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__________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佛教。 ”相关问题
  • 第1题:


    A.佛教、佛教、喇嘛教
    B.道教、佛教、喇嘛教
    C.喇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
    D.佛教、印度教、喇嘛教

    答案:A
    解析:
    ①左图为北京西直门外大正寺塔,建于明成化九年(公元14 73年),模仿印度的佛陀伽大塔;②中图为云南景洪飞龙佛塔;③右侧为北京西城妙应寺白塔,为喇嘛塔,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设计人为尼泊尔工匠阿尼哥。

  • 第2题:

    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与佛教是怎样的关系?()

    • A、佛教产生于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
    • B、佛教反对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
    • C、佛教寻求对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进行改革
    • D、佛陀是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大神的化身

    正确答案:A,B,C,D

  • 第3题:

    密教是佛教正法而不是来自外道(印度教)邪法的根据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佛经
    佛经是佛弟子记录整理的佛陀言论集。佛经中的密咒密法有两种,一种是散见于大乘、小乘显法经典中的密咒和涉及密法的言论,一种是专讲密法的《四续部》经典。
    前者如散见于《阿含经》、《般若部》、《华严部》、《杂集经部》、《佛顶经》、《大庄严陀罗尼》等经中的许多密咒、真言和涉及密咒的佛言,如《般若心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等等。
    后者如佛陀给乌杖焉国王恩扎菩提讲的《密集主续》和给香巴拉法王月贤讲的《时轮主续》等《四续部》佛经。这类密典在藏文佛经《甘珠尔》部共有398种,占佛经总数的51%。
    (2)贯穿整个密法的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的哲学思想和相应的理论体系是在彻底否定婆罗门等印度诸教派教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佛学的“苦、集、灭、道”“四真谛”和“无常、苦、无我、性空”及“四法印”、“业果报应”、“十二因缘”、“佛心论”、“涅槃”等观点,都是针对印度教的常见、断见思想和世间法提出来的,都和婆罗门等印度教派的观点完全对立。
    《时轮续》、《密集续》中明确指出,婆罗门等印度教的观点属于“邪见”。《胜乐法》明确宣称,此法是佛陀为了镇压湿婆(印度教主)邪魔,化为“胜乐”六十二尊愤怒相,传给圣弟子的。
    (3)表现在密宗文化中明显的反印度教的文化特征
    除密部诸佛的形象和坛城、法器、装饰之类的象征意义完全反映佛教教义外,反印度教的明显特征如:
    九首大威德金刚脚下踩着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主神大梵天、湿婆、毗湿奴、因陀罗、六面童子、毗那牙迦、太阳神、月亮神等八大天神;
    时轮金刚脚下踩着湿婆和爱欲魔;
    胜乐金刚和瑜伽母都在脚下踩着湿婆和时间女神;
    大威德和胜乐在手中还提着血淋淋的大梵天的头颅。
    湿婆是印度教主神,大梵天是婆罗门教的主神。
    印度教中有供奉男根的性崇拜习俗,而在时轮金刚脚下踩着“爱欲魔”。大多数金刚像手持弯刀,密籍中注明手持弯刀,象征夺“爱欲魔之命”。
    佛密属于什么样的思想体系,产生于什么时代,是从何种文化母体脱胎,这类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从密教本身去找。历代保存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密法典籍资料和反映在密法中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及体现在佛像、坛城、法器等密教文化载体中的象征内涵和文化特征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 第4题:

    8世纪,传人西藏的显、密两系佛教同西藏的原始苯教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的某种的仪式和神持,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后流传于青海、内蒙古地区、蒙藏附近的国家等地。


    正确答案:苯教

  • 第6题:

    判断题
    印度教,也称新婆罗门教,是在婆罗门教和佛教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基础上形成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印度第三次佛教结集并使经典“三藏”(经、律、论)最后定型的时期()
    A

    创教

    B

    部派佛教

    C

    大乘佛教

    D

    密教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大致经过()时期。
    A

    原始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

    B

    原始佛教时期、小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

    C

    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小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

    D

    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小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8世纪,传人西藏的显、密两系佛教同西藏的原始苯教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在渗透融合了佛教之后,西藏苯教发展到了()阶段。
    A

    笃本

    B

    伽本

    C

    觉本

    D

    宗本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在印度佛教中占有统治和主导地位的是(  )。
    A

    显宗

    B

    密教

    C

    小乘佛教

    D

    大乘佛教


    正确答案: C
    解析:
    密教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依真言陀罗尼之法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之大乘宗派。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7世纪后半,印度佛教进入全盛期,已有经有教,有轨有仪,真正密教方始开展,至12世纪末伊斯兰教的侵入之前,密宗在印度佛教中一直占统治和主导地位。

  • 第12题:

