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资料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 )。 A.公司类经济组织就业人员超过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 B.城镇就业人员高于农村就业人员 C.2001年城镇个体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大约为3 553万人 D.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大幅增加

题目

资料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 )。 A.公司类经济组织就业人员超过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 B.城镇就业人员高于农村就业人员 C.2001年城镇个体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大约为3 553万人 D.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大幅增加


相似考题
更多“资料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 )。 A.公司类经济组织就业人员超过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 B. ”相关问题
  • 第1题:

    2007年末城镇就业人员中私营个体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比2006年末增加了约:A.2% B.27% C.0.4

    2007年末城镇就业人员中私营个体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比2006年末增加了约:

    A.2% B.27%

    C.0.4% D.4%


    正确答案:A

    2007年末城镇就业人员中私营个体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7891÷29350=26.9%,2006年末比重为(7891-924)÷28310=24.6%,增加了26.9%-24.6%=2.3%≈2%。

  • 第2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36.0%上升到2009年的39.9%。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05年的33970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9708万人,年均减少1066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1808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1684万人,年均增加90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2377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6603万人,年均增加708万人。

    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就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均增加349万人;2009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年均增加888万人。
    “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A.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C.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D.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答案:D
    解析:
    由条形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趋势为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趋势为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趋势为上升,选择D项。

  • 第3题: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33970万人,2009年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18084万人,2009年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23771万人,2009年增加到26603万人。
    2009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就业人数增加最快的是( )。

    A.第一产业就业人员
    B.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
    C.城镇就业人员
    D.乡村就业人员

    答案:B
    解析:
    由资料可知第一产业和乡村就业人员数量都减少了,所以A、D项排除。城镇就业人员分为城镇公有制经济就血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其中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增加4947万人,而城镇就业人员增加31120—27331=3789(万人),则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是减少的,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增长率是超过城镇就业人员增长率的。故本题选B。

  • 第4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 的比重从2005年的36.0%上升到2009年的39.9%。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05年的33970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9708万人,年均减少 1066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1808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1684万人,年均增加 90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2377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6603万人,年均增加 708万人。

    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就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均增加349万人;2009年城镇私营个体就 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 3553万人,年均增加888万人。
    根据资料可推出,“十一五”期间我国()。

    A.就业人员总量不断下降,就业结构趋于恶化
    B.就业人员总量稳定增加,就业结构得到改善
    C.就业人员总量不断下降,就业结构得到改善
    D.就业人员总量稳定增加,就业结构趋于恶化

    答案:B
    解析:
    由第二段可知,就业人员总量稳定增长,由条形图可知,就业结构得到了改善,选B。

  • 第5题: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33970万人,2009年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18084万人,2009年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23771万人,2009年增加到26603万人。
    2009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2005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 )。

    A.6.3%
    B.12.6%
    C.8%
    D.18.1%

    答案:C
    解析:
    2005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为:(9789—3553)+(77995—2170)X100%=6236÷75825X100%≈8%,所以本题答案为C。

  • 第6题:


    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就 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平均增加349万人。
    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中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 3553万人,年平均增加888万人。
    “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平均增加超过 1200万人。
    资料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 )。


    A.公司类经济组织就业人员超过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
    B.城镇就业人员高于农村就业人员
    C.2001年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大约为3553万人
    D.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大幅增加

    答案:D
    解析:
    A项根据材料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三段可以判定不正确;B项由第一段材 料中的城镇就业人员比重不足50%可却不正确,C项2001年情况不明,错误.故选D。

  • 第7题:


    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就 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平均增加349万人。
    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中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 3553万人,年平均增加888万人。
    “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平均增加超过 1200万人。
    “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

    A,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C.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D.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答案:D
    解析:
    直接观察图形可知,“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 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故正确,答案为D。

  • 第8题:


    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就 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平均增加349万人。
    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中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 3553万人,年平均增加888万人。
    “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平均增加超过 1200万人。
    2009年我国就业人员总量约为( )
    A, 75825 万人
    B. 77995 万人
    C. 79789 万人
    D.75088 万人


    答案:B
    解析:

  • 第9题:


    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就 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平均增加349万人。
    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中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 3553万人,年平均增加888万人。
    “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平均增加超过 1200万人。
    根据资料可推出,“十一五”期间我国( )。

    A.就业人员总量不断下降,就业结构比重趋于恶化
    B.就业人员总量稳定增加,就业结构比重得到改善
    C.就业人员总量不断下降,就业结构比重得到改善
    D.就业人员总量不断增加,就业结构比重趋于恶化

    答案:B
    解析:
    综合分析文字和图表资料可以首先排除A、C选项,明显与事实不符;其次应该排除D选项,因为城镇就业人员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增加,因,此我国的就业结构比重得到了改善。故正确答案为B。

  • 第10题:

    根据图形,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六大行业中,农林牧渔就业人员人均收入是最低的
    B.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明显大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
    C.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收入高,福利待遇好
    D.城镇私营单位中,住宿餐饮业与居民服务业就业人员收入水平差距较小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只有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人均收入情况,没有给出福利待遇情况,C项无法推出。A、B、D均可由材料直接得出。

  • 第11题:

    单选题
    我国2005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  )。
    A

    6.3%

    B

    12.6%

    C

    8%

    D

    18.1%


    正确答案: B
    解析:
    2005年城镇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3553万人,当年就业人员数为77995-2170万人,比重为(9789-3553)÷(77995-2170)×100%≈6200÷76000×100%≈8%。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增加

