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述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面关于教育目标、教育目等之间的递进关系正确的表述为()。

    A、教育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B、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C、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D、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参考答案:C

  • 第2题:

    试述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


    答案:
    解析:
    (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2)教学与智育。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与上课。上课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式。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4)教学与自学。教学与自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学生的自学有两种,必须加以区分。一种是在教学过程内、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它包括配合教学进行的预习、复习、自习和作业,它是教学的组成部分。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以外,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其内容广泛,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 第3题:

    联系教学实际,试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①心理发展的实质(个体心理发展的参数);
    ②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
    第二,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
    第三,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
    ③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④联系教学实际。

  • 第4题:

    简述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答案:
    解析:
    (I)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课程目标旨在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 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具体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 不同。
    (2)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但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习 领域。因此,为了使课程编制工作切实有效,我们还必须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即要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3)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 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课程目标的制定关系到某 一科类或某一学科的全局,而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它主要是对局部的教与 学产生导向作用。
    (4)从教育目的到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教学目标,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次目 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的目标,而下一层次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

  • 第5题:

    试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答案:
    解析: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二者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点:(1) “教育目 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 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同时,教育目的也属于目的性范畴,而教育方针则属于手段性范畴。(2)教 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或者说, 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 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 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因为教育方 针的内容中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