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准实验设计中,研究者不能预先安排实验刺激,但是可以随机把被试分配到各组中。”相关问题
  • 第1题:

    对实验设计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实验设计中只能有一个因变量

    B.一个变量设为被试内变量就不能再设为被试间变量

    C.一个变量设为被试间变量就不能再成为被试内变量

    D.被试内变量和被试间变量可以在一个实验中并存


    参考答案:D

  • 第2题:

    通常当被试不能被随机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时,可以应用准实验设计,包括()。

    A.自变量为被试变量

    B.控制变量较多

    C.在研究中难以实现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

    D.在研究中可以实现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


    参考答案:AC

  • 第3题:

    准实验设计是指由了对照参考的组别或被试,也对实验过程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但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进行被试分组的设计,因而还不是真正的标准实验设计,包括的几种设计模式是()。

    A、不等控制组设计

    B、时间序列设计

    C、平衡设计

    D、修补法准实验设计


    参考答案:ABCD

  • 第4题:

    准实验设计的优点有

    A、弥补了严格意义上实验研究的不足

    B、使研究者能够在道德范围内关注感兴趣的问题

    C、使研究者在能力限制范围内关注感兴趣的问题

    D、准实验设计的效力非常好

    E、准实验设计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参考答案:ABC

  • 第5题:

    在下列选项中,主要以变量的控制情况和控制水平高低来分类的实验设计类型是( )

    A.完全随机、随机区组和拉丁方实验设计
    B.单因素和多因素实验设计
    C.被试间、被试内和混合设计
    D.非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

    答案:D
    解析:
    几种实验设计的区分。 选项A中三种实验设计的主要区别在于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选项B的区别在于自变量的数量;选项C的主要区别在于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种类数,是否控制个体差异;选项D的主要区别是对变量的控制情况和控制水平的高低。故选择D。本题考查实验设计分类的基础知识。

  • 第6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一项实验中,要求所有被试都在电脑前利用鼠标来控制一个小球的运动,这项任务需要被试控制鼠标动作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实验之前,对全部被试进行同样的移动小球的训练。实验时,其中一种情况下,被试很容易操纵小球完成任务,另一种情况下,小球较难操纵,但所有人最终都能完成该任务。研究者随机选取180名大学生被试,并随机分配到6个组中。第一组被试在电脑前训练10分钟,然后完成容易的任务;第二组被试训练30分钟,然后完成容易的任务;第三组被试训练60分钟,然后完成容易的任务;第四组被试训练10分钟,然后完成较难的任务;第五组被试训练30分钟,然后完成较难的任务;第六组被试训练60分钟,然后完成较难的任务。最后记录每个被试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实验的结果发现,在比较难的任务中,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被试完成实验任务的时间显著减少;但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任务的时间都很短且几乎相同请问:(1)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该实验有几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各有几个水平?因变量是什么?(3)该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该实验的目的:不同的训练时间和任务难度对控制鼠标动作的稳定性和精确度的影响。(2)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本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分别是训练的时间有三个水平(10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和任务难度有两个水平(难、易);因变量是操纵小球任务的完成时间。(3)该实验存在的问题:在较容易的任务上,被试完成任务的时间都很短且几乎相同,这表明出现天花板效应或高限效应。 本题考查了多因素实验设计和因变量敏感性的问题。因变量的敏感性是指自变量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有两种情况: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

  • 第7题:

    实验设计的关键是实验配组,实验设计常用符号R表示()。

    • A、随机选择分配被试
    • B、不做说明,代表等组
    • C、代表实验处理
    • D、代表观测变量

    正确答案:C

  • 第8题:

    把不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或水平,称为().


    正确答案:被试间设计

  • 第9题:

    单选题
    实验设计的关键是实验配组,实验设计常用符号R表示()。
    A

    随机选择分配被试

    B

    不做说明,代表等组

    C

    代表实验处理

    D

    代表观测变量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的实验设计方案是( )
    A

    配对设计

    B

    配伍组设计

    C

    完全随机设计

    D

    交叉设计

    E

    析因设计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将同质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的实验设计方案是()
    A

    配对设计

    B

    完全随机设计

    C

    随机区组设计

    D

    交叉设计

    E

    析因设计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真实实验设计是被试为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并且都有一个控制组的设计。()


    参考答案:正确

  • 第13题:

    在混合实验设计中,对2x3实验设计(2是被试内变量,3是被试间变量)来说,应该把被试至少分配成()组。

    A、1

    B、2

    C、3

    D、4


    参考答案:C

  • 第14题:

    ()又称自变量,它是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研究者操纵的情境或刺激物。

    A、实验处理

    B、实验设计

    C、实验目标

    D、实验结果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情况的是(  )

    A.前实验
    B.真实验
    C.验证实验
    D.准实验

    答案:D
    解析:
    准实验,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控制的实验。

  • 第16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A.匹配组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被试内设计
    D.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答案:D
    解析: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没有严格控制额外变量,没有直接操作自变量。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的要求是:在时间1对两个变量(A、B)的关A作B测定和相关分析,再在时间2作相似测定和分析。当交叉滞后相关之间有显著差D时,就能推测变量A和B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此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 第17题:

    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中,由于被试之间性质不同导致产生的差异称为()

    A因素效应

    B误差效应

    C系统效应

    D区组效应


    D

  • 第18题:

    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控制的实验是()

    • A、真实验
    • B、前实验
    • C、准实验
    • D、探索性实验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将同质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的实验设计方案是()

    • A、配对设计
    • B、完全随机设计
    • C、随机区组设计
    • D、交叉设计
    • E、析因设计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问答题
    解释一个2×3×4的完全随机因素实验设计(要指出该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数、每个自变量的水平数、可检验几个主效应、交互作用等)。假如同一实验条件(即一个实验单元)需要5名被试,那么完成该实验需要多少名被试?如果将实验设计改为混合设计,其中前两个变量为组间变量,第三个变量为组内变量,同一实验条件仍需要5名被试,则该实验需要多少组被试?

    正确答案: (1)该设计中,自变量有3个,分别有2、3、4个水平,可检测3个主效应和4个交互作用。
    (2)假如同一实验条件需要5名被试,该实验共需120名被试。
    (3)如果该实验设计为混合设计,且前两个变量为组间变量,另一变量为组内变量,同一实验条件仍需要5名被试,该实验则需要30名被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如果人群没法随机分配,不能开展平行随机对照试验,或者在干预措施实施过程中未设同期对照,则把此类实验设计称为类实验。(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控制的实验是()
    A

    真实验

    B

    前实验

    C

    准实验

    D

    探索性实验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