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科学家在100亿光年外的星系里发现一颗超亮超新星,其爆发于宇宙大爆炸后约35亿年,正值天文学家所称的“宇宙正午”时期。普通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发生剧烈爆炸产生的。超亮超新星的亮度比普通超新星高10到100倍,目前还不太清楚其形成机制。以往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质量都较小,使科学家认为小星系缺乏重元素的环境有利于产生超亮超新星。此次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是普通的大质量星系,使人重新思考超亮超新星的形成问题。这意味着银河系也可能曾拥有产生超亮超新星的条件。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A.超亮超新星产生于

题目
科学家在100亿光年外的星系里发现一颗超亮超新星,其爆发于宇宙大爆炸后约35亿年,正值天文学家所称的“宇宙正午”时期。普通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发生剧烈爆炸产生的。超亮超新星的亮度比普通超新星高10到100倍,目前还不太清楚其形成机制。以往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质量都较小,使科学家认为小星系缺乏重元素的环境有利于产生超亮超新星。此次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是普通的大质量星系,使人重新思考超亮超新星的形成问题。这意味着银河系也可能曾拥有产生超亮超新星的条件。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超亮超新星产生于恒星形成最剧烈的“宇宙正午”时期
B.小星系缺乏重元素的环境事实上不利于产生超亮超新星
C.普通的大质量星系可能曾经拥有产生超亮超新星的条件
D.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发生剧烈爆炸并不能产生超亮超新星

相似考题
更多“科学家在100亿光年外的星系里发现一颗超亮超新星,其爆发于宇宙大爆炸后约35亿年,正值天文学家所称的“宇宙正午”时期。普通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发生剧烈爆炸产生的。超亮超新星的亮度比普通超新星高10到100倍,目前还不太清楚其形成机制。以往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质量都较小,使科学家认为小星系缺乏重元素的环境有利于产生超亮超新星。此次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是普通的大质量星系,使人重新思考超亮”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下天体的辐射总能量相当于一个星系的是()

    • A、超巨星
    • B、红超巨星
    • C、中子星
    • D、超新星

    正确答案:D

  • 第2题: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质量较小的恒星死亡时,形成光度很弱的白矮星。
    • B、大质量恒星死亡时会发生超新星爆发,产生极大的亮度。
    • C、超新星爆发后,恒星核心以外的物质被高速抛出,形成星云,并能再次聚合为恒星或行星。
    • D、黑洞即表面黑色的巨洞。

    正确答案:D

  • 第3题:

    中国古代甲骨文中记载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超新星爆发的记录。 超新星的爆发预示()

    • A、 一颗新的恒星的诞生
    • B、 一颗恒星的终结
    • C、 宇宙大爆炸的开始
    • D、 宇宙的永恒

    正确答案:B

  • 第4题:

    宇宙尘埃对于恒星和行星的诞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对于恒星和岩石行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提供形成生命的基本成分。但是早期的宇宙中为何有那么多的尘埃,这仍然是个谜。许多天体物理学家们认为,尘埃是短命的大型恒星作为超新星爆炸死亡期间形成的。然而,对银河系附近的超新星所进行的一些观测表明,这样所产生的尘埃不多,无法解释早期宇宙中出现的大量尘埃。不久前,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记录了一颗超新星在爆炸后几周至爆炸后2.5年期间尘埃的形成过程,揭开了尘埃形成的神秘面纱。研究揭示了超大尘埃颗粒的形成过程,说明这些颗粒能够承受恒星爆炸带来的冲击;研究还表明,尘埃的产生开始时缓慢,但后来就加速了。 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克里斯塔·高尔和他的同事们监视了超新星SN2010j1,这是最初于2010年在附近星系中发现的一颗超新星。研究小组利用智利帕拉那山极大望远镜上的光谱仪,测量了尘埃颗粒所吸收的可见光量以及那些颗粒本身释放的红外辐射量。 研究小组得出结论:在爆炸之后40天至240天之间出现的尘埃()是由恒星变为超新星之前被驱逐出去的材料构成的,因为唯一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超新星本身抛射到星际空间的残骸。高尔指出,在爆炸之后那么短的时间内,残骸温度太高,无法凝结成尘埃颗粒。爆炸后这一阶段中,随着来自超新星不断扩张的冲击波一扫而过,先前喷射出去的物质被压缩成低温浓密的外壳,这是尘埃结合积聚的极佳环境。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天文学家鲁比娜·科塔克说,研究小组的数据是特别具有说服力的,因为他们提供的系列波长数据同步覆盖了爆炸之后几周至几年的情况,所提供的信息同时包含了尘埃颗粒的大小和成分情况。科塔克说:“除了最近最明亮的超新星事件之外,在所有其他事件中都很难获得这么全面的覆盖信息。” 让天文学家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发现:相对于银河系的标准来说,这些尘埃颗粒是巨大的,直径在1至4.2微米,至少4倍于在银河系恒星系统之间所发现的典型的尘埃颗粒宽度。高尔指出,大型尘埃颗粒更加难以形成,但是当超新星释放的冲击波向星际物质冲击的时候,大型颗粒不至于被其摧毁,这一点很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大型颗粒存在的时间更长。而在此之前,在太阳系发现过大型的星际尘埃颗粒。 在早期观察中,超新星SN2010j1周围的尘埃量相对较少,相当于不到太阳质量的万分之一。但是,在爆炸后500天至868天期间,尘埃形成加速,尘埃质量增加了10倍多。高尔称,这一增速标志着超新星的尘埃产出过度到另一个阶段。一旦超新星暴发期间产生的富碳物质和其他残骸得到充分的冷却,就开始结合在一起形成尘埃,加速了尘埃的产出。在第868天,当高尔的研究小组最后一次观察这棵超新星的时候,尘埃量已经增加到太阳质量的0.04倍,或者说相当于地球质量的830倍了。 如果尘埃产出不断增加的态势继续下去的话,20年之后超新星SN2010j1所产出的尘埃量就会相当于半个太阳的质量,类似于在得到广泛观察的超新星SN1987A周围所观测到的尘埃量。高尔说,如果早期宇宙中的大型超新星以同样的速度产出尘埃,那么的确可以解释在早期宇宙中所观测到的尘埃量。 文章主要在试图回答什么问题()

    • A、早期的宇宙中有大量尘埃的原因
    • B、宇宙尘埃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领域
    • C、为何大型颗粒存在的时间更长
    • D、尘埃产生先缓慢后加速的原因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宇宙尘埃对于恒星和行星的诞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对于恒星和岩石行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提供形成生命的基本成分。但是早期的宇宙中为何有那么多的尘埃,这仍然是个谜。许多天体物理学家们认为,尘埃是短命的大型恒星作为超新星爆炸死亡期间形成的。然而,对银河系附近的超新星所进行的一些观测表明,这样所产生的尘埃不多,无法解释早期宇宙中出现的大量尘埃。不久前,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记录了一颗超新星在爆炸后几周至爆炸后2.5年期间尘埃的形成过程,揭开了尘埃形成的神秘面纱。研究揭示了超大尘埃颗粒的形成过程,说明这些颗粒能够承受恒星爆炸带来的冲击;研究还表明,尘埃的产生开始时缓慢,但后来就加速了。 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克里斯塔·高尔和他的同事们监视了超新星SN2010j1,这是最初于2010年在附近星系中发现的一颗超新星。研究小组利用智利帕拉那山极大望远镜上的光谱仪,测量了尘埃颗粒所吸收的可见光量以及那些颗粒本身释放的红外辐射量。 研究小组得出结论:在爆炸之后40天至240天之间出现的尘埃()是由恒星变为超新星之前被驱逐出去的材料构成的,因为唯一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超新星本身抛射到星际空间的残骸。高尔指出,在爆炸之后那么短的时间内,残骸温度太高,无法凝结成尘埃颗粒。爆炸后这一阶段中,随着来自超新星不断扩张的冲击波一扫而过,先前喷射出去的物质被压缩成低温浓密的外壳,这是尘埃结合积聚的极佳环境。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天文学家鲁比娜·科塔克说,研究小组的数据是特别具有说服力的,因为他们提供的系列波长数据同步覆盖了爆炸之后几周至几年的情况,所提供的信息同时包含了尘埃颗粒的大小和成分情况。科塔克说:“除了最近最明亮的超新星事件之外,在所有其他事件中都很难获得这么全面的覆盖信息。” 让天文学家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发现:相对于银河系的标准来说,这些尘埃颗粒是巨大的,直径在1至4.2微米,至少4倍于在银河系恒星系统之间所发现的典型的尘埃颗粒宽度。高尔指出,大型尘埃颗粒更加难以形成,但是当超新星释放的冲击波向星际物质冲击的时候,大型颗粒不至于被其摧毁,这一点很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大型颗粒存在的时间更长。而在此之前,在太阳系发现过大型的星际尘埃颗粒。 在早期观察中,超新星SN2010j1周围的尘埃量相对较少,相当于不到太阳质量的万分之一。但是,在爆炸后500天至868天期间,尘埃形成加速,尘埃质量增加了10倍多。高尔称,这一增速标志着超新星的尘埃产出过度到另一个阶段。一旦超新星暴发期间产生的富碳物质和其他残骸得到充分的冷却,就开始结合在一起形成尘埃,加速了尘埃的产出。在第868天,当高尔的研究小组最后一次观察这棵超新星的时候,尘埃量已经增加到太阳质量的0.04倍,或者说相当于地球质量的830倍了。 如果尘埃产出不断增加的态势继续下去的话,20年之后超新星SN2010j1所产出的尘埃量就会相当于半个太阳的质量,类似于在得到广泛观察的超新星SN1987A周围所观测到的尘埃量。高尔说,如果早期宇宙中的大型超新星以同样的速度产出尘埃,那么的确可以解释在早期宇宙中所观测到的尘埃量。 文章第三段的括号内处应填入()

