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甲文中作者说“死亦我所恶”,而乙文中死囚犯却“________________”,这可用甲文中所阐述的观点 _____ ”相关问题
  • 第1题:

    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6分)


    正确答案:
    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

  • 第2题:

    [三] (15分)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正确答案:
    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  

  • 第3题:

    【甲】文中的吴广与【乙】文中的朱亥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2分)


    正确答案:
    都勇武过人,处理问题坚决果断。

  • 第4题:

    甲、乙、丙、丁在比他们的身高。甲说:“我最高。”乙说:“我不是最矮的。”丙说:“我没甲高,但还有人比我矮。”丁说:“我可能最矮。”实际测量的结果表明,只有一人说错了。

    这四个人从高到低的排列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乙、甲、丙、丁

    D.甲、乙、丁、丙


    正确答案:C

  • 第5题:

    (二)文言文阅读(12分)回答11至14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正确答案:C
    C
    (加:益处,好处。)

  • 第6题: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7~21题。(1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正确答案:B,D

  • 第7题: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运用了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论证其观点,这种论证方法属于()。

    • A、引证法
    • B、例证法
    • C、反证法
    • D、归谬法

    正确答案:A

  • 第8题:

    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比较的四格表资料,其χ2检验,甲文χ2>χ20.01(1),乙文χ2>χ20.05(1),可认为()

    • A、两文结果相互矛盾
    • B、两文结果一致
    • C、甲文结果更可信
    • D、甲文说明总体的差别较大
    • E、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C

  • 第9题:

    《“今”》文中所列举的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


    正确答案: 作者列举屈原的《离骚》主要是说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虽是历史上久远的事,但它一直影响到今天,启发着一代代人有爱国主义精神,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
    作者引用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是说林肯为解放黑奴而被杀害,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传颂,杀害林肯的反动派也遗臭万年,这也形象的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这两则事例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很好地论证了“过去”与“今”的关系。

  • 第10题:

    单选题
    从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的比较的四格表资料经x2检验,甲文x2>x20.01(1),乙文x2>x20.05(1),可认为()。
    A

    两文结果有矛盾

    B

    两文结果基本一致

    C

    甲文结果更为可信

    D

    甲文说明总体的差别较大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对于同类研究问题的两个研究,甲文的P值<0.01,乙文的P值<0.05,通常在仅α=0.05基础上,考察统计推断是否相同。按照此检验水准,两文均拒绝H 0 。且依据两文所得P值,甲文推断两个总体率不同结论的正确概率要高于乙文所下的结论,但不能得出甲文推断两个总体率差别更大的结论。

  • 第11题:

    问答题
    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今》一文中所举屈原的《离骚》与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助益?

    正确答案: 历史事实论据,是为了说明:"现在","过去","未来"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文章最后,作者进一步论及"过去","未来"与"现在"的辨证关系,提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这就是说,没有"现在"也就没有了"过去"与"未来".作者举出屈原《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两个例子,意在强调一个人的言行犹如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之中,不论好坏,都将对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都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之于永远,永久不灭.不能把个人限制在狭窄的天地里,瞻前顾后,碌碌无为,徒然度过一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正确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第14题: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正确答案: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第15题:

    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比较的四格表资料,其χ检验,甲文χ>χ0.01(1),乙文χ>χ0.05(1),可认为( )

    A、两文结果相互矛盾

    B、两文结果一致

    C、甲文结果更可信

    D、甲文说明总体的差别较大

    E、以上说法都不对


    参考答案:C

  • 第16题: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20~22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群患者何不为也?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①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选自《古文观止·纵囚论》

    [注]①大辟(酬):死刑。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

    (3)其囚及期 及:________

    (4)而卒自归无后者 卒: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苟且 
    (2)通“避”,躲避 
    (3) “到”或“至” (答“到了”也可) 
    (4)终,完毕,结束(答出一个即可,答“最终”也可)

  • 第17题:

    【甲】【乙】两文中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用原文回答。(2分)


    正确答案:
    诸葛亮提出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1分;欧阳修提出的建议是“(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1分。

  • 第18题:

    甲乙两人辩论,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下列观点正确认识这两句话的有() ①两种观点反映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既唯物又辩证,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从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的比较的四格表资料经x2检验,甲文x2>x20.01(1),乙文x2>x20.05(1),可认为()。

    • A、两文结果有矛盾
    • B、两文结果基本一致
    • C、甲文结果更为可信
    • D、甲文说明总体的差别较大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今》一文中所举屈原的《离骚》与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助益?


    正确答案: 历史事实论据,是为了说明:"现在","过去","未来"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文章最后,作者进一步论及"过去","未来"与"现在"的辨证关系,提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这就是说,没有"现在"也就没有了"过去"与"未来".作者举出屈原《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两个例子,意在强调一个人的言行犹如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之中,不论好坏,都将对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都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之于永远,永久不灭.不能把个人限制在狭窄的天地里,瞻前顾后,碌碌无为,徒然度过一生。

  • 第21题:

    某监狱狱警见囚犯甲殴打囚犯乙,未及时加以阻止,乙因此受伤,乙应向()提出国家赔偿。

    • A、某监狱狱警
    • B、囚犯甲
    • C、监狱管理机关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单选题
    某监狱狱警见囚犯甲殴打囚犯乙,未及时加以阻止,乙因此受伤,乙应向()提出国家赔偿。
    A

    某监狱狱警

    B

    囚犯甲

    C

    监狱管理机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从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比较的四格表资料,其x2检验,甲文x2>x20.01(1),乙文x2>x20.05(1),可认为(  )。
    A

    两文结果有矛盾

    B

    甲文说明总体的差别较大

    C

    甲文结果更可信

    D

    两文结果一致

    E

    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解析:
    题中甲文x2>x20.01(1),乙文x2>x20.05(1),即最后结论甲中P<0.01,乙中P<0.05;甲犯一类错误的概率小于乙,因此甲文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