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述中国古代史上几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及其对江南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12分) ”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古代曾多次发生大规模人口迁移,其中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突出的是()

    A.北方少数民族由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

    B.北方人民南迁

    C.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

    D.华人迁居到南洋


    参考答案:B

  • 第2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植被、土壤
    气候——唐代以后,黄河流域由暖转冷,水源——西北地区降水减少,日益干旱
    土壤——不合理开发,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水源——北方水源枯竭
    (2)社会因素
    A、人口大量南迁,带入大量人才、技术
    B、南方少数民族的自我发展
    C、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D、南方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 第3题: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2)课文摘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但是,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还非常落后。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那时候,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15分)


    答案:
    解析: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式导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导入新课。
    教师: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我们继续探讨。(板书课题:江南地区的开发)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得到开发江南经济的原因。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思考两个问题:
    (1)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指的是哪里?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学生通过阅读很容易得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这一时期江南都有哪些有利的条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得到答案:
    ①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北方人民的内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③战争相对北方较少,社会秩序稳定。
    过渡:同学们回答得比较全面,以上的条件中,江南地区得到发展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方人民的南迁。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导入框”中司马迁关于江南地区落后状况的描述,及教材所引《宋书》中关于江南地区开发后的状况描述。对比感受一下江南地区开发前后的巨大变化。
    (二)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将学生分成小组,分组讨论农业、手工业的具体表现。学生讨论后得出:
    农业:修建许多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以推广普及。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手工业: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高。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灌钢法的采用是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
    (三)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教师展示江南地区开发前后的图片和史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后得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促进城市繁荣,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按照原因、表现、影响梳理本节课所学。
    作业:如果你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位建设者,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西部开发应注意哪些问题?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请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为祖国发展积极献言。
    板书设计:

  • 第4题:

    试述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制度及其对其时商业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专卖制度】
    指某些重要的工商业部门禁止私人经营,而由政府垄断。主要有盐、铁、酒、茶等专卖政策。
    早期阶段可能抑制奴隶主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政权。
    其最终结果是造成生产萎缩,人民的需求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日趋下降,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应不断减少。
    【均输平准法】
    (1)均输法规定郡国应缴贡物,按照正常市价,折为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这些产品是商人们一向贩运出境的物品,郡国只要就地交给均输官就行了。均输官像过去的商人那样将这些商品运往需要该种物品的其他地方去销售。这样一来就把贡品商品化了,政府不必再加一文钱就可以从土特产的辗转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民营商业的贩运贸易却部分的被官府取代了。
    随着均输法的全国推行,活跃了地区间的各种物资的交流;大大扩充了财政收入;私人批发商的贩运贸易则受到很大的限制。
    (2)平准法由官府来吞吐物资,平抑物价。使物价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 第5题:

    简述中国古代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


    参考答案:第一次: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规模空前的大移民按令地划分,迁入最多的是江苏,约200万左右,占南方人口总数的1/6。
    第二次: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南迁,这次迁移人口并不太多,却为以后大规模的移民开辟了道路,北方移民的迁入,即大大增加了南方人口,也使南方各地区的人口分布更趋于均衡。
    第三次: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东南地区和四川地区是主要迁入地,东南地区既政治重心,所在又相对距离较近,故吸收的移民较多,是以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地区为移民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