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下列教学片段选自某高中课堂实录: T: Thank you. Look at the picture. We have learned Wang Hui's experiences in England. Today let's talk about how Wang Hui wrote the passage. Open your book and look at the passage. How many paragraphs? Ss: Five. T: Yes. Let's find out the

题目
下列教学片段选自某高中课堂实录:
T: Thank you. Look at the picture. We have learned Wang Hui's experiences in England.
Today let's talk about how Wang Hui wrote the passage. Open your book and look at the passage. How many paragraphs?
Ss: Five.
T: Yes. Let's find out the key words of each paragraph.
Ss: Way of life; something interesting ...
T: Good.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A or B?
Ss: (学生思考讨论) A.
T: Well, Next. Let's talk about how Wang Hui wrote his life in England. The first paragraph: Wang Hui talked about ...
Ss: Way of life.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did Wang Hui say?
S1: When you meet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 you must use Mr or Mrs.
S2: When you get to know better, you use their first names.
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片段反映了教学中哪两个环节(6分)?
(2)分析这两个教学环节的目的(8分)。
(3)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评价这个教学片段(至少写两个要点)(16分)。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导入(1ead.in),新课讲授(presentation),巩固提高(consolidation),总结与作业(summary and homework)。该片段属于课堂导入和新课讲授阶段。
(2)课堂导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明确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新课讲授的目的在于呈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让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设置,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3)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①该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回顾旧知识的方式引入新课,但是没有进一步让学生展开讨论,没有充分激活学生的关联知识。导入内容趣味性不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教师在新授环节采用了学生讨论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1:3语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③在新授环节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而不是机械地分析每一部分的大意,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④教学反馈较单一,应多用一些启发性的反馈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更多“下列教学片段选自某高中课堂实录: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下是某高中英语教师教授短文的教学片段:
    (1) The teacher wrote the new vocabulary down and asked students to look them up in the dictionary.
    (2) The teacher explained the usage of those words in Chinese.
    (3) After dealing with the vocabulary, the teacher began to focus on passage reading.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该教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词汇教学有何缺点?(10分)
    (2)针对该教学方法的缺点,对该教师的词汇教学提出建议。(12分)
    (3)列举两种常见的词汇教学模式,并简要说明。(8分)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采用了最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法的缺点是:①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趣味性,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②孤立分析和讲解语音、单词变化和语法规则,忽视了在语境中教授词汇的意义和用法;③重视语法规则,轻视听说;④大量使用母语,阻碍了英语的积极使用。
    (2)建议:①单词的展示阶段应注意直观性、情景性和趣味性原则。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图片、多媒体、肢体语言等方式展现词汇。②词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讲解展示层次,要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使用单词。教师可运用“听描述、画词汇…‘同义、反义找找看”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巩固和应用词汇。③教师应设计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相融合的词汇教学活动。④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使用英语.加大学生目的语的输入。
    (3)PPT(Presentation,Practice,Testing)教学模式:
    ①呈现:教师借助实物、图片、视频、行为等方式呈现单词的意义和用法。
    ②练习:通过匹配、替换、表演、猜测、词汇接龙等练习活动,训练和巩固所学词汇。
    ③测试:设置语境运用所学词汇.或者设计活动了解学生对词汇音、形、义的掌握程度。
    TBLT(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
    ①呈现:通过呈现使学生了解单词的意义和用法。
    ⑦任务:在完成听力、阅读或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充分使用单词。
    ③展示作品:小组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听力、阅读和写作作品。
    ④评价与练习: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主要是观察新学词汇的使用情况。
    (注:词汇教学模式还有PPA模式、情境教学模式、“词、句、文”模式等。)

  • 第2题: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
    以下片段选自某课堂实录。请分析该教学片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教师采用什么方法授课?
    (2)这些方法有什么利弊?
    T: Look. It's a rainbow. Oh, it's beautiful! What colour do you like? I like purple.
    SI: I like yellow. pears
    (T: What are they??
    Ss: Pears.
    T: How many pears can you see? Ss: I can see ...
    T: Do you like pears?
    Ss: Yes, I do./No, I don't.)
    $2: I like green. --watermelons
    $3: I like orange. --oranges
    T: Look, I like pink. Can you guess? What are they?


