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论述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述教育在人(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及其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

  • 第2题:

    论述世界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我国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启示。


    正确答案:成人教育是与经济和科技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领域。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为成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世界承认教育的发展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成人教育向继续化和终身化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形成一种重要的国际教育思潮是从20世界60年代开始的。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  2.成人教育进一步专业化和制度化。专业化是成人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另外随着成人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成为制度化进程的一部分。 3.成人教育办学方式和教育形式多样化。从是接范围来看,成人教育已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序列的教育体系。在办学主体上也出现多样性,形式和方式灵活多样。 4.成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可以提高成人教育的改革,促进成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成人教育手段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为学习者的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未来信息社会的学习特点会更加体现出成人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以及注重对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培养。在成人的学习方式上,许多国家将成人教育的重点放在发现并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方面。网络大学、网上学习逐渐成为成人教育与学习的主流。网络课程教学以其优越的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开放新和自主性,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全球信息网络化为成人教育改革带来新途径,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员的需要。总管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纵横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现代成人教育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有密切联系,同事也收到社会制度、政治形势、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的制约。因此各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不一定同步,有的还存在明显差别。 2.成人教育的发展体现了自身规律。 3.终身教育思想对成人教育乃至整个人类教育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我国当前政策是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不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继续教育的主体为高等学校,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同时,我国需牢牢把握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机遇,积极主动地应对有碍教育公平、质量、效率的挑战,就有望加快缩短与其他强国之间教育发展的落差。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使我国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掀开世界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 第3题:

    论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案:
    解析: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认知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结构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其主要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概念、规则)不直接向学习者提供,提供的只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自行发现的过程,才能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布鲁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并不是仅仅形成刺激一反应之间一系列的联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发挥作用,他们要为学生安排好学习和启发的情境,要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
    (1)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划出各组成要素的编码系统的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
    (2)为了促进大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 第4题:

    试论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


    答案:
    解析:
    (1)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和整体性。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仅整个身心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也是如此。例如,人的认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着,在前一阶段内准备好向后一阶段的过渡,每一发展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每个阶段,心理的发展表现出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由于受遗传、环境及教育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同;二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比如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④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身心的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如感知觉)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如思维、情感要在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⑤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也具有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教学的意义。①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②依据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成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学习的关系是很大的。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某种成熟程度,表明了它在客观上具备了在该方面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可能性。关键期是就成熟与教育的关系而言的,抓住关键期,就能使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

  • 第5题:

    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答案:
    解析: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仅整个身心表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身体、心理的发展都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前后衔接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是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生理、心理的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一年龄阶段有些方面的发展可能比较快,而另一方面的发展可能比较慢,呈现出不均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成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学习的关系是很大的。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某种成熟程度,表明了它在客观上具备了在该方面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可能性。关键期是就成熟与教育的关系而言的,抓住关键期,就能使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身心发展方面的显著变化要以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状态为条件,不可逾越。人的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并依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还应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改变僵死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人的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善于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

  • 第6题:

    试论述英国教师教育的演变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正确答案: 演变:
    (1)自中世纪来英国学校教育多由教会举办,教师多由牧师担任,并采取师徒制培养,教师资格的审核也由教会控制。
    (2)1840年,英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巴特西师范学院成立,此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师范学校,都为民间主办,且多受教会团体控制。
    (3)1870年,英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入学儿童增加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88年,走读师范学院建立,大学开始参与师范教育,1895年,英国教育委员会一个培养师资的连续模式:以三年时间读学位,接着进行一年的职业培,这成为英国教师教育研究生课程模式(PGCE)的开端。
    (4)1904年,英国地方公立师范学校的创立,形成了由国家宏观控制,大学、地方教育当局、教会团体三方直接参与的独特的师范管理体制和由大学附属走读师范学院、地方私立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师范学院三种不同的师资培训机构,这标志着英国现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大学与师范教育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强调要加强师范教育与普通大学的联系,制定一套至少延续学习三年的课程计划。
    (6)1964年,在师范教育中开设4年制“教育学士学位”(BEd)课程。
    (7)1972年的《师范教育报告》(《詹姆士报告》提出了著名的狮资培训三段制。
    (8)1990年以来,英国高教体制改革,使得许多师资培训学院升格为大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强调发挥中小学在师资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为特色的师范教育。
    启示:
    (1)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仅要借鉴他国的经验,还要考虑本国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制定符合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2)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模式。
    (3)重视教学实践经验,重视教师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为教师继续教育给予支持和帮助。
    (4)师范教育应加强与地方中小学的联系。

  • 第7题:

    论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意味着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另外,个别差异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 第8题:

    请论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①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②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奥地利生理学家劳伦茨在研究幼禽印刻现象时候发现了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够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应环境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较为容易,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正确答案: (1)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学生观和知识观。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或补充其已有概念。教师还要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活动,生成新的能力和技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论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①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②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奥地利生理学家劳伦茨在研究幼禽印刻现象时候发现了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够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应环境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较为容易,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世界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我国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启示。

