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请你从能量的角度解释,为什么骑自行车时速度不能太快?”相关问题
  • 第1题:

    甲从A地步行到B地,出发1小时40分钟后,乙骑自行车也从A地出发,骑了10公里时追到甲。于是,甲改骑乙的自行车前进,共经5小时到达B地,这恰是甲步行全程所需时间的一半。问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公里/小时?(甲、乙骑自行车速度一样) A.12 B.10 C.16 D.15


    正确答案:A
    设步行速度为x公里/小时,自行车速度为y公里/小时,则A、B相距10x公里。根据题意可列方程组:


  • 第2题:

    某职工骑自行车旅行的行程与时间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0时到1时与从2时到4时的行驶速度相同
    B从1时到4时共行驶了20千米
    C从0时到2时的平均速度是7.5千米/小时
    D从0时到4时共行驶了30千米


    答案:A
    解析:
    解析:

    故正确答案为A。

  • 第3题:

    从A地到B地的距离为24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从A地出发到B地。其中甲从早上 8点出发,骑自行车的速度为0. 4千米/分钟;25分钟以后,乙骑自行车,用0. 6千米/分钟 的速度追甲,试问什么时候乙追上甲?( )

    A. 9点10分 B. 9点15分 C. 9点25分 D.追不上


    答案:D
    解析:
    设乙用了;χ分钟追上甲,则甲到被追上的地点应走了(25+χ)分钟,所以 甲、乙两人走的路程分别是0.4×(25+χ)千米和0. 6χ千米,可得0.4×(25 + χ)=0. 解得 χ=50。此时,甲、乙所走的距离为0. 6×50 = 30(千米),但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4千米, 小于30千米,因此乙追不上甲。故选D。

  • 第4题:

    为什么连续灭菌时培养基流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正确答案: 连续灭菌的优点是灭菌的时间短、培养基成分破坏少。连续灭菌时应注意控制打料温度和速度的均匀一致,避免忽快忽慢,因为培养基流速太快,在维持罐内停留时间太短,灭菌不彻底。培养基流速过慢则培养基成分的破坏就会增加,影响发酵单位的增长。

  • 第5题:

    干燥剂再生时,气量不能过大,气量变化速度也不能太快。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电缆在进行直流耐压试验时,升压速度为什么不能太快?


    正确答案: 升压速度如果太快,会使充电电流过大而损坏试验设备,同时击穿电压随着升压速度的升高会有所降低,而使试验结果不准,因此一般控制在1~2KV/S。

  • 第7题:

    骑自行车下坡时,尽管停止蹬车,但速度却不断增大.试用能的转化的观点解释.


    正确答案: 下坡时,车子的高度不断降低,速度越来越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 第8题:

    骑自行车即使不踩脚踏板,自行车也会越来越快,为什么?


    正确答案: 自行车在坡上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下坡时,重力势能转化为人和自行车的动能,动能不断增加,而人和车的质量一定的,所以速度会越来越大。

  • 第9题:

    请从能量金宇塔和食物链金字塔角度解释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快速增长


    正确答案: 生态金字塔分为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
    太阳是生物圈的能量来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而进入生态系统,并在生物之间流动开来。借助于食物链和食物网沿绿色植物→植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的逐级流动。其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减少的规律。地球上的初级生产力是一定的,生态系统的能量分配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对于人口的供养是有限的。 近几个世纪来,人口的增长体现了典型的指数模型。如果继续按照目前增长速度,到2017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统计资料推断,地球陆地表面可以供养80亿到150亿人口,也有人认为地球还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但所有的学者都承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对于人口的供养是有限的,人口数量不加以自觉限制,人类将无法维持生存安全和文明延续,人类最终将受到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的惩罚。

  • 第10题:

    问答题
    精馏塔的操作和塔效率的测定:实验过程中,预热速度为什么不能升高的太快?

    正确答案: 釜内料液受热不均匀,发生瀑沸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在熔点测定时,接近熔点时升温的速度为什么不能太快?

    正确答案: 升高的太快使得读数困难,造成误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骑自行车横穿虞南路是否必须下车推行?为什么?

