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什么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意义?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题目

什么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意义?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减负和增收问题。
(2)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这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根本问题。
(3)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①建设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材料、能源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②农业产业化经营,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
③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④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⑤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从长远利益和全局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放国内经济活力的必由之路,而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恰恰是影响我国城市化的一道门槛。劳动力和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既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又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但我国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影响劳动力市场化的一个躲不开的阴影,它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更多“什么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意义?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相关问题
  • 第1题:

    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和关键。( )


    正确答案:√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盼思路。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局限于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坚持对农民“多予、少取”,运用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民非农化,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 第2题:

    什么是三农问题?


    正确答案: 农村、农业和农民。

  • 第3题:

    什么是“三农”问题?


    正确答案: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 第4题:

    改革户籍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当前,为解决三农问题,党和政府有哪些新举措?


    正确答案: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扶贫开发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 第6题:

    思考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正确答案: 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民多而农业用地少,不利于农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一人多地少的问题,一条思路就是需要农业人口不断的向城市进行转移,即所谓城市化,让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进行转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障碍问题
    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时,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一帆风顺的,而是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
    第一,是转移主体的素质制约。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低下,使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度竞争。从而造成转移劳动力队伍的庞大与可供选择就业空间相对狭窄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一,农民素质低,不利于拓宽就业面。第二,农民素质低,与城市产业多样化和高级化的需要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素质低,就业竞争力弱。第四,农民素质低,不利于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文化素质低已愈来愈成为决定农民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第二,城镇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减少。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更看重如何解决本地人口的就业,因此给农村劳动力预留的工作机会相应减少,或者通过提高农村人口就业门槛的方式加大农村就业转移的难度。同时,严格的户籍制度和福利性制度,使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城市市民身份,不能与城市劳动者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
    第三,待转移劳动力面临的信息制约,目前,农民寻找就业机会时,其信息获取目前几乎全部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因此在转移过程中信息受到很大制约,不利于寻找合适的工作。
    第四,乡镇企业吸纳力减弱的制约。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和扶持,以及乡镇企业灵活多变的经营机制,乡镇企业发展呈现出高速或超高速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表现出强劲能力。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原有的发展优势逐渐削弱,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加之国家向城市倾斜的投资政策,乡镇企业的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困难,积累能力较弱,资金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已明显出现资金增密,从而导致吸纳就业能力下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
    农民的征地补偿问题
    制约我国农村与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土地集约化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而在生产上则是包产到户。如果实行土地集约化管理,就需要一部分农民出让土地,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的城市发展要求也需要一部分农业土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因此,这里就涉及到向农民征地,以及如何对被征地农民进行补偿的问题。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有了很大的完善,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根据现行《土地法》,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主要指青苗及地上附着物的损失补偿;安置补助费又从单一的一次性货币补助转化成几种不同的征地安置模式。
    首先,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方式,即征地主体一次性付给失地农民一定数额的征地补偿费用,不负责因失地导致的其它问题。包括:第一,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没有反映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及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功能的真实价值;二是没有充分考虑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三是没有充分考虑中国货币的时间价值。 其次,对失地农民实行重新择业补偿安置而言,存在无法安置大批的失地农民的问题,如果是强制性的安置,反倒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第三,对人均占地比较大的地区实行农业内部补偿安置方式,通过全村农民的土地调整或通过从各级农场、林场等划出一定量的土地分配给失地农民,使失地农民又获得一定量的土地。这种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农民能继续从事熟悉的行业,不至于突然进入到城市中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可以稳定农村局面。但是这种安置模式的前提是土地能进行调整或者发包方拥有一定数量的预留地。如果在承包期内农民不同意进行土地调整,并且发包方又没有一定数量的预留地,这种补偿安置模式实施起来则非常困难。
