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语出何书()A、《丹溪心法》B、《医学从众录》C、《临证指南医案》D、《景岳全书》E、《证治汇补》

题目

"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语出何书()

  • A、《丹溪心法》
  • B、《医学从众录》
  • C、《临证指南医案》
  • D、《景岳全书》
  • E、《证治汇补》

相似考题
更多“"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语出何书”相关问题
  • 第1题:

    兼有肺虚的脏腑兼证有()三者。


    参考答案: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

  • 第2题:

    第一段:人身不过表里↑①,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②,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③,络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④。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後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⑤,或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⑥,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也。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⑦,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不自省其过↑⑧,虽终老而不悔↑⑨,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知觉。夫粗工之与谬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最深,如鲧湮洪水↑⑩,不知五行之道。


    正确答案: 【注释】
    ①过:外乎。
    ②表实:谓表邪盛实。以下四句言邪实是因,正虚为果。
    ③经实:谓经脉邪盛。
    ④常:指一般规律。
    ⑤或:有时。以下四句,“有时而不中”承“或治其虚”,“有时而幸中”承“或治其实”,是为分承。意为:有时治疗病人的虚证,就不能治愈;有时治疗病人的实证,就侥幸治愈。
    ⑥实实虚虚:言谬工误治,使实证更实,使虚证益虚。《素问•五常政大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
    ⑦纯:完全。
    ⑧渠:他。指代庸工。
    ⑨终老:年老;到老。《论衡•无形》:“终老至死。”
    ⑩鲧(gǔn滚)湮洪水:鲧,亦作“鮌”,传说为原始时代的部落首领,封崇伯,奉尧命治水。他采取築堤之法,九年未平,被舜杀死在羽山。《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滔,鲧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於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於羽山,化为黄熊,以入於羽渊。”另见於《楚辞•天问》等。湮,阻塞。
    【今译】人的身体不外乎表和里,气血不外乎虚和实。体表邪实的内里必定虚,内里邪实的体表必定虚,经脉邪实的络脉必定虚,络脉邪实的经脉必定虚,这是疾病的一般规律。良医治病,首先治疗病人的实证,然後再治疗他的虚证,也有不治疗他的虚证的时候。粗疏的医生治病,有时治疗病人的虚证,就不能治愈,有时治疗病人的实证,便侥幸治愈。荒谬的医生治病,使实证更实,使虚证更虚,他贻误病人的形迹常常显著,所以可以抓住证据怪罪他们。只有庸医治病,完全补益病人的虚证,不敢攻治病人的实证,全社会的人都说他平和稳当,贻误病人却不显出他的形迹。他也不自己反省自己的过失,即使老死也不知悔改,并且说:“我使用补养药物,有什麽罪过呢?”病人也说:“他用补养药物补养我,他有什麽罪过呢?”即使被治死也不知道醒悟。粗疏的医生和荒谬的医生并非不贻误病人,唯独庸医贻误病人最严重,如同鲧堵塞洪水,不懂得五行的道理。

  • 第3题: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正确答案:不呕不渴;白术附子汤主之

  • 第4题:

    失眠,是(),(),(),()的病理表现,兼见心烦不寐,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属();兼见心悸,纳少乏力,舌淡脉虚者,属();兼见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属()。嗜睡,又称“()”,多由机体()或()所致。


    正确答案: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胆郁痰扰;多眠;阳虚阴盛;湿困脾阳

  • 第5题:

    眩晕发病,以何证为最多见()。

    • A、虚证
    • B、实证
    • C、热证
    • D、寒证
    • E、痰湿

    正确答案:A

  • 第6题:

    "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目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其语出()

    • A、吴鞠通
    • B、章虚谷
    • C、叶天士
    • D、俞根初

    正确答案:B

  • 第7题:

    "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语出何书()

    • A、《丹溪心法》
    • B、《医学从众录》
    • C、《临证指南医案》
    • D、《景岳全书》
    • E、《证治汇补》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单选题
    “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语出(  )。
    A

    张子和

    B

    傅青主

    C

    张景岳

    D

    朱丹溪

    E

    肖慎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其语出()
    A

    吴鞠通

    B

    薛生白

    C

    叶天士

    D

    吴有性

    E

    柳宝诒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眩晕发病,以何证为最多见()。
    A

    虚证

    B

    实证

    C

    热证

    D

    寒证

    E

    痰湿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眩晕兼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者证属

    A.肝阳上亢

    B.痰浊中阻

    C.气血两虚

    D.肾精亏虚


    正确答案:A

  • 第12题: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语出韩非子,意思为进退都要掌握主动权。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3题:

    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其语出()

    • A、吴鞠通
    • B、薛生白
    • C、叶天士
    • D、吴有性
    • E、柳宝诒

    正确答案:E

  • 第14题:

    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祛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亏虚也",此言出自何书().

    • A、《古今医统大全》
    • B、《重订严氏济生方》
    • C、《景岳全书》
    • D、《证因脉治》
    • E、《证治汇补》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提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的医家是()。

    • A、张景岳
    • B、张仲景
    • C、朱丹溪
    • D、叶天士
    • E、龚廷贤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其证候为()

    • A、气血两虚
    • B、阴阳两虚
    • C、两者均是
    • D、两者均不是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灵枢云诸痛者阴也又云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夫阳者气也是痛病当先治气顾气有虚实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邪实者以手按之而痛痛则宜通正虚者以手按之则止止则宜补丹溪猥云诸痛不宜补气夫实者固不宜补岂有虚者而亦不宜补乎故凡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痛而喜寒者多实热喜热者多虚寒饱而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壮年者多实愈攻愈剧者多虚痛在经者脉弦大痛在脏者脉沉微兼脉证以参之而虚实自辨是以治表虚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荣不可上虚而痛者心脾受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脱泄亡阴也非速救脾肾温补命门不可凡属诸痛之虚者不可以不补也有曰通则不痛又曰痛随利减人皆以为不易之法不知此为治实痛者言也故王海藏解痛利二字不可以利为下宜作通字训此说甚善明哲如丹溪徒曰诸痛不可补气则失矣(张介宾《质疑录·诸痛不宜补气》) 在治疗痛证问题上,张介宾与朱丹溪有何分歧?


    正确答案:在治疗痛证问题上,朱丹溪认为“诸痛不可补气”,张介宾认为痛有虚实,不可概论。

  • 第18题:

    单选题
    “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语出何书()
    A

    《丹溪心法》

    B

    《医学从众录》

    C

    《临证指南医案》

    D

    《景岳全书》

    E

    《证治汇补》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提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的医家是()。
    A

    张景岳

    B

    张仲景

    C

    朱丹溪

    D

    叶天士

    E

    龚廷贤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目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其语出()
    A

    吴鞠通

    B

    章虚谷

    C

    叶天士

    D

    俞根初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