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对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特征比较的叙述,错误的是()A、前者发生于突触后膜,后者发生于突触前膜B、前者中间神经元是抑制性的,后者中间神经元为兴奋性的C、前者为超极化抑制,后者为去极化抑制D、两者抑制都与IPSP有关E、两者最终均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题目
对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特征比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前者发生于突触后膜,后者发生于突触前膜

B、前者中间神经元是抑制性的,后者中间神经元为兴奋性的

C、前者为超极化抑制,后者为去极化抑制

D、两者抑制都与IPSP有关

E、两者最终均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相似考题
更多“对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特征比较的叙述,错误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对突触后抑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必须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实现
    B.是由于突触后膜呈超极化
    C.其产生仅与IPSP有关,而与EPSP无关
    D.可分为侧支抑制和返回抑制

    答案:A,B,C,D
    解析:

  • 第2题:

    突触前抑制是去极化性抑制, 而突触后抑制是超极化性抑制。


    正确

  • 第3题:

    突触抑制分为突触前和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之比较见表10-5。 表10-5 项目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性质 属于去极化抑制 属于超极化抑制 突触前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突触联结方式 轴-轴式突触 (至少有3个神经元相联系) 轴-体式或轴-树式突触 递质释放 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释放抑制性递质 抑制部位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抑制机制 突触前膜去极化减弱 突触后膜超极化 突触后 膜电位变化 不产生IPSP(突触后膜仍为去极化,但EPSP减小) 产生IPSP 突触后膜兴奋性 不变 降低 潜伏期 较长 较短 持续时间 较长(100~200ms) 较短(10ms) 影响范围 仅对某种传入神经末梢产生抑制 突触后神经元胞体的所有兴奋性冲动均可受抑制

  • 第4题:

    突触后抑制可分为回返性抑制和侧支性抑制;突触前抑制一般发生在三个神经元之间,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


    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 第5题:

    【简答题】简述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的区别。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结构基础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轴 - 轴突触 前膜释放递质 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减少 突触后电位 IPSP EPSP 减少 抑制形式 超极化抑制 去极化抑制 抑制部位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后膜兴奋性 降低 不变 潜伏期 较短 较长 持续时间 10ms 100 ~ 200ms 作用 传入侧支抑制使不同中枢间活动协调;回返性抑制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或同一中枢活动同步化 调节外周感觉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