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什么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绝对优势理论?什么是相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地域分工说。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欲望的多样化使人们向往一切尽善尽美的商品。各国自然条件不同,各有优势生产不同产品。各国应该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分工,进行国际贸易。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 ,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斯密由家庭推及国家,论证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他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在本国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斯密认为,有利的生产条件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因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这便是绝对成本说的基本精神。
    相对优势理论,又称比较优势理论。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
    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3)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还可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 
    李嘉图指出,从个人之间的分工来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贸易活动中的相对优势既是指更大的绝对优势,或较小的绝对劣势。这种优势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相对差异带来的,反映了它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所以又称为“比较成本说”。李嘉图进一步强调,这种优势标准其实更加适用于国际贸易。这是因为,劳动、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不可能轻易地在国与国之间随意流动,经济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既不会也不可能把它们的居民全部移送到富国,它们唯有正视本国实情,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来增加本国财富。所以发挥相对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 第2题: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什么,而且更强调形成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


    认为能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有优势”的条件是:第一,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第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和需求。第三,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的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第四,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

  • 第3题: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有什么启示?


    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

  • 第4题:

    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有什么启示?


    由迈克尔 ? 波特 (Michel E?Porter)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 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正好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在赫克歇尔 - 俄林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波特试图赋予国家的作用以新的生命力,提出了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观点。 竞争优势通过高度的当地化过程是可以创造出来并保持下去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差别、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制度安排、历史遗产等种种差别都对竞争力有深刻的影响。 波特认为,财富是由生产率支配的,或者它取决于由每天的工作、每一美元的所投资本以及每一单位所投入的一国物质资源所创造的价值。 生产率根植于一国和地区的竞争环境,而竞争环境则产生于某一框架,这一框架在结构上如同一枚由四个基本面所构成的钻石,因而通常被称为“钻石理论”。 钻石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与国内竞争状态所构成的不同组合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决定因素。激烈的国内竞争对国际竞争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而获取国家整体竞争优势。

  • 第5题:

