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更多“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解析】答题模式为:字面义+文中义,(手法+表达效果),作用(内容上,情感上,结构上)
    【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E
    (2)【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解析】从“愁”到“笑”,显然是作者情感的一个变化。考生要根据上下阕内容的变化,分析其中的原因。
    【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
    《菩萨蛮?北固题壁》赏析:
    赏析:这首《菩萨蛮?北固题壁》是自号望三散人,清末学者兼书法家郭麟所作。这首词在形式上采用了拟人手法描写江流绕着群山盘旋流逝远去以及江中的帆船依流或行或停的景象。作者形象的写出了江河流逝、群山却似乎要百般阻拦,但却终究奔流而去。
    释义:上天(大自然)要让江河流下去,但旁边的青山却想要江流停下来。谁不替江流发愁呢,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川一眼也望不到头啊!远处的船帆如飞鸟一样的落停了下来,船停泊不动的时候似乎江流也停住了流逝。可笑群山依然显得无力和自作多情,又怎么能把她留住呢?(译文为草根博览所作,仅供参考,敬请指正。)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 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 第2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注】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这首诗反应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节的情景。(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2分)


    答案:
    解析:
    (1)重阳。
    (2)同意。诗人彼时内心充满怀才不遇的郁闷和忧思,而诗歌首联兴寄高远,以高秋登高写高洁之情,颇显名士风范;颔联则引古时名士庄周、陶潜的典故,以开口一笑、折菊满头将内心郁郁排遣而出;颈联、尾联直言纵饮去忧,应当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全诗起于愁情而抒于旷达,既含思凄恻,又爽利俊健,读来顿挫跌宕。

  • 第3题:

    6、绿池翻素景,()

    A.秋槐响寒音

    B.凤盖起流云

    C.轻霞澄暮阴

    D.遥遥南陵深


    秋槐响寒音

  • 第4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正确答案:

  • 第5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注】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这首诗反应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节的情景。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解析:
    高远,以高秋登高写高洁之情,颇显名士风范;颔联则引古时名士庄周、陶潜的典故,以开口一笑、折菊满头将内心郁郁排遣而出;颈联、尾联直言纵饮去忧,应当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全诗起于愁情而抒于旷达,既含思凄恻,又爽利俊健,读来顿挫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