和脂肪酸,进入小肠后被消化吸收。另外,瘤胃发酵所产生的大量VFA,经微生物合成的高级脂肪酸也多属于饱和性质。因此反刍动物每天虽采食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但体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较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正确答案: 动物因素:
    1动物种类:对同一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不同的动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种类动物各自不同的消化生理特点导致的。
    2.年龄:随着动物年龄的增加,其消化道功能不断完善,对食入蛋白质的消化率也相应提高。
    饲料因素:
    1.纤维水平:纤维物质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都有阻碍作用,随着纤维水平的增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排空速度也增加,降低了其被酶作用的时间以及被肠道吸收的机率。
    2.蛋白酶抑制因子:一些饲料,尤其是未经处理或热处理不够的大豆及其饼粕和其他豆科籽实含有多种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主要是蛋白酶抑制剂,他能降低胰蛋白酶活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
    热损害:对大豆等饲料进行适当的热处理,能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有利于消化吸收,但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则有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其原因是产生了美拉德反应,生成一种棕褐色的氨基糖复合物。胰蛋白酶不能使其分解,导致赖氨酸等不能被动物消化和利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分析反刍家畜CP消化机理。

    正确答案: 饲料中的粗蛋白进入瘤胃以后,经瘤胃中微生物降解成多肽和氨基酸,部分多肽和氨基酸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部分被微生物用来继续降解成有机酸氨和二氧化碳而合成微生物的菌体蛋白,这也是可被利用吸收的。
    反刍动物可以利用这一特性使其饲料中可以添加一定量的尿素,而被利用合成蛋白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单胃动物如何消化吸收饲料中的粗蛋白质?


    正确答案: 单胃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主要靠消化道分泌的蛋白酶消化分解的。饲料中蛋白质在胃中经盐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部分蛋白质被降解为含氨基酸数量不等的各种多肽和少量的游离氨基酸,这些多肽、氨基酸和未被消化的蛋白质一起进入小肠,被小肠分泌的胰蛋白酶等进一步消化为游离氨基酸和少量的寡肽,未被胃和小肠消化的蛋白质进入大肠,在大肠内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氨气等,微生物可利用部分氨基酸合成微生物蛋白质,但最终这些物质以粪的形式排出体外。
    小肠是单胃动物吸收游离氨基酸的主要场所,同时也可吸收一定量的寡肽;哺乳动物初生后24小时内可依赖胞饮吸收方式直接吸收初乳中完整的免疫球蛋白,以获得抗体免疫功能。

  • 第14题:

    试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正确答案: 动物因素:
    1动物种类:对同一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不同的动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种类动物各自不同的消化生理特点导致的。
    2.年龄:随着动物年龄的增加,其消化道功能不断完善,对食入蛋白质的消化率也相应提高。
    饲料因素:
    1.纤维水平:纤维物质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都有阻碍作用,随着纤维水平的增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排空速度也增加,降低了其被酶作用的时间以及被肠道吸收的机率。
    2.蛋白酶抑制因子:一些饲料,尤其是未经处理或热处理不够的大豆及其饼粕和其他豆科籽实含有多种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主要是蛋白酶抑制剂,他能降低胰蛋白酶活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
    热损害:对大豆等饲料进行适当的热处理,能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有利于消化吸收,但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则有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其原因是产生了美拉德反应,生成一种棕褐色的氨基糖复合物。胰蛋白酶不能使其分解,导致赖氨酸等不能被动物消化和利用。

  • 第15题:

    简述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对饲料蛋白质消化的差异。


    正确答案: 反刍动物真胃和小肠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与单胃动物类似。但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使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与非反刍动物又有很大差异。
    (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进入瘤胃的饲料蛋白质约有70%受微生物的分解,有30%的蛋白质未经变化进入消化道的下一部分。
    (2)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氨和游离氨基酸,又被合成菌体蛋白被动物利用。菌体蛋白的品质一般略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质,与豆饼和苜蓿叶蛋白大约相当,优于大多数谷物蛋白。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反刍动物瘤胃如何消化吸收饲料中的粗蛋白质?

