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关于文艺接受方面,孔子主张“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强调从作家作品角度去鉴赏;道家则强调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命题由( )最先提出。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答案:B
    解析:
    “以意逆志”始见于《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知人论世”始见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第2题: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

    C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


    A

  • 第3题:

    【单选题】二十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接受美学强调()。

    A.艺术反思

    B.艺术创作

    C.艺术作品

    D.艺术鉴赏


    简述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

  • 第4题:

    突出强调鉴赏者在鉴赏艺术作品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艺术批评形态是( )

    A.心理学批评
    B.接受批评
    C.文本批评
    D.社会历史批评

    答案:B
    解析:

  • 第5题:

    6、文学的主体性包括

    A.作家创作时发挥主体力量

    B.作品赋予人物主体形象

    C.文学创作尊重读者

    D.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文学主体性”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再复最先阐发。其主要内容为:人的主体性分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一种主体而存在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的,此时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后者则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主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认识的,此时的人是精神主体。\r\n\r\n 总之,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