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二古诗文阅读(23分)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题目

二古诗文阅读(2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

  (1)屋舍俨然:(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问今是何世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不复出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设酒杀鸡作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二古诗文阅读(23)
   (
)(12)
   7
(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4)惊讶,惊奇
   8
(2)答案:D
   9
(4分,每句2)(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
(2)答案:B

更多“二古诗文阅读(23分)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清代学者在讨论唐诗时写道:“唐人作诗,惟适己意,不索人知其意。”在讨论宋诗时写道:“宋人作诗,欲人人知其意,故多直达。”下列诗句为唐朝人所作的是( )。

    A.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B.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C.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人文。
    第二步,A选项的诗句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首诗是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时所作。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抒发了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之情。如果不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可能无法了解其抒发的含义,与题干中相对应。
    因此,选择A选项。

  • 第2题:

    2、桂林山水的精华可概括为()。

    A.一山两洞三江

    B.一洞二山三江

    C.一江二山三洞

    D.一江二洞三山


    一江二洞三山

  • 第3题: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条船不能有二个船长”。从科学使用权力的角度看,这些话集中体现了。

    A.坚持统一指挥原则

    B.严格进行职权界定原则

    C.加强授权原则

    D.相互尊重职权原则


    对于需要高度集权管理的组织不能允许有多个直线领导核心

  • 第4题:

    河南省的地貌可概括为()。

    A.三山一原二盆地
    B.一山二原二盆地
    C.三山一原一盆地
    D.一山二原三盆地

    答案:A
    解析:

  • 第5题:

    【单选题】“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出自以下哪一篇文章?()

    A.《五柳先生传》

    B.《归去来兮辞》

    C.《归园田居》

    D.《桃花源记》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