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天下大多数的文人,或者大多数准备做文人者,其文章或多或少是从古人、死人、名人、别人那里牵取腾挪,本来所谓人脑也好、电脑也罢,都是有输入存储和输出提取的特性,但凡一个成名的作者,其早期作品也多少会有模仿和因袭的影子。再从中国文字语言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语言常用字不过数千,常用词汇我不太清楚,估计亦不过数万,即便如西方一些语言词汇量浩如烟海,常用词汇至多也不过上万,所以语句词汇的重复甚至撞车在所难免。
不过如何能抄得有创造性,如何能抄出一点名堂,用我今天发明的话来讲,就是抄袭与抄创的差别。抄袭很容易界定,现如今不少本科及硕士论文,我看都逃不脱抄袭二字。而要辨别是否抄创就不太容易了,在我看来,我们国家自先秦以下,凡成名写手,十之八九也都是抄创好手。抄创的分野在此试举一例说明——伟大领袖诗词有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是从宋人石曼卿“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这一句化来,而石则又是抄创于唐人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好诗,就可以被这样成功地经过两次转手,二番抄创,然而后二者可以自开生面,各有己意,当然算不得抄袭,而是抄创。
抄一句句子古人美其名曰袭句,这算是抄创,同样抄一篇也有抄创的。汉时杨雄善于抄创,仿过《易经》《论语》和司马相如;唐人李商隐做诗要在案头准备好大量“备抄”之书;近人周作人亦常径直拿古人文句铺设成章;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曹禺先生的《雷雨》,细究之下也都有俄罗斯前辈作家作品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可以说贯穿了大半个中国文学史。
上面这些是抄得好的。那么同样也有抄的不好的,其一便是死抄,有的抄手好逸恶劳,白手起家,别人现成的整段整句原样搬来,毫不咀嚼,这样等于连学习领会的成本都不愿付出,迹近偷盗,为人所不齿。
其二也是死抄。抄的毫无水准,去菁存芜,点金成铁,把人家好好的文字白白糟蹋了。比方伟大领抽写“春风杨柳万千条”,那是巧妙化用古人“一树春风千万枝”,若换了特别不会抄的,才情想象力皆无,死抄成“一树柳条千万枝”,则不但未得原句神髓,反惹暴殄天物之嫌了。
其三还是死抄,所抄的范围太过狭窄,全因抄手胸中文章寥寥,不敷搜罗,于是便死叮一处,死咬一篇,所悟所言亦不超过这一处一篇的血肉与灵魂,这样得抄手除了有偷盗之嫌,还一定是一个懒汉。还抄鲁迅先生的话劝勉这样的抄手: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非常有限枯燥。
其四又是死抄,这一类抄手大概属于极度虚心的,只要是见到有文章,立即仰之弥高,也不管人家的文章是否锦绣珠玑,是否有抄的价值,统统抓进篮里便是菜,照猫画虎,结果三流的文章抄成了不入流,得不偿失。
初学写作者,为练笔计,多要经历模仿的过程,即便是死背死抄,有益无害。古人为何在蒙学阶段有《佩文韵府》、《龙文鞭影》之类?不就是供写作者抄仿借鉴词藻和文句之用?不过万事有度,如果从始至终,写了好几年了还老是一门心思死抄做文屠,并且拿抄作为自己进身之计的话,到头来长进甚微不说,还没准会弄巧成拙,死抄反把自己抄死。
死抄的人毕竟不多。很多抄者是介于抄创于死抄之间。本来著书长恨古人多是凡人之常情,文章乃天下之公,世上有文章便有抄文章。在很多人还未能上升到抄创层次的情况下,如何对待这样的抄文,便有厚道与峻急两道,近日论坛争端,也多围绕此二道展开。今天有空,便顺便来谈谈这两种态度。
如今这两个词以前者为流行,不厚道往往招人讥讽,太峻急则鲜有同人。这也很正常,因为我们的社会自古以来不太注重个人权利,不太讲究法制,而看重的是宽仁情分,鄙视的是刻薄寡恩,象古时候的海瑞刚峻朴直,人号“刚峰”,尽管确实执法如山,刚正不阿,为人却不招旁人喜欢。对待抄深恶痛绝的人在古代还不多见,也许由于古时候没有著作权的概念,大多数古人对待抄的态度还是比较宽容。传统文人金圣叹便是如此,他曾大方地宣称抄书并无不可,理由是可令世上多一文人少一盗匪,居然能将抄上升到积功德的地步,真厚道之极也。
其实这也提醒了我们,对待抄的态度还是要看站在哪一块地皮上,若著文为的是娱己娱人,为了抒发情趣,传道于天下,那么是不很介意文章如何被抄,此所谓让善,当然前提是抄者也够厚道,有起码的德性,目的正当;而如果要向现代文明看齐,维护个人权利,反对不当得利,文章关乎个人利害,抄者又不够厚道,据为己有,此所谓掠美,那么当然不能对其听之任之,要坚决反对这种行为。古人也是这样辩证地看待抄的,并不是一味姑息——比如像考场抄袭之类,一样严惩。
更多“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你是如何辩证地看待这句话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使用抄表机的红外抄表功能?
    通过查询客户表号或客户定位后,选择红外抄表功能,近距离对准被抄电能表扫描,即能抄录所有抄表数据。

  • 第2题:

    有人说,“真正的大创意在户外”,你如何看待户外广告媒体的这一特点?


