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2022年青岛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期中检测题附答案(共4套)

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符号。

1. 每个学生都要

2. 西沙群岛的海底有

3. 早上起床后


正确答案:
1.遵守学校纪律。2. 山崖,有峡谷。3.我就到院子里做早操。


题目: ,我想对你说

要求: 1.先想一想,你想对谁说;然后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再想一想,你想说什么,然后把你想说的话写具体。

3.语句通顺,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


正确答案:


我能填一填并连一连。

1.聪明在于 , 在与积累。 (王维)

2.明月 ,清泉 。 (列宁)

3.水南水北 , 处处梅。 (李白)

4.两岸青山 , 。 (王安石)


正确答案:
1.勤奋,天才
2.松间照,石上流。
3.重重柳,山后山前
4.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用直角三角形法求直线段实长。可以求作在直角坐标系的任何一个视图中。()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和上图,将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生成的关系模式中的空(4)~(8)补充完整。(注:一个空可能需要填多个属性)


正确答案:(4)员工号部门号 (5)客房号 (6)身份证号 (7)岗位 (8)客房号身份证号
(4)员工号,部门号 (5)客房号 (6)身份证号 (7)岗位 (8)客房号,身份证号


青岛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期中检测题(一)(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一、我来填一填。(每空1分,共27分)1. 把口诀补充完整。九九()四八() 三()二十一四()二十八 六()三十六 五()四十五三八() ()七四十九 ()八四十八2. 图中有()条线段,有()个直角。3. 8个5相加的和是();两个因数都是9,积是()。4. 计算49和94用的乘法口诀是()。5. 5的9倍是()。6. ()里最大能填几?()627()()54()7() 7()”“”或“=”。81-1941+27 8+99+8 444+46649 5+8582+222二、我来判一判。(每题1分,共5分)1. 2个7相乘,积是14。()2. 求3的2倍是多少,列式为3+2。()3. 59表示5个9相乘的积是多少。()4. 比锐角大的角是钝角。()5. 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三、我来选一选。(每题1分,共5分)1. 5+5+5+4可以改成的算式是()。A.54B.53+4C.54+12. 下面不能用“三五十五”来计算的算式是()。A.3+3+3+3+3B.53C.5+5+5+5+53. 两个数相乘,积是12,算式可能是()。A.6+6B.4+3C.624. 下面的图形中,()是角。A B C 5. 下面的角中,()最大。A B C 四、我来算一算。(共24分)1. 直接写得数。(12分)67= 17-9= 48= 26= 36+4=49=22=9+57=56=18+60=93=55=2.看图列式计算。(12分)有多少个?()()=()或()()=()有多少个?()()=()或()()=()有多少个?()()=()或()()=()五、我来画一画。(共13分)1. 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直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4分)2.给下面的图形添上一条线段,使它符合要求。(9分)六、解决问题。(第2题6分,其他各题每题5分,共26分)1. 有7只小猫在吃鱼,每只小猫吃3条鱼,一共吃了多少条鱼?2. 有80米电线,每天用去9米。(1)两天一共用去多少米?(2)两天后还剩下多少米?3.学校合唱队原来有4组,每组8人,现在新加入了22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4. 5头大象搬木头,每头搬3根,还有2根木头没有搬走。原来一共有多少根木头?5. 2位老师带着8名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买门票要花多少钱?成人票儿童票8元4元参考答案一、1. (横排)八十一三十二七七六九二十四七六2. 643. 40814. 四九三十六5. 456. (横排)42043447. (横排)=”“二、1. 2. 3. 4. 5. 三、1. B2. B3. A4. C5. B四、1. (横排)31516566121582034401092. (横排)4693954990(竖式略)3. 34=1243=12五、1. ()()()2. 直锐钝3. (1)自己画一画。(2) 六、1. 34-27=7(岁)口答:小红今年7岁。2. 55=25(人)口答:这个班有25人。3. 43+18-13=48(人)口答:现在有48人。4. (1)23+27=50(元)口答:一共50元。(2)可以买一辆玩具汽车和一艘玩具轮船:14+30=44(元)也可以买一架玩具飞机和一艘玩具火箭:23+27=50(元)(答案不唯一)青岛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期中检测题(三)(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7分)14312,读作()。6个3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21张能换()张 ,还可以换()张 。32张 、2张 和1张合起来是( )。4车上原有52人,到站以后,下去9人,又上来15人。车上现在有()人。5求几个()加数的和,用()法计算比较简便。6 在4728中,4是一个(),7是另一个(),28是( )。7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得五四四()四七()五()二十五 ()三十二 ()四十五86乘5的积是(),再加上70是()。9两个乘数都是3,积是(),算式写作(),乘法口诀是()。10小刚原有50元钱,买文具用去了23元,妈妈又给了他20元,小刚现在有()元钱。11找规律,填一填。(1)2,4,6,_,_。(2)20,16,12,_,_。二、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14个2的和是()。86122两个乘数都相同,积可能是()。10 20 253将55555改写成乘法算式正确的是()。55 54 654与333333得数相同的算式是()。35 36 365如下图,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剪出如图所示的图形后展开,得到的图形是()。三、判一判。(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1461725和461725的计算结果相同。()2在乘法里,乘得的结果叫作和。()337可以改写成加法算式为3333333或777。()4 10元正好可以买4本这样的日记本。()56212用的乘法口诀是六二十二。()四、算一算。(1题14分,2题9分,共23分)1直接写得数。34 27 45 5328 36 49 587385023530642087989 46442 522052用竖式计算。562732992317

小学课堂数学练习册一年级上册32页最后一道题怎么做


能把问题的题目发上来吗?谢谢合作,这样方便我为您解答。


婴儿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在( )。
(A) 0. 5 ?1. 5 岁 (B)1. 5 ~2. 5 岁
(C) 2. 5 ?3. 5 岁 (D) 3. 5 -4. 5 岁


答案:B
解析:


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6日下午山东省济南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角的初步认识》

3.基本要求:
(1) 能感知角的大小;
(2) 动手折角;
(3) 学生能判别直角、钝角和锐角。
答辩题目
1.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2.你是如何让学生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的?


