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①血吸虫的生活史: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雌雄虫在肠系膜静脉的小静脉管内交配后,雌虫于此处产卵,虫卵可顺着血流进入肝内,或逆血流而人肠壁,初产出的虫卵尚未成熟,在肠壁或肝脏内逐渐成熟。由于卵内毛蚴分泌酶的刺激,溶解周围的组织,虫卵经肠壁穿人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不久受损伤的肠壁逐渐修复变厚,虫卵不易穿过肠壁,有的便死在组织内,有的流入肝脏。除肝脏外,虫卵还可游离于阑尾、胰、胃、肺、肾、脾、脑等各器官。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自然界存活的时间受环境影响极大,一般存活时间不超过20天。干燥可加速虫卵死亡,与水接触后适宜的孵化温度为13℃~28℃,粪质愈少,水愈澄清和一定的光照,虫卵的孵化率也愈高愈快。从卵内孵出的毛蚴呈梨形,半透明,灰白色,周身被有纤毛,在水中近水面处作直线游动,有一定的趋光性和向上性。毛蚴的抵抗力较弱,在水中约存活1~3天。当毛蚴遇到钉螺,即自钉螺软体部分侵入螺体,进行无性繁殖,先形成母胞蚴,母胞蚴成熟破裂后释放出多个子胞蚴;子胞蚴成熟后即不断放出尾蚴,一条毛蚴进入螺体后能增殖到数万条甚至十万条尾蚴。毛蚴发育至成熟尾蚴的时间,夏季约需一个半月,冬季需5~6个月。尾蚴分体部和尾部,体部圆筒状,后部稍膨大,尾部分尾干及尾叉,体部有吸盘及头腺。在有水的条件下,成熟尾蚴才能从钉螺体内逸出,光线的刺激,温度在15℃~35℃,水的pH在6.6~7.8均适于尾蚴逸出。在5℃以下的环境中,尾蚴不逸出。尾蚴是血吸虫的感染期,其侵袭力夏季可保持3天,秋冬季则达3天以上。尾蚴从螺体逸出后,一般密集在水面上,当接触人、畜的皮肤(或粘膜)时,借其头腺分泌物的溶解作用及本身的机械伸缩作用侵入皮肤,脱去尾部成为童虫,而后侵入小静脉和淋巴管,在体内移行。移行途径:尾蚴→皮肤→静脉系或淋巴系→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肝门静脉。血吸虫在人体内移行发育过程中,未能到达门静脉系统的一般不能发育为成虫。在移行过程中,由于血吸虫对机体的刺激而遭机体防御力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童虫在移行过程中死亡。自尾蚴感染至成虫产卵约需4周,产出的虫卵发育成熟最少需要11天,故粪便中最早出现成熟虫卵在感染后35天;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估计在10—20年之间。
②危害及分布:血吸虫病是热带与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传染病之一,流行分布在一定的地方,主要是因为它的中间寄主——钉螺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日本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流行区分布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祖国医学很早就有类似血吸虫病的记载,1972年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尸的肝脏中查见了日本血吸虫卵,证明在2100多年前,我国已有血吸虫病的流行。受感染者,成人丧失劳动儿童不能正常发育而成侏儒,妇女不能生育,甚至丧失生命。人感染血吸虫,主要由于接触疫水,如下水劳动或皮肤接触被尾蚴污染的露水、雨水及潮湿地面等。此外饮水时尾蚴也可经口腔粘膜侵入人体。感染季节一般是春、夏、秋三季,尤以春末、夏季和早秋感染率最高。
③防治原则: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查病治病、查螺灭螺、粪管、水管及预防感染等几个方面。以切断血吸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寄主,钉螺的分布广、量大,地理条件复杂,我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结合生产,因时因地制宜的有效灭螺方法。管好粪便和水源可预防多种寄生虫病。此外,针对上述血吸虫的感染途径进行个人防护,我国从解放后在血吸虫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
更多“掌握血吸虫生活史的特点及其危害、防治等,了解我国在防治血吸虫方面的成就。 ”相关问题
  • 第1题:

    猪带绦虫的形态结构如何适应于寄生生活?掌握其生活史,并了解其危害和防治等。


    参考答案:猪带绦虫的形态结构:成虫白色带状,全长为2m~4m,有700—1000个节片。虫体分头节,颈部和节片3个部分。头节圆球形,直径约为lmm,头节前端中央为顶突,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大小相间或内外两圈排列,顶突下有4个圆形的吸盘,生活的绦虫以吸盘和小钩附着于肠粘膜上。头节之后为颈部,颈部纤细不分节片,与头节间无明显的界限,能继续不断地以横分裂方法产生节片,所以也是绦虫的生长区。节片愈靠近颈部的愈幼小,愈近后端的则愈宽大和老熟。依据节片内生殖器官的成熟情况可分为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或称妊娠节片3种。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构造尚未发育。成熟节片近于方形,内有雌雄生殖器官。孕卵节片长方形,几乎全被子宫所充塞。这些都是适应寄生生活的附着器官。生活史:虫体后端的孕卵节片,随寄主粪便排出或自动从寄主肛门爬出的节片有明显的活动力。节片内之虫卵随着节片之破坏,散落于粪便中。虫卵在外界可活数周之久。当孕卵节片或虫卵被中间寄主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受消化液的作用,胚膜溶解,六钩蚴孵出,利用其小钩钻入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流带至全身各部(不完全)防治原则从切断寄生虫生活史的总原则考虑,在预防上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不食未熟的或生的猪肉,注意防止猪囊尾蚴污染食物;加强屠宰场的管理,严格肉品检查制度;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避免粪便污染饲料;及时治疗病人,处理病猪,以杜绝传染源。

  • 第2题:

    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血吸虫病防治规划、计划,安排血吸虫病(),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A、基本建设投资

    B、防治经费

    C、药物费用

    D、安全投入


    参考答案:AB

  • 第3题:

    间日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


    间日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的变化:除环状体外,其余各期均胀大,色淡;滋养体期开始出现较多鲜红色、细小的薛氏点。 环状体:胞质淡蓝色,环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核1个,偶有2个;红细胞内只含1个原虫,偶有2个。 大滋养体:核1个,胞质增多,形状不规则,有伪足伸出,空泡明显;疟色素棕黄色,细小杆状,分散在胞质内。 裂殖体: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裂殖子12~24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 雄配子体:虫体圆形,胞质蓝而略带红色;核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分散。 雌配子体:虫体圆形或卵圆形,占满胀大的红细胞,胞质蓝色;核小致密,深红色,偏向一侧;疟色素分散。

  • 第4题:

    血吸虫病防治地区根据血吸虫病(),划分为重点防治地区和一般防治地区。

    A、预防控制指标

    B、预防控制标准

    C、数量

    D、品种和数量


    答案:B

  • 第5题:

    试述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及流行病学特点,日本血吸虫对人和动物所产生的致病作用,血吸虫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


    参考答案:血吸虫的生活史血吸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钉螺成虫寄生于人和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血吸虫的雌、雄成虫交配后,在血管内产卵,虫卵一部分随血流到肝脏,大部分逆血流到肠粘膜下层静脉末稍,沉积到肠壁;虫卵在肠壁经坏死组织随粪便排出外界,虫卵孵出的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钉螺,在水中游动,可经皮肤、口或者胎盘感染人畜,在宿主体内的肠系膜静脉内寄生,之后发育为成虫。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为日本血吸虫寄生的动物和人,易感动物包括牛、羊等多种动物和人。传播途径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带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孳生;动物和人接触疫水。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地理分布和钉螺的地理分布相一致,有一定的地方性。日本血吸虫对人和动物所产生的致病作用血吸虫在四个发育阶段均可造成人和动物的损害,前三者所造成的病变,或为一过性,或较轻微,唯虫卵沉积于组织内所诱发的虫卵肉芽肿反应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1)尾蚴入侵引起的尾蚴性皮炎:皮肤出现红色丘疹。(2)童虫体内移行所致病变:其分泌与代谢产物以及死亡崩解产物,引起经过的器官血管发炎,发生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出血;(3)成虫寄生引起的病变:多为机械损伤引起的静脉管炎,肝淤血及肝硬化,脾肿大,腹水;(4)虫卵肉芽肿:虫卵沉积堵塞血管及虫卵所引起的肠组织坏死、溃疡。多沉积于直肠、乙状结肠、升结肠、阑尾、回肠末端及肝脏外。血吸虫病的诊断:根据其症状、病变,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验室的实验诊断。实验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病原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血吸虫虫卵和毛蚴以及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称病原学检查,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粪便直接涂片法、改良加藤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塑料杯顶管毛蚴孵化法等。免疫学诊断(1)检测循环抗体:环卵沉淀试验、尾蚴膜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流免疫电泳试验等(2)循环抗原的检测:金标免疫渗滤法、单克隆抗体Dot—ELISA(3)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检测:酶联免疫印迹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PCR诊断。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治:①灭螺:因地制宜,消灭中间宿主钉螺,可采取生物灭螺和理化灭螺。②粪便无害化处理:人、畜粪便要进行无害处理,如堆积发酵或建沼气池,防止虫卵入水。③.注意饮水卫生:管理水源,禁止畜粪便污染水源,防止含虫卵的粪便水、禁止人、畜与“疫水”接触。④安全放牧:禁止人畜与“疫水”接触,合理规划,建设草场,实行轮牧。⑤加强对保虫宿主的控制⑥病畜或患者进行治疗:目前比较常用而疗效较高的治疗药物为吡喹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