    正确答案: 饲料蛋白质进入瘤胃后,一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肽和氨基酸,一部分氨基酸在微生物的进一步作用下分解为氨、二氧化碳和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饲料中的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也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瘤胃微生物可以利用肽、氨基酸及氨合成微生物蛋白质,不过利用氨合成微生物蛋白质还需要碳架和能量,碳架及能量来源于碳水化合物。
    瘤胃微生物分解饲料粗蛋白质所产生的氨大部分被瘤胃壁吸收进入肝脏生成尿素,部分尿素可通过血液或唾液腺返回瘤胃,作为氮源继续被瘤胃微生物利用,从而形成尿素的再循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消化吸收的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粘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不同点:
    (一)消化吸收的部位,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在空肠,十二指肠,小肠;非反刍动物在瘤胃壁,回肠
    (二)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过程形成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
    反刍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脂类在瘤胃的消化特点是
    (1)不饱和脂肪酸氢化变成饱和脂肪酸
    (2)微生物合成支链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多
    (3)甘油被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4)少量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单胃动物如何消化吸收饲料中的粗蛋白质?

    正确答案: 单胃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主要靠消化道分泌的蛋白酶消化分解的。饲料中蛋白质在胃中经盐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部分蛋白质被降解为含氨基酸数量不等的各种多肽和少量的游离氨基酸,这些多肽、氨基酸和未被消化的蛋白质一起进入小肠,被小肠分泌的胰蛋白酶等进一步消化为游离氨基酸和少量的寡肽,未被胃和小肠消化的蛋白质进入大肠,在大肠内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氨气等,微生物可利用部分氨基酸合成微生物蛋白质,但最终这些物质以粪的形式排出体外。
    小肠是单胃动物吸收游离氨基酸的主要场所,同时也可吸收一定量的寡肽;哺乳动物初生后24小时内可依赖胞饮吸收方式直接吸收初乳中完整的免疫球蛋白,以获得抗体免疫功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对饲料蛋白质消化的差异。

    正确答案: 反刍动物真胃和小肠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与单胃动物类似。但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使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与非反刍动物又有很大差异。
    (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进入瘤胃的饲料蛋白质约有70%受微生物的分解,有30%的蛋白质未经变化进入消化道的下一部分。
    (2)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氨和游离氨基酸,又被合成菌体蛋白被动物利用。菌体蛋白的品质一般略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质,与豆饼和苜蓿叶蛋白大约相当,优于大多数谷物蛋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单胃动物的碳水化合物消化机理与过程。

    正确答案: 消化机理:营养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前段消化,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后半段消化。
    过程:
    ①消化道前段:唾液与饲料接触,进行化学消化;碳水化合物在十二指肠进行化学消化;
    ②消化道后段:消化道后段微生物发酵分解,部分挥发性脂肪酸通过肠壁扩散进入体内,而气体主要由肛门逸出体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分析影响人体消化吸收的因素,论述预防铁缺乏的措施。

    正确答案: ⑴铁的食物来源有两类,一类是有机铁,另一类是无机铁;
    ⑵有机铁的消化吸收率比较高,而且不易受食物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⑶有利于其消化吸收的是食物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内因子、维生素C;
    ⑷不利于其消化吸收的是膳食纤维、草酸、植酸、鞣酸等;
    ⑸选择有机铁含量高的食物;
    ⑹烹调过程中采用焯水等方法去除部分草酸、植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正确答案: 胃动物的蛋白质消化在胃和小肠上部进行,主要靠酶消化。相对反刍动物而言,单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过程是一种饲料蛋白质的营养过程,动物所吸收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蛋白质本身的氨基酸构成。胰蛋白酶(来自胰液)在单胃动物的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和单胃动物一样,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实质上也是对氨基酸的需要,其蛋白质营养本质上也是氨基酸营养。
    因此,对于反刍动物的饲养同样也应考虑氨基酸营养问题。只不过,瘤胃是一个蛋白质的加工厂,与单胃动物存在较大差异,单胃动物可获得的必需氨基酸直接决定于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而反刍动物可从微生物蛋白那里得到补充。
    在通常饲养条件下,反刍动物对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40%依赖于瘤胃微生物蛋白,60%依靠饲料,这对于中等生产水平的反刍动物来说已能够满足其需要,但对于高产的反刍动物则远远不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单胃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

    正确答案: 主要是消化道分泌的蛋白质消化酶对蛋白质的水解过程,微生物酶的消化过程是极其微弱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