答案:
解析:


小学数学《8和9的组成》
一、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8和9的组成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掌握8和9的组成;
(3)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4)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通过哪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图片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2页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8个★和9个●,组织学生思考将五角星和圆圈分别分成两组,应该如何分?引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8和9的组成》。
(二)讲解新知
明确先研究将8个★如何分成两组。教师先邀请一名同学和教师配合将8个★分成两组,再带着全班同学分析这两组中★的个数,并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8的组成。
再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为一小组,探究还可以分成哪些情况。找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8的组成的几种情况,总结:

组织学生说说上述表达形式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思考上述的书写方式还可以如何表示,组织学生说一说,加深对8的组成的理解。
提供9个●,组织学生以数学小组为单位,探究将9个●分成两组有哪些情况,并找学生呈现结果。根据学生呈现的结果,带领学生分析9的组成,先带领学生分析9可以分成1和8,通过书写一种情况,另一情况让学生自己想象。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情况的分法,尝试填空完成9的组成:



再组织学生说说,还可以表示的形式以及每种形式的意思是什么。
(三)课堂练习
1.



2.圈出能组成8的两个数。


巷道与硐室钻眼爆破施工时,当采用凿岩台车钻眼时,炮眼的深度一般取()。

A. 1. 0~1. 5m
B. 1. 5~2. 0m
C. 2. 5~3. 5m
D. 3. 5~6.0m

答案:C
解析:

更多 “2022年青岛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期中检测题附答案(共4套)” 相关考题
考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小摄影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材料二:“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材料三:“我和动物交朋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  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一进行教学设计。正确答案: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与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通过从平面图形中发现角、指出角、画角,使学生经历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3.在学习中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正方形纸、活动角、直尺、三角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角 板书“角”字,问:这是什么字?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上面有角? 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角的数学乐园游玩,在角的乐园里,我们不仅能玩得开心,还可以学到许多有关角的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在哪些地方有角。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出示课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角,你能找到它们吗?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角抽象出具体的图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角的表象。 3.出示练习 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作适时的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角的表象的正确认识。 4.教师拿出各种形状的纸,提问学生:在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最后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的纸问学生,这张纸有角吗?(没有) 设计意图:当学生对角形成正确的表象后,再次从平面图形中准确找角,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拓宽学生的视野,角不但能独立存在还可藏在图形中。 5.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圆形纸,试着折出一个角。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折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出角的表象。 (二)动手实践,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 1.摸一摸你所折的角,你有什么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有一个尖儿,两边是平平的、直直的。 2.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同样角的各个部分也都有名字,出示角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教师结合幻灯片的演示强调:这个尖尖的部分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3.课件出示几个角,请同学分别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角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三)观察比较,知道角有大有小。 1.活动一:学生自己先用活动角摆一个角,然后根据教师的要求摆一个比自己手中的角更大或者更小的角。 2.活动二:师生互动,先由教师摆出一个角,然后学生再摆一个比教师手中的角更大的角,到前面比一比。再让学生摆一个比教师手中的角更小的角进行比较。 3.课件演示: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角,让我们来看一看它们谁大谁小? 4.课件出示练习题:下面的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动手操作实践,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角度埋下伏笔。 (四)动手尝试,掌握角的画法 1.活动一: (1)怎样画一个角呢?学生自由尝试画角。 (2)师:展示画对的角,请同学说说是怎么画的。 生:先画顶点,再画两条直直的边。 师:画角需要用到一些什么工具呢?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2.活动二:学生练习画角 (1)请你自己动手画一个“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角的画法和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2)出示课件,请你画一个比老师的角更大的角和一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简单渗透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出示课件:小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先要定顶点。再从顶点引两边。边长短,角不变。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角就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记忆角的组成、角的域法以及角的大小。 2.出示课件:欣赏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3.猜猜看一张长方形的纸有4个角,用剪子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4.出示课件:找找图形中共有多少个角? 5.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填空题采煤工作面支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2.();3.()。正确答案:加高牢固,防止倒柱,初撑力大,提高支护刚度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1.一些人喜欢住在城市,因为城市生活有许多便利。 2.但有些人喜欢住在农村。 3.我认为,……答案:解析:Where to live —in the City or in the CountrySome people like living in the city because city life has many advantages. They think there are more job opportunities in cities, life there is more colorful and meaningful than that in the country, and there are more modern conveniences in cities for people to enjoy. But some other people prefer to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They say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is closer to nature and better for their health, life there is quieter and that country people are more honest than city people. I would like to live in a city when I am young to earn enough money and I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when I am old for having a quite life.

考题 问答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填空题采煤工作面支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2.();3.()。正确答案:加高牢固,防止倒柱,初撑力大,提高支护刚度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