    • A、大概
    • B、或许
    • C、一定
    • D、并非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宇宙中原本没有重元素,铁、硅、铝、镁等重元素都是超新星爆发的生成物。超新星爆发时,这些重元素被抛向宇宙空间。一些年轻的恒星(例如我们的太阳)把它们吸过去,围着自己转,逐渐堆集成固体行星,我们的地球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说,没有超新星爆发,就不会有地球,当然也就不会有直立的人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单选题
    欲测量河外星系的距离,如执意用啥法根本就是瞎折腾?()
    A

    借地球绕太阳的公转、用三角视差法

    B

    赶上星系内恰有超新星爆发,速速观测其亮度

    C

    搞清楚星系光谱的红移量

    D

    观测星系内的造父型变星变光周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大质量的恒星最终经过()阶段,变成()而消亡;小质量恒星则经过()阶段最终变成()。
    A

    红巨星;超新星;红超巨星;白矮星

    B

    红超巨星;超新星;红巨星;白矮星

    C

    红巨星;白矮星;红超巨星;超新星

    D

    红超巨星;白矮星;红巨星;超新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下列哪一选项是重质量恒星可能的演化过程()。
    A

    星际尘→主序星→白矮星→中子星→超新星爆炸

    B

    星际尘→超新星爆炸→主序星→中子星

    C

    星际尘→主序星→超新星爆炸→中子星

    D

    星际尘→主序星→超新星爆炸→白矮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星系级黑洞是怎样产生的()?
    A

    恒星演化形成

    B

    星系演化形成

    C

    宇宙创生后极早期形成的

    D

    超新星演化形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当恒星爆发光度超过10万倍时,就会被天文学家称为什么()
    A

    红巨星

    B

    超新星爆发

    C

    超恒星爆发

    D

    黑洞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以下天体的辐射总能量相当于一个星系的是()
    A

    超巨星

    B

    红超巨星

    C

    中子星

    D

    超新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宇宙中的()使宇宙加速

    • A、暗物质
    • B、超新星
    • C、暗能量
    • D、黑洞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当恒星爆发光度超过10万倍时,就会被天文学家称为什么()

    • A、红巨星
    • B、超新星爆发
    • C、超恒星爆发
    • D、黑洞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下列属于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是()。