    正确答案: 必须下车推行,因为《条例》规定自行车横穿四条以上机动车道时,必须下车推行。而海虞南路是四车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甲从A地步行到B地,出发1小时40分钟后,乙骑自行车也从同地出发,骑了10公里时追到甲。于是,甲改骑乙的自行车前进,共经5小时到达B地,这恰是甲步行全程所需时间的一半。问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公里/小时?( )

    A.12

    B.10

    C.16

    D.15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某人从甲城到乙城,两城相距24千米,步行一半路程后改骑自行车,共经4小时到达。回来时,仍一半路步行,一半路骑摩托车,而步行的速度是原速度的3/4,摩托车的速度比自行车的速度提高1倍,但仍比去时多用了30分钟才回到甲城。则原来步行与自行车的速度之比为()。
    A. 2:3 B. 1 : 3 C. 2 : 7 D. 4 : 9


    答案:B
    解析:
    设原来步行一半路程需要x小时,后来步行一半路程则需要夺(4/3)x小时。又设自行车行一半路程需要y小时,则摩托车行一半路程需要y/2小时。根据题意,得

    二者之比为1 : 3,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 第15题:

    小明的步行速度为1米/秒,从A地到B地步行需要3小时,骑自行车需要1小时,电动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两倍。现在小明从A地出发,步行1.5小时后骑自行车到B地,然后返回途中先骑电动车走完一半路程,再步行返回A地,则小明的往返平均速度为( )千米/小时。

    A.4.75
    B.5.76
    C.5.96
    D.6.25
    E.6.75
    F.7.24
    G.8.18
    H.9.20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平均速度问题,用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解题。
    第二步,由小明的步行速度为1米/秒即3.6千米/时,又知从A地到B地步行需要3小时,可以得到AB两地之间的距离S=3.6×3=10.8(千米)。由骑自行车需要1小时,电动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两倍,可得到骑自行车的速度为10.8千米/时,骑电动车的速度为21.6千米/时。
    第三步,要求出小明从A地出发,步行1.5小时后骑自行车到B地,然后返回途中先骑电动车走完一半路程,再步行返回A地的平均速度,用总的路程除以总的时间,

    因此,选择B选项。

  • 第16题:

    在铰孔时,铰刀为什么不能反转?机铰时进给速度为什么不能太快和太慢?


    正确答案: 1.在铰孔时,铰刀不能反转,因为铰刀的前角接近0。,反转会使切屑挤住铰刀,划伤孔壁,使铰刀切削刃崩裂,铰出来的孔不光滑、不圆,尺寸也不准确。
    2.机铰时,进给量要选得适当,不能太快或太慢。太快,铰刀容易磨损,也容易产生积屑瘤而影响加工雪芋:但也不能太慢,太慢反而很难切下材料,而是以很大的压力挤压材料,使材料表面硬化翼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形成凸峰。当以后的刀刃切人时就会撕去大片切屑,严重破坏了表面质量,也加谏了铰刀的磨损。

  • 第17题:

    AB两地相距30千米,甲骑自行车从A到B,出发1小时后,乙骑摩托车也从A到B,已知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且乙比甲早到1个半小时,求甲的速度?()

    • A、5
    • B、6
    • C、10
    • D、12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为什么沼气池在加水试压和日常进料、出料时的速度不能太快?


    正确答案: 沼气池在加水试压和进料时,不能倾倒过猛,特别是当淹过进、出料间的上沿后,更要放慢速度,以免池内气体压力骤然增大,造成池墙破裂。沼气池出料时,也要防止过快、过猛,以免产生负压,而破坏池壁。在大量进、出料时,要把输气导管拔掉,有活动盖的要打开活动盖,防止产生过大的正压或负压。用泵出料或进水,更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 第19题:

    骑自行车上坡时为什么加紧蹬几下?


