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下列有关元朝行政立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A.提刑按察司是元朝在行省以下设立的地方司法监察机关B.大宗正府是元朝设置的掌管全国宗教事务和宗教审判的机构C.元朝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种,该考试选官形式为明朝沿用D.元朝首创了经义取士的科举考试形式

题目

下列有关元朝行政立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A.提刑按察司是元朝在行省以下设立的地方司法监察机关B.大宗正府是元朝设置的掌管全国宗教事务和宗教审判的机构C.元朝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种,该考试选官形式为明朝沿用D.元朝首创了经义取士的科举考试形式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有关元朝行政立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A.提刑按察司是元朝在行省以下设立的地方司法监察机关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关于行省,最恰当的解释是元朝的()。

    A.中央监察机构

    B.中央行政机构

    C.地方自治政府

    D.中央派出机构


    参考答案:D

  • 第2题:

    目前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下列关于省的说法错误的是()。

    A.省作为我国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正式出现在元朝
    B.元朝时称省为“行中书省”
    C.元朝时西藏地区并未设置行省
    D.明成祖时废除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答案:D
    解析:
    元朝时始设立行省制度,称省为“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故A、B两项说法正确。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故C项说法正确。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使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事务,合称“三司”。故D项说法错误。

  • 第3题:

    共用题干

    关于中国古代的地方司法机关的设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代地方司法机关由行政长官兼理
    B、宋代地方州县仍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制。但从太宗时起加强地方司法监督,设提刑按察司,作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机关
    C、明朝在乡设立“申明亭”
    D、清朝的地方司法审级分为州县、府、省按察司、督抚四级

    答案:B
    解析:
    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西周时期即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与“出礼入刑”的表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及至唐代的法律统治“一准乎礼”。所以可知,“礼法结合”为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故选项A正确。夏商时期的统治者强调“奉天罚罪”,假托神意压服臣民,可以看出神权思想为当时的法律指导思想,当时的法律制度明显受到神权的影响,因此选项B正确。为了修正神权法学说中存在的问题,周王朝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并于汉代中期以后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为传统的中国法制奠定了基础。故C选项正确。清末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方针,修订过程中援引了大量的西方法律理论、原则、制度和法律术语。清末修律标志着中华法系开始解体,故D项说法不符合事实,不应选。


    题中四个选项都是该时期法制变化的具体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刑罚制度改革(规定绞、轨等死刑制度;规定流刑;规定鞭刑与杖刑;改革以往五刑制度;废除宫刑制度),以及建立死刑复审制度。故A、B、C、D四项均为本题的正确答案。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制变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法制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此阶段的许多内容也必将是司法考试中的重点。尤其需要重点把握相关具体法律制度的变化。


    汉代的《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其特点是依据儒家《春秋》等经典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案。《春秋》决狱实行“论心定罪”原则,即以犯罪人主观动机来判定最终是否给予严惩。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时,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八议”制度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它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了“准五服制罪”的制度。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为标志,区分亲属的范围和等级的制度,不但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是亲属相犯时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九卿会审(明代又称“圆审”)是明代的会审制度。是由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可见,除九卿会审之外,其他三项制度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本题A、C、D三项均应选。


    六赃就是指六种非法获得公私财物的犯罪。包括(1)受财枉法:收受财物枉法。(2)受财不枉法:收受财物,即使不枉法,也要处刑。(3)受所监临: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管辖范围内百姓或者下属财物。(4)强盗: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5)窃盗:隐秘手段窃取公私财物。(6)坐赃:官吏或者常人非因职权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四个选项均正确。


    唐《斗讼律》中,“六杀”的含义:“谋杀”是指预谋杀人;“故杀”是指事先虽然没有预谋,但是情急杀人时已经有杀人的意念;“斗杀”指的是在斗殴中过于激愤而失手将人杀死;“误杀”是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即出于过失杀人;“戏杀”指的是“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


    “十恶”制度是中国法制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一定要熟练记忆并理解。“十恶”中,所谓的不义是指杀害本属的府主、刺吏、县令和授业老师的行为,官吏或士兵杀害本属五品以上长官的行为,妻子得知丈夫死亡而隐匿丧事,寻欢作乐,改嫁他人的行为。因此可见B、C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至于A选项,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姐、外祖父母等人的行为在“十恶”中称为“恶逆”,而D选项,奸淫小功以上亲或父、祖父之妾以及相与通奸的行为被称为“内乱”。注意,本题中只是提及“十恶”中的三项,其他几项也很重要,完全有可能以同样方式改变内容而进行考查。


    宋朝在地方各路设立的是提点刑狱司,明朝在省一级设立提刑按察司。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统治者在内外各种压力之下,于20世纪初十年间,逐渐对原有的法律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修改与变革。我们一般把这一时期的法律改革活动称为清末修律。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方针,故A项正确。在内容上,清末修订的法律表现出封建专制主义传统与西方资本主义法学最新成果的奇怪混合,故B项正确。在法典编纂形式上,清末修律改变了传统的“诸法合体”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分别制定、颁行或起草了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法院组织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故C项正确。它是统治者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在保持君主专制政体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既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也没有真正的民主形式,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选择是A、B、C项。


