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案例分析题 职工黄某原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并与企业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在合同期内,黄某以收入偏低为由,口头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企业未予答复。过了10天,黄某就被一家合资企业招用,又与该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黄某走后,原企业生产受到影响,要求黄某回厂上班。同时,与黄某所在的合资企业联系,希望让黄某回厂,但合资企业以已签订劳动合同为由,不予放人。试分析:1.黄某与原企业的劳动合同是否已经解除?2.合资企业在本案中是否应承担责任?

题目

案例分析题 职工黄某原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并与企业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在合同期内,黄某以收入偏低为由,口头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企业未予答复。过了10天,黄某就被一家合资企业招用,又与该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黄某走后,原企业生产受到影响,要求黄某回厂上班。同时,与黄某所在的合资企业联系,希望让黄某回厂,但合资企业以已签订劳动合同为由,不予放人。

试分析:1.黄某与原企业的劳动合同是否已经解除?2.合资企业在本案中是否应承担责任?


相似考题
更多“案例分析题 职工黄某原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并与企业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在合同期内,黄某以 ”相关问题
  • 第1题:

    张某是一家电冰箱生产企业的员工,2008年2月1日、2009年2月1日与企业签订过两次1年期劳动合同,且工作表现良好。2010年2月1日再签新合同应签订( )。

    A.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的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口头劳动合同


    正确答案:B
    根据规定,在2008年1月1日后签订的劳动合同,开始计算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张某之前的两份合同的签订时间是在2008年1月1日之后,属于上述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第3种情形所规定的连续订立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此B选项正确。

  • 第2题:

    黄某虚构在大型跨国公司从事研发的经历,应聘某高科技公司研发部门负责人并签订了劳动合同。一段时间后,黄某工作表现一般,其虚构工作经历的事被揭穿,公司遂主张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并要求黄某支付违约金。根据《劳动合同法》,关于黄某与该公司劳动合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某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公司的经济补偿
    B.黄某凭借虚构经历签订劳动合同,应向公司支付违约金
    C.黄某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认定无效或部分无效
    D.黄某可以要求公司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公司应当继续履行

    答案:C
    解析:
    《劳动合同法》第26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 第3题:

    案例分析:张某与某企业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企业未与张某商量,单方决定改变了张某的工作岗位。张某不同意企业的决定,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问:企业的处理是否合适,为什么?


    甲某应当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仲裁的时间限制是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

  • 第4题:

    某乡镇企业在吕某与某国有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期内,许诺给吕某更高的报酬,与吕某签订了劳动合同,给上述国有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对此,下列评论中哪些是不正确的?

    A.该乡镇企业应承担有关行政责任

    B.该乡镇企业应承担说服吕某回到该国有企业工作的责任

    C.该乡镇企业应承担解除与吕某签订的合同的责任

    D.该乡镇企业与吕某负连带赔偿的责任

     


    正确答案:A,B该乡镇企业应承担有关行政责任

      B.该乡镇企业应承担说服吕某回到该国有企业工作的责任

     

  • 第5题:

    (2019年)黄某虚构在大型跨国公司从事研发的经历,应聘某高科技公司研发部门负责人并签订了劳动合同。一段时间后,黄某工作表现一般,其虚构工作经历的事被揭穿,公司遂主张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并要求黄某支付违约金。根据《劳动合同法》,关于黄某与该公司劳动合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黄某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公司的经济补偿
    B.黄某凭借虚构经历签订劳动合同,应向公司支付违约金
    C.黄某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认定无效或部分无效
    D.黄某可以要求公司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公司应当继续履行

    答案:C
    解析:
    《劳动合同法》第26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