    正确答案: 成人教育是与经济和科技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领域。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为成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世界承认教育的发展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成人教育向继续化和终身化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形成一种重要的国际教育思潮是从20世界60年代开始的。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
    2.成人教育进一步专业化和制度化。专业化是成人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另外随着成人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成为制度化进程的一部分。
    3.成人教育办学方式和教育形式多样化。从是接范围来看,成人教育已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序列的教育体系。在办学主体上也出现多样性,形式和方式灵活多样。
    4.成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可以提高成人教育的改革,促进成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成人教育手段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为学习者的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未来信息社会的学习特点会更加体现出成人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以及注重对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培养。在成人的学习方式上,许多国家将成人教育的重点放在发现并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方面。网络大学、网上学习逐渐成为成人教育与学习的主流。网络课程教学以其优越的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开放新和自主性,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全球信息网络化为成人教育改革带来新途径,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员的需要。总管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纵横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现代成人教育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有密切联系,同事也收到社会制度、政治形势、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的制约。因此各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不一定同步,有的还存在明显差别。
    2.成人教育的发展体现了自身规律。
    3.终身教育思想对成人教育乃至整个人类教育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我国当前政策是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不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继续教育的主体为高等学校,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同时,我国需牢牢把握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机遇,积极主动地应对有碍教育公平、质量、效率的挑战,就有望加快缩短与其他强国之间教育发展的落差。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使我国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掀开世界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论述英国教师教育的演变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正确答案: 演变:
    (1)自中世纪来英国学校教育多由教会举办,教师多由牧师担任,并采取师徒制培养,教师资格的审核也由教会控制。
    (2)1840年,英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巴特西师范学院成立,此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师范学校,都为民间主办,且多受教会团体控制。
    (3)1870年,英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入学儿童增加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88年,走读师范学院建立,大学开始参与师范教育,1895年,英国教育委员会一个培养师资的连续模式:以三年时间读学位,接着进行一年的职业培,这成为英国教师教育研究生课程模式(PGCE)的开端。
    (4)1904年,英国地方公立师范学校的创立,形成了由国家宏观控制,大学、地方教育当局、教会团体三方直接参与的独特的师范管理体制和由大学附属走读师范学院、地方私立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师范学院三种不同的师资培训机构,这标志着英国现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大学与师范教育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强调要加强师范教育与普通大学的联系,制定一套至少延续学习三年的课程计划。
    (6)1964年,在师范教育中开设4年制“教育学士学位”(BEd)课程。
    (7)1972年的《师范教育报告》(《詹姆士报告》提出了著名的狮资培训三段制。
    (8)1990年以来,英国高教体制改革,使得许多师资培训学院升格为大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强调发挥中小学在师资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为特色的师范教育。
    启示:
    (1)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仅要借鉴他国的经验,还要考虑本国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制定符合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2)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模式。
    (3)重视教学实践经验,重视教师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为教师继续教育给予支持和帮助。
    (4)师范教育应加强与地方中小学的联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2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信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内化学说:他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对教学的影响:
    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他认为活动是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第三,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 第14题:

    培养现代人是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


    答案:对
    解析:

  • 第15题:

    试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对 教育的启发意义。


    答案:
    解析: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 八个阶段: ①信任对怀疑(0~ 1.5岁)。 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对怀疑。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 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这一阶段相当于皮亚杰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的早期,他们刚刚开始意识到他们与周围世界是独立的,并开 始意识到物体的守恒性。 ② 自主对羞怯(1.5 ~3岁)。 这一阶段中的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向,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渴望自主,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的责任感。 针对这些特点,即幼儿需要得到照料以及形成一定的责任感,成人应该给予儿童适当的关怀和保护,以帮助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很好的形成。如成年人未能对儿童试图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的尝试给予鼓励,则幼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本阶段个体如果体会到过多的怀疑和羞怯,可能会导致其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③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本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 圈子,儿童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 活动。如果他们的活动被允许,则表现出主 动和愉悦;反之,则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的 热情而缺乏尝试与主动的性格。 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成年人常常禁止他们的自我活动,这样就降低了儿童活动的动机,使他们认识到“想做的”和“应该做 的”之间的差距,从而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 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 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成人可以对其进行指导,但不应干涉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 的活动,否则可能会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 动性的性格。 ④ 勤奋感对自卑感(6 ~ 12岁)。 本阶段儿童开始进人学校,开始体会到 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本阶段的儿童面临各种的要求与挑战,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儿童 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 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而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在以后的社会中建 立勤奋的特质。显然,成年人鼓励儿童在各 种活动中表现出勤奋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 废的重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 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⑤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 ~ 18岁)。 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期。 此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 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里的角 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 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贯经 验和概念。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 很好地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 同一性。埃里克森注意到前几个阶段中冲突 的健康解决会成为本时期的良好基础,如前 几个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 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 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 ⑥ 友爱亲密对孤独(18 ~30岁)。 这一阶段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 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这种意义上 的亲密感是指个体愿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 人分享而不计较回报。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人孤独中。 ⑦ 繁殖对停滞(30 ~60岁)。 本时期包括中年期和壮年期。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 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本阶段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 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 反之则陷人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 消极。 ⑧ 完美无憾对悲观失望(60岁以后)。 本阶段相当于老年期。这一阶段个体的 发展受前几个阶段发展的影响较大。如果个 体在前几阶段发展顺利,则在这一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反之,则个体将陷人绝望。 (2)该发展理论对心理学研究及教育实践的启发意义。 ① 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人的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 产物,要从人的各个方面去考察人,则要首 先了解人成长、发展的周围环境的影响,针对教育方面的问题,则要从学生受影响的周 围环境去考察,而不能就学生个体单方面而论。对于教育者来说,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则是至关重要的。 ② 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及 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 等的形成和总体发展过程。 人的发展是心理不断变化的过程,各个 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每个阶段的心理矛盾 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 人才能顺利地发展,人才能得到完整的 教育。 ③ 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实 施有效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 (6 ~ 12岁);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12 ~ 18岁)。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的教育 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教师一定要意识到, 他们的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 念,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学生 的自信是建立在自己的勤奋和教师对其积极的评价上的,要为儿童积极主动的发展创造 良好的周围环境;另外,青春期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要保持其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就要针对青少年力图摆脱父母的控制、 寻求独立性的特点,再者,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有了不同于以前的特点,要根据 不同时代的发展要求、趋势等来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教育。