    1946年11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召开国民大会,于12月25日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定于1947年1月1日公布,12月25日施行。该法共14章,依次是总则、人民之权利义务、国民大会、总统、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中央与地方之权限、地方制度、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基本国策和宪法之施行及修改,共175条。A项正确。基本精神与《训政时期约法》和“五五宪草”一脉相承。但碍于政协通过的“宪法修改原则”12条的重大影响,即实行国会制、内阁制、省自治、司法独立、保护人民权利等,又不得不在具体条文上有所变动。因此,B项表述错误。《中华民国宪法》内容的特点是其表面上的“民有、民治、民享”和实际上的个人独裁,即人民无权、独夫集权。例如1948年颁布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使这一特点趋具体和法律化,因此C项正确。其二,体制不伦不类,实际上是用不完全责任内阁制与实质的总统制的矛盾条文,掩盖总统即蒋介石的个人专制统治的本质。其三,罗列人民各项民主的自由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分。但依据宪法第23条颁布的《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戒严法》、《紧急治罪法》等,把宪法抽象的民主自由条款加以具体切实的否定。因此D项正确。依题意,本题B项当选。

  • 第4题:

    下列有关元朝行政立法的表述,错误的有(  )。
    A.提刑按察司是元朝在行省以下设立的地方司法监察机关
    B.大宗正府是元朝设置的掌管全国宗教事务和宗教审判的机构
    C.元朝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种,该考试选官形式为明朝沿用
    D.元朝为了防止科举舞弊,创立了糊名考校法、誊录制和回避制


    答案:B,D
    解析:
    解析:大宗正府是元朝中央设置的掌管蒙古王公贵族案件的机构。宋朝为了防止科举舞弊,创立了糊名考校法、誊录制和回避制,元朝沿用。

  • 第5题:

    元朝在地方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行中书省

    答案:D
    解析:
    元朝在地方最高统治机构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第6题:

    明代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各地设“三司”,其中“三司”中的提刑按察司主要掌管:()

    • A、军事
    • B、地方行政
    • C、刑法
    • D、经济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元朝在地方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
    • B、宣政院
    • C、澎湖巡检司
    • D、行中书省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关于行省,最恰当的解释是元朝的()。

    • A、中央监察机构
    • B、中央行政机构
    • C、地方自治政府
    • D、中央派出机构

    正确答案:D

  • 第9题: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 A、秦朝丞相
    • B、汉朝刺史
    • C、元朝御史台
    • D、明朝提刑按察司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单选题
    元朝地方政务机构不包括:()
    A

    行省

    B

    布政使司

    C

    宣慰司

    D

    行枢密院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元朝在地方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

    中书省

    B

    宣政院

    C

    澎湖巡检司

    D

    行中书省


    正确答案: C
    解析: 元朝在地方最高统治机构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第12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唐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元朝设立行省制度,行中书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D.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答案:B
    解析:
    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是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A、C、D三项表述均正确。本题答案为B。

  • 第13题:

    目前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 政区。下列关于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省作为我国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正式出现在元朝
    B.元朝时称省为“行中书省”
    C.元朝时西藏地区并未设置行省
    D.明成祖时废除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答案:D
    解析:
    【解析]元朝时始设立行省制度,称省为“行中书省”。行省制庋便利了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我囯古代地方行政制庋 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故A、B两项说法正确。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故 C项说法正确。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使司 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亊务,合称“三司”故D项说法错误。

  • 第14题:

    清末官制改革中将省刑名总汇的提刑按察使司改为(  )。
    A.按察司
    B.地方审判厅
    C.提法司
    D.地方检察厅


    答案:C
    解析:
    清末官制改革中将省刑名总汇的提刑按察使司改为提法司,由东三省先行试办,管理各省司法上之行政事务,监督各审判厅,并调度检察事务。

  • 第15题:

    下列关于元朝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元朝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是宣政院
    B.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C.元朝首次创立了以经义取士的科举考试方式
    D.元朝在科举考试中实行弥封糊名制


    答案:B,C,D
    解析:
    解析:元朝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是枢密院,而不是宣政院。故A项表述错误。其余选项表述都正确。

  • 第16题:

    为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元朝在澎湖设立()

    • A、巡检司
    • B、宣政院
    • C、行省
    • D、台湾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从材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①元朝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动 ②路和府是元朝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③元朝在全国共分设了十个行省,江浙行省是其中之一 ④元朝的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宋代为加强对地方的司法监督,在各路设置的司法派出机构称为()。

    • A、提点刑狱司
    • B、提刑按察司
    • C、审刑院
    • D、宗人府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元朝地方政务机构不包括:()

    • A、行省
    • B、布政使司
    • C、宣慰司
    • D、行枢密院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下列关于行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当时全国分设10个行省
    • B、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 C、行省官员有更改赋税征收制度的自主权
    • D、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单选题
    宋代为加强对地方的司法监督,在各路设置的司法派出机构称为()。
    A

    提点刑狱司

    B

    提刑按察司

    C

    审刑院

    D

    宗人府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元朝建立后,在辽宁所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
    A

    辽阳行省

    B

    辽东都司

    C

    沈阳路

    D

    奉天省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元朝在中国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其中辽阳行省是元朝在辽宁所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辽宁东部地区属辽阳行省的辽阳路、沈阳路,北部地区属开原路咸平府,西部地区属广宁路,锦州、朝阳地区属大宁路,隶属于中书省。B项,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辽都卫,八年(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阳市),辖区相当今辽宁大部。C项,1296年,元在沈洲置沈阳路,归辽阳行省管辖。D项,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奉天省,省治奉天府;1929年,张学良将奉天省改称为“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