    答案:
    解析:
    (1)启发法、联想法、图片展示法。
    (2)启发法利弊:
    优点:①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②启发式教学法能加强师生双方情感交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③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正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弊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也许不能得到教师预设的答案,因此为了达到因材施教,教师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联想法利弊:
    优点:①从易到难,通过运用已知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②归纳记忆,通过归纳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记忆知识。
    弊端:通过联想,进行知识讲解。如果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可能会造成知识混乱的现象。
    直观教学法利弊:
    优点: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调动、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②直观教学展示法更易理解。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来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教学中的难点。
    弊端:如果教师利用的图片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能会只关注图片的内容。而忽视了重要的知识点。

  • 第3题:

    下列教学片段选自某高中课堂实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ravelling". Mike, have you ever traveled
    M: Yes, I have ever been to Beijing.
    T: When did you go there
    M: Last summer.
    T: How did you go there
    M: We went there by bus.
    T: Why did you go there by bus
    M: Because it isn′t too far away from here and it′ s very convenient to go there by bus.
    T: Good. How about you Li Ming, have you ever travelled
    L: Yes, I have been to Hainan last winter vacation.
    T: How did you go there
    L: I went there by plane.
    T: Why
    L: Because it′s too far from here and we can save lots of time by going there by plane.
    Ask more students like this.
    根据上面所给信息,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该片段反映了教学中哪个环节
    (2)分析该教学环节的目的。
    (3)从教学有效性角度评析这个片段。


    答案:
    解析:
    (1)该片段属于导入环节。 (2)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提供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此外,通过相关话题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最后,用英语提问,还能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3)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该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不断地向学生提问题的形式,导入这堂课,导入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此外.提问没有与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其他方式结合起来,很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所描述的画面不能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很有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以及课程的进度。最后,课堂提问只是针对个别学生来进行的,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也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因此,通过该方法进行的导入环节,教学有效性不够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提升。

  • 第4题: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
    下面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请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3个问题。
    (1)这是课堂教学的哪一个环节?(6分)
    (2)该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手段,分别达到什么教学目的?(12分)
    (3)根据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2分)


    答案:
    解析:
    (1)导入(Lead.in)和呈现(Presentation)环节。
    (2)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具等,包括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像幻灯片、收音机、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材料中所给的教学片段中,教师既采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又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是指教师以图片导人新课的内容,采用了视觉媒体;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是指教师在讲授新单词时.在黑板上给同学板书“special”和“creative”。
    采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图片的目的:将图、文、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
    采用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的目的:小黑板是所有直观教具中最普通、最灵活、最实在的东西。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D帮助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②帮助概括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记忆和回忆教学要点。③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掌握目标语。如果是多媒体,呈现之后幻灯片可能马上过去.不再复现,等到教学生自己操练时,程度差的学生可能已经遗忘,而如果在呈现时把目标语写在黑板上,就能在课堂上一直保存,随时可以让需要的同学参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谈话方面
    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始于教师的谈话。教师要注意说话的量、语速、语音、语调等。该片段中教师注意使用升降调的方法来教授新单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教师提问方面
    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真实性问题两种。展示性问题是指提问者事先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教师手拿铅笔问:“Is this a pencil ”:而真实性问题则是提问者事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如“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在人们的实际交往中,更多使用的是真实性问题。因此,在课前设计问题时,应有意识地多设计真实性问题,减少展示性问题,从而使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贴近实际生活中的交往。
    ③反馈和对待错误的态度
    当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或完成了一项任务,教师应对其表现提供反馈意见,这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而且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也非常在乎。此外,当学生出错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容忍学生犯错误,并注意纠错的方法,避免用批评指责的语气。
    ④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
    一节课中师生互动是否成功要看学生参与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参与度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关,一般情况下.语言能力越强,上课参与度越高,而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上课参与度也相对较低。所以,教师应多鼓励那些语言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参与互动.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

  • 第5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关于“动量守恒定律”一章某节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4所示:

    任务:
    (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答案:
    解析:
    (1)动量守恒定律中的反冲现象。 (2)教学片段:
    师:物体闻的相互作用除碰撞以外还有另一种方式也比较常见,我们先观察几个实验,看一看它们是否不同于碰撞但属于相互作用。
    演示实验:释放充了气的气球,气球喷气的同时向前“窜”。
    师:刚才这个实验是什么原理气球是怎么窜出去的
    生:喷出的气体与气球的相互作用。
    师:这种相互作用与碰撞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碰撞中两个物体先是分开的,相互作用后可能合为一体,也可能再次分开,而这种相互作用中两个物体本来是一体的,通过相互作用才分开。
    师:我们把这种相互作用称为反冲运动。为什么静止的物体喷出一部分物体后,另一部分物体会获得速度后退呢
    生:因为气体和气球同时受到对方的作用力,所以运动方向相反。
    另一部分生:因为气球和气体动量守恒,所以它们的速度是相反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这个现象。其实这是反冲现象,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内力的作用下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向某个方向运动,另一部分必然向相反方向运动。大家思考一下,刚才咱们的演示实验,是否满足以上条件
    生:气球原来是静止的。松手的瞬间,喷出的气体与气球的相互作用,属于内力,气球窜出去,气体则沿反方向喷出。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利用了反冲的原理。
    师生总结:反冲运动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②系统某一方向不受外力;③系统内力远大于外力。