  • 第16题:

    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答案:
    解析: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素质 的作用会日益减弱。(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具体体现为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蕴涵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环境的给定性指由自然、历史以及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人具有能动性,可以去选择环境、适应环境、还可以去创造环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一个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环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环境的作用。(3)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的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因为知识具有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和实践价值。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有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总之,只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才能充分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并且,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 第17题:

    论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
    解析: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的目的和职能中不难看出,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教学、育人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在传授基础的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教给人基本的生存技能,让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之中通过学习,通过教育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这是一一个人为求得生存所必须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实质上是在满足基本生存的基础上,使人有不断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使人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在教育的过程中从一个简单的自由人向与社会联系的社会人转变。另一方面,教育能加速或延缓人的心理发展内因变化的进程;合理而良好的教育措施是适合心理发展条件的正是这个主动而积极的条件.不断调节教育与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综上所述,从教育到发展是一个有生理机制的内化过程,也就是从生理到心理、从客体到主体、从社会到个人的内化过程。人类的发展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结果。就其最基本的生物意义而言,教育最初就是人类种群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工具,它的产生和发展在根本.上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人类共同创造的人的发展资源作为中介。人就只能像其他生物那样借助依附于个体的遗传物质来传递发展信息,个体的经验也就无法超越其生命存在而存在,每个个体都必须重复前人曾经的探索,人的教育将与动物界类似教育的本能无异人类如今这样的发展进步也将是无法想象的。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人。这个成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教育从自然人逐步生长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对人的作用体现在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正确的教育方式能引导人往者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

  • 第18题: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科学的进步对班主任的教育观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基本的是()、()、()的树立。


    正确答案:民主观;科学观;素质观

  • 第19题: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是()

    • A、因材施教
    • B、提倡素质教育
    • C、教师的专业发展
    • D、爱岗敬业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论述奥斯本提出的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


    正确答案: 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
    (1)导航型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2)属于社区的政府,重授权而非事必躬亲
    (3)竞争型政府,注重引入竞争机制
    (4)任务导向的政府,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
    (5)效果导向的政府,重产出而非投入
    (6)顾客导向的政府,具备“顾客意识”
    (7)有企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
    (8)预防性的政府,重预防而不是治疗
    (9)分权化的政府,重参与协作的分权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
    (10)市场导向的政府,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
    其十大特征,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政府的角色,正确认识政府的职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的战略选择进行政府再造。
    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
    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3、从以政府为本到亲市场的政府
    4、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
    5、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
    6、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
    7、从机械式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用型组织
    8、从人治到法治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意味着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另外,个别差异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述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隋唐统治者选择了儒学作为思想统治的主要工具,并且同时提倡佛教和道教,形成了以“重振儒术”为主,兼容佛道的文教政策。
    ①重振儒术
    唐朝实行的“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
    a.尊孔。为提高儒学地位,在国子监立周公孔庙,四时祭祀,并礼遇其后代。贞观后,全国的学校都设孔子牌位,从此官学祭孔相沿成习;
    b.提高儒士的地位。例如精选天下儒士为官,为秦时遇难儒士立祠等;
    c.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
    d.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唐太宗时命孔颖达撰《五经正义》,这标志着儒家思想又居于正统地位。
    ②儒佛道三教相融
    唐朝以尊儒为主,但同时兼重佛道,唐朝统治者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来抬高一方压低一方,形成此消彼长的局面,但三教并存且交融的局面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并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①对教育制度而言,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教育体系仍然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核心,另外还有学习道经的崇玄馆,开创了道举取士,教学的形式方法也自成系统。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也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其组织管理的特点,这为以后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②对教育思想而言,由于统治者大都兼重儒、佛、道,不独尊一家,所以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也呈现出杂糅融合的特点,许多教育家都是出入于佛老而归结于儒家的人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正确答案: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