    第四,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尝试的把集体土地使用权或农民的补偿安置费作价入股参与被征用土地的开发使用,按股权分配其产生的利润和增值。这种方式既回避了国家在土地征用中的公权,又显化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收益,避免了国家垄断土地增值收益,使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合理分配。但是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当地的土地市场发育比较完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用地项目有长期稳定的收益。
    第五,实行异地移民安置。对于这种方式来说,需要国家从全国的角度来进行统一安排。这是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有的一种安置模式,因为这种安置方式的协调成本最大,一般的企业根本无法承担,少数的失地农民也不会同意采用这种模式。
    第六,有些地区开始尝试采用混合补偿安置的方式,对可以适合货币补偿的部分采用货币补偿,对不便计算的部分采用提供其他等效的方法来替代。这种补偿安置方式使得农民只要有土地就不用担心老无所靠。对于农民已经投入土地的部分可以用货币表示出来就采取经济补偿的方式;对于社会保障这部分价值不便用货币表示出来就寻求当前适合农村的社会保障途径来替代。
    在以上这些安置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安置过程中,应注意到不同地区农民与土地的不同特点,通过进行合理的安置办法设立,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利。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近年来,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2005年,全国就有农民工215亿[2]。如此庞大规模的群体,使我国工人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已占第二产业岗位的57.6%商业和餐饮业岗位的52.6%、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
    对于我们关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而言,可以用令人堪忧来形容。
    对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群体而言,现有的社会保障水平根本不足以真正起到社会保障的作用,参保人数太少。据统计,2007年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是20137万人,而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却只有1846万人;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是12173万人,农民工人数却只有3980万人
    从近年来的不断观察和国家部门的调查发现,农民工社会保障令人堪忧的情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作环境恶劣,安全保障缺乏
    多数农民工集中在险、脏、难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条件非常的差。很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润,忽视人员的安全,未投入资金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也未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加之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知识构成有限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就产生了大量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全国工伤事故屡屡发生。 (二)对于享受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比较困难
    农民工由于在城镇没有户籍,而只能流动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工作若干年后返回农村。即便在这之前他在城市缴纳了社会保障基金,但这笔费用却不能随民工回乡而实现转移。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全国统筹机制,缺乏地区之间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对接转移制度,缺少适应农民工特点和要求的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职能机构,农民工在转保、续保和退保等方面就相对显得困难了。 (三)未被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由于农民在城市工作,他即使在农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生病的时候在城市或者异地也无法享受。在工作的城市,由于非本地城市户籍,也无法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四)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
    由于户籍制度等的原因,农民工身份仍然是农民,无法得到较为完善的城镇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保护。法规、制度和政策的缺乏,是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无法开展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多方面的,对于农民工而言,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和工伤保险是最为必须的,也应该是最基本的,因此,目前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研究,亟待解决的应该是如何实现其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和工伤保险这三个社会保障的基本需求。如何实现这三个项目,探索出一个好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 解决方式:
    (一)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统筹模式,实行全国范围的统筹
    实行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全国统筹,意味着中央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作最终担保,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率,同时也更容易树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各种社会实体中的权威。在市级统筹的模式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很大的被挪用的风险,实行全国统筹后在中央政府的监管之下有利于基金的安全。可避免现有的社保基金转移困难的问题,促进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全国统筹会增加基金运营的规模效益,降低各地区分散经营的成本,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待遇。 (二)改革筹资模式和管理模式
    1、实行全国社保一卡通。农民工持有工作证明,由当地劳动与社保部门登记造册,然后到指定银行办理全国社保通用卡,使缴费都直接缴纳在这个银行设立的专户上,就可以通过全国社保基金直接从这个帐户支取和支付。
    2、农民工社保基金筹集实行积累制和部分统筹制。在养老保险部分实行完全积累制,而在医疗社会保险和工伤保险支付上应该可以参照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执行,实行部分统筹制。 3、注意基金管理。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也如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基金一样,属于社会公共的后备基金,归参保农民工集体所有,对基金的运营需要严密的投资管制。国家应该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来约束基金的运营。
    4、需要特别关注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我们可以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让农民工在失业的时候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然后参照商业保险的情况,按照缴纳的费用多少来确定发生意外的时候可以报销的金额。

  • 第7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是()


    正确答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

  • 第8题:

    问答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多予,少取和放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正确答案: 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千方百计地()。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

    正确答案: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正确答案: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 开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有:
    (1)长期的偏向工业、偏向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工农差距扩大。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各种矛盾的制约。
    (3)农业投入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4)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二是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
    三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四是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五是实行行政区划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
    六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当前,为解决三农问题,党和政府有哪些新举措?