    正确答案: 为了提高速度,在人和车的质量一定时,可以增大动能,上坡时可以利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提高山坡的高度。

  • 第20题:

    试从力学和能量角度解释溶液表面张力γ的含义。


    正确答案: 力学角度:处于表面的粒子受力不均匀,在某一方向上有合力产生,这是导致表面张力产生的力学观点;
    能量角度:处于表面的粒子能量较高,因此在表面的粒子具有过剩自由能,从而导致比表面过剩自由能的产生,这是能量方面的观点。

  • 第21题:

    单选题
    AB两地相距30千米,甲骑自行车从A到B,出发1小时后,乙骑摩托车也从A到B,已知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且乙比甲早到1个半小时,求甲的速度?()
    A

    5

    B

    6

    C

    10

    D

    12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T甲-T乙=2.5小时,V乙=2V甲。由于路程30千米不变,所以T甲=2T乙,易得T甲=5小时,T乙=2.5小时。所以V甲=30÷5=6千米/小时。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蒸煮时速度不能太快、温度不宜太高?

    正确答案: 原料粉碎后首先是进行加水预煮,使原料中的淀粉吸水膨胀、糊化,这时原料中的大量直链淀粉(大分子成直链状,易溶于温水,常用原料中占淀粉含量的15-20%)和少量的支链淀粉(大分子有许多侧链,不易溶于水,通常占淀粉含量的80-85%)开始由颗粒状转变为溶液状,而大量的支链淀粉和少量的纤维素等物质才开始膨化,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采用快速、高温、高压进行蒸煮,虽然原料的组成中以淀粉为主要成分,但其中也还含有一定量的糖、蛋白质等,这些物质在受到快速地加热、加压时,容易产生焦化作用,形成对发酵、制曲有害的大量焦糖。同时,部分己糖(六碳糖)变为羟甲基糠醛,羟甲基糠醛和醪液中存在的各种氨基酸分子结合形成黑色素。含有果胶质的原料在这时产生甲醇量就大。醪中的可发酵蛋白质就会减少。焦糖、黑色素、甲醇不仅不能被酵母发酵所利用,而且还会阻碍它们的生长,影响原料的出酒率和产品的质量。
    根据资料介绍,含葡萄糖10%的溶液,在温度121℃,压力为1.0一1.1kg/cm2(表压)条件下,作用15分钟,可损失葡萄糖24%;同样温度、压力下,可使10%蔗糖溶液中的蔗糖损失12.32%,即是在常压下,温度为100℃作用30分钟,含葡萄糖10%溶液中的葡萄糖也会损失8.02%;10%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也要损失3.65%,由此可见,过高的温度对原料中糖分的损失是严重的。
    另外,在瞬时的加压、加温中,有部分没有拌匀的原料,由于受到快速加热作用,而在表面形成一些胶状体,使蒸煮后的醪液难以达到工艺要求的糊化率,并影响醪液的输送。
    由上可知,采用快速高温、高压蒸煮原料,不仅增加能源损耗,而且造成原料中有效成分的损失。有时还会因为猛烈的升温、升压,对设备、仪表、管道产生不利影响,利用率大大降低,甚至还会造成人身、设备事故。因此,为保证蒸煮后的醪液具有良好的质量和设备的安全运行,蒸煮原料时应缓慢地升温加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压力。使蒸煮后的醪液(糊化醪)具有外观光亮、呈淡黄色或棕褐色,并具有原料固有的香味,特别是玉米原料香气更为突出。不能有不透明的硬块、及呈白色、深褐色和有焦糊味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从能量金宇塔和食物链金字塔角度解释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快速增长

    正确答案: 生态金字塔分为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
    太阳是生物圈的能量来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而进入生态系统,并在生物之间流动开来。借助于食物链和食物网沿绿色植物→植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的逐级流动。其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减少的规律。地球上的初级生产力是一定的,生态系统的能量分配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对于人口的供养是有限的。 近几个世纪来,人口的增长体现了典型的指数模型。如果继续按照目前增长速度,到2017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统计资料推断,地球陆地表面可以供养80亿到150亿人口,也有人认为地球还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但所有的学者都承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对于人口的供养是有限的,人口数量不加以自觉限制,人类将无法维持生存安全和文明延续,人类最终将受到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的惩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