  • 第6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如图7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自感现象的应用”一节介绍的日光灯电路图。

    任务: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日光灯的工作原理。


    答案:
    解析: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感现象,自感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日光灯。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顾下什么是自感现象 生:由于线圈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师:本节课大家一起探讨日光灯是如何利用自感现象来工作的,哪位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下日光灯的主要部件有什么
    生:灯管、镇流器、启动器。
    师:非常好,说明上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很牢固,并且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下面我们就通过多媒体来学习日光灯的主要部件以及各部件的功能特点。
    (1)灯管:日光灯管是一根玻璃管,内壁涂有一层荧光粉,不同的荧光粉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灯光。灯管内充有稀薄的惰性气体(氩气),灯管两端有由钨丝制成的灯丝。
    (2)镇流器:镇流器是一个带铁芯的线圈,自感系数很大。镇流器的主要作用有:限制灯管的电流,产生足够的自感电动势,使灯管容易放电起燃。
    (3)启动器:启动器主要是一个充有氖气的小玻璃泡,里面装有两个电极,一个是静触片,一个是由两个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制成的U型动触片,平常静触片与动触片不接触,有小缝隙,双金属片受热时两金属片膨胀
    程度不同,下层会膨胀大一些,使U型动触片伸展一点与静触片接触。(在多媒体中播放动画使学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师:观看完视频和图片,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将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图画出来。

    师:这位同学画得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图非常标准,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当开关S闭合,根据之前多媒体中的展示哪位学生回答一下启动器会如何工作呢
    生甲:S闭合时,电源将电压加在启动器的两电极之间,氖气会放电发出辉光,辉光会产生热量使U型触动片膨胀伸长与静触片接触。
    师:甲同学说得非常细致,S接通后会使两个触片接通,那么触片接通后会有发生什么呢
    生乙:动静触片接通后,灯管两端的灯丝和镇流器的线圈中会有电流流过,有电流通过后启动器的氖气会停止放电,动触片就会冷却恢复原状,两触片会分离,电路就会断开。
    师:两名学生将电路中的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已经说得非常详细了,并且非常准确。之前我们说过日光灯中有一个部件叫镇流器,镇流器的特点是里面有带铁芯的线圈,并且自感系数很大,那么请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
    讨论一下,日光灯是如何利用自感现象来发光的呢时间为5分钟。
    师:(5分钟后)请1号小组来说下。
    小组1:启动器动、静触片分离的瞬间.镇流器由于自感会产生一个瞬时高压并与电源电压一起加在灯管的灯丝间,使灯管中的氩气导电,气体导电会产生紫外线,就会使涂在灯管上的荧光粉发光。
    师:1号小组的讨论很好。已经说出了可见光是如何产生的。那么接下来老师还有一点补充:日光灯点燃后,只允许通过不大的电流。由于灯管正常工作时是气体导电,电阻很小,所以加在灯管两端的电压不能过大(低于220 V),日光灯用交变电源供电,正常工作时在镇流器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会阻碍电流的变化,此时镇流器就等效于一个大电阻并与灯管串联在电源电压两端,使灯管两端的电压较小也能正常工作。
    师:结合我们上面所介绍的内容,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镇流器的作用
    生丙:(1)启动时,产生瞬间高压;(2)正常工作时,降压限流。
    师:丙同学总结得非常好。以上就是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自感现象的应用——日光灯的工作原理。

