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唐代时,日本遣唐使将中国的许多文化因素植人日本,甚至中国的马球、足球、围棋都传到了日本。”相关问题
  • 第1题:

    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十几次,将中国的许多文化因素植入日本,如( )。

    A.中国的文字
    B.城市建筑
    C.跳棋
    D.围棋
    E.佛教

    答案:A,B,D,E
    解析:

  • 第2题:

    中国と日本は昔から交流があります。遣唐使が派遣されたのは日本の()時代です。

    • A、室町
    • B、戦国
    • C、奈良
    • D、鎌倉

    正确答案:C

  • 第3题:

    一千多年前,大量的日本来华留学生即遣唐使、遣隋使,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包括汉语及汉字带到了日本。日本从此正式开始了使用文字记载语言的历史。其中,许多文字都是由汉字不同的文体偏旁构造而成的。请问,日语中含有汉字中的哪种书法形式?()

    • A、草书
    • B、隶书
    • C、行书
    • D、篆书

    正确答案:A

  • 第4题:

    日本饮茶是在公元805年由中国传往日本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简述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对中日交往的贡献。


    正确答案: 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至隋唐时代达于频繁往来的鼎盛时期。这时,中国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处于先进地位,唐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而尚在“大化革新”前的日本,社会发展还落后于中国,因此,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如饥似渴的吸收中国文化,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吸取营养。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专程到华来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34年的二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有的资料说19次),其中有16次(有的资料是15次)到了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每次人数由二百五十人左右增加到五百人左右,最多的一次达651人,船只从两只增加到四只。那时日本的航海技术还很落后,连利用季节风向航海的技术都没有掌握,因此每次来华使团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文献记载的遇难者达五百余人,但他们为学习中国的文化锲而不舍,舍生忘死。他们来华后,大多入国子监所辖的“六学”就读,学问僧则四处拜师,论道讲法。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了文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大化革新”为契机,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其中有许多成就卓著,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南渊清安、高向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大化革新”的关键人物;吉备真备、空海等则是借助汉子,创造日本假名字母的直接贡献者。中国的围棋也由吉备真备带往日本。膳犬丘则将尊孔仪式带回日本。有些留学生则长期留在中国,如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完成了学业,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交厚,中间曾渡海回国,临行前唐玄宗、王维赋诗送行,不幸遇险而还,李白以为他遇难,曾作《哭晁衡》一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好的千古绝唱。

  • 第6题:

    日本遣唐使


    正确答案: 隋唐时期,由于中国文化处于高势能地位,日本采取积极的姿态,先后派出使团到中国来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文化。(1分)在唐代的200多年中,日本先后派出使团18次,冒着巨大的危险渡海造访中国,其中16次到达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这些人被称为“日本遣唐使”。(1分)来华以后,他们学习了唐朝的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分)

  • 第7题:

    填空题
    唐代有一位高僧东渡日本传法,六度失败,第七次成功时双目已盲。抵达日本后,他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传播律宗。他兴建和主持的奈良唐招提寺后成为日本国宝,他也被尊为日本律宗之祖和日本汉方医药之祖,这位僧人是()和尚。

    正确答案: 鉴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对中日交往的贡献。

    正确答案: 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至隋唐时代达于频繁往来的鼎盛时期。这时,中国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处于先进地位,唐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而尚在“大化革新”前的日本,社会发展还落后于中国,因此,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如饥似渴的吸收中国文化,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吸取营养。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专程到华来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34年的二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有的资料说19次),其中有16次(有的资料是15次)到了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每次人数由二百五十人左右增加到五百人左右,最多的一次达651人,船只从两只增加到四只。那时日本的航海技术还很落后,连利用季节风向航海的技术都没有掌握,因此每次来华使团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文献记载的遇难者达五百余人,但他们为学习中国的文化锲而不舍,舍生忘死。他们来华后,大多入国子监所辖的“六学”就读,学问僧则四处拜师,论道讲法。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了文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大化革新”为契机,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其中有许多成就卓著,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南渊清安、高向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大化革新”的关键人物;吉备真备、空海等则是借助汉子,创造日本假名字母的直接贡献者。中国的围棋也由吉备真备带往日本。膳犬丘则将尊孔仪式带回日本。有些留学生则长期留在中国,如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完成了学业,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交厚,中间曾渡海回国,临行前唐玄宗、王维赋诗送行,不幸遇险而还,李白以为他遇难,曾作《哭晁衡》一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好的千古绝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隋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鼎盛时期,日本政府多次派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明与文化。(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至隋唐时代达于频繁往来的鼎盛时期。日本如饥似渴地吸收中国文化,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吸取营养。