    试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创造国家竞争优势,我们应采取怎样的产业发展对策。


    (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概述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最早是由波特提出的。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个国家的兴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和局部分析方法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作为理论前提;它既考虑现实的利益更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它认为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它更强调非价格竞争更注重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它强调一国政府的职能主张一国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可见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超越是对现实贸易形式的迫近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因素分析即“钻石理论”。 a.要素状况。要素状况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其中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等;推进要素是指通过投资与发展而创造的要素如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计人员、科研机构等。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只靠基本要素难以维持长久只有那些拥有推进要素的国家才能保持它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推进要素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最为重要。 b.需求状况。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需求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例如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某类产品的需求广阔则该行业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有利于建立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本国消费者的需求复杂则会对厂商产生一种压力才会使企业在品质、性能、服务方面尽量努力改进从而有利于促进成熟产业群的形成而这些产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国家竞争力。 e.相关及支撑行业。相关及支撑产业是指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货商的竞争能力。那些拥有发达而完善的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通过密切的工作关系、与供应商的接近、及时的产品供应和灵通的信息获得并保持优势。 d.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是指资助或妨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境。波特指出没有任何战略是普遍适用的战略的适用性取决于某时某地某企业的有关工作的适应性和弹性。政府应为社会创造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激烈的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竞争优势。 此外波特认为还有两个附加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例如某种科技的突破、技术的创新、石油危机、战争、汇率的变动等都是机遇。一国政府采取的相应的宏观政策例如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都将成为影响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 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阶段分析。 任何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因此产业国际竞争的过程会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特别重视各国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强调主观努力在赢得优势地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a.要素驱动阶段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这种表述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表述是一致的表明比较优势蕴涵在竞争优势之中。在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只能依靠较低的价格取胜所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对世界经济周期和汇率十分敏感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产品需求和相对价格。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但要素推动的经济缺乏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 按照波特的标准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这一阶段某些资源特别丰富的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处于这一阶段。 b.投资驱动阶段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进行竞争。但随着就业的大量增加工资及要素成本大幅提高一些价格敏感的产业开始失去竞争优势。因此政府能否实施适当的政策是很重要的政府可引导稀缺的资本投入特定的产业增强承担风险的能力提供短期的保护以鼓励本国企业的进入建设有效规模的公用设施刺激和鼓励获取外国技术以鼓励出口等。 按照波特的标准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进入了这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日本和韩国获得成功。 c.创新阶段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是注重和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作为努力的目标。在这一阶段民族企业能在广泛领域成功地进行竞争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一国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地位这是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的反映。高级服务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要素也发展起来不仅服务的国内需求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增强而且本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该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大大增强。政府的直 接干预越来越低而是鼓励创造更多的高级要素改善国内需求质量刺激新的产业领域的形成保持国内竞争等。 按照波特的标准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就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美国、德国、瑞典在20世纪上半叶也进入了这一阶段。日本、意大利到20世纪7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 d.财富驱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产业创新、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企业更注重保持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实力投资的动机下降投资者的目标从资本积累转变为资本保值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对政府施加影响以达到保护企业的目的。长期的产业投资不足是财富驱动阶段的突出表现。进入财富驱动阶段的国家一方面是“富裕的”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和富人享受着成功产业和过去的投资所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是“衰落的”许多企业受到各种困扰失业和潜在失业严重平均生活水平下降。这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 按照波特的标准英国已经进入这一阶段。 ③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创新机制分析。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是否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国家竞争优势取得的关键又在于国家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企业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阐述。 a.微观竞争机制 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其内部的活力。企业不思创新就无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低下就无法建立优势产业从而国家就难以树立整体竞争优势。企业活动的目标在于使其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而增值要通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才能逐步实现。这种产品价值在各个环节上首尾相贯的联系就构成了产品的价值链。价值链有三个含义:其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一致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着密切联系;其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价值;其三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顾客之间的联系。 b.中观竞争机制 中观层次的分析由企业转向产业、区域等范畴。从产业看个别企业价值链的顺利增值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要素而且有赖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支持。从区域上看各企业为寻求满意利润和长期发展往往在制定区域战略时把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设置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大城市而将生产部门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利用价值链的空间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c.宏观竞争机制 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要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要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 (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概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最早是由波特提出的。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个国家的兴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和局部分析方法,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作为理论前提;它既考虑现实的利益,更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它认为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它更强调非价格竞争,更注重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它强调一国政府的职能,主张一国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可见,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超越,是对现实贸易形式的迫近,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因素分析,即“钻石理论”。a.要素状况。要素状况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其中,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等;推进要素是指通过投资与发展而创造的要素,如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计人员、科研机构等。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只靠基本要素难以维持长久,只有那些拥有推进要素的国家才能保持它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推进要素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最为重要。b.需求状况。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需求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例如,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某类产品的需求广阔,则该行业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有利于建立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本国消费者的需求复杂,则会对厂商产生一种压力才会使企业在品质、性能、服务方面尽量努力改进,从而有利于促进成熟产业群的形成,而这些产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国家竞争力。e.相关及支撑行业。相关及支撑产业是指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货商的竞争能力。那些拥有发达而完善的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通过密切的工作关系、与供应商的接近、及时的产品供应和灵通的信息获得并保持优势。d.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是指资助或妨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境。波特指出,没有任何战略是普遍适用的,战略的适用性取决于某时某地某企业的有关工作的适应性和弹性。政府应为社会创造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激烈的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竞争优势。此外,波特认为还有两个附加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例如某种科技的突破、技术的创新、石油危机、战争、汇率的变动等都是机遇。一国政府采取的相应的宏观政策,例如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都将成为影响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阶段分析。任何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因此,产业国际竞争的过程会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特别重视各国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强调主观努力在赢得优势地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a.要素驱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这种表述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表述是一致的,表明比较优势蕴涵在竞争优势之中。在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只能依靠较低的价格取胜,所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对世界经济周期和汇率十分敏感,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产品需求和相对价格。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但要素推动的经济缺乏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按照波特的标准,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这一阶段,某些资源特别丰富的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处于这一阶段。b.投资驱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进行竞争。但随着就业的大量增加,工资及要素成本大幅提高,一些价格敏感的产业开始失去竞争优势。因此,政府能否实施适当的政策是很重要的,政府可引导稀缺的资本投入特定的产业,增强承担风险的能力,提供短期的保护以鼓励本国企业的进入,建设有效规模的公用设施,刺激和鼓励获取外国技术,以鼓励出口等。按照波特的标准,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进入了这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日本和韩国获得成功。c.创新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是注重和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作为努力的目标。在这一阶段,民族企业能在广泛领域成功地进行竞争,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一国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地位,这是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的反映。高级服务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要素也发展起来,不仅服务的国内需求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增强,而且本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该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大大增强。政府的直接干预越来越低,而是鼓励创造更多的高级要素,改善国内需求质量,刺激新的产业领域的形成,保持国内竞争等。按照波特的标准,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就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美国、德国、瑞典在20世纪上半叶也进入了这一阶段。日本、意大利到20世纪7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d.财富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产业创新、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企业更注重保持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实力投资的动机下降,投资者的目标从资本积累转变为资本保值,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对政府施加影响,以达到保护企业的目的。长期的产业投资不足是财富驱动阶段的突出表现。进入财富驱动阶段的国家,一方面是“富裕的”,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和富人享受着成功产业和过去的投资所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是“衰落的”,许多企业受到各种困扰,失业和潜在失业严重,平均生活水平下降。这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按照波特的标准,英国已经进入这一阶段。③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创新机制分析。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是否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国家竞争优势取得的关键又在于国家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企业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阐述。a.微观竞争机制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其内部的活力。企业不思创新就无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低下就无法建立优势产业,从而国家就难以树立整体竞争优势。企业活动的目标在于使其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而增值要通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才能逐步实现。这种产品价值在各个环节上首尾相贯的联系,就构成了产品的价值链。价值链有三个含义:其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一致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着密切联系;其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价值;其三,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顾客之间的联系。b.中观竞争机制中观层次的分析由企业转向产业、区域等范畴。从产业看,个别企业价值链的顺利增值,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要素,而且有赖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支持。从区域上看,各企业为寻求满意利润和长期发展,往往在制定区域战略时,把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设置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大城市,而将生产部门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利用价值链的空间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c.宏观竞争机制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要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要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