  • 第7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光的衍射”一节中介绍的单缝衍射示意图。

    任务:
    设计教学片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


    答案:
    解析:
    老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神奇的小实验.下面请一位同学介绍你看到的实验装置。 学生:有一个光源,一个有缝隙的挡板,后面还有一个光屏。
    老师:好的,观察很仔细,下面老师要做实验了(打开光源,发现光屏上出现了条纹)。谁来说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光屏上出现了亮暗相间的条纹,中间最亮,两侧较暗,间距也变小。
    老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结合了之前的光的干涉的知识来进行描述。下面继续看我做实验(调整缝隙宽度),你们看到现象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我发现条纹逐渐消失了。
    老师: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刚才衍射条纹的消失是和缝隙宽度有关的。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光的衍射现象。

  • 第8题:

    材料:图8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电容器和电容”一节介绍的可变电容器的符号和实物图。

    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可变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答案:
    解析:
    师:学习了电容的有关知识后。我们一起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电容器。常见的电容器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电容,一种是可变电容,今天大家一起来认识可变电容器。请看大屏幕,右图是一个可变电容器。 它由两组铝片组成,固定的一组(下端的这组)叫作定片,可以转动的一组叫作动片(老师演示转动动片)。
    师:大家猜想一下,它的工作原理以及它是如何改变电容的(提示从电容的决定式考虑)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细致,大家看两组极板间的间距是不是没有发生变化它是两组间隔相等的极板。那么影响电容的还有电介质,这个可变电容的电介质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非常好,是不是没有在极板问添加任何电介质那么影响电容的因素就只有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这一因素了。转动动片(老师再次演示),两组铝片的正对面积发生了变化,电容随之改变,这就是可变电容的工作原
    下面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把可变电容器的动片旋进去一些,电容器的电容会怎么变
    生:变大.正对面积变大了。
    师:如果把两极板间的空气换成陶瓷,则电容怎么变化
    生:变大,电介质增大。

    师:大家都掌握得非常好,如果增大两极板间的电势差,电容如何变化呢
    生:不变。(略有疑惑)
    师:电容器不变,改变电压,可以改变电容容纳的电荷量,但是电荷本身的电容没有增加。另外老师需要补充一个知识点,大家观察电容器外壳上标的电压,它是电容器的额定电压,使用时一定要保证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当电压超过了一定值,大于击穿电压时,电介质被击穿,容易发生危险。

  • 第9题: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的“公共利益的维护——每个人的责任”的教学片段,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问题:(1)请指出本教学片段中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
    (2)结合上述教学片段,谈谈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本教学片段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有: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2)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①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
    ②自主开发。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③特色开发。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
    ④共同开发。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 第10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教学内容:乐器合奏《雪绒花》(片段)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和重点。
    (2)写出谱例中每件乐器的名称。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雪绒花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雪绒花》这一作品蕴含的爱国情感,并通过器乐合奏增强对器乐演奏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器乐合奏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音乐之美,并在合奏中加强与别人的合作,学会团结。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雪绒花》这一歌曲的曲谱视唱,能够熟悉《雪绒花》旋律,能够用各自掌握的乐器熟练演奏乐曲并达到合奏目的。
    【教学重点】能够视唱曲谱并进行熟练演奏,并能合奏。
    (2)乐器名称
    根据给出曲谱,高声第一、第二旋律乐器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三旋律乐器为中提琴,第四旋律乐器为大提琴,第五旋律为打击乐器,鉴于旋律中有多次颤音出现,故选择铃鼓。
    (3)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音乐之声》吗
    教师通过对《音乐之声》的故事讲解,引出本课内容《雪绒花》。
    【新课教学】
    1.欣赏电影两次出现的插曲《雪绒花》
    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
    2.欣赏器乐合奏《雪绒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师:乐曲的速度、力度、变化是怎样的
    3.分组学唱《雪绒花》曲谱
    (1)分组自行视唱曲谱,老师巡回指导。
    (2)小组轮流演唱各自对应曲谱,打击组敲击桌子。
    (3)老师指挥,各小组伴着统一节奏共同演唱,体会和声效果。
    4.器乐练习
    (1)用钢琴调整各乐器音高。
    (2)基本音阶练习。老师弹琴,弦乐吹管熟练指法,打击组按照给定节奏打节奏。
    (3)分组进行各组器乐的旋律练习。
    5.器乐合奏
    各声部在老师指挥下进行慢速演奏。
    6.纠错
    对于各组乐器的强弱、错音、节奏错误进行指出并反复练习。
    7.再次完整合奏,老师加人钢琴
    8.情感激发
    师:音乐是为了表现情感.这首歌曲的情感表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9.带感情完整演奏全曲
    【拓展】
    欣赏雅尼的器乐合奏《夜莺》。
    【课堂小结】
    合奏的境界博大精深,但也是一件件乐器组合起来的,我们只要好好练习,以后一定能够达到更完美的境界,课下大家去搜集一首器乐合奏曲,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 第11题:

    问答题
    下面教学片段选自两位英语教师的课堂实录(片段中T指教师,S指学生)。根据上面所给的信息,从下列三个方面作答:Teacher l:  T: 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this morning?  S: I have a bottle of milk, an egg and two cakes.  T: Oh.  You should say I had a bottle of milk . . . .  Read after me, please.  Teacher 2:  T: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S: I go to see a friend of mine yesterday.  T: Oh, yes.  You went to see a friend of yours yesterday. (1)学生在对话中的语言错误是什么? (2)请就两位教师的纠错方式进行评价。 (3)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哪种纠错方式?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阅读以上《咬文嚼字》节选片段,并结合高中课文《咬文嚼字》全文,为其设计教学目标并说明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分析和推敲关键字词的妙处,体会关键字词在语句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语句的推敲和使用体会情感态度的不同。
    (3)指导学生在语句使用中能够更加精细化,反复斟酌,达到更好的写作和表达的目的。
    (4)指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有创新精神,不落窠臼。
    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
    下列两个教学片段选自某初中课堂实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片段一
    S1:Have you ever been to Paris?
    $2: No, I haven't. Have you?
    S1: Yes. It' s wonderful.
    $2: How long did you stayed?
    S1: One week.
    $2: The buildings are beautiful, yes?
    S1: Yes, and the streets ... the river ...
    $2: Ah. Have you ever been in Rome?
    S1: Is the Neon bigger than the Chevy?
    $2: Yes, it is. Is the Lexus cheap than ...
    T: Cheap ...
    $2: Is the Lexus cheaper than the Chevy?
    $3: No, it isn't. Is the Lexus faster than the Neon?
    S: Yes, it is. Is prettier the Neon ...
    T: Is the ...
    (1)哪一个片段属于准确性训练,哪一个片段属于流利性训练?(6分)
    (2)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12分)
    (3)准确性训练和流利性训练对语言学习而言各有何利弊?(12分)


    答案:
    解析:
    (1)片段一属于流利性训练。片段二属于准确性训练。
    (2)片段一属于流利性训练,因为语段中出现了语法错误,如How long did you stayed 明显不符合语法规范。但并没有及时纠正过来,可见其侧重的是对语言流利性的训练,而非语言精确性训练。
    片段二属于准确性训练,因为语段中出现了语法错误,而教师立即引导学生纠正了错误,如S2:Yes,it is.Is the Lexus cheap than…T:Cheap…S2:Is the Lexus cheaper than the Chevy 由此可见此段侧重对语言准确性的训练,而弱化了流利性。
    (3)①流利性训练
    利:使学生英语口语流利,增强其自信心。
    弊:经常出现不流利的英语,语法等常常出现错误,影响其英语写作的准确性。
    ②准确性训练
    利:使学生在说英语时随时注意语法使用的正确性,使其在语言表达上精确恰当。
    弊:因为太关注准确性,时常会纠正错误而导致口语不流利,因而导致学生因为常犯错误而自信心下降。

  • 第14题:

    下列教学片段选自某一高中课堂实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1)该片段反映了教学中哪两个环节?(10分)
    (2)分析这两个教学环节的目的。(10分)
    (3)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评价这个教学片段(至少写两个要点)。(10分)
    T: Could you play games on Internet every evening, boys and girls?
    Ss: Sorry, I couldn't.
    T: On what day could you play them every week?
    Ss: Only on Saturday and Sunday.
    T: Oh!We could say you could play games twice a week. I could go visit friends on Monday and Tuesday evenings. So we could say I could visit my friends twice a week. What does TWICE here mean?
    Ss: It means "两次".
    T: Great! Then you will be divided into groups, four in one group, to make as many sentences as possible by "Could you ... every week?" and "twice a week". After 5 minutes, I'll invite one speaker out of each group to present in class.


