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以下属于荀子教育思想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想的教育家是( )

    A、 孟子
    B、 孔子
    C、 老子
    D、 荀子

    答案:B
    解析:

  • 第2题: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之间的异同。


    答案:
    解析: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二者的思想同属于儒家学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方面。(1)孟、荀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①关于教育作用。二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他指出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此外,孟子也并不是完全无视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也看到了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荀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②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孟子和荀子都强调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的重要地位。孟于认为教育目的为“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苟子特别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籍,而尤重礼乐。他认为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2)孟、苟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差异源自两者不同的人性观。孟子肯定“性善”,他以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他认为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类的“礼”、“义”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主张“内发”,荀子则主张“外烁”;在学与思的关系方面,孟子比较强调“思”,荀子则特别重视“学”;在教学过程方面,孟子把教学过程看作“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则把教学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 第3题:

    提出“虚壹而静”思想的教育家是()

    A荀子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A

  • 第4题:

    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


    答案:
    解析:
    (1)关于人性与教育作用:孟 子认为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 “良能”,提 出"性善论";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提出"性恶论”。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本性,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 这两者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孟子着重论证了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则力图说明树立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必要性。 (2) 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这一伦理决定了教 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的道德教育;荀子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种治术人才,教育内容是 《诗》《书》《礼》《乐》《春秋》等。 (3) 关于教学的主张:孟子主张"内发”, 荀子主张“外求”;孟子强调“思”,荀子 重视“学”;孟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存养” “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等环节。

  • 第5题:

    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古代教育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庄子

    答案:C
    解析:
    “有教无类”出自孔子的《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