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21~23 小题: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改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祸,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第 21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题目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21~23 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改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祸,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 21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相似考题
更多“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21~23 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 第2题: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藉:
    赍:
    (2)将这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划分层次,概括每层大意。
    (5)分析这段议论的论证方法。
    (6)这段话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案:
    解析:
    (1)藉:借给。赍:赠与。 (2)参见“课文翻译”中相关部分,如下图。


    (3)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4)可分两部分:前部分(到“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正面论述三王五帝不却众庶广招人才无敌天下的道理。后部分(从“今乃弃黔首”划分)论证逐客损害自己、资助敌国的道理。
    (5)前一部分运用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法。前后两部分之间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6)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极富文字的对称美与音韵的节奏美。?

  • 第3题:

    阅读李斯《谏逐客书》一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段话分为几层(并说出每层的起止处)?概括每层大意。
    这段话分为两层:第一层从“臣闻”至“士勇”,第二层从“是以”至“明其德”。
    第一层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第二层用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说明君王要广罗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事业成功、天下无敌。

  • 第4题:

    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正确答案:
    顺境和逆境又常常互相穿插,交替呈现。
    那阻力虽然有时大些有时小些,但总而言之是一定不可逃避的。

  • 第5题:

    阅读李斯《谏逐客书》一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段文字采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