    答案:
    解析:
    (1)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导入(Lead.in)、新知呈现(Presentation)、巩固练习(Practice)、总结与作业(Summary and Homework).该片段属于教学中的新知呈现和巩固练习阶段。
    (2)新知呈现的目的:在知识呈现中,教师明确话题、语言结构目标及语言的功能,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意识学习.吸收目标语言结构。
    巩固练习的目的:在该步骤中,学生在某一特定的话题下.通过机械性练习.不断强化某一或某些语言结构和词汇.
    (3)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①该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进行导入,进而呈现twice这个词的意义及用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②教师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 第15题:

    下列教学片段选自某高中课堂实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T: Ok!Next, let's read the text and choose the best heading for each paragraph. Read
    the passage and choose the best heading for each paragraph.
    (5 minutes later)
    T: Now, who can show us the answer?
    S1: B, A, C, F, E.
    T: You are clever, but, do you have any other ideas for Paragraph 3?
    SI: Ohsorry, It's D.
    T: Excellent!Now we have known the main meaning of each paragraph. This time let's
    read each paragraph carefully. Then, make a group discussion and try to fill in the form. 10 minutes please.
    (10 minutes later.)
    T: Time is up. Which group wants to show your form to us? Ok, Group 1.
    S2: ...
    T: Well done. Do you agree with them?
    Ss: Yes!
    T: Ok, very good.
    (1)分析该教师的教学目标。(9分)
    (2)该教学片段属于教学中的哪个环节?请评析教师在该片段中是如何实现其教学目标的。(1 1分)
    (3)请评析该教师的反馈方式。(10分)


    答案:
    解析:
    (1)从三维目标上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细节信息。
    能力目标:通过泛读和精读两个任务的分层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能掌握训读的阅读策。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合作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该教学片段属于阅读教学中的新课讲授环节。在本环节中.教师安排了初读感知和精细研读两个部分的阅读训练,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通过具体任务的设置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寻读的阅读策。在教学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该教师采用的反馈方式是口头反馈、启发学生自己改错的方式。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像监控器一样监控学生的语言输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迁移发生,也就是说,要启发学生学会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对自己的交际进行监控,自己改正错误。所以,该教师的做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改正,从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同时,该教师的反馈具有激励性,学生回答出错是很正常的情况,教师对此给予积极的鼓励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

  • 第16题:

    以下片段选自某课堂实录,请分析该教学片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教学片段:  
    老师: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们来讲宾语补足语。英语中,有些及物动词后接宾语时,还需要加一个词或短语来补充说明宾语的情况,这样的词或短语叫做宾语补足语。那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几处关于宾语补足语的例句。 
    e.g. Now when people refer to England you find Wales included as well.  ?
    So to their surprise, the three countries found themselves united.  
    同学们可以看出,例句中included是作find的宾语补足语,united是作found的宾语补足语。形容词作宾语补足语时,通常是放在make, get, find, keep, let等动词的后面。  
    接下来教师通过“辨识-拓展-理解”的步骤依次具体讲解宾语补足语的其他用法。

    语法教学的课堂模式主要有哪些?教学中应该遵循哪些语法教学的原则?


    答案:
    解析:
    语法知识教学的常用方法是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教师首先展示语法规则并举例说明,然后由学生将所展示的语法规则运用于新的语言环境。其优点是易于理解,节省时间。缺点是教师在非语境化中孤立讲授语法,让学生大量机械练习。归纳法:学生首先接触的是包含语法规则的真实上下文,然后根据上下文信息归纳出语法规则。(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教学方法;教师以语言例子作为开端去引导学生找出规则)其优点是在语境中理解语法的规则并深化学生对用法的理解。

  • 第17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12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光”一章某节中用酒精灯、肥皂膜做薄膜干涉实验。
    ?


    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薄膜干涉实验现象与原理。(12分)?


    答案:
    解析: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玩过吹肥皂泡在玩肥皂泡的时候,肥皂泡有什么神奇的现象 学生:玩过,肥皂泡是五颜六色的。
    教师:同学们真细心啊,观察得不错。有人知道为什么肥皂泡是五颜六色的吗
    学生:可能是太阳光的原因。
    教师:不错,有一定的关系,那具体的原理又是什么呢现在老师展示一个小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和思考。
    教师:老师将这个肥皂膜靠近酒精灯.同学们注意观察肥皂膜有什么变化。
    学生:肥皂膜上逐渐地出现颜色了。
    学生:肥皂膜上有细细的带颜色的条纹。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值得表扬。肥皂膜上的确呈现出不同颜色的条纹,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试着分析出肥皂膜出现条纹的原因。
    学生:光线照到肥皂膜上会发生反射,可能是因为大量光线反射后相互干扰,最后产生了五颜六色的条纹。
    学生: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每种颜色光的波长不同。肥皂膜同一点反射的色光就不同,所以肥皂膜呈现五颜六色。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严谨,有理有据。现在大家一起看屏幕上放大的原理图,系统地认识薄膜干涉现象。
    教师:肥皂膜是有一定厚度的,光线先后在肥皂膜前后面发生两次反射,当该处的肥皂膜厚度为光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就是干涉加强点,就出现亮条纹;当该处的肥皂膜厚度为光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就是干涉减弱点,就呈现暗条纹。又因为白光含有不同颜色的光且每种颜色的光波长不同,同一点只有一种颜色的光发生干涉.最终就呈现的我们看到的五颜六色的条纹。
    学生:那条纹间距不是均匀的是不是因为肥皂膜的厚度不是均匀变化的呢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薄膜干涉的原理,以后同学们就可以给你的其他朋友解释薄膜于涉的现象了。