    B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下降

    C

    从2005年到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大幅回落

    D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速度小于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长速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AB两项错误,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加到26603万人,即2005~2009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有所减少,第二、三产业有所增加。C项错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必然增加。D项正确,2005~2009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速为(31120-27221)÷27221×100%=3899÷27221×100%<20%;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长速度为3553÷(9789-3553)×100%>50%。

  • 第13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36.0%上升到2009年的39.9%。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05年的33970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9708万人,年均减少1066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1808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1684万人,年均增加90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2377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6603万人,年均增加708万人。

    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就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均增加349万人;2009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年均增加888万人。
    资料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

    A.公司类经济组织就业人员超过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
    B.城镇就业人员高于农村就业人员
    C.2005年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大约为3553万人
    D.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大幅增加

    答案:D
    解析:
    A项,由最后一段数据可知,公司类经济组织就业人员没有超过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错误;
    B项,由第一段可知,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小于50%,所以城镇就业人员低于农村就业人员,错误;
    C项,由最后一段可知,2005年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为9789-3553=6236万人,错误;
    D项,由最后一段可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大幅增加,正确。
    综上,选择D项。

  • 第14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36.0%上升到2009年的39.9%。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05年的33970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9708万人,年均减少1066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1808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1684万人,年均增加90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2377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6603万人,年均增加708万人。

    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就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均增加349万人;2009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年均增加888万人。
    根据资料可推出,“十一五”期间我国()。

    A.就业人员总量不断下降,就业结构趋于恶化
    B.就业人员总量稳定增加,就业结构得到改善
    C.就业人员总量不断下降,就业结构得到改善
    D.就业人员总量稳定增加,就业结构趋于恶化

    答案:B
    解析:
    由第二段可知,就业人员总量稳定增长,由条形图可知,就业结构得到了改善,选B。

  • 第15题: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33970万人,2009年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18084万人,2009年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23771万人,2009年增加到26603万人。
    2009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增加
    B.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下降
    C.从2005年到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大幅回落
    D.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速度小于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长速度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可知,一、二、三产业从2005年至2009年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所以A、B两项表述错误。2005年至2009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所以C项错误。运用排除法可知,D项为本题答案。

  • 第16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 的比重从2005年的36.0%上升到2009年的39.9%。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05年的33970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9708万人,年均减少 1066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1808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1684万人,年均增加 90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2377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6603万人,年均增加 708万人。

    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就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均增加349万人;2009年城镇私营个体就 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 3553万人,年均增加888万人。
    资料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


    A.公司类经济组织就业人员超过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
    B.城镇就业人员高于农村就业人员
    C.2005年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大约为3553万人
    D.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大幅增加

    答案:D
    解析:
    。解析=A项,由最后一段数据可知,公司类经济组织就业人员没有超过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 就业人员,错误;
    B项,由第一段可知,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小于50%,所以城镇就业人员低于农村就业人员,错误;
    C项,由最后一段可知,2005年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为9789-3553=6236万人,错误;D项,由最后一段可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大幅增加,正确。
    综上,选择D项。

  • 第17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 的比重从2005年的36.0%上升到2009年的39.9%。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05年的33970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9708万人,年均减少 1066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1808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1684万人,年均增加 90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2377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6603万人,年均增加 708万人。

    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就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均增加349万人;2009年城镇私营个体就 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 3553万人,年均增加888万人。
    “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A.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C.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D.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答案:D
    解析:
    由条形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趋势为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 重变化趋势为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趋势为上升,选择D项。

  • 第18题:

    200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 9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1 44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40.8%∶第二产业20 629万人,占26.8%;第三产业24 917万人,占32.4%。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9 35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1 040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2 0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1万人;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7 8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24万人。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114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6万人。

    2007年末城镇就业人员中私营个体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比2006年末增加了约∶


    A. 2%
    B. 27%
    C. 0.4%
    D. 4%

    答案:A
    解析:
    2007年末城镇就业人员中私营个体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7891+29350=26.9%,2006年末比重为(7891-924)+28310=24.6%,增加了26.9%-24.6%=2.3%≈2%。故答案为A。

  • 第19题: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200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 9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1 44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40.8%∶第二产业20 629万人,占26.8%;第三产业24 917万人,占32.4%。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9 35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1 040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2 0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1万人;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7 8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24万人。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114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6万人。


    2007年末城镇就业人员中私营个体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比2006年末增加了约∶


    A. 2%
    B. 27%
    C. 0.4%
    D. 4%

    答案:A
    解析:
    2007年末城镇就业人员中私营个体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7891+29350=26.9%,2006年末比重为(7891-924)+28310=24.6%,增加了26.9%-24.6%=2.3%≈2%。故答案为A。

  • 第20题:


    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就 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平均增加349万人。
    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中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 3553万人,年平均增加888万人。
    “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平均增加超过 1200万人。
    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比重比2005年下降( ).


    A. 3.9个百分点
    B. 4.5个百分点
    C. 5. 3个百分点
    D. 6. 2个百分点

    答案:A
    解析:

  • 第21题:

    根据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的要求,调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计算口径,其计算口径应该为( )。

    A.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算
    B.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算
    C.本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算
    D.本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算

    答案:D
    解析:

  • 第22题:

    我国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上解调剂金计算公式中的“职工平均工资”指的是()。

    • A、各省份统计部门提供的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 B、各省份统计部门提供的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 C、各省份统计部门提供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 D、各省份统计部门提供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加权平均工资

    正确答案:D

  • 第23题:

    单选题
    根据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的要求,调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计算口径,其计算口径应该为( )。
    A

    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算

    B

    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算

    C

    本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算

    D

    本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算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