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需插入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的输液工具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放置Swan-Ganz漂浮导管.要监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为 ( )

    A、PCWP

    B、CVP

    C、CO

    D、PAP

    E、RVP


    参考答案:ABCDE

  • 第2题:

    患者男,51岁。胸骨后剧烈疼痛4小时,伴大汗淋漓,血压80/40mmHg,心率134次/分,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心电图提示广泛心肌梗死。

    有指导性意义的辅助检查是
    A.心电图和血压检测
    B.心肌酶谱检测
    C.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检测
    D.超声心动图
    E.胸部X线

    答案:C
    解析:

    1.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白细胞增高、发热、血沉加快,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可危及生命。本患者心电图提示广泛心肌梗死,意味着出现了左室功能不全,临床出现休克的症状及体征的原因是心源性休克,故选D。单纯的右室心肌梗死临床上较少见,多见于下壁及后壁急性心肌梗死累及右室壁。广泛性左室梗死并发大面积右室梗死时,V、V的ST段可无任何改变,而V、V的ST段则有异常改变,故不选B。
    2.心源性休克的对症治疗要求达到以下指标:动脉平均压维持在9.33~10.7kPa(70~80mmHg);心率90~100次/分;左室充盈压2.67kPa(20mmHg),心脏做功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应控制在2.67~3.20kPa(20~24mmHg),静脉压的上升限于153~204kPa(15~20cmHO)左右,结合临床肺水肿体征适当掌握输液量和速度。所以心源性休克最有指导性意义的辅助检查是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选C。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动脉血氧分压(PaO)、心电图和血压检测、尿量可以作为病情转归的判定指标,对休克的治疗无指导意义,故不选。
    3.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颇高,大约半数患者死于休克发生后10小时之内。因此,临床应尽可能早期识别心源性休克,在形成不可逆的代谢性改变和器官损害或微循环障碍之前开始病因治疗至关重要,目的是使心排血量达到保证周围器官有效灌注的水平。病因治疗指应用全身或冠状动脉局部溶纤维治疗、急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或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急性心瓣膜置换术、急性室间隔穿孔修补术等。本患者发病时间为4小时,符合PTCA的时间窗,故最理想治疗是PTCA术。如果暂时没有PT-CA的条件,可行尿激酶溶栓,或保守治疗病情稳定12小时后,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其病死率也明显低于保守治疗者。如无病因治疗的条件,则应采取紧急维持生命功能的对症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而致急性二尖瓣反流者,半数以上的病人将发生心源性休克。对于这种患者如先经药物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待病情稳定后3~6周再行选择性手术,可大大降低病死率。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对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意见不一致,存活率为11%~70%,这和适应证的选择、使用时机,以及是否同时采取外科治疗措施有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E。

  • 第3题:

    用于漂浮导管进行的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分级、治疗。


    正确

  • 第4题:

    有指导性意义的辅助检查是

    A.心电图和血压检潮

    B.心肌酶谱检测

    C.漂浮导管血流动学检测

    D.超声心动图

    E.胸部X线


    正确答案:B
    1.患者急性广泛心肌梗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导致心源性休克,表现为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率134次/分。面色苍白,四肢冰冷。2.起病3~6小时内,再灌注心肌是最理想有效的治疗措施,溶栓治疗成功与否的判断包括: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2小时内回降>50%;②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③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内),故对指导治疗最有帮助的辅助检查是心肌酶谱监测。3.急性广泛心前壁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常规药物治疗死亡率达70%,患者4小时来医院,必须实现完全灌注,所以需直接介入治疗

  • 第5题:

    适合于危重患者床边血流动力学检测的导管是()

    AJudkins导管

    B猪尾导管

    C漂浮导管

    D普通端孔导管

    EAmplatz导管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