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A
更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一法律规则属于() ”相关问题
  • 第1题: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平等原则

    B.公序良俗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参考答案:B

  • 第2题: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平等原则
    B.公序良俗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答案:D
    解析:
    解析:该规定具体体现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 第3题:

    共用题干

    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秩序。”这属于法律要素中的哪类?
    A、法律原则
    B、法律规则
    C、法律概念
    D、法律条文

    答案:A
    解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法的内容最终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B项错误。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国家意志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而非社会成员公共意志,C项错误。
    法律的作用和国家权力不可分割,法律规范社会的作用直接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在本案中,有关国家机关对违法行为的处罚首先体现了法律的强制作用,在此过程中,其他公民也肯定会受到警示的教育作用。
    解决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则有三个:价值位阶原则、个案平衡原则和比例原则。其中比例原则是指某种价值的实现必然会以其他价值的损害为代价,但应当将损害减到最低限度,实现“最小损害”或“最少限制”,也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在本题中,立法者在解决两项价值冲突时采用的就是比例原则。
    在三种法的要素里,法律规则详细具体,具有逻辑结构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而法律原则则比较抽象概括,是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民法通则》第7条的规定无疑属于法律原则,有时候学理上将其概括为“公序良俗原则”。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标准很多,如主体说、利益说、调整关系说等,但一般认为,诉讼法应该是公法的范畴。所以C选项错误。
    一般而言,法的效力来自于制定它的合法程序和国家强制力。狭义上的法的效力仅指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并不包括其他文件的效力。另外,说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这无疑是法的效力的体现。
    根据《立法法》的相关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因此B和C错误。
    《立法法》第80条规定,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所以,ABC是正确的。
    根据《立法法》第80条规定,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故A错误。根据《立法法》第86条规定,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故B错误。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A项需要报省级人大常委会裁决。B项参见第86条。D项是由于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政府制定的规章。C项是第85条的表述。
    对周某来说,这是一个法律事件,而非法律行为。
    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为现实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为了调整现实生活中的相互关系,法律应该尽可能地包罗万象,尽可能多地去包含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关系和现象,以达到法律的规范性指引的目的。但不能由此断定法律没有确定性。我们知道,法律语言与立法和司法活动紧密相关。为了实现法律的普遍适用性,立法就必须体现法律的明确性,这就要求规范性法律文件所使用的语言必须符合法律的内在要求,做到准确、严谨、简明。而且,即使有的法律语言本身存在模糊性(比如重大误解、公平原则等),但仍可以通过价值判断、利益衡量和法律论证来克服其模糊性,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因此,选项B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应选,选项A正确。法的适用,又称司法,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此,司法机关应用法律处理案件,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机械地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并不能解决任何法律问题。法律适用者需要从用法律语词所表述的法律条文中汲取其涵义和意义,形成一种理性认识,进而来处理案件,做出裁判,以维护社会正义,保持社会正常的法律秩序。因此,选项C说法正确,不应当选。表达法律规则的特定语句往往是一种规范语句,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法律规则的表达都是以规范语句的形式表达,而是可以用陈述语气或陈述句表达。所以选项D错误,应选。

  • 第4题:

    《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在处理民事案件时可以采取“个案平衡原则”来适用这一条文
    B.这一条的内容所反映的是正义的价值
    C. 一切民事案件均可以优先适用这一条文
    D.这一条的内容是法律规则


    答案:B,C,D
    解析:
    【详解】
    法律规则是指采用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地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法律原则是能够作为规则的来源或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的规范,它只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没有说明行为主体应当如何去满足这些要求,适用的主体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判断。法律规则具有具体、明确、必须依照规则严格执行的特点,所以,适用法律规则的行为主体没有自由裁量权。个案平衡原则是指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相互冲突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必须结合具体情形来寻找不同价值之间的平衡点。在处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当出现“社会经济秩序”与其他的法的价值相冲突时,就要运用这条法律原则结合具体案件来进行个案平衡。法律会体现多种价值,本题中所涉及的法条更侧重于反映秩序的价值而非正义的价值。对于具体案件,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适用法律规则而不是法律原则,在法律规则没有规定或者几种规定互相冲突的时候,才适用法律原则。本题的法条中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规定,应该属于法律原则。

  • 第5题:

    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对这条规定,下列哪项理解正确?()

    A、此条的内容是法律规则
    B、一切民事案件均可以优先适用这一条文
    C、这一条的内容所反映的是正义的价值
    D、在处理民事案件时可以采取“个案平衡原则”适用这一条文

    答案:D
    解析:
    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法律规则的规定是具体明确的,它着眼于各种行为及各种条件的共性,一个具体的法律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行为。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设置的基础,是对法律规则具有本源性、综合性指导意义的价值准则。《民法通则》的这条规定没有预先设定明确、具体的假定条件,不具有法律规则的“法律后果”这一要素,因此其不属于法律规则,而是一个重要的民法原则。法律原则具有严格的适用条件:一是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二是除非为了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三是没有更强理由,不得径行适用法律原则。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A、B项理解是不正确的,D项理解是正确的,同时该条原则的内容反映的是法的利益价值和秩序价值,而不是法的正义价值,因此,C项也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