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2022年最新青岛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附答案(共4套)

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中,工作A和工作B之间的搭接关系为FTSA,B则关于LAGA,B说法正确的是( )。

A.LAGA,B是工作A和工作B之间时距之外的时间值

B.LAGA,B等于EFB减去ESA再减去FTSA,B

C.LAGA,B等于ESB减去EFA再减去FTSA,B

D.LAGA,B等于ESA减去EPB再减去FTSA,B

E.LAGA,B等于EFB减去EFA再减去FTSA,B


正确答案:AC


:某数加上6,乘以6,减去6,除以6,其结果等于6,则这个数是多少?( )

A.12

B.2

C.6

D.1


正确答案:D

 代人解法,1刚好符合条件。故应选择D。


利润表的基本结构是( )。

A.收入减去成本等于利润

B.收入减去费用等于利润

C.收入加上费用减去成本等于利润

D.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等于利润


正确答案:D
(P139)利润表的基本结构是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等于利润(或盈余)。


某数加上6,乘以6,减去6,除以6,其结果等于6,则这个数是( )。

A. 6

B. 1

C. 2

D. 3


正确答案:B
B[解析]由题意可得:(6×6+6)÷6-6=42÷6-6=1。所以这个数是1。


某数加上6,乘以6,减去6,除以6,其结果等于6,则这个数是多少?( )

A.12

B.2

C.6

D.1


正确答案:D

 代人解法,1刚好符合条件。故应选择D。


青岛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11分)160比12的3倍多()。232的4倍减去89,结果是()。3在230,253,160,280四个数中,()和()相加的和最接近500。4320连续减去()个8,结果等于0。5一本故事书有80页,小红看了4天,每天看12页,还剩()页没有看,第5天她要从第()页开始看起。6在()里填上合适的数。()4963 68216()450()303 7114005()二、判一判。(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4分)16005300()2243就是求3个20加上3个4。()32212142004800()4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正方体,每次最多能看到4个面。()三、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6分)1惠民超市里有一种食用油每桶售价50元,如果带200元最多能买()桶这样的油。A3B4C52一双溜冰鞋368元,哥哥每月攒150元,至少需要攒()个月才能买一双。A2B3C43一根绳子长350厘米,第一次剪去120厘米,第二次剪去180厘米,现在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厘米。A300B150C200四、连一连,填一填。(每题3分,共6分)1他们画的分别是什么?用线连起来。2右面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把序号填在对应的括号里。五、算一算。(1题12分,其余每题6分,共24分)1直接写得数。156350796325432615920098400872143763386862441822用竖式计算。928179 86527387 10003272563脱式计算。(720180)9 1000295363 145455六、看图列式计算。(每题3分,共12分)1一共有多少颗糖?七、解决问题。(1题4分,2题5分,4题10分,其余每题9分,共37分)1鸭子的只数是鸡的几倍?2送信。邮递员叔叔从邮局到花园小区走哪条路近?近多少米?3(1)买3箱橘子和2箱梨,分别要花多少元?(2)敬老院买了4箱橘子和4箱梨,一共花了多少元?(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4下面是连云港到合肥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里程/千米连云港淮安192连云港南京538连云港合肥690(1)淮安与南京之间的里程是多少千米?(2)690192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算一算。(3)一列火车从连云港出发,已经行驶了460千米,用“”在图中标出火车的大概位置。5李叔叔开车上下班,一周行驶的里程如下表:星期一二三四五里程/千米2932312732(1)李叔叔这五天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2)星期一早上出发时里程表的读数是125千米,李叔叔星期五晚上到家时里程表的读数是多少?参考答案一、1242393230280440 53249 681853 二、123 4 三、1B2B3A四、12五、1905032100485102501475003009636274912259293100342136六、174331(颗)2700136378186(本)3458129458787(瓶)440318102(本)七、156(5648)7答:鸭子的只数是鸡的7倍。242530987821(米)230286354870(米)821米870米87082149(米)答:邮递员叔叔走经过医院和公园到花园小区的路近,近49米。3(1)32396(元)48296(元)答:买3箱橘子要花96元,买2箱梨要花96元。 (2)方法1:324128(元)484192(元)128192320(元)方法2:(3248)4320(元)答:一共花了320元。4(1)538192346(千米)答:淮安与南京之间的里程是346千米。 (2)690192498(千米)答:690192求的是淮安到合肥的里程,是498千米。(3) 5(1)2932312732151(千米)答:李叔叔这五天一共行驶了151千米。(2)125151276(千米)答:李叔叔星期五晚上到家时里程表的读数是276千米。青岛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填空题。(10分)1.口算3007时,想:()个百和7相乘得()个百,就是()。2.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条边长的总和。3.8005的积的末尾共有()个0。4.给一个边长20分米的正方形桌布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总长是()分米。长方形相邻两条边的和是50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5.2188的积是()位数,3143的积是()位数。6.把两个边长都是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厘米。二、在( )里填上“千克”或“克”。(8分)15() 1() 10() 18()三、在里填上“”“”或“=”。(12分) 462333 5124413520733207 5300千克5300克8千克9000克 1千克530克四、计算题。(27分) 1.直接写出得数。(9分)323= 0711= 1108=7100= 166= 980=522= 5009= 1214=2.列竖式计算。(18分) 596=3457=6125=7686=9033=7238=五、按要求做题。(14分) 1.下列3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哪个图形的周长最大?(6分)2.计算下面各个图形的周长。 (8分)六、解决问题。(29分)1.学校图书室有125本工具书,故事书的数量是工具书的6倍。学校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 (5分)2.一列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每小时行203千米,行了4小时后离乙站还有440千米。从甲站到乙站有多远?(5分)3.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宽是20米,比长少5米,这块菜地的周长是多少米? (5分)4.用两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5分)5.王大妈沿着一面墙围一个长25米、宽10米的长方形菜地,最少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5分)6.(4分) =2千克=()克=()克参考答案一、1.32121002.43.34.801005.四三6.18二、克克克千克三、四、1.960880700967201104500484 2.35424153060128301903五、1.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大2.38厘米 40分米六、1.1256=750(本)2.2034=812(千米)812+440=1252(千米)3.20+5=25(米)25+20=45(米)452=90(米) 4.长方形:8+8+4=20(厘米)202=40(厘米)正方形:84=32(厘米)5. 10+10+25=45(米)6.500250 青岛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三)(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我来填一填。(每空1分,共29分)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4000千克=()吨6千克=()克8吨=()千克3.在里填上“”“”或“=”77771004484512 7054064吨3980千克 5900克6千克 2 kg2000 g4.小明有3顶不同的帽子,2条不同的围巾,可以有()种不同的搭配方法。5.下列是平移现象的在括号里画“”,是旋转现象的在括号里画“”。6.一架玩具飞机112元,买9架飞机大约花费()元,实际花费()元。7.75的5倍是(),75是()的5倍。8.(1)小华家在街心公园的()面,超市在街心公园的()面。(2)小华从家到图书馆,先向()走到街心公园,再向()走即到。(3)小英从家到邮局,先向()走到街心公园,再向()走即到。二、我来判一判。(每题2分,共10分)1.一吨棉花和一吨石头一样重。()2.一个梨的质量大约是300克。()3.当我们面向东北方时,我们的后面是西南方。()4.在计算除法时,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5.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三、我来选一选。(每题2分,共10分)1.水果店运进1吨水果,卖出200千克,还剩()千克。A.1200B.800C.1000 2.2504的积的末尾有()个0。 A.1 B.2 C.33.一袋水泥重50千克,()袋水泥重1吨。A.2 B.4C.20 4.把2吨萝卜分4次运往青岛,平均每次运()千克。 A.50B.5C.5005.教室门打开和关上是()现象。A.平移B.旋转C.平移和旋转四、我来算一算。(共18分)1.直接写得数。(8分)308=4806=5400=7209=1013= 08=6006=706=2.用竖式计算。(后两个要验算)(10分)7867708669643453五、解决问题。(第15题每题5分,第6题8分,共33分)1.小青打算一个星期看完一本84页的故事书,她平均每天看多少页?2.公园里有牡丹花234盆,是菊花的3倍,月季花的盆数是菊花的2倍。公园里有多少盆月季花?3.中心小学有298名同学去春游,每辆大客车可乘