  • 第18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如图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节中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

    任务: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如何估算油酸分子的大小。


    答案:
    解析:
    师: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为10。o m。那么分子如此之小,肉眼根本看不到,怎样才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 生:运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师:很好,既然大家都预习过教材,下面我们就开始操作。
    教师将1滴油酸滴在水面上,水面上形成油酸薄膜。
    师:因为油酸分子部分亲水,所以油酸分子在水面为单层分布。那么要测量分子的直径,我们需要考虑哪两个问题呢
    生:l小滴油酸的体积、油酸薄膜的面积。
    师:非常好,因为底面积乘上高(油酸分子的直径)就是体积了,对不对那我们如何测量体积和面积呢
    生:体积的话可以用量筒测量,面积用直尺测量长和宽。
    师:大家说的方法在测量常规物体的时候比较适用,但是油酸只有1滴我们怎样才能测出体积和面积呢
    生:可以通过测量大量液滴的体积除以总滴数就是体积。油酸在水面上是透明的面积无法测量。
    师:体积的测量方法大家说得很好。面积的话我们可以用痱子粉、玻璃板和坐标纸来估计,下面大家先动手测量一下油酸的体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来回走动进行指导。学生测量出1滴溶液含纯油酸约为2x10-5mL。
    师:大家都测量出油酸的体积了,下面老师将示范如何测量油酸的面积,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然后自己操作。
    教师操作:将痱子粉撒在水的表面。用注射器往水面上滴1滴溶液,油酸立即在水面散开,形成薄膜,薄膜上没有痱子粉,可清楚地看出它的轮廓。待薄膜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描下薄膜轮廓。将画有油酸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
    师:好,大家来数一下轮廓范围内正方形的个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数完之后乘上单个正方形小格的面积就得到了油膜的面积。接下来,大家能独立求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了吗
    生:能。
    师:好.大家自己操作一遍,有问题随时举手示意。

  • 第19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关于“分子动理论”一章某节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0所示。

    任务:
    (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答案:
    解析:
    (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分子的热运动中扩散现象的教学。 (2)师:前面大家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些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昵
    生1:是静止的。
    生2:是运动的。
    师:既然大家不确定,那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首先我想问大家,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去了呢
    生:因为分子是运动的,所以香水的分子跑到我们的鼻子中。
    师: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昨天老师做实验后拍摄的记录实验现象的图片。由于呈现实验现象所用的时间比较久,所以老师提前录制了实验。老师用漏斗慢慢地将蓝色硫酸铜溶液注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硫酸铜溶液留在杯
    底,拍摄了t,所示的图,静置过程中分别拍摄了t2和t3所示的图片。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慢慢地往上面去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分子是运动的。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分子是运动的。从实验现象和生活中我们都会发现,不同物质能够进入对方。物理学中把这类现象叫作扩散。生活中也有许多扩散的例子,固、液、气都有.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1:鲜花闻起来很香。
    生2:蜂蜜和水倒在一起,整杯水都变甜了。
    生3: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变黑。
    师:扩散真的是无处不在。从扩散现象我们看出分子是运动的,所以我们说,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证明。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可以举手示意。
    生:没有了。

  • 第20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l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全反射”一节中的演示实验。