  • 第10题:

    判断题
    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唐代玄奘和尚建造,保留中国唐代建筑风格,被确定为日本国宝。       (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中国と日本は昔から交流があります。遣唐使が派遣されたのは日本の()時代です。
    A

    室町

    B

    戦国

    C

    奈良

    D

    鎌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十几次,将中国的许多文化因素植入日本,如(    )。
    A

    中国的文字

    B

    城市建筑

    C

    跳棋

    D

    围棋

    E

    佛教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 第13题:

    日本共拟派遣唐使18批,其中对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遣唐使。


    正确答案:第7至第10批

  • 第14题:

    唐宋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大量遣唐使,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和融合,担任过遣唐使的是()。

    • A、鉴真
    • B、法显
    • C、空海
    • D、隐元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下列唐朝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史事,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是()。

    • A、日本第一批遣唐使来到中国
    • B、鉴真东渡
    • C、玄奘西游
    • D、唐朝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简述唐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往。


    正确答案: (1)唐与日本之间人员往来不断,大量日本留学生在长安学习,著名的有日本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来唐朝,唐鉴真赴日本,是两国文化互相交流。鉴真东渡带去了大批先进文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2)汉字与儒家经典传入日本。日本积极发展与唐朝的关系,见于记载的有19次,实际成行的有15次。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偏旁发明出了平假名,为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条件。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治国方略和意识形态。
    (3)佛教传入日本。鉴真成为日本的开山祖。日本的乐舞、书法、绘画、工艺制作、都成规划、医药、服饰都都受到唐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都城平城京以唐长安城为蓝本。
    (4)日本吸收唐代的律令制度,促进了其政治制度的完善,日本模仿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布班田制,,此后又模防唐律编成《大宝律令》、《养老律令》,有利于日本律令的完善。

  • 第17题:

    中国服饰被引入日本并制度化,应该是从奈良时代开始的。日本的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韩服则是受汉服和蒙古服饰的影响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传统服装,形制上更多模仿明朝服饰。 下列说法与上述文字相符的是( )

    • A、日本奈良时代派出的遣唐使者都是一些著名僧侣。 
    • B、韩服在形制上更多模仿中国汉朝与元朝时期的服饰。 
    • C、日本从奈良时代开始引进中国服饰并且使之制度化。 
    • D、“衣服令”是日本奈良时代模仿明朝制定的服饰制度。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唐代有一位高僧东渡日本传法,六度失败,第七次成功时双目已盲。抵达日本后,他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传播律宗。他兴建和主持的奈良唐招提寺后成为日本国宝,他也被尊为日本律宗之祖和日本汉方医药之祖,这位僧人是()和尚。


    正确答案:鉴真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日本遣唐使

    正确答案: 隋唐时期,由于中国文化处于高势能地位,日本采取积极的姿态,先后派出使团到中国来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文化。(1分)在唐代的200多年中,日本先后派出使团18次,冒着巨大的危险渡海造访中国,其中16次到达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这些人被称为“日本遣唐使”。(1分)来华以后,他们学习了唐朝的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一千多年前,大量的日本来华留学生即遣唐使、遣隋使,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包括汉语及汉字带到了日本。日本从此正式开始了使用文字记载语言的历史。其中,许多文字都是由汉字不同的文体偏旁构造而成的。请问,日语中含有汉字中的哪种书法形式?()
    A

    草书

    B

    隶书

    C

    行书

    D

    篆书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唐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往。

    正确答案: (1)唐与日本之间人员往来不断,大量日本留学生在长安学习,著名的有日本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来唐朝,唐鉴真赴日本,是两国文化互相交流。鉴真东渡带去了大批先进文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2)汉字与儒家经典传入日本。日本积极发展与唐朝的关系,见于记载的有19次,实际成行的有15次。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偏旁发明出了平假名,为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条件。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治国方略和意识形态。
    (3)佛教传入日本。鉴真成为日本的开山祖。日本的乐舞、书法、绘画、工艺制作、都成规划、医药、服饰都都受到唐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都城平城京以唐长安城为蓝本。
    (4)日本吸收唐代的律令制度,促进了其政治制度的完善,日本模仿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布班田制,,此后又模防唐律编成《大宝律令》、《养老律令》,有利于日本律令的完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唐宋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大量遣唐使,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和融合,担任过遣唐使的是()。
    A

    鉴真

    B

    法显

    C

    空海

    D

    隐元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日本共拟派遣唐使18批,其中对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遣唐使。

    正确答案: 第7至第10批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