    • A、河外星系
    • B、超新星爆炸
    • C、脉冲星
    • D、黑洞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宇宙尘埃对于恒星和行星的诞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对于恒星和岩石行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提供形成生命的基本成分。但是早期的宇宙中为何有那么多的尘埃,这仍然是个谜。许多天体物理学家们认为,尘埃是短命的大型恒星作为超新星爆炸死亡期间形成的。然而,对银河系附近的超新星所进行的一些观测表明,这样所产生的尘埃不多,无法解释早期宇宙中出现的大量尘埃。不久前,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记录了一颗超新星在爆炸后几周至爆炸后2.5年期间尘埃的形成过程,揭开了尘埃形成的神秘面纱。研究揭示了超大尘埃颗粒的形成过程,说明这些颗粒能够承受恒星爆炸带来的冲击;研究还表明,尘埃的产生开始时缓慢,但后来就加速了。 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克里斯塔·高尔和他的同事们监视了超新星SN2010j1,这是最初于2010年在附近星系中发现的一颗超新星。研究小组利用智利帕拉那山极大望远镜上的光谱仪,测量了尘埃颗粒所吸收的可见光量以及那些颗粒本身释放的红外辐射量。 研究小组得出结论:在爆炸之后40天至240天之间出现的尘埃()是由恒星变为超新星之前被驱逐出去的材料构成的,因为唯一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超新星本身抛射到星际空间的残骸。高尔指出,在爆炸之后那么短的时间内,残骸温度太高,无法凝结成尘埃颗粒。爆炸后这一阶段中,随着来自超新星不断扩张的冲击波一扫而过,先前喷射出去的物质被压缩成低温浓密的外壳,这是尘埃结合积聚的极佳环境。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天文学家鲁比娜·科塔克说,研究小组的数据是特别具有说服力的,因为他们提供的系列波长数据同步覆盖了爆炸之后几周至几年的情况,所提供的信息同时包含了尘埃颗粒的大小和成分情况。科塔克说:“除了最近最明亮的超新星事件之外,在所有其他事件中都很难获得这么全面的覆盖信息。” 让天文学家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发现:相对于银河系的标准来说,这些尘埃颗粒是巨大的,直径在1至4.2微米,至少4倍于在银河系恒星系统之间所发现的典型的尘埃颗粒宽度。高尔指出,大型尘埃颗粒更加难以形成,但是当超新星释放的冲击波向星际物质冲击的时候,大型颗粒不至于被其摧毁,这一点很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大型颗粒存在的时间更长。而在此之前,在太阳系发现过大型的星际尘埃颗粒。 在早期观察中,超新星SN2010j1周围的尘埃量相对较少,相当于不到太阳质量的万分之一。但是,在爆炸后500天至868天期间,尘埃形成加速,尘埃质量增加了10倍多。高尔称,这一增速标志着超新星的尘埃产出过度到另一个阶段。一旦超新星暴发期间产生的富碳物质和其他残骸得到充分的冷却,就开始结合在一起形成尘埃,加速了尘埃的产出。在第868天,当高尔的研究小组最后一次观察这棵超新星的时候,尘埃量已经增加到太阳质量的0.04倍,或者说相当于地球质量的830倍了。 如果尘埃产出不断增加的态势继续下去的话,20年之后超新星SN2010j1所产出的尘埃量就会相当于半个太阳的质量,类似于在得到广泛观察的超新星SN1987A周围所观测到的尘埃量。高尔说,如果早期宇宙中的大型超新星以同样的速度产出尘埃,那么的确可以解释在早期宇宙中所观测到的尘埃量。 文章第六段中共有几个错别字()

    • A、2
    • B、3
    • C、4
    • D、5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下列关于大麦哲伦星系的描述,何者不正确()

    • A、属于不规则星系
    • B、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可能在南方地平线上看到
    • C、超新星1987A就是在此星系中爆发的
    • D、是属于肉眼可见的星系,不需要借助望远镜
    • E、看起来比较暗,是因为该星系中没有发光强的恒星

    正确答案:E

  • 第18题:

    单选题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质量较小的恒星死亡时,形成光度很弱的白矮星。

    B

    大质量恒星死亡时会发生超新星爆发,产生极大的亮度。

    C

    超新星爆发后,恒星核心以外的物质被高速抛出,形成星云,并能再次聚合为恒星或行星。

    D

    黑洞即表面黑色的巨洞。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甲骨文中记载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超新星爆发的记录。 超新星的爆发预示()
    A

     一颗新的恒星的诞生

    B

     一颗恒星的终结

    C

     宇宙大爆炸的开始

    D

     宇宙的永恒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天文学的研究重点转向()
    A

    银河系

    B

    新星

    C

    星系及整个宇宙

    D

    超新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原初引力波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A

    宇宙加速膨胀时

    B

    大爆炸时刻

    C

    超新星爆炸时

    D

    产生黑洞时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2011年诺贝尔奖授予三位天文学家,以表彰他们对超新星的观测揭示了()。
    A

    宇宙加速膨胀

    B

    超新星爆发机制

    C

    超新星与黑洞形成的关系

    D

    恒星演化过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宇宙中原本没有重元素,铁、硅、铝、镁等重元素都是超新星爆发的生成物。超新星爆发时,这些重元素被抛向宇宙空间。一些年轻的恒星(例如我们的太阳)把它们吸过去,围着自己转,逐渐堆集成固体行星,我们的地球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说,没有超新星爆发,就不会有地球,当然也就不会有直立的人类。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