    问答题
    密教是佛教正法而不是来自外道(印度教)邪法的根据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佛经
    佛经是佛弟子记录整理的佛陀言论集。佛经中的密咒密法有两种,一种是散见于大乘、小乘显法经典中的密咒和涉及密法的言论,一种是专讲密法的《四续部》经典。
    前者如散见于《阿含经》、《般若部》、《华严部》、《杂集经部》、《佛顶经》、《大庄严陀罗尼》等经中的许多密咒、真言和涉及密咒的佛言,如《般若心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等等。
    后者如佛陀给乌杖焉国王恩扎菩提讲的《密集主续》和给香巴拉法王月贤讲的《时轮主续》等《四续部》佛经。这类密典在藏文佛经《甘珠尔》部共有398种,占佛经总数的51%。
    (2)贯穿整个密法的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的哲学思想和相应的理论体系是在彻底否定婆罗门等印度诸教派教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佛学的“苦、集、灭、道”“四真谛”和“无常、苦、无我、性空”及“四法印”、“业果报应”、“十二因缘”、“佛心论”、“涅槃”等观点,都是针对印度教的常见、断见思想和世间法提出来的,都和婆罗门等印度教派的观点完全对立。
    《时轮续》、《密集续》中明确指出,婆罗门等印度教的观点属于“邪见”。《胜乐法》明确宣称,此法是佛陀为了镇压湿婆(印度教主)邪魔,化为“胜乐”六十二尊愤怒相,传给圣弟子的。
    (3)表现在密宗文化中明显的反印度教的文化特征
    除密部诸佛的形象和坛城、法器、装饰之类的象征意义完全反映佛教教义外,反印度教的明显特征如:
    九首大威德金刚脚下踩着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主神大梵天、湿婆、毗湿奴、因陀罗、六面童子、毗那牙迦、太阳神、月亮神等八大天神;
    时轮金刚脚下踩着湿婆和爱欲魔;
    胜乐金刚和瑜伽母都在脚下踩着湿婆和时间女神;
    大威德和胜乐在手中还提着血淋淋的大梵天的头颅。
    湿婆是印度教主神,大梵天是婆罗门教的主神。
    印度教中有供奉男根的性崇拜习俗,而在时轮金刚脚下踩着“爱欲魔”。大多数金刚像手持弯刀,密籍中注明手持弯刀,象征夺“爱欲魔之命”。
    佛密属于什么样的思想体系,产生于什么时代,是从何种文化母体脱胎,这类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从密教本身去找。历代保存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密法典籍资料和反映在密法中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及体现在佛像、坛城、法器等密教文化载体中的象征内涵和文化特征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印度泰姬陵、印度桑奇大塔、柬埔寨吴哥窟的宗教风格分别属于( )。

    A.伊斯兰教、印度教、印度教、佛教
    B.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佛教、佛教
    C.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

    答案:C
    解析:
    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为摩尔人统治时期,建设的伊斯兰风格宫殿。其中的狮子院,用流水象征天堂,这是伊斯兰教的概念。泰姬陵是蒙古人后裔突厥王统治时期建设的伊斯兰教风格陵墓。桑奇大塔是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存放释迦牟尼舍利的灵骨塔,为佛教建筑。柬埔寨吴哥窟为吴哥王朝盛世的经典之作,也是整个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整、最杰出的一座印度教寺庙,现在它更是成为了柬埔寨国旗上的标志。

  • 第14题:

    印度教,也称新婆罗门教,是在婆罗门教和佛教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基础上形成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大致经过()时期。

    • A、原始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
    • B、原始佛教时期、小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
    • C、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小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
    • D、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小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印度第三次佛教结集并使经典“三藏”(经、律、论)最后定型的时期()

    • A、创教
    • B、部派佛教
    • C、大乘佛教
    • D、密教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填空题
    ____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佛教。

    正确答案: 藏传佛教
    解析:
    藏传佛教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其经典属于藏语,故亦称藏语系佛教。藏传佛教现在有四大教派,即宁玛派(因该派僧人穿戴红色袈裟、僧裙、僧帽,俗称红教)、萨迦派(因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纹,俗称花教)、噶举派(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和格鲁派(因该派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俗称黄教)。

  • 第18题:

    多选题
    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与佛教是怎样的关系?()
    A

    佛教产生于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

    B

    佛教反对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

    C

    佛教寻求对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进行改革

    D

    佛陀是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大神的化身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佛教在印度传播的最后一个时期是(  )时期。
    A

    原始佛教

    B

    部派佛教

    C

    大乘佛教

    D

    密乘佛教


    正确答案: C,A
    解析:
    佛教建立以后,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大致经过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四个发展阶段。密乘佛教时期(公元7~12世纪),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印度国境。

  • 第20题:

    填空题
    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的某种的仪式和神持,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后流传于青海、内蒙古地区、蒙藏附近的国家等地。

    正确答案: 苯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当地原始宗教是苯教。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公元7—12世纪在印度佛教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是(  )。
    A

    密乘佛教

    B

    上座部佛教

    C

    大乘佛教

    D

    小乘佛教


    正确答案: C,B
    解析: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原始佛教~公元1世纪中叶,大乘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密乘佛教时期(7世纪~12世纪),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人,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印度国境。

  • 第23题:

    单选题
    古印度佛教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其中公元1世纪中叶至7世纪是(  )。
    A

    原始佛教时期

    B

    大乘佛教时期

    C

    部派佛教时期

    D

    密乘佛教时期


    正确答案: B
    解析: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原始佛教~公元1世纪中叶,大乘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密乘佛教时期(7世纪~12世纪),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印度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