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正确答案: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参考答案】
    (1)灵活性。不受课程标准的约束,可根据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们的实际要求而定,在活动的广度、深度、次数和内容等问题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如课外、校外活动在内容上多种多样,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大型群众性集会,也可以是个体性活动;在要求上也是多种多样的。
    (2)综合性。以活动为中心,要注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课外、校外活动中,学生可加深知识的理解,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良好的品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自主性。学生自由选择参加,一般由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由学生自己计划、组织、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独立活动,教师处于指导和辅导地位,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才能。
    (4)兴趣性。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小学生的广泛兴趣,活动富有知识性,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参加。

  • 第2题:

    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确定主要依据是学生的( )和身心发展特点。


    答案:兴趣、爱好,
    解析:

  • 第3题:

    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2.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3.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答案:
    解析:
      1.【答案要点】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四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个体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点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等。这在历年考试中经常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应该记住:遗传决定论者仅强调遗传的作用;环境决定论者仅强调环境的作用;二因素论认为遗传和环境都起作用,但二者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二者是交互起来共同对个体发生影响的。

      2.【答案要点】课外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

      (1)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各种科技实践性作业的活动,如制作科技小发明、制作模型、采集标本、动物小观察、小饲养、小种植等,以及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和科学家故事会、科技表演、竞赛等。

      (2)学科活动。学科活动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以某一学科为主题,按照学科分别组织活动,如文学作品讨论会、某学科最新动态报告、交流某学科的学习体会的经验交流会等。

      (3)文学艺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种类多样,包括文学、艺术和娱乐活动,它们寓教于乐,以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他们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调剂他们的身心,保证他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4)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课外活动中比较普遍、比较广泛的活动,也是学生们比较喜欢参加的活动之一。

      (5)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一般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以及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等。

      (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国庆节、儿童节、校庆日、学校文化节、暑假的夏令营活动等都是传统的节假日活动。这类活动的准备过程和活动过程都可对学生进行教育。

      3.【答案要点】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精选教材内容。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精选的标准就是必须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即对其他领域有潜在的迁移意义的标准。

      (2)合理组织材料。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在教学中,负迁移会对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掌握知识教授的速度和难易度,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每次迁移均应使学生感到需要一定的努力,但又能够完成。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使有效迁移顺利进行。

  • 第4题:

    简述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答案:
    解析:
    (1)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
    加强课外活动的计划性是保证课外活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制订小学课外活动计划,既要考虑小学课外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又要考虑上级机关有关的指示建议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计划确定的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活动内容要具体,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2)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
    为保证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做好计划实施的发动工作。计划顺利实施的基础是使活动的参加者充分认识开展课外活动的意义,了解所要实施的计划的特点,实施的具体步骤、方法,以及自己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与应当达到的目标要求。
    ②加强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指导。计划实施中,学校领导要经常定期进行检查,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一些典型项目,用典型人、典型事来推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对直接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教师来说,同样需要抓好典型,用典型带动更多同学参加课外活动。
    ③搞好计划实施的总结。课外活动计划实施的终结性环节是总结。在工作进程中要不断积累正面与反面材料,包括具体的数据与事实及平时对材料的分析与体会,这样计划实施终结时,总结就会顺利完成。

  • 第5题:

    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


    答案:
    解析: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的主要特点如下: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使学生具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课外活动基本上是个别化、个性化的,这和课堂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相比是一个显著的不同,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不具有强制性。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课外活动不拘一格,灵活生动,它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它的内容深度、广度,以及学习的进展速度,是以参加者的愿望、爱好、特长和接受水平来确定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不受班级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限制。它的形式十分活泼,讲究实效。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接受学校行政决定被编入一定的班级,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大多是学生在教师和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自主开展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