    正确答案: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扶贫开发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三农”是指农业、( )和农民。



    A.农村
    B.农活
    C.农历
    D.农具

    答案:A
    解析: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答案选A。

  • 第14题:

    “三农”问题指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 第15题:

    三农问题是什么?


    正确答案: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

  • 第16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多予,少取和放活。

  • 第17题:

    简述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正确答案: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 开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有:
    (1)长期的偏向工业、偏向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工农差距扩大。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各种矛盾的制约。
    (3)农业投入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4)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二是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
    三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四是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五是实行行政区划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
    六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 第18题:

    解决“三农”问题是()。


    正确答案: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 第19题:

    为什么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


    正确答案: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
    3)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
    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20题:

    填空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是()

    正确答案: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思考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正确答案: 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民多而农业用地少,不利于农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一人多地少的问题,一条思路就是需要农业人口不断的向城市进行转移,即所谓城市化,让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进行转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障碍问题
    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时,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一帆风顺的,而是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
    第一,是转移主体的素质制约。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低下,使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度竞争。从而造成转移劳动力队伍的庞大与可供选择就业空间相对狭窄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一,农民素质低,不利于拓宽就业面。第二,农民素质低,与城市产业多样化和高级化的需要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素质低,就业竞争力弱。第四,农民素质低,不利于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文化素质低已愈来愈成为决定农民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第二,城镇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减少。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更看重如何解决本地人口的就业,因此给农村劳动力预留的工作机会相应减少,或者通过提高农村人口就业门槛的方式加大农村就业转移的难度。同时,严格的户籍制度和福利性制度,使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城市市民身份,不能与城市劳动者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
    第三,待转移劳动力面临的信息制约,目前,农民寻找就业机会时,其信息获取目前几乎全部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因此在转移过程中信息受到很大制约,不利于寻找合适的工作。
    第四,乡镇企业吸纳力减弱的制约。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和扶持,以及乡镇企业灵活多变的经营机制,乡镇企业发展呈现出高速或超高速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表现出强劲能力。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原有的发展优势逐渐削弱,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加之国家向城市倾斜的投资政策,乡镇企业的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困难,积累能力较弱,资金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已明显出现资金增密,从而导致吸纳就业能力下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
    农民的征地补偿问题
    制约我国农村与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土地集约化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而在生产上则是包产到户。如果实行土地集约化管理,就需要一部分农民出让土地,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的城市发展要求也需要一部分农业土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因此,这里就涉及到向农民征地,以及如何对被征地农民进行补偿的问题。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有了很大的完善,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根据现行《土地法》,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主要指青苗及地上附着物的损失补偿;安置补助费又从单一的一次性货币补助转化成几种不同的征地安置模式。
    首先,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方式,即征地主体一次性付给失地农民一定数额的征地补偿费用,不负责因失地导致的其它问题。包括:第一,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没有反映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及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功能的真实价值;二是没有充分考虑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三是没有充分考虑中国货币的时间价值。 其次,对失地农民实行重新择业补偿安置而言,存在无法安置大批的失地农民的问题,如果是强制性的安置,反倒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第三,对人均占地比较大的地区实行农业内部补偿安置方式,通过全村农民的土地调整或通过从各级农场、林场等划出一定量的土地分配给失地农民,使失地农民又获得一定量的土地。这种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农民能继续从事熟悉的行业,不至于突然进入到城市中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可以稳定农村局面。但是这种安置模式的前提是土地能进行调整或者发包方拥有一定数量的预留地。如果在承包期内农民不同意进行土地调整,并且发包方又没有一定数量的预留地,这种补偿安置模式实施起来则非常困难。
    第四,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尝试的把集体土地使用权或农民的补偿安置费作价入股参与被征用土地的开发使用,按股权分配其产生的利润和增值。这种方式既回避了国家在土地征用中的公权,又显化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收益,避免了国家垄断土地增值收益,使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合理分配。但是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当地的土地市场发育比较完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用地项目有长期稳定的收益。
    第五,实行异地移民安置。对于这种方式来说,需要国家从全国的角度来进行统一安排。这是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有的一种安置模式,因为这种安置方式的协调成本最大,一般的企业根本无法承担,少数的失地农民也不会同意采用这种模式。
    第六,有些地区开始尝试采用混合补偿安置的方式,对可以适合货币补偿的部分采用货币补偿,对不便计算的部分采用提供其他等效的方法来替代。这种补偿安置方式使得农民只要有土地就不用担心老无所靠。对于农民已经投入土地的部分可以用货币表示出来就采取经济补偿的方式;对于社会保障这部分价值不便用货币表示出来就寻求当前适合农村的社会保障途径来替代。
    在以上这些安置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安置过程中,应注意到不同地区农民与土地的不同特点,通过进行合理的安置办法设立,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利。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近年来,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2005年,全国就有农民工215亿[2]。如此庞大规模的群体,使我国工人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已占第二产业岗位的57.6%商业和餐饮业岗位的52.6%、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
    对于我们关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而言,可以用令人堪忧来形容。
    对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群体而言,现有的社会保障水平根本不足以真正起到社会保障的作用,参保人数太少。据统计,2007年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是20137万人,而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却只有1846万人;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是12173万人,农民工人数却只有3980万人
    从近年来的不断观察和国家部门的调查发现,农民工社会保障令人堪忧的情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作环境恶劣,安全保障缺乏
    多数农民工集中在险、脏、难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条件非常的差。很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润,忽视人员的安全,未投入资金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也未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加之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知识构成有限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就产生了大量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全国工伤事故屡屡发生。 (二)对于享受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比较困难
    农民工由于在城镇没有户籍,而只能流动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工作若干年后返回农村。即便在这之前他在城市缴纳了社会保障基金,但这笔费用却不能随民工回乡而实现转移。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全国统筹机制,缺乏地区之间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对接转移制度,缺少适应农民工特点和要求的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职能机构,农民工在转保、续保和退保等方面就相对显得困难了。 (三)未被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由于农民在城市工作,他即使在农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生病的时候在城市或者异地也无法享受。在工作的城市,由于非本地城市户籍,也无法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四)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
    由于户籍制度等的原因,农民工身份仍然是农民,无法得到较为完善的城镇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保护。法规、制度和政策的缺乏,是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无法开展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多方面的,对于农民工而言,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和工伤保险是最为必须的,也应该是最基本的,因此,目前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研究,亟待解决的应该是如何实现其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和工伤保险这三个社会保障的基本需求。如何实现这三个项目,探索出一个好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 解决方式:
    (一)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统筹模式,实行全国范围的统筹
    实行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全国统筹,意味着中央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作最终担保,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率,同时也更容易树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各种社会实体中的权威。在市级统筹的模式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很大的被挪用的风险,实行全国统筹后在中央政府的监管之下有利于基金的安全。可避免现有的社保基金转移困难的问题,促进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全国统筹会增加基金运营的规模效益,降低各地区分散经营的成本,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待遇。 (二)改革筹资模式和管理模式
    1、实行全国社保一卡通。农民工持有工作证明,由当地劳动与社保部门登记造册,然后到指定银行办理全国社保通用卡,使缴费都直接缴纳在这个银行设立的专户上,就可以通过全国社保基金直接从这个帐户支取和支付。
    2、农民工社保基金筹集实行积累制和部分统筹制。在养老保险部分实行完全积累制,而在医疗社会保险和工伤保险支付上应该可以参照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执行,实行部分统筹制。 3、注意基金管理。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也如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基金一样,属于社会公共的后备基金,归参保农民工集体所有,对基金的运营需要严密的投资管制。国家应该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来约束基金的运营。
    4、需要特别关注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我们可以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让农民工在失业的时候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然后参照商业保险的情况,按照缴纳的费用多少来确定发生意外的时候可以报销的金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解决三农问题为什么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

    正确答案: 要对农民“少取”,真正给农民减负。要对农业和农村“多予”,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要“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解决“三农”问题是()。

    正确答案: 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