某数加上6,乘以6,减去6,除以6,其结果等于6,则这个数是多少?( )

A.12

B.2

C.6

D.1


正确答案:D
代人解法,1刚好符合条件。故应选择D。


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和为43,甲数的2倍加8,乙数的3倍,丙数的4倍,丁数的5倍减去4,都相等。问这四个数各是多少?

A.14 12 8 9

B.16 12 9 6

C.11 10 8 14

D.14 12 9 8


正确答案:D


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中,工作A和工作B之间的搭接关系为FTFA,B则关于LAGA,B说法正确的是( )。

A.LAGA,B等于EFB减去EFA再减去FTFA,B

B.LAGA,B等于EFB减去EFA再加FTFA,B

C.LAGA,B等于EFB减去EFA再减去FTFA,B

D.LAGA,B等于EFB减去ESA再减去FTFA,B

E.LAGA,B是工作A和工作B之间时距之外的时间值


正确答案:CE


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和为43,甲数的2倍加8,乙数的3倍,丙数的4倍,丁数的5倍减去4,都相等。问这四个数各是多少?

A. 14 12 8 9
B. 16 12 9 6
C. 11 10 8 14
D. 14 12 9 8

答案:D
解析:
带入法,14×2+8=12×3=9×4=8×5-4,故答案为D。


用2012减去一个四位数的差,正好等于将这个四位数各个数位数字相加的和,那么有几个这样的四位数?( )



A. 1
B. 2
C. 3
D. 4

答案:A
解析:
大于2000的数,经检验只有2005符合题目要求。小于2000的数,则这个四位数的前两位是1和9。取数字1996验证,2012 -1996 = 26。1+9 + 9 + 6 = 25。当这个四位数增大1时,2012与这个四位数的差会少1,因此小于2000的数中没有符合题目要求的。故有1个这样的四位数。

更多 “2022年最新青岛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附答案(共4套)” 相关考题
考题 问答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考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答案:解析: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 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 (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 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 (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水下的沉浮现象 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 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 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 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 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 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 (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 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考题 真值减去测量结果是修正值。修正值的大小等于(绝对)测量误差,但符号相反。正确答案:正确

考题 一个数先加6,再除以5,然后减去7,再乘以4,结果是96。则这个数是:A.149 B.155 C.161 D.173答案:A解析:所求数为(96÷4+7)×5-6=149,A正确。

考题 一个数先加6,再除以5,然后减去7,再乘以4,结果是96。则这个数是:A.149 B.155 C.161 D.173答案:A解析:所求数为(96÷4+7)×5-6=149,A正确。

考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考题 问答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解析: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