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D
更多“关于宪法规范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宪法修改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宪法修改的机关是宪法授权的特定机关 B.宪法修改必须严格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 C.宪法修改仅仅是对宪法规范的内容的变更 D.宪法修改是定期的


    正确答案:AB
    宪法修改的特点有:(1)宪法修改的机关是宪法授权的特定机关。宪法的修改机关主要有两 种:一是宪法授权的特定国家机关,主要是国家的立法机关;二是根据宪法修改的需要,宪法专门设立的 宪法修改机关。(2)宪法修改必须严格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3)宪法修改是对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 法进行变更的活动,其变更或修改的对象是具有根本法形式特征的宪法,既包括宪法规范的内容变更。也 包括宪法规范形式的变更。宪法的修改不是定期的,是根据宪法实施过程中,出现宪法内容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时候,才进行修改。故应选AB。

  • 第2题:

    关于宪法规范,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

    A.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B.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
    C.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D.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是我国宪法规范的鲜明特色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母法、基础法,其他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制定的依据,因而宪法规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故A项表述正确。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且法院不能直接适用宪法审理案件,故不存在宪法判例。故B项“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判例”的表述错误。
    宪法规范是宪法最基本的要素。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一种。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表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由于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有两大特点:一是调整的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二是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方通常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因此,可以将宪法规范定义为:宪法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
    我国《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两款规定将权利型规范与义务型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此为我国宪法规范的鲜明特色,故D项正确。

  • 第3题:

    关于宪法规范,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B、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
    C、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D、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是我国宪法规范的鲜明特色

    答案:B
    解析:
    【考点】宪法的渊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宪法的渊源与宪法的效力问题。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处于最高位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A项表述正确。我国的宪法渊源(表现形式)包括了多个方面,其中重要的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以及宪法惯例。宪法性法律包括中央国家机关的组织法、选举法等,其从形式上不是宪法典、但内容上的规定具有宪法的实质特征。宪法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根本问题,并为社会普遍承认有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在我国采用宪法修正案的方式修改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同时召开等被认为是中国的宪法惯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宪法并不是以“司法化”的方式实施,所以在中国并不存在宪法判例。所以,B项表述是错误的。宪法规范是由民主制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从我国宪法的规定看,权利性与义务性规范具体有下列三种形式:一是权利性规范。宪法赋予特定主体权利,使之具有权利主体资格。如《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二是义务性规范,集中表现在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如《宪法》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三是宪法中的权利性与义务性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类规范中,权利与义务互为一体,表现其特殊的调整方式。所以,D项是正确的。【陷阱】本题的陷阱在于区别“宪法渊源”(或称“宪法的表现形式”)与“中国的宪法渊源”。一般认为宪法渊源包括了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但是在中国并没有类似于西方国家宪法法院或者宪法委员会的机关,普通法院也没有权力适用宪法进行裁判,即中国宪法并不是通过“司法化”的方式实施,所以宪法判例不是中国的宪法渊源。

  • 第4题:

    关于宪法规范,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2013年)

    A.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B.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
    C.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D.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是我国宪法规范的鲜明特色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母法、基础法,其他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制定的依据,因而宪法规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故A项表述正确。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且法院不能直接适用宪法审理案件,故不存在宪法判例。故B项“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判例”的表述错误。
    宪法规范是宪法最基本的要素。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一种。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表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由于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有两大特点:一是调整的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二是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方通常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因此,可以将宪法规范定义为:宪法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
    我国《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两款规定将权利型规范与义务型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此为我国宪法规范的鲜明特色,故D项正确。

  • 第5题:

    关于宪法规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宪法规范是调整宪法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B.宪法规范可以由宪法典中一个或几个条文构成
    C.宪法关系是经由宪法调整而包含有宪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D.宪法关系涉及的领域比较有限

    答案:D
    解析:
    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宪法关系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儿乎包括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均属于宏观的或者原则性方面的社会关系。第二,宪法关系的一方通常总是国家或者国家机关。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根据宪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一般必然有国家的参与.国家也依法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者享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