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更多“()的知言养气说本来是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过文学批评家的发挥成为“文气”说的先导。 ”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述曹丕文气说的理论内涵及历史价值。
    曹丕“文气”说的要义有三。
    一是曹丕所言之“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全然没有伦理道德色彩,完全不同于孟子所倡言的“吾养吾浩然之气”。
    二是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清”与“浊”两大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人禀阴阳二气而生,表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则有文气的或清或浊之别,如曹丕在《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中所谈到“逸气”与“齐气”。曹丕的文气二分法,实际上开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文学风格的先河。
    三是曹丕论为文之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他认为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禀性不同,因而无法以人力来改变,亦无法以人为的方式来授受。曹丕的这一观点,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
    曹丕的“文气”说,实际上就是“作家才性论”。曹丕以气论文和文人,实际上就是以气论作家之才性,这里的“性”,特指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气质、性格,与正统儒家的德性、品性全无关系;这里的“才”,既不是泛指一般的智慧或才能,也是不是曹操所渴求的治国用兵之才,而专指文章之才,辞赋之才,亦即文学创作之才。才与性,共同塑造出主体作为“文人”的人格形象。才,有先天与后天之分,自然与人为之别。曹丕所标举所推崇的才,主要是指出于人之自然禀赋的先天之才。清浊之气既禀于自然,那么所作文章的美恶也主要取决于天才,所以曹丕要说“不可力强而至”。魏晋人崇尚自然,凡识鉴人物之美,往往归之于自然禀赋。曹丕论作家才性不是强调先天禀赋而忽略后天因素。读曹丕《典论.自叙》可知,曹丕并不否认作家创作要受他人影响。曹丕自叙:“上(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而思专,长则善志;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记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可见在勤学、博览、好思等方面,曹丕从小就接受了父亲及家庭的影响。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论文气与才性,“才、气”与“学、习”并举,“才有天资”与“学慎始习”并重。这种“惟务折衷”的辩证观点已在曹丕这里开其端倪。

  • 第2题: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论文的悠久传统。

  • 第3题:

    (曹丕的)文气说
    《典论• 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 第4题:

    知言养气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本来是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过文学批评家的发挥成为“文气”说的先导。知言就是辨别言辞的能力,用之于文学批评可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气就是指经过修养使自己的道德达到博大而崇高的境界。知言养气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经过养气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够知言,即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 第5题:

    论述(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