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曹刿论战》中,曹刿所认同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指鲁庄公所说的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三条,还是只指第三条。说说你的推理。(2分)

题目

《曹刿论战》中,曹刿所认同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指鲁庄公所说的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三条,还是只指第三条。说说你的推理。(2分)


相似考题
更多“《曹刿论战》中,曹刿所认同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指鲁庄公所说的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相关问题
  • 第1题:

    《曹刿论战》中曹刿对话的“公”是()

    A.鲁庄公

    B.鲁襄公

    C.鲁恒公

    D.鲁僖公


    参考答案:A

  • 第2题:

    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 )。


    A.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B.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的“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C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不管,不论。A项“期”:约定,一词多义。B项“因”:顺着,就着。D项“专”:占有,独占。因此本题答案当选C项。

  • 第3题:

    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 )。


    A.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B.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词语的“古今异义”,即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解此题需要从选项中找到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A项:“与友期行”的意思是,和朋友约定时间一起出行。期,古义:约定;今义 :释义为1.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如日期、学期;2.盼望、希望,如期望、期待;3.约定,如期。其中“如期”与题干“与友期行”的意思一样,所以不属于古今异义。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罔不因势象形”的意思是,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雕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因,古义:按照,依据;今义:1.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如原因,因素;2.理由,如因为,因而;3.根据,依据,如:因地制宜。其中“因地制宜”与题干“罔不因势象形”的意思一样,所以不属于古今异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乃不知有汉,无论魏”的意思是,竟然不知道经历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无论,古义:更不用说;今义:不管,不论,连词。属于古今异义词。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的意思是衣服和食物这些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专,古义:独自掌握和占有;今义:1.单纯、独一,如专心致志;2.独自掌握和占有,如专利,专车;3.姓。其中“专利、专车”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的意思一样,不属于古今异义。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4题:

    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 )。

    A、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B、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的“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C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不管,不论。A项“期”:约定,一词多义。B项“因”:顺着,就着。D项“专”:占有,独占。因此本题答案当选C项。

  • 第5题:

    初中语文《曹刿论战》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甘肃省兰州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曹刿论战》
    2.内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基本要求:
    (1)按第二课时进行讲解;
    (2)重点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设置互动环节。
    答辩题目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请谈一谈你对《左传》的认识?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还有我们上节课接触到的“长勺之战”,那么,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的胜利呢?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曹刿论战》,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本文是有关战争的文章,请在文中找出正面描写战争的文字。
    明确:全文只有第二段“战于长勺”对战争进行了描写,一和三自然段都是在记叙曹刿对战争的分析。
    (三)深入研读
    1.文章题为“论战”,重在“论”还是重在“战”?(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重点是在“论”,记叙曹刿对于战争的分析总结。
    教师总结:本文的第一个特点是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结合文章内容,请同学们具体分析体会这一特点。(小组讨论)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谒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
    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
    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作还有什么特点?(自由发言)
    明确:本文短短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所以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教师引导:课文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交代有关战争情节的呢?
    明确:对话的方式,因此本文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4.那从两人的对话中,大家能够找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吗?(结合历史背景,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1)战争过程的战略战术:“夫战,勇气也。”为根据,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攻击。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
    (2)重视人民力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5.学习了本文,同学们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充满着谋略和智慧,是一个有爱国之心和远见卓识,能见义勇为、沉着冷静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同时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四)巩固提高
    比较《木兰诗》和本文的特点。
    明确:木兰诗全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全文洋洋洒洒近400字,本文只有二百字左右。《木兰诗》对于花木兰人物形象的描写非常细致全面,本文通篇没有正面描写曹刿的人物性格,但人物形象仍然跃然纸上,这就是本文的独到之处。
    (五)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准确地总结了本文的写作特点,把握曹刿的人物形象。
    作业:课下可以再去搜集《左传》的相关故事。同时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用到本文的写作特点,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参考答案】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线索进行寻找分析,通过找出线索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加强对于文本的认知,丰富对于全文的情感体验。找出文章分几部分进行讲述,划分文章段落,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谈一谈你对《左传》的认识?
    【参考答案】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左传》的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还有今天所学的长勺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