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1966~1978年,“文革”十年,经济社会事业遭到极大破坏,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多年徘徊的17%上下。造成城镇发展停滞不前的直接原因是()A: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 B: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控制人口发展的政策 D:干部下放 E:缺乏就业岗位

题目
1966~1978年,“文革”十年,经济社会事业遭到极大破坏,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多年徘徊的17%上下。造成城镇发展停滞不前的直接原因是()

A: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
B: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控制人口发展的政策
D:干部下放
E:缺乏就业岗位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B,D
解析: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的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大批知青和干部下放到农村,城市人口下降,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来发展城镇。
更多“1966~1978年,“文革”十年,经济社会事业遭到极大破坏,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多年徘徊的17%上下。造成城镇发展停滞不前的直接原因是()A: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 B: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控制人口发展的政策 D:干部下放 E:缺乏就业岗位”相关问题
  • 第1题:

    工业化初期,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这种现象为城市发展演变的()阶段。

    A:绝对集中
    B:绝对分散
    C:相对集中
    D:相对分散

    答案:A
    解析:
    绝对集中阶段是指在工业化初期,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

  • 第2题:

    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城市化就是工业化
    B.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密切
    C.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D.流动人口已成为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主体

    答案:A
    解析:
    世界城镇化特点:
    ①城镇化进程大大加速,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城镇化的主体;
    ②大城市快速发展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得以形成和快速发展;
    ③郊区化、逆城镇化现象的出现;
    ④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仍以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
    ⑤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城市体系。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对数相关关系

  • 第3题:

    “文革”时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共有约()城镇知识青年去了农村。

    • A、1000万
    • B、1300万
    • C、1600万

    正确答案:C

  • 第4题:

    城市化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取决于()。

    • A、新建城市的兴起
    • B、农业发展水平
    • C、城市工业与服务业的就业增长
    • D、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
    • E、人口的机械增长

    正确答案:B,D

  • 第5题:

    ()最常用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应注意的是把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区别开来.

    • A、城市化水平指标
    • B、城市化速度指标
    • C、城市化建设指标城市化质量指标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

    • A、控制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
    • B、实现城市人口负增长
    • C、提高城市人口质量
    • D、促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正确答案:A,C,D

  • 第7题:

    从上世纪末以来,对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及表现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放弃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战略
    • B、城市化进程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步伐
    • C、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 D、限制大城市发展和大城市人口的扩张

    正确答案:A

  • 第8题:

    中国的城市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但就整个过程看,仍属于乡村人口和产业向各级中心城市集聚的向心型城市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 A、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增加很快
    • B、乡村城市化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表现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人中小城镇从事非农生产活动
    • C、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下降和郊区人口上升
    • D、城市集聚规模迅速扩大,表现为大城市的数量虽然没有中小城市多,但其人口数量却比中小城市多
    • E、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在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

    正确答案:A,B,D

  • 第9题:

    多选题
    城市化是指()。
    A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向城市和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

    B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现象

    C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将变为农村人口

    D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变为城市人口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工业化初期,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这种现象为城市发展演变的( )阶段。
    A

    绝对集中 

    B

    绝对分散 

    C

    相对集中 

    D

    相对分散


    正确答案: D
    解析: 绝对集中阶段是指在工业化初期,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条件以及城市化水平预测。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和目标。

    正确答案: (1)城镇化水平:指一个地区城镇化所达到的程度。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中、小城镇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的数目;三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城镇化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指标系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世界各国衡量城镇化进展情况的最基本方法。
    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2)城镇化发展条件
    (3)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含义: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我国对城镇人口的统计标准却十分混乱。
    1城镇概念的外延:应该包括乡镇政府驻地的集镇。
    2城镇人口的概念:应该是常住人口,而不是非农业人口。
    (二)区域总人口增长的预测: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个方面进行预测。
    (三)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以近十年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统计,结合半夜现代化和耕地规模经营发展趋势。
    (四)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时间序列:自下而上,剩余劳动力转换法等预测方法。
    (4)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和目标
    1城镇发展战略方针:
    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2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1)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和高层次的城镇战略目标相协调。
    (2)战略目标不应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类同。
    (3)战略目标应当是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的表述中哪个是不确切的?()
    A

    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B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

    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D

    城市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正确答案: D
    解析: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认为, 在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中, 城市的经济活动是其 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显在的因素之一

  • 第13题:

    中国的城市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但就整个过程看,仍属于乡村人口和产业向各级中心城市集聚的向心型城市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

    A.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增加很快
    B.乡村城市化推动了大城市的发展,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C.城市化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在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但郊区人口增长仍然高于城市
    D.乡村城市化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表现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中小城镇从事非农生产活动
    E.城市集聚规模迅速扩大,表现为大城市的数量虽然没有中小城市多,但其人口数量却比中小城市多

    答案:A,D,E
    解析:
    乡村人口和产业向各级中心城市集聚的向心型城市化阶段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增加很快。②乡村城市化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表现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中小城镇从事非农生产活动。③城市集聚规模迅速扩大,表现为大城市的数量虽然没有中小城市多,但其人口数量却比中小城市多。城市集聚规模过大很易导致交通拥挤、环境生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大城市病”。

  • 第14题:

    要加快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大力推进新型(),鼓励和引导工业园区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 A、城市化;工业化
    • B、工业化;城市化
    • C、工业化;城镇化
    • D、现代化;工业化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A、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同时增长
    • B、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
    • C、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中,呈现两头快中间慢的趋势
    • D、发展的不平衡性

    正确答案:A,C,D

  • 第16题:

    城市化是指()。

    • A、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向城市和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
    • B、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现象
    • C、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将变为农村人口
    • D、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变为城市人口

    正确答案:A,B,D

  • 第17题:

    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通过()来实现的

    • A、人口迁移
    • B、农转非
    • C、城市化
    • D、发展经济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

    • A、低度城市化
    • B、过度城市化
    • C、过量城市化
    • D、积极性城市化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①改革前的近30年,从1952年到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步伐 ②改革前的近30年,从1952年到1978年,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化发展步伐 ③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期间,国家政策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④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期间,国家政策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下列选项的表述中哪个是不确切的?()

    • A、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 B、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C、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 D、城市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多选题
    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
    A

    城市交通拥挤、房屋集中、绿地面积小

    B

    城市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分解者

    C

    城市人口过渡膨胀,工业大量集中

    D

    城市职能过分集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要加快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大力推进新型(),鼓励和引导工业园区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A

    城市化;工业化

    B

    工业化;城市化

    C

    工业化;城镇化

    D

    现代化;工业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城市化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取决于()。
    A

    新建城市的兴起

    B

    农业发展水平

    C

    城市工业与服务业的就业增长

    D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

    E

    人口的机械增长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