    错误

  • 第3题:

    15、如何避免抄袭、剽窃,您认为正确的说法是?

    A.“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是一种写作策略和选择#B.当前,我们正处于大的学术风气转型时期,各种规范将抄袭、剽窃作为重点打击、整治对象#C.看完诸多文献以后,学生一定要想方设法锻炼自己独立的写作与表达,不断练习#D.抄袭、剽窃是所有学术不端行为中最容易甄别的,只要将论文、著作进行比对即可,从证据学的角度,举证成本是最低的。不能抄、不可以抄、不要抄,要自己写,这是个基本的底线
    当前,我们正处于大的学术风气转型时期,各种规范将抄袭、剽窃作为重点打击、整治对象;看完诸多文献以后,学生一定要想方设法锻炼自己独立的写作与表达,不断练习;抄袭、剽窃是所有学术不端行为中最容易甄别的,只要将论文、著作进行比对即可,从证据学的角度,举证成本是最低的。不能抄、不可以抄、不要抄,要自己写,这是个基本的底线

  • 第4题:

    你十五岁的孩子其中考试成绩很好, 从培养孩子积极归因的角度来讲,你会怎么说 ()

    A.“是不是这次考试题很简单?”

    B.“考这么好,一定是你努力的结果”

    C.“你这次运气这么好啊”

    D.“这次成绩这么好,不会是抄的吧”


    B

  • 第5题:

    1、有人说智力测量好,能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智力发育水平,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也有人说智力测量不好,会让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形成刻板印象,影响幼儿潜能的发挥。你如何看待幼儿智力测量呢?


    智力测验也叫智力测量,是心理测量的一种。智力测验的目的在于测量智力的高低。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被试施加刺激、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测量其智力的高低。换言之,它是指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采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一个过程。 (1)智力测验是评价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有效方法。任何事物的优点是相比较而言的,与学业考试相比较,与教师的经验性评定相比较,智力测验在评价学生智力水平上有其独特的长处。 ①就评价内容来说,智力测验中严格选定的测题比较有利于考察受试的各种能力,而不像学业考试侧重于了解某一阶段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虽然一个人的智力和知识之间并无截然分别的界线。 ②就被评价者的范围来看,学业考试往往局限于一个班级或年级作比较,而智力测验则把一个人的分数与一个更广大的地区内的同龄人进行比较。智力测验编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常模”,也就是要通过对年龄组的大量抽样求出相应的一个可资比较的平均水平。对一名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就是把它和某一范围的同龄儿童进行比较,根据智商分数来确定他的智力发展水平在同龄儿童中所处的位置,是超优、优等、聪明还是中等、迟钝、低能等。就智力测验能使一名儿童与同一年龄组中其他儿童相比这一点而论,它至今仍是测量儿童智力的一种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③一个好的智力测验量表是评定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快速和有效的工具,花费一两个小时所作出的评定往往与教师经过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观察所作的评定有较高的相关,因此对智力快速而有效的评定也是智力测验的一大优点。 (2)智力测验是一种工具,而任何工具在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如果失去控制地滥用,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智力测验局限性的主要表现有: ①智力测验主要进行了量的分析 它的结果一般是用智商报告的,一般智商分数只提供了量的数据,只有数量说明,没有质的分析。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虽然作了一些努力,如提供剖面图、三种智商分数(语言、操作、全量表分数),提供了一些可供诊断、咨询分析的资料,但是总的说来质的分析仍是不充分的。 ②智力测验只测了当时的智力,没有考虑发展的速度和趋势 每个人智力发展速度和高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儿童发展快、成熟早,所以测的结果比别人高,他可能先达到了顶点,但他的顶点却不一定最高。另有些儿童发展较慢,但最后结果并不比别人低。既有“天才早慧”,亦有“大器晚成”。因此如果不考虑速度和趋势,只根据一个测验分数作定论,显然是不合适的。 ③智力测验只是部分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由于量表编制者对智力的看法和指导思想上的差异,因此所编量表测出的智力方面也就有所不同。有的量表侧重于人的思维能力方面,而有的量表则考虑到语言和操作两大方面。这些量表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它们的测验结果(IQ分数)和智力水平之间有相关,然而对具体个人来说,施行不同的量表在所得智商分数上会产生一些差异。其次,实际施测时,被试可能会受到不利变量(如疲劳、情绪、态度)的干扰从而影响到智商分数。 智力测验还有其他一些不足之处,如智力测验的正确答案一般是事先肯定的,因而它只考虑到收敛性的抽象概括、推理思维能力,而对于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方面考虑不够。另外它的测题不可避免受到文化知识的影响,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