    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全反射现象。


    答案:
    解析: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定律,其内容是什么 生:
    师:上式中,入射角i和折射角r有怎样的关系
    生:当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有i>r从其他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时,有i<r。
    师:那么,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真空(或空气)时,逐渐增大入射角i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板书——全反射。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全反射。在学习全反射之前,我们先要学习两个概念——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教师板书)。大家还记得折射率的定义吧,大家查一下折射率表,找一下水、玻璃、金刚石的折射率。
    生:水的折射率为l.33;玻璃的折射率为l.5~1.8;金刚石的折射率为2.42。
    师: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的定义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吧
    生:知道了。
    师:大家一定要注意相对这两个字。比如说大家看玻璃的折射率是1.5—1.8,相对水的1.33而言,玻璃就是光密介质,但相对金刚石的2.42就是光疏介质了。大家一定要注意相对性。知道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的定义后,我们来看全反射。
    教师操作:教师拉上窗帘,拿出半圆形玻璃砖,让一束白光沿着玻璃砖的半径射到它平直的边上,逐渐增大入射角。让同学们观察反射光及折射光,尤其注意折射光。学生发现折射光逐渐变暗,最后消失,发生全反射现象。
    师:同学们,请画出光路图并分析全反射发生的条件。
    学生画图,教师观看并指导。
    师:大家画好了吧!发生全反射的位置是在哪里呢
    生:在光从玻璃折射到空气的界面。
    师:非常好,这就是发生全反射的第一个条件,全反射发生在光密介质(玻璃)射入光疏介质(空气)时。大家
    想一下为什么反过来不可以呢
    生:因为光路是可逆的,如果反过来连入射光都消失了折射光也就不存在了。
    师:非常好,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条件。折射光消失,说明折射角为多少度啊

    师:计算非常准确。我们将r称为临界角,记为C。这就是发生全反射的第二个条件——入射角要大于或等于临界角。同学们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好.大家整理下笔记。

  • 第21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乐器合奏《雪绒花》(片段)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和重点。(10分)

    (2)写出谱例中每件乐器的名称。(5分)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1)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教学重难点中的重点和难点;②四个要求: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③制定的依据:学科课标,即《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演奏课的相关目标要求;教材情况,即《雪绒花》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2)第二问要求写出乐器的名称,观察乐谱我们会发现前四行是标准的弦乐四重奏乐谱,第五行是打击乐谱,由于打击乐中多次出现颤音,由此判断该乐器为铃鼓。(3)第三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①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选取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②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③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④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 第22题:

    问答题
    以下片段选自某课堂实录:  Betty: Darl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t the weekend? What are your plans?  Jimmy: On Saturday morning, I’m going to check my e-mail and then I’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 In the afternoon, I’m going to have a piano lesson.  Betty: I’m going to buy some clothes on Saturday afternoon.  Jimmy: On Saturday evening, I’m going to a party at a friend’s home. We’re going to listen to some music. Would you like to come?  Betty: Yes, that’s a good idea.  Jimm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Sunday?  Betty: I’m going to stay in bed in the morning. Then I’m going to revise for my test. What about you?  Jimmy: I’m going to get up early and then I’m going to play table tennis with some friends. In the afternoon, I’m going to meet Kelly and Peter in the park and we’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And you are going to come, too!  Betty: Am I? Great!  问题:  (1)分析教学片段中体现的听力目标。  (2)课堂教学中听力活动的组织应该注意什么?

    正确答案:
    (1)听力目标
    ①能够识别be going to表示的计划和安排。
    ②能够识别以下行为:check e-mail,have a piano lesson,buy some clothes,go to a party,listen to some music,revise for my test,stay in bed,play table tennis with some friends,meet…in the park,have a picnic
    ③能够识别“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at are your plans? What about you?”所表达的询问。能够识别以下语句所表达的邀请与答复:
    Would you like to come? Yes. That’s a good idea.
    What about you? And you are going to come, too! Am I? Great!
    ④能够识别On Saturday morning/evening,on Sunday,in the afternoon,in the morning所表达的时间。
    (2)分散听力与整体听力相结合;多次听力;多层次活动;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抽样反馈;选择性反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下列教学片段选自某高中课堂实录,阅读后回答问题。T: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ravelling. Mike, have you ever traveled?M: Yes, I have ever been to Beijing.T: When did you go there?M: Last summer.T: How did you go there?M: We went there by bus.T: Why did you go there by bus?M: Because it isn ' t too far away from here and it ' s very convenient to go there by bus.T: Good. How about you? Li Ming, have you ever travelled?L: Yes, I have been to Hainan last winter vacation.T: How did you go there?L: I went there by plane.T: Why?L: Because it ' s too far from here and we can save lots of time by going there by plane.Ask more students like this.根据上面所给信息,回答下面三个问题:(l)该片段反映了教学中哪个环节? (2)分析该教学环节的目的。 (3)从